Ⅰ 创新基金属于无形资产吗
不属于无形资产,它只属于一种理财的方式而已
Ⅱ 无形资产的取得主要有哪些方式
无形资产取得的主要方式有四种:
1、外购的无形资产;
2、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3、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4、接受外人的捐赠。
Ⅲ 有些文献,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这样做合适吗说出你的理由!
不合理
1、无形资产本身是一个随时都有变量的资产,比如三鹿奶粉这品牌就是无形资产,在没有出现经营问题的时候这个品牌值钱,但三聚氰胺的事件导致这个品牌没有了价值可言。
2、无形资产只能部分体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专利权和商标权等虽然是可以计入无形资产,但其的变量性,在资产负债中那也就要按第三方的专业评估来随时进行更改,这种方式本身就不科学也不可取。(因为变量的不可控)
Ⅳ 为什么专利技术不是无形资产,而非专利技术才是无形资产呢
专利技术也属于无形资产,属于专利权。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因为它们没有物质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但是,会计上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即将专利权、商标权等称为无形资产。
我国的专利类型有三种:
1、发明专利
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一款对发明的定义是:“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所谓产品是指工业上能够制造的各种新制品,包括有一定形状和结构的固体、液体、气体之类的物品。所谓方法是指对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各种产品的方法。
发明专利并不要求它是经过实践证明可以直接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技术成果,它可以是一项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或是一种构思,具有在工业上应用的可能性,但这也不能将这种技术方案或构思与单纯地提出课题、设想相混同,因单纯地课题、设想不具备工业上应用的可能性。
2、实用新型专利
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二款对实用新型的定义是:“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同发明一样,实用新型保护的也是一个技术方案。
但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范围较笮,它只保护有一定形状或结构的新产品,不保护方法以及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注重实用性,其技术水平较发明而言,要低一些,多数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都是比较简单的、改进性的技术发明,可以称为"小发明"。
3、外观设计专利
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三款对外观设计的定义是:“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外观设计与发明、实用新型有着明显的区别,外观设计注重的是设计人对一项产品的外观所作出的富于艺术性、具有美感的创造,但这种具有艺术性的创造,不是单纯的工艺品,它必须具有能够为产业上所应用的实用性。
外观设计专利实质上是保护美术思想的,而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是技术思想;虽然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与产品的形状有关,但两者的目的却不相同,前者的目的在于使产品形状产生美感,而后者的目的在于使具有形态的产品能够解决某一技术问题。
(4)创新无形资产扩展阅读:
经济全球化提升了无形资产价值。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使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突出表现为国际范围内市场边界的扩展、要素流动的加快、贸易壁垒的减少、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和销售模式的创新等。
伴随着这些变化,商业信誉、企业知名度、客户关系等无形资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例如,沃尔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信誉的打造和营销网络的优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形资产发挥的重要作用正在引发人们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再认识。
经济全球化导致财产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要求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由于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市场机制渗透力的增强,财产转化为资本达到空前的程度,零星资产的社会化更是前所未有。无形资产不仅是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财富创造的重要源泉。
国内有的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明文规定,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技术入股可以占到企业总股本的70%。有的地方把园区作为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各类资源集约经营的载体,把分散的资产集中起来变为资本,进而集约经营,取得了很好效果。
Ⅳ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自创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变化与国家技术创新的关系
知识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特点,随着它的到来,如同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愈来愈依赖于科技的进步一样,企业的进步也愈来愈依赖于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实物资产的作用已退居第二。无形资产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事关企业的存亡兴衰,因此无形资产的概念必须明确,计量范围必须扩大。只有更广泛、更客观、更准确地计量无形资产,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才能有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等的科学决策。探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问题进行一些粗浅分析。
一、无形资产的地位变化及其确认条件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贸易增长更为迅速,地位更加突出。与此同时,无形资产价值在企业中所占比重,正在不断上升,有的已占绝大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中企业无形资产所占比重约为20%,90年代则上升到30%以上,依靠科技进步所提高的劳动生产率的比重,已从20世纪初的5%~20%增加到目前的70%~90%。 近几年国际贸易中,以技术贸易为代表的无形资产贸易迅速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各国技术贸易总额1964年为27亿美元,1974年为110亿美元,80年代中期为400亿美元,1993年则高达1500亿美元,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在我国,如北京爱特信互联网技术公司(搜狐网页)无形资产含量就占80%以上。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无形资产既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又是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企业技术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由于现有规范中缺乏对无形资产予以会计确认的具体标准,因此,各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认定显得比较混乱。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1993)第三章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从表面上看,这一主要以列举方式定义的无形资产似乎一目了然,但目前公司的实际披露状况却似乎正好相反。一方面,在我国传统会计中,无形资产虽有所反映,却一般只有7~8项,许多无形资产价值十分巨大,例如服务品牌,企业品牌等,却未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足见传统会计无形资产确认范围之狭窄;而另一方面,据有关统计,上市公司列示的无形资产具体名目累计已达百种之多,而且,很多无形资产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已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如“乡村会员证”、“电话选号”、“DOT”等。
因此,如何加强无形资产具体类别名称的规范,已成为无形资产规范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鉴于上述所指出的问题,无形资产核算的范围应该得到明确限制,同时对无形资产具体构成项目的名称应作出简明而有效的统一规范。这里就产生一个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问题,即满足什么条件下的无形资产项目才能作为企业无形资产入账。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认为,只有满足与该资产项目相联系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且已被证实有充足的资源,并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之相似。据此,一般地认为只有外购或接受投资取得的无形资产才可以被确认为无形资产,而自创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则不予确认。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则应当根据实际适当予以确认,这是因为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有关要求,如不确认这些无形资产,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诸如商誉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若不及时提供,势必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决策的需要。
二、关于无形资产计量方面的问题
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企业生产函数中知识资本比重的不断增加,因此,为了提供客观、真实的无形资产价值,必须合理反映自创无形资产。自创无形资产计量,在理论上应包括在开发研究和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但在实际计量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与有形资产不同的特征:
首先,无形资产成本的弱配比性。知识性无形资产的取得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存在着复杂的智力支付过程,其成果的取得往往带有随机性、偶然性和关联性。由其负担全部研究开发试验等费用不甚合理,但要分别归类分配也十分困难,导致其成果价值与其对应的成本缺乏配比性。
其次,无形资产成本的缺项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取得无形资产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只有予以资本化后,方能计入无形资产,而在一些知识性无形资产取得的前期开发、培训、试验等费用因无法资本化,难以进行成本计量,不能计入无形资产,导致不少无形资产被排除在外,这样反映的无形资产就显得支离破碎。
Ⅵ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创新
这里要注意新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对转入无形资产的成本的区别。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自行开发的新技术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除非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可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准则下内部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创造、生产并使该资产能够以管理层预定的方式运作的所有必要支出。
(1)5月份研究阶段发生差旅费等费用: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10万元
贷:银行存款等
10万元
月末,
借:管理费用
10万元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10万元
(2)开发阶段发生的相关费用: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0万元
——资本化支出
80万元
贷:原材料
50万元
应付职工薪酬
20万元
银行存款等
30万元
(3)6月末:
借:管理费用
20万元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0万元
(4)7月份达到预定使用状态时:
借:无形资产
80万元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80万元
(5)2008年度对该专利技术进行摊销:
借:管理费用
4万元
贷:累计摊销
4万元
(80÷10÷2)
Ⅶ 高新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是如何获得价值的
报酬递增
与有形资产投资的边际报酬递减特征不同,无形资产投资往往呈现边际报酬递增的版特征。权大多数无形资产是非竞争性的,即它们可以同时配置于不同的场合,可以重复使用,且不影响其效用。无形资产的用途只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而不受其本身已经被使用程度的影响。因此,规模越大无形资产创造价值越多。
创新效应
熊彼特明确提出创新是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并将超额利润归因为创新的结果。无形资产是企业创新智力和知识的集中体现,是产品、生产方式、原料、市场、营销渠道等创新的结果,在企业中创新活动通过无形资产来体现价值。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需要长期投资来形成,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难以模仿或仿制,因而企业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产生超额利润。
垄断优势
垄断性是无形资产的共同特性,是由于独占某项无形资产而取得的获利优势。企业拥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特权和优势,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前提。无形资产是否能够创造价值,取决于企业拥有的某种权力和优势在同行业中是否形成垄断,垄断程度越高,获利能力越强,无形资产创造价值越多。
Ⅷ 无形资产有哪些
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
(1)专利权:是指国家专利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发明创造专利申请人对其发明创造在法定期限内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
(2)非专利技术:也称专有技术,是指不为外界所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采用了的,不享有法律保护的,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各种技术和诀窍。
(3)商标权:是指专门在某类指定的商品或产品上使用特定的名称或图案的权利。
(4)著作权:制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依法享有的某些特殊权利。
(5)特许权:又称经营特许权,专营权,指企业在某一地区经营或销售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或是一家企业接受另一家企业使用其商标,商号,技术秘密等的权利。
(6)土地使用权:指国家准许某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对国有土地享有开发,利用,经营的权利。
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
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我国无形资产评估实践中,往往由于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造成较大的误差,要深入研究各类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综合我国评估工作的具体实践加以创新。现行的无形资产计算方法主要有市价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
1、市场价值法。该法根据市场交易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适用于专利、商标和版权等,一般是根据交易双方达成的协定以收入的百分比计算上述无形资产的许可使用费。该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大多数无形资产并不具有市场价格,有些无形资产是独一无二的,难以确定交易价格,其次,无形资产一般都是与其他资产一起交易,很难单独分离其价值。
2、收益法。此法是根据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算无形资产价值。诸如商誉、特许代理等。此法关键是如何确定适当的折现率或资本化率。这种方法同样存在难以分离某种无形资产的经济收益问题。此外,当某种技术尚处于早期开发阶段时,其无形资产可能不存在经济收益,因此不能应用此法进行计算。
3、成本法。该法是计算替代或重建某类无形资产所需的成本。适用于那些能被替代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计算,也可估算因无形资产使生产成本下降,原材料消耗减少或价格降低,浪费减少和更有效利用设备等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从而评估出这部分无形资产的价值。但由于受某种无形资产能否获得替代技术或开发替代技术的能力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无形资产的经济收益很难确定,使得此法在应用上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