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跨境金融的风险有哪些
企业跨境支付来业务至少应当自关注下列税务风险:
1.享受税收协定中“受益所有人”优惠条款的,是否准确判定“受益所有人”;
2.享受税收协定中“特许权使用费”条款的,是否准确判断“特许权使用费”;
3.向非居民企业及个人支付股息、红利,是否准确代扣代缴税款;
4.是否准确区分“特许权使用费”与“技术服务费”;
5.承担在境外分支机构任职的董事、高管的外国人员工资薪金,是否准确扣缴个人所得税;
6.向境外关联方支付所得税前不能扣除的费用,汇算清缴前是否纳税调整;
7.向非居民企业发包工程作业或劳务项目,是否依法履行备案及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代扣代缴税款义务;
8.向非居民企业支付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转让财产等款项是否依法履行代扣代缴税款义务;
9.签订的跨境支付业务合同中关于税款负担的条款是否符合国家税收法律规定;
10.向境外单笔支付等值5万美元以上外汇资金是否依法履行备案义务;
11.有双边税收协定的跨境支付业务,是否享受税收协定优惠待遇并履行备案义务;
12.非居民企业派遣人员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是否准确认定机构场所或者常设机构;
13.进口商品被税务机关核定特许权使用费的,是否重复纳税。
㈡ 该项所得是否与非居民纳税人设在中国的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有实际联系
该项所得是否与非居民纳税人设在中国的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有实际联系:
常设机构回是答指非居民企业或个人在中国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营业场所。固定基地是指从事独立个人劳务活动的人员从事其业务活动的固定场所(地点)。如该项所得与非居民纳税人设在中国的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有实际联系,则该项所得应纳入常设机构的营业利润征税,或纳入独立个人劳务所得征税,不能享受股息、利息或特许权使用费条款税收协定待遇。
㈢ 如何理解和认定税收协定中“受益所有人”
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些所得的形式主要包括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非居民企业取得的符合《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三款的所得,我国征收的预提所得税税率为10%。但是,在我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或安排中,对于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可能会规定更加低的税率。比如,我国和科威特签订的税收协定中,对于利息征收的预提所得税税率只有5%。这样,择协避税的问题就产生了。所谓的择协避税就是跨国企业为了刻意享受税收协定的优惠待遇,通过设立导管公司的形式利用协定的优惠条款和各国间双边税收协定的差异进行的税收规避。在2008年4月我发表在中国税务报的《股息收入纳税善用税收协定》的文章中,就提到为防止择协避税问题,我国税务机关肯定会出台关于实际受益人的相关解释。今年,国家税务总局终于下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如何理解和认定税收协定中“受益所有人”的通知》(国税函[2009]601号)。这一文件的下发必将对跨国企业择协避税的问题给予有效的遏制。
具体案例分析是理解税收协定的最好形式。国家税务总局在2008年就下发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税务局正确处理滥用税收协定案例的通知》(国税函[2008]1076号)中就提供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我们就从这个案例入手来分析择协避税和受益所有人的概念。
㈣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怎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中华来人民共和国自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十九条规定:“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一)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㈤ 非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应如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回63号)第十九条规定:“答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
(一)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㈥ 非居民企业取得利息所得应如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源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十九条规定:“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
(一)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㈦ 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照负担或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怎么理解
各种收入来源的确定,是为了与中国的税收收入密切相关,避免一些税收漏洞,并尽量不让这些外国企业确定其境外收入来源。
这段话是《企业所得税法》中用于区分境内所得或境外所得的标准之一。
居民企业不存在,因为居民企业在中国停留了很长时间,不能跑掉。当然,居民企业也根据这条规则确定收入来源。
但是,非居民企业收取的款项可以来自国外。如果是从国外来的,就不必向我国纳税。它可能来自国内,所以必须纳税。
收入来源不能与这些项目分开:交易发生地、收款地、付款地和财产所在地。而我国收入来源的确定,只要我们能触及到这些领域的边缘,那么我国的税收收入就要依靠过去来确定纳税额。
例如,法国企业和美国企业在非洲的交易就是我们的事情。但是如果他们在我们国家做生意,我们就必须处理好。这就是属地原则。如果我们使用我们的领土,我们将为此纳税。
(7)非居民股息特许权使用费分析扩展阅读:
《企业所得税法》
第二条
企业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
本法所称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本法所称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第三条
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㈧ 求税收案例分析题,谢谢
由于我国对非居民企业实行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也按照国际上普遍的做法实行常设机构原则,因此a公司直接交易所得应纳税款不应由a公司办事处交纳,而应由支付a公司所得的b公司代扣代缴,适用20%的预提所得税率。同时,我国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对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征税税率,一般规定在10%—15%;对租金所得的征税税率,一般规定在6%—10%之间。由于税收协定优先国内法,我国对外签订的税收协定关于预提税税率的规定优先适用。
㈨ 如何理解和认定税收协定中“受益所有人
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些所得的形式主要包括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非居民企业取得的符合《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三款的所得,我国征收的预提所得税税率为10%。但是,在我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或安排中,对于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可能会规定更加低的税率。比如,我国和科威特签订的税收协定中,对于利息征收的预提所得税税率只有5%。这样,择协避税的问题就产生了。所谓的择协避税就是跨国企业为了刻意享受税收协定的优惠待遇,通过设立导管公司的形式利用协定的优惠条款和各国间双边税收协定的差异进行的税收规避。在2008年4月我发表在中国税务报的《股息收入纳税善用税收协定》的文章中,就提到为防止择协避税问题,我国税务机关肯定会出台关于实际受益人的相关解释。今年,国家税务总局终于下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如何理解和认定税收协定中“受益所有人”的通知》(国税函[2009]601号)。这一文件的下发必将对跨国企业择协避税的问题给予有效的遏制。
具体案例分析是理解税收协定的最好形式。国家税务总局在2008年就下发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税务局正确处理滥用税收协定案例的通知》(国税函[2008]1076号)中就提供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我们就从这个案例入手来分析择协避税和受益所有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