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摊销递延收益的会计分录怎么做
1.取得递延收益时:复
借:银行存制款
贷:递延收益
2.在收益分摊时:
借:递延收益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贴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在中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递延收益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租赁准则和收入准则的相关内容中。
会计处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政府补助准则确认的应在以后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
企业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政府补助,在“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政府补助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
三、递延收益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按应收或收到的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xx资产”或其他资产类科目,贷记本科目。在相关的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分配递延收益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其他收益”科目,处置该资产时,将该资产对应的递延收益科目余额转入资产处置收益(营业外收入)科目。
(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按应收或收到的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B. 请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有什么计算公式吗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未来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未来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发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3)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
(4)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会计与税法在纳税制度上的差异而导致的,资产负债在会计上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常见的暂时性差异包括:各项减值准备,会计与税法对折旧、摊销的方法和年限不同产生的差异,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无形资产的加计摊销,教育经费、广告费等的扣除。
C. 企业开发无形资产,税法允许将来按照150%摊销在税前扣除,是否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通常情况下,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初始确认时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
对于享受税收优惠的研究开发支出(如“三新”技术开发),在形成无形资产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成本为研究开发过程中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而因税法规定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则其计税基础应在会计入账价值的基础上加计50%,
因而会产生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在初始确认时的差异,但如该无形资产的确认不是产生于企业合并交易、同时在确认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按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不确认有关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对于初始入账时所产生的未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在后续计量时也不确认,因为这属于初始产生和后续转回的问题,初始入账时没有确认,所以后面也没有转回。
但如果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会计和税法的摊销年限不同等)所导致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应当是要确认的,在无形资产使用期满或处置时转回。
(3)摊销递延所得税负债分录扩展阅读: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资产。
根据税法规定可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产生的所得税资产,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在确认相关资产、负债时,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本科目,贷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
(二)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大于本科目余额的,借记本科目,贷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小于本科目余额的,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资产负债表日,预计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所得税——当期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
D. 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否需要摊销
应当转回。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确认,借记“递延所得版税资产权”,贷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等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额的差额就是暂时性差异的纳税影响额,记入“递延税款”账户,如果本期所得税费用大于应付税款,“递延税款”账户表示预提所得税,即递延所得税负债;反之,记入“递延税款”账户的是待摊所得税,即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税款”账户的纳税影响额随着暂时性差异的转回而逐步转销。如果在此期间没有新的暂时性差异发生,“递延税款”账户最后余额为零。
E. 急问一道 递延所得税的题目 求具体的会计分录和计算过程
固定资产年末的账面价值为600-1/10*2*600=480
固定资产年末的计税基础为600-1/10*600=540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540-480=60
向关联企业捐赠属于永久性差异,直接调增利润200
研发支出费用化部分属于永久性差异,直接调减利润(500-300)*0.5
关于资本化的无形资产因为你没有给出具体什么时候投入使用,故没有办法确定由此产生的摊销差异
对于违法所得,直接调增利润100
存货的跌价准备在税法上不予认同,产生的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
这样应税所得=1200+60+200-100+100+30=1490
所以应交税费=1490*25%=372.5
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60+30)*0.25=22.5
所以所得税费用为372.5-22.5=350
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 350
递延所得税资产 2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72.5
F. 请问:1.固定资产入到低值易耗,递延所得税资产怎么确认入相关分录
没有取得发票的固定资产按暂估价值入账,次月按暂估价值计提折旧,待取得发票后按发票价值调整固定资产原值,当月按发票价值计提折旧,以前已计提折旧不再追溯调整。
递延所得税问题 如果固定资产错入到低值易耗品中 且当年全部摊销 以后年度将错就错不产生递延所得税 如果需要纠正, 相当于多提了折旧 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也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G. 递延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1减值测试,税法不认可,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30万*25%=32.5万,
2.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税法不认可,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25%=7.25万,
3.环保部门罚款,税法不认可,且不能抵税,不确认递延。
4研究开发费用部门,按150%加计扣除,
5.因为在2009年1月10日发现上一年度漏记,属差错更正,但不允许税前扣除,所以会计分录为
借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0 贷 累计折旧 40
6.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分录为
借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收入200
应交税费-增-销 34
贷 应收账款 234
借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11.7
贷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资产减值损失 11.7
借 库存商品180
贷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成本180
借 应交所得税 5
贷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费用 2.07
递延所得税资产 2.93
借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71
盈余公积 0.52
贷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23
计算:(1)2008年12月31日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的期末余额=28+32.5+7.25=67.75万
(2)2008年12月31日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的期末余额=34万
(3)2008年度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500+130+25+80-40)*25%=423.75万
(4)2008年度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项目的本年金额=423.75-32.5-7.25=384万
借 所得税费用 384
递延所得税资产 39.75
贷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423.75
做完后感觉可能还有问题,先告诉我答案,我再做修改!
H. 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其摊销完前固定资产被出售,该如何处理
我曾经也会这个问题苦恼过,原值100万,比如折旧1年后,比如说按折旧回10万,但税法承认20万
借:所得税答费用 25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25000
出售后
借:固定资产清理 900000
累计折旧 100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0
比如卖了1000000万
这时
借:银行存款 1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00000
结转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00
贷:营业外收入-资产处置收益
计提所得税
借:所得税负债 25000
所得税费用 25000
贷:应交所得税 50000
这个所得税负债在这里被转销了
I. 关于装修费摊销的会计处理问题(递延所得税问题)
一般是年底确认抄。但袭就你的题干来分析:
税法的计税基础是2000,会计是1000,那么会计核算大于计税基础,表明今年所得税要少交点,但将来要补上,所以形成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按25%来计算)
1000*25%=250
借:所得税费用
25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250
J. 公司亏损时递延所得税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