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利息调整摊销问题
2007年12月31日发行时:
借:银行存款 9,000,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000,000
贷:应付债券-本金 10,000,000
2008年12月31日计提利息:(到版期一次还本付息)权
借:财务费用 720,000 ( 9,000,000*8%)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600,000 (10,000,000*6%)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20,000 (倒挤)
2008年12月31日计提利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
借:财务费用 720,000 ( 9,000,000*8%)
贷:应付利息 600,000 (10,000,000*6%)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20,000 (倒挤)
2. 可供出售金融金融资产减值后,计提利息时如何理解"利息调整"的用意
每次计提利息的时候,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个科目的账面价值就会减少???
ABC购入债券是一项投资,站在ABC角度,计提利息的时候相当于这项投资的账面价值增加,收到应收利息的时候相当于这项投资的账面价值减少。所以当应收利息是30000(默认收到了),投资收益是24000,账面价值实际减少了6000。不是每次计提利息可供账面价值就减少。如果当初购入时候,利息调整在贷方(比如你花100购入面值120债券,做贷记利息调整,相当少钱买多),后面投资收益和应收利息的差额也就是利息摊销额,会在借方。摊余成本不要死记硬背,了解其实际处理意义的原因,会更好的进行做题。
3. 利息调整摊销在贷方代表什麽含义
利息调整摊销在贷方代表了的原来利息被摊销多了,冲减回来。
4. 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处置时,未摊销的利息调整还用结转吗为什么需要结
未摊销的利息调整,一级科目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属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的一部分,出售的时当然要记到对应的借贷方,这个,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5. 求大神告诉,利息调整的摊销,最后摊销至哪个科目
1、发行债券支付的承销费及担保费金额较大应计入"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2、原因是:内应按发容行价(即实际收到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按面值贷记“应付债券--面值”,二者如有差额,则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所以,支付的承销费及担保费金额应先记入“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再按实际利率法在持有期间内摊销。摊销计入的科目有可能是“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研发支出”等(要看债券的具体用途而定,而且可能资本化也可能费用化)
6.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摊销怎么计算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据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本身并不是双方实际得到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而实际利率法摊销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际利率法下根据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得出的金额即为债务人应该确认的财务费用,同样,它也是投资者应该确认的投资收益。在债券市场上,这个投资收益是要形成债券的公允价值的,也就是债券必需要反应投资者应得的报酬率,因此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形成了现金流入,那么对于债券来说就是公允价值的下降,这个下降同时也反应了投资者的风险要求,现金流入等量的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另外如果债券发生了减值损失,说明债券的摊余成本大于其公允价值,此时要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减至公允价值的水平。综上,因此期末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实际利率法摊销就是上面的思路,当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时,人们宁愿把资金存入银行或进行其他投资,而不愿购买债券,从而债券的发行受阻,发行方只能折价发行,折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少付利息的代价和投资方少收到的利息部分的补偿;同理,当实际利率小于票面利率时,人们争相购买该债券,债券供不应求,发行方适当提高发行价(即溢价发行)也仍然有人购买,此时溢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要多付出利息的补偿和投资方将来多收到的利息部分的代价。实际利率法就是目的就是将溢价和折价金额在持有期间逐期确认调整投资方的收益和发行方的费用。
实际利率法的运用在后面章节中还会出现,主要体现在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摊销,以及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者出售产品涉及到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它们在原理上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的摊销的原理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角度来理解: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摊销可以将摊余成本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现金流入-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支付利息-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清偿的本金。
而未实现融资收益和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原理是类似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这很好理解,长期应付款和长期应收款的余额理解为本利和,而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理解为利息,所以用“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或“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就是本金的期初余额,然后用本金×实际利率,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因此,从本质上说,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原理是相通的,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之后的贷款、应付债券、融资租赁、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销售商品涉及到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就迎刃而解了。
7. 利息调整什么意思啊 借方摊销还是贷方摊销啊通俗解释 谢谢
利息调整是指利息上涨或者下降的意思,应该在借方摊销。
因为财务费用在会计分录中应该做在借方。
8.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摊销的问题)
同意1楼的.
因为你在初始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时,你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这个科目就包括了初始交易费用和折价或溢价了.
你在进行后续计量时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后续计量.(其中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经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经发生的减值损失)
也就是说你的初始费用和折价或溢价都是要进行摊销的,并且在到期日都要摊销完,所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这个科目最终都会没有余额.
9. 持有至到期投资, 距离到期日只有两个月就提前出售,剩余仍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若出售前 利息调整
如果持有至到期投资距离到期日还有两个月,该情况下的提前出售,不必将剩余的持有至进行重分类,剩余的该咋核算,还咋核算,不受前面出售的影响。
图片的分录,是重分类的处理,不是问题第一句说的情况。重分类,就是将持有至账价冲掉,换成可供,差额放到其他综合收益中。
利息调整是持有至的二级科目,构成了持有至的账价,从之前余额的反方向转出,即可冲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