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无形资产 > 递延税款摊销法

递延税款摊销法

发布时间:2021-03-27 18:18:21

⑴ 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其摊销完前固定资产被出售,该如何处理

我曾经也会这个问题苦恼过,原值100万,比如折旧1年后,比如说按折旧回10万,但税法承认20万
借:所得税答费用 25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25000
出售后
借:固定资产清理 900000
累计折旧 100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0
比如卖了1000000万
这时
借:银行存款 1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00000
结转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00
贷:营业外收入-资产处置收益
计提所得税
借:所得税负债 25000
所得税费用 25000
贷:应交所得税 50000
这个所得税负债在这里被转销了

⑵ 请解释一下:递延税款、递延资产,以及怎样核算

递延税款是指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会计利润(利润总额,下同)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该差异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核算确认,而在“应付税款法”下不予确认。

根据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可分为:

1。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当期会计利润大于应税所得,未来需要交纳的税款。

2。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当期会计利润小于应税所得,未来可以获得递减的税款

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时间性差异通过“递延税款”科目核算。期末,如果“递延税款”科目为贷方余额,则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税款贷项”项目;如果“递延税款”科目为借方余额,则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税款借项”项目。

对于“递延税款借项”,说明企业由于以前的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未来可以获得抵减的所得税;

对于“递延税款贷项”,说明企业由于以前的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未来需要交纳的所得税。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递延税款用来核算: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企业,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而影响所得税的金额,以及以后各期转回的金额。

基本会计分录:

1.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 的:(即:应纳税时间性差异、转回前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

2.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 的:(即: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转回前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借:所得税

借:递延税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递延资产:
是指本期不能一次性记入损益,应在以后年度分期摊销的费用。

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实质上是一种费用,但由于这些费用的效益要期待于未来,并且这些费用支出的数额较大,是一种资本性支出,其受益期在一年以上,若把它们与支出年度的收入相配比,就不能正确计算当期经营成果,所以应把它们作为递延处理,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

通常,递延资产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待摊费用等。

1.开办费
开办费是企业在筹建期间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筹建期间人员的工资、差旅费、办公费、职工培训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调研费、法律咨询费及其他开办费等。但是,在筹建期间为取得流动资产、无形资产或购进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费用不能作为开办费,而应相应确认各项资产。开办费应当自公司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分期摊销,摊销期不得少于5年。
2.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
企业从其他单位或个人租入的固定资产,所有权属于出租人,但企业依合同享有使用权。通常双方在协议中规定,租入企业应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并承担对租入固定资产进行修理和改良的责任,即发生的修理和改良支出全部由承租方负担。对租入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不构成固定资产价值,其会计处理与自有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无区别。对租入固定资产实施改良,因有助于提高固定资产的效用和功能,应当另外确认为一项资产。由于租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不属于租入企业,不宜增加租入固定资产的价值而作为递延资产处理。
租入固定资产改良及大修理支出应当在租赁期内分期平均摊销;
3.长期待摊费用
是指开办费和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外的其他递延资产。包括一次性预付的经营租赁款、向金融机构一次性支付的债券发行费用,以及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等。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限均在一年以上,这与待摊费用不同,后者的摊销期限不超过一年,所以列在流动资产项目下。

⑶ 递延税款的作用

递延资产是核算开办费用的
递延资产是不能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实质上是一种费用,但由于这些费用的效益要期待于未来,并且这些费用支出的数额较大,是一种资本性支出,其受益期在一年以上,若把它们与支出年度的收入相配比,就不能正确计算当期经营成果,所以应把它们作为递延处理,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
一、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

在现行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左方“资产总计”前和右方“负债合计”前分别列有“递延税款借项”和“递延税款贷项”项目,这两个项目是按递延税款的期末余额填列的,可以从以下两种角度去认识。

(一)从资产负债表的属性看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时点的企业财务状况,其项目一般应根据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有关账户的余额列示。因此,递延税款期末如果表现为借方余额,则该余额列入资产方“递延税款借项”;如果表现为贷方余额,则该余额列入负债方“递延税款贷项”。

(二)从递延税款的经济含义看

递延税款出现贷方余额,表示企业计入利润的所得税费用大于应交的所得税,也就是说,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企业确认的负债(应交税金)偏低,未来还有一部分应交的税金,暂记在“递延税款”贷方,所以,递延税款贷方余额表示的是应付未付的债务。反之,递延税款出现借方余额,表示企业确认的应交税金已超过会计上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这超过部分是企业预付的所得税,所以,递延税款借方余额表示的是企业未来的所得税利益,是企业的一项资产。

当然,严格地说,在各个期间税率有变动的情况下,只有当企业选择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债务法核算时,递延税款借方余额或贷方余额才能表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或负债,而在用递延法核算时并非如此。但是,在探讨如何填列报表时,这个问题可不深究,因为无论其属性如何,平衡关系及填列方法是不变的。

二、在现金流量表中的列示

递延税款项目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表现在补充资料部分,即作为由净利润换算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过程中的一个调整项,其列示为:

净利润

加: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

这个调整项也称为递延税款贷项、借项。乍一看,似乎与资产负债表的列示类似,其实不然。在现金流量表中“递延税款贷项”应按企业本期递延税款的净发生额填列:如果净增加额为贷方,以正数填列本项目;如果净增加额为借方,则以负数填写本项目。那么,如何理解这种列示?

(一)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出发

目前对这个问题的一般解释:“递延税款贷项是由于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大于当期应交所得税而产生的,其差额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但在计算净利润时已经扣除,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加回;递延税款借项是由于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小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金额而产生的,其差额已经发生了现金流出,但在计算净利润时没有包括在内,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我们如果给予这种解释一种前提假设,便十分容易理解。这种前提假设是:企业当期计提的应交税金已在当期以银行存款上缴,即当期的现金流出数等于应交税金计提数。现举一简例说明:例1:某企业20×2年度利润总额100万元,年度内发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10万元。所得税税率33%,所计提的应交税金已于当年全部以银行存款缴纳。则20×2年度有关所得税的会计分录为:

⑴借:所得税 33(100×33%)

贷:应交税金 29.7 (90×33%)

递延税款 3.3

⑵借:应交税金 29.7

贷:银行存款 29.7

已计入20×2年度净利润的是所得税费用33万元,而影响现金流量的是29.7万元。所以,在不考虑其他调整因素的情况下:净利润+33万元-29.7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简化为:净利润+3.3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其中:3.3万元即为20×2年度企业的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

同理可证,如果某个年度递延税款是借方发生额,则情形刚好相反;如果既有贷方、又有借方发生额,则以净发生额为调整数。

(二)再看更进一步的情形

如果当期的现金流出数不等于当期计提的应交税金,结论是否还是一样呢?

假设例1中企业20×2年度实际上缴的所得税是19.7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则会计分录⑴同上,分录⑵为:借:应交税金 19.7贷:银行存款 19.7此时,净利润应先加回已扣除的所得税费用33万元,再减去现金流出数19.7万元,才能得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即净利润+33万元-19.7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简化为:净利润+13.3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这里的13.3万元,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期递延税款贷项3.3万元,二是“应交税金”本期增加数10万元(29.7万元-19.7万元)。而后一部分(10万元)的调整将体现在补充资料的另一项目——“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中,当然在“递延税款贷款”调整项中不能重复计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递延税款贷项仍只需以3.3万元列示。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不论企业当期计提的应交所得税与当期实际上缴的所得税金额是否相等,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递延税款贷项”都是以当期递延税款贷方的净增加额填列的。

⑷ 后续年度的摊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吗

无形资产确复认时加计扣除部分不确认递制延所得税资产,后续年度也不存在摊销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属于资产类科目中的非流动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 ,就是未来预计可以用来抵税的资产,递延所得税是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才会产生递延税款。 是根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及适用税率计算、影响(减少)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金额。
递延税款科目的借贷方分别核算的内容是:
一、借方核算(资产类):转回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税率,债务法下递延税款余额是借方时税率增加,递延税款余额是贷方时税率减少。
二、贷方核算(负债类):发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税率。债务法下递延税款余额是贷方时税率增加,递延税款余额是借方时税率减少。

⑸ 会计中每种摊销方法如何计算(直线法,平均年限法等等。)

无形资产摊销直线法是将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均衡地分配于每一会计期间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无形资产年摊销额=无形资产取得总额÷使用年限。

年限平均法的计算公式如下: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入损益。如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该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按合同规定受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来确定。

(5)递延税款摊销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法律法规,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分别规定有法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按照法定的有效期限与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规定的受益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

2、法律法规未规定有效期限,企业合同或企业申请书中规定了受誉年限的,按照合同或企业申请书规定的受誉年限确定。

3、法律法规,合同或企业申请书均未规定法定有效期和受益年限的,按照不少于10年的期限确定。

4、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否则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⑹ 什么是递延税款

一、递延资产:是核算企业发生的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企业发生的递延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摊销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二、资本公积:1、企业接受的现金捐赠,借记:“现金”“银行存款”, 贷记本科目。2、企业接受的实物捐赠:借记固定资产,贷记本科目。3、按投资人投资在新增注册资本应占的份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借记本科目
三、盈余公积:企业提取盈余公积时:借记“利润分配”,贷记本科目。企业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利润分配”。企业以盈余公积转赠子资本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的期末贷方余额为提取得盈余公积结余。
四、本年利润=产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产品销售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产品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支出-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支出
五、利润分配;本科目核算企业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和历年分配(或弥补)后的结存余额。

⑺ 递延资产摊销时如何做分录

楼主,递延所得税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产物,原来一般企业核算用应付债务法,而现专在用属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管道延所得税资产还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如果能够准确核算期初与期末应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分录就比较简单了!
例如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是100 期末是80,那么就把该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冲掉20 即:借:所得税费用 2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0 (如果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不足,差额部分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另外如果企业该年利润400,所得税税率为25%,那么当年所得税费用就是400*25%=100,再加上20的递延所得税,就是该公司该年财务报表利润表中所得税项目就该反映的金额,即120;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核算与资产相同,略~望楼主采纳。

⑻ 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否需要摊销

应当转回。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确认,借记“递延所得版税资产权”,贷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等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额的差额就是暂时性差异的纳税影响额,记入“递延税款”账户,如果本期所得税费用大于应付税款,“递延税款”账户表示预提所得税,即递延所得税负债;反之,记入“递延税款”账户的是待摊所得税,即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税款”账户的纳税影响额随着暂时性差异的转回而逐步转销。如果在此期间没有新的暂时性差异发生,“递延税款”账户最后余额为零。

⑼ 所得税会计中递延法和债务法的区别

新所得税会计具体核算方法我国所得税会计经历了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三个阶段。新准则摒弃了应付税款法和递延法,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前述债务法属于收益表债务法),此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资产负债观为指导,旨在真实体现资产(或负债)未来可收回金额,真实、公允地反映资产和负债未来为企业带来的实际的现金流量,更科学更合理,更适合我国国情。下面就具体做法阐述如下:1、计算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这个实际上就是会计上各科目的期末净值,核算比较简单。2、计算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这个实际上就是按税法法规计算的各科目可以抵扣的金额,具体做法是:①资产的计税基础=取得成本-以前期间按税法规定已税前扣除的金额或=未来期间按税法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主要情况有,一是税法的折旧(摊销)方法、年限、净残值等与会计不同,二是税法不承认减值(跌价)准备,三是税法不承认公允价值的变动。②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期间税法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大部分负债,其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但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损益,如预计负债(税法规定在保修费用实际发生时扣除),预收账款(税法规定在会计上确认收入时允许税前扣除)。3、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具体做法是:①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通常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②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通常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但也有些许特殊情况,这里不再赘述。4、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应交所得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5、倒挤出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即±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

阅读全文

与递延税款摊销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海信濮塘 浏览:376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报告制度 浏览:747
现在电影版权谁最多 浏览:566
邵阳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553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