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如何确认无形资产
关键是购销渠道及人脉的价值能否确认,如果在合并时这项资产的价值可以区分并确认,是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否则确认为商誉为好,但就商誉内涵而言,这部分资产完全确认为商誉并不太合适。
公司应当综合考虑并购业务与公司自身业务的性质,以及并购后对整体业务的影响,再此基础上考虑自建该渠道所需资金等因素以确认其价值,这部分价值可以却认为无形资产,剩余再确认为商誉。
2006版的企业合并准则应用指南规定:“购买方应当按照以下规定确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存货,对其中的产成品和商品按其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相关税费以及购买方出售类似产成品或商品估计可能实现的利润确定。
在产品按完工产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仍将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相关税费以及基于同类或类似产成品的基础上估计出售可能实现的利润确定;原材料按现行重置成本确定”。这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下的处理原则大体上一致。
(1)合并无形资产确认致同研究扩展阅读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 财会[2012]19号:
第一条: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应如何确认取得的被购买方拥有的但在其财务报表中未确认的无形资产?
答: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在对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资产进行初始确认时,应当对被购买方拥有的但在其财务报表中未确认的无形资产进行充分辨认和合理判断,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源于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
(二)能够从被购买方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与相关合同、资产和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交换。 ”
㈡ 内部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在确认时产生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异不影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享受税收优惠的研究开发支出,在形成无形资产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成本为版研究开发过程中符合权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而因税法规定按照无形资产成本加计摊销,则其计税基础应在会计上入账价值的基础上加计,所以产生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在初始确认时的差异。
但因为该无形资产的确认不是产生于合并交易、同时在确认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按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不确认该部分所得税影响。相当于是一笔营业外收入,最后是分配给了所有者。
希望帮助到你。
㈢ 不是说无形资产的确认不是产生于合并交易中的,不影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不确认该暂时性差异影响么
你好,你的理解有误,不是不确认暂时性差异,而是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自行研发回的无形资产确认时产答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于无形资产确认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这个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确认的,只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计提的减值准备符合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条件,对应的科目是 所得税费用 。
㈣ 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中确认的无形资产要独立于商誉计算要怎么理解
意思是指的无形资产需要单独予以确认,不能与商誉混为一谈。
㈤ 无形资产的确认不是产生于企业合并交易,同时在确认是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补影响应纳税所的额,
理解①:“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是指:在确认无形资产时的分录是:借:无形资产,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在此分录中既没有影响会计利润,也没有影响应纳税所得;而不是说在无形资产使用过程中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摊销、减值等原因必定会影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
理解②:之所以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因为:由于无形资产确认时不影响利润和应交所得税,所以如果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则对应科目就不应当是所得税费用。又由于它不是合并业务,对应科目也不能是商誉;又由于它不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 ,所以对应科目也不能是资本公积;那么对应科目只对是无形资产本身,分录是: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无形资产。
由于这一分录中减少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从而违背了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同时这一分录中贷方的无形资产使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少了,又产生了新的暂时性差异,这又得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这将进入一种无限循环,所以,这种情况下准则规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举例:假设企业内部研发新技术,发生开发支出10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计入了无形资产,按照税法规定,这项无形资产可以按照150万元(100×150%)来摊销(即该项无形资产在未来期间税法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为150万元)。所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50万元。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但对于这项差异,按规定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因为该无形资产的确认不是产生于企业合并交易、同时在确认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即分录借记“无形资产”科目100万元,贷记“研发支出”科目100万元,这个处理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按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应确认有关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㈥ 关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方以无形资产支付合并对价的按照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计量
你好,
很高兴你为回答问题!
解析:
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对合并成本的初始确认,会计准则做出的规定是,以投资者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作为投资合并成本的。这里强调的是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并且在合并过程中是不确认损益的。
但是作为投资方其投资用的无形资产,是相当于用无形资产的处置后的所得在再进行投资一样,这是两个环节上的,而非同一个环节,其处置无形资产环节的上利得是应当确认的。也就是说,你应当将这笔处理看作是两笔经济业务的合并处理,视同分解的处理是:
借:银行存款 5000
贷:无形资产 4000
营业外收入 1000
然后再:
借:长期股权投资 6200
贷:银行存款 50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1200
这样两笔合并后,就是题中的处理了,这是两个环节上的处理,即一是处置非流动资产,二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里面有的一个虚拟的“银行存款”的。只有第二笔处理才是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准则所规定的,不允许其确认损益。
这里说的不认公允是指,不认同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公允,而不是投资者作为对价资产的公允。不要理解错了,否则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可就真得少不了!
如果还有疑问,可通过“hi”继续向我提问!!!
㈦ 只能在合并时才能确认入账的无形资产是
商誉
㈧ 为什么非同一控制下合并的这个题无形资产分录为96000000
分录中无形资产贷方9600万指的是用作合并对价的土地使用权和专利技术的账面原价,详细见下表版的划线部分权,而不是指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无形资产或者固定资产作为合并对价要视同销售,把这些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出。
㈨ 关于无形资产确认时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问题。到底形成的是暂时性差异还是永久性差异。
形成的是永久性差异。
会计上的摊销额是100%,税法认可的是150%,所以,形成了50%的差异。而这个差异会持续下去,后期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是永久性差异,或者叫非暂时性差异。
对于享受税收优惠的研究开发支出,在形成无形资产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成本为研究开发过程中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而因税法规定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则其计税基础应在会计上入账价值的基础上加计50%,因而产生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在初始确认时的差异。
但如该无形资产的确认不是产生于合并交易、同时在确认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按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不确认有关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9)合并无形资产确认致同研究扩展阅读
无形资产加计扣除的实际会计处理
例如:会计利润105万。当年无形资产原值100万,使用年限10年,每年摊销10万。税法允许每年摊销15万。但是在财务账簿中并没有记载会计和税法5万的差异,公司只是在计税应交所得税时直接扣除。
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05-5万=100,当期应交所得税=100*25%=25万。通过这样的会计调整,就完成了企业税法上的加计扣除。这种差异不调整会计账簿的任何数据,只是在计算应交所得税时计算使用。
㈩ 关于合并报表无形资产增值问题
解答
会一直存在资本公积上面。合并报表的资本公积余额只是对个别报表的汇总和抵消。
问这专样的问题,属最起码你有两点没有弄明白。
1,资本公积账户的性质。
2,无形资产增值的会计分录。
一、资本公积账户
资本公积贷方来源:资本(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资产 资本公积、评估增值、捐赠资本和资本折算差额等
二,升值的无形资产如何做账务处理
对于因资产评估而引起相关资产价值的增减变化,可以这样做账:
企业应在“资本公积”科目下,设置“清产核资评估增值”明细科目,核算企业按照国务院统一规定,进行清产核资时发生的资产评估净增值。
借:无形资产或固定资产
贷:资本公积--清产核资评估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