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无形资产 > 持有至到期如何摊销

持有至到期如何摊销

发布时间:2021-03-24 09:24:51

A.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销是什么意思啊,为什么溢价购买的利息收入要比应收利息少啊

持有至到期投资以摊余成本计量,以实际利率进行摊销,即取得的利息收益是以版摊余成本和实际利权率计算的,不同于票面利息。溢价购入时因为实际支付金额大于票面金额,所以取得的收益会低于票面利息(可以理解为为了获得大于实际利率的收益率,购买者支付了更高的价格)。在债券到期时,除了取得的利息剩余部分就是债券的本金,如果最后摊余成本不等于面值,那么最后偿还的本金数额会不等于面值,当然会出现问题。

B. 如何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和持有收益

票面100元,利息5元,成抄本就是100元。
购买过程中,实际花了110元,计算出实际利率4%,摊余成本110元。

1年后,收到利息5元,公司内部确认利息4.4元,摊余成本109.6元。以此类推。

简单说,你给我5元的利息,但实际上我只确认4.4元,相当于你多给了我0.6元,就要把本金110元减掉0.6元。这个就是摊余成本,把110元逐步摊销到100元。

至于为什么只确认4.4元而不是5元,就涉及到购买债券的折价、溢价,以及财务中的终值、现值概念了。

C. 持有至到期投资 摊余成本计算公式

持有至到期投资 摊余成本计算公式:期末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版金±累计摊销权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简介:
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期末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D. 至有至到期投资的“摊销”是什么意思

举例说明:
甲公司花了105元买了面值为100元的债券(票面利率3%,5年后到期),内假设5元(容即105-100)溢价不摊销的话,那么到了到期日,分录借方是100现金,贷方是105元债券,那差额5元无处可去,只有计入损益。但把5元计入到期日当天损益显然不符合一般原则(权责发生制),因为在买入当天就会预见到会有5元这样的“损失”,所以合理的做法是,要(以一种合适的方法)在5年存续期内摊销到损益(免得最后一天确认这损失),使得每年确认的利息收入=100×3%-摊销值。

E.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应该如何计算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回后的结果:

(1)扣除已答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本期计提的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即为上期期末摊余成本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计提的利息-本期收回的利息和本金-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或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本期收回的本金和利息-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F. 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摊销方法是什么怎么做

当然是转让了!这还用问吗,最普遍的方法了!编一个合理的理由向有意向接受的人进行转让呗!

G. 如何理解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

按题来理解就是每次账务处理后,持有至到期投资这个科目到此为止的余额,
实际工作中,没有接触过这类,不过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有趣的贴子,非常形象的解答了何为摊余成本,你看一下:

讲个故事吧。

比如说,企业发行一种债券,面值是1250元,票面利率是4.72%,期限是5年。其实企业是想募集1250元的,但是他发现按照他这个票面利率发行的话,没人买。后来企业折价卖,卖1000元。本来价值1250元的债券,现在卖1000元,果然有人贪便宜买了。比如老王买了一份,很开心,到处跟人家说花了1000元买了1250元的东西,赚了250元。
到了第一年年末,老王收到企业给的利息59元,这时他的邻居跟他说,现在市场利率是10%,你的1000元拿去做投资的话,应该有100元的收益啊,可你现在只收到了59元(1250X4.72%),还差41块钱呢。老王一听急了,就去找企业理论,企业说现在我没钱给你,那41块钱就当是我再管你借的吧。老王后悔莫及,但是也没办法,谁让自己贪便宜呢。这样第一年年末,老王自己记账的时候,提醒自己,我现在已经借给他们1041块钱了。
第二年年末,老王算投资收益,当然就要用1041的本金来算了(1041X10%=104.1),这时企业还是给老王59块钱,差了45块钱,老王又去找企业理论,企业还是没钱,这时老王自己说,那45块钱就当是我借给你的啊。回家后,老王恨恨的说,我可是已经借给他们1086块钱了(1041+45)。
暑去秋来,春来夏往,时间如梭。
转眼到了第五年末,企业借的钱到期了,老王算了算,尼玛,老子刚开始花了1000块钱买了个1250块钱的债券,以为捡到大便宜,谁知道最后总共借给他们1250块钱。这时企业给老王送来了1250的本金和最后一期的利息59元,还送给老王一面锦旗“助人为乐、品德高尚”。
现在老王再也不买债券了,改去学会计去了。
案例中,每一期的本金就是摊余成本,就是把这250块钱分摊到每一期。因为一开始卖1250没人买,企业就卖1000,剩余的250分摊到每一期收,最后总共也能收到1250,。可以用这种方式理解。
如果是溢价发行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我就不再编故事了。
作者:Captain Jack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H. 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什么要摊销

为什么要摊销呀,是实际利率法的适用。

实际利率法 什么是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又称“实际利息法”,是指每期的利息费用按实际利率乘以期初债券帐面价值计算,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与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的差额,即为本期摊销的溢价或折价。
实际利率法中的实际利率,是指使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于当前公允价值的折现率。
实际利率法的计算方法
实际利率法是采用实际利率来摊销溢折价,其实溢折价的摊销额是倒挤出来的.计算方法如下:
1、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期初债券的帐面价值 * 实际利率
2、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面值 * 票面利率
3、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溢折价的摊销额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4、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折价的摊销额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注意: 期初债券的帐面价值 = 面值 + 尚未摊销的溢价或 - 未摊销的折价。如果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计提的利息会增加债券的帐面价值,在计算的时候是要减去的。
实际利率法的特点
1、每期实际利息收入随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动而变动;每期溢价,折价摊销数逐期增加。这是因为,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的分摊而减少,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减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大于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溢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溢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2、在折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折价的分摊而增加,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增加,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大于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折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折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哪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率更高,热钱向那里走的机会就更高。比如说,美元的实际利率在提高,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在继续,那么国际热钱向美国投资流向就比较明显。投资的方式也很多,比如债券,股票,地产,古董,外汇……。其中,债券市场是对这些利率和实际利率最敏感的市场。可以说,美元的汇率是基本上跟着实际利率趋势来走的。

I.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摊销怎么计算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据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本身并不是双方实际得到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而实际利率法摊销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际利率法下根据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得出的金额即为债务人应该确认的财务费用,同样,它也是投资者应该确认的投资收益。在债券市场上,这个投资收益是要形成债券的公允价值的,也就是债券必需要反应投资者应得的报酬率,因此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形成了现金流入,那么对于债券来说就是公允价值的下降,这个下降同时也反应了投资者的风险要求,现金流入等量的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另外如果债券发生了减值损失,说明债券的摊余成本大于其公允价值,此时要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减至公允价值的水平。综上,因此期末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实际利率法摊销就是上面的思路,当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时,人们宁愿把资金存入银行或进行其他投资,而不愿购买债券,从而债券的发行受阻,发行方只能折价发行,折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少付利息的代价和投资方少收到的利息部分的补偿;同理,当实际利率小于票面利率时,人们争相购买该债券,债券供不应求,发行方适当提高发行价(即溢价发行)也仍然有人购买,此时溢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要多付出利息的补偿和投资方将来多收到的利息部分的代价。实际利率法就是目的就是将溢价和折价金额在持有期间逐期确认调整投资方的收益和发行方的费用。
实际利率法的运用在后面章节中还会出现,主要体现在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摊销,以及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者出售产品涉及到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它们在原理上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的摊销的原理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角度来理解: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摊销可以将摊余成本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现金流入-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支付利息-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清偿的本金。
而未实现融资收益和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原理是类似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这很好理解,长期应付款和长期应收款的余额理解为本利和,而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理解为利息,所以用“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或“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就是本金的期初余额,然后用本金×实际利率,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因此,从本质上说,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原理是相通的,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之后的贷款、应付债券、融资租赁、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销售商品涉及到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就迎刃而解了。

阅读全文

与持有至到期如何摊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
2010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答案 浏览:259
3系马年限量版价格 浏览:952
快餐店转让协议 浏览:407
小萝莉和猴神大叔版权 浏览:290
产权年限到期后怎么办 浏览:83
铜川58同城转让 浏览:477
著作权使用许可范本 浏览:846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浏览:414
火石创造笔试题 浏览:545
河南医院转让 浏览: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总结 浏览:359
贝伦斯发明 浏览:242
马鞍山汇通大厦地址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