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核算,和结转,商品进销的差价
所谓商品进销差价是指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采用售价核算的情况下,其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即为商品进销差价。
如:商品售价60元,进价40元,则20元就是他们的进销差价。
期末对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按以下方法计算: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月销售商品分摊的进销差价=应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差价率
上述所称“主营业务收入”,是指采用售价核算的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月度终了,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对于已按售价结转其成本的,应冲减“主营业务成本”,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委托代销商品和委托加工物资可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小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月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采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月已销商品应负担的进销差价,并应于年度终了,对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按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本科目。
(二)期(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公式计算: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
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期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期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期的商品进销差价。年度终了,应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某小企业月末“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为248788元,“库存商品”科目余额为566500元,本月商品销售额(不含税)为588000元。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如下:
差价率=248788÷(566500+588000)×100%=21.54%
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588000×21.54%=126655(元)
①平时按商品售价结转成本的企业,月终将计算出的本月应分摊已销商品实现的进销差价冲减多转销售成本和已实现差价,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商品进销差价126655
贷:主营业务成本126655
②平时不随商品销售结转成本企业,月终应同时核销已销商品进销差价和结转成本,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461345
商品进销差价126655
贷:库存商品588000
㈡ 商品进销差价及累计摊销的期末余额方向
1.累计摊抄销是资产袭类的备抵科目, 期末余额在贷方
2.商品进销差价是库存商品的抵销帐户,期末余额在贷方
【补充】
(1)期末,计算进销差价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发生的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发生的商品售价)×100%
具体计算时也可按以下方法计算:
进销差价率=月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余额÷(月末“库存商品”账户余额+月末“受托代销商品”账户余额+本月“主营业务收入”账户贷方发生额)]×l00%
(2)根据进销差价率计算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进销差价,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进销差价率或,=本期“主营业务收入”账户贷方发生额×进销差价率
㈢ 商品进销差价是什么意思分录怎么做
“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是实行售价金额核算的企业,正确计算已销商品进销差价,存货金额减去商品进销差价就是企业的存货的购进成本。本科目明细账通常用三栏式账页。
会计分录如下:
平时按商品售价结转成本的企业,月终将计算出的本月应分摊已销商品实现的进销差价冲减多转销售成本和已实现差价,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商品进销差价
贷:主营业务成本
平时不随商品销售结转成本企业,月终应同时核销已销商品进销差价和结转成本,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
商品进销差价
贷:库存商品
㈣ 商品进销差价帐户怎么核算
《小企业会计制度》
1244 商品进销差价
一、本科目核算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采用售价核算的情况下,其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
二、小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进价,贷记“委托加工物资”、“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本科目。
小企业采用售价核算的商品发生溢余,应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进价,贷记“管理费用”科目,按售价与进价的差额,贷记本科目。库存商品发生损失,按进价和不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合计金额减去过失人或者保险公司等赔款之后的余额,借记“管理费用”科目,按应由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的赔款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按售价,贷记“库存商品”科目,按不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按售价与进价的差额,借记本科目。
三、月度终了,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按以下方法计算:
差价率=月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月末“库存商品”科目余额+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
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差价率
上述所称“主营业务收入”,是指采用售价核算的商品所取得的收入。委托代销商品和委托加工物资可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小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月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采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月已销商品应负担的进销差价,并应于年度终了,对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四、本科目应按商品类别或实物负责人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五、本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尚未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㈤ 商品进销差价的账务处理。
关于库存商品发生损失,你第一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一般情况下是先将发生损失的部分记入待处理资产损益。
比如,某工厂某月份由于发生火灾,之后盘点,存货减少10000元。
则,其处理方法基本如下:
1、借: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原因:用待处理财产损益这个帐户时因为发生损失,但不清楚损失的运因,为下一步处理做基础。其二,损失的库存商品以帐面价值转出;其三,从表面看,你的损失仅限于库存商品的帐面价值,看税法并不认同你的损失,故为了保持会计和税法在这一问题上的一致,必须进项税转出,做为一项待处理的损益。
2、如果投保或者有过失人,则这笔待处理的损益则可能收回,故
借:银行存款或其他应收款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最后,待处理财产损益中没有着落的部分才记入费用
借:管理费用
贷:贷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这就是会计上工业企业关于流动资产处理的标准过程。
至于你后边提到的处理,会计上并没有。
但时如果涉及到商业企业,则大致思路相同,科目上要涉及进销商品差价,即你所说的售价。
㈥ 商品进销差价会计分录怎么编
答,①平时按商品售价结转成本的企业,月终将计算出的本月应分摊已销商品实现的进销差价冲减多转销售成本和已实现差价,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商品进销差价
贷:主营业务成本
②平时不随商品销售结转成本企业,月终应同时核销已销商品进销差价和结转成本,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
商品进销差价
贷:库存商品
㈦ 商品进销差价的差价的计算方法 .
薄合计价
1.若是用现金购入
借:库存商品—100000
贷:商品进销差价—20000
现金—80000
2.销售商品现金收款
借:现金—1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0
3.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80000
商品进销差价—20000
贷:库存商品—100000
㈧ 什么是商品进销差价分摊
商品进销差价是指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采用售价核算的情况下,其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即为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对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按以下方法计算:
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
月销售商品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差价率上述所称“主营业务收入”,是指采用售价核算的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月度终了,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对于已按售价结转其成本的,应冲减“主营业务成本”,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委托代销商品和委托加工物资可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小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月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采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分摊月已销商品应负担的进销差价,并应于年度终了,对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按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本科目。
(二)期(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公式计算: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
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期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期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期的商品进销差价。年度终了,应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㈨ 商品零售企业“进销差价”科目如何结转
商品零售企业购销商品增值税的账务处理 (一)购进商品。实行增值税后,商品零售企业购进商品,应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记入商品采购成本的金额,借记“商品采购”科目,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实际支付的款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商品验收入库后,按商品含税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不含税的进价,贷记“商品采购”科目,按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二)销售商品。按照“售价金额核算,实物负责制”的要求,平时企业按含税售价反映商品销售收入,同时按含税售价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其账务处理为:收到货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商品销售收入”科目。期末,按含税进销差价率计算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并据以调整本期销售成本。 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进销差价率 根据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冲转销售成本。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记“商品销售成本”科目。 月末,按规定的方法计算销项税额,借记“商品销售收入”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