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规定:“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内通常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自行开发容建造厂房等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应当分别进行处理。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应当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进行分配。”
Ⅱ 在建期间土地使用权的摊销该计入在建工程还是当期损益
新准则下,建设期间土地使用权的摊销直接记入管理费用。
Ⅲ 问吧:建设期间土地使用权摊销计入在建工程吗
除房地产开发企业外,其它企业购入的土地使用权是单独入账,记入“无形资产”科目,并按合同规定的年限进行直线摊销。
房地产企业在建设期初,应将土地价值按规定的方法和比例分摊到在开发成本中。
Ⅳ 在最新会计准则下“土地使用权的摊销开始时间以及是否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啊”我看到了好多版本 乱啊
土地使用权的摊销不计入在建工程成本,而是在摊销时记入管理费用
Ⅳ 请问工程建设期间,土地无形资产摊销计入管理费用还是在建工程
新准则下,由于土地使用权的年限与房屋建筑物折旧年限不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应用指南规定,不再转入固定资产价值,而是始终留在无形资产科目中,并按权证年限摊销。
根据6号准则第17条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由于合法取得土地使用权是从事建造活动的基本前提,因此该期间内的土地使用权摊销也就是相关房屋建筑物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需的必要、合理的支出。因此,相关房屋建筑物的建造期间内,所占土地使用权的摊销可以计入房屋建筑物的建造成本中。房屋建筑物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后的摊销额应计入当期损益处理。
个人认为:在自建自用的情况下,建设期土地使用权摊销不应计入“再建工程”
1、从实务出发,一般情况是:先有土地使用权,再有地上建筑物的建造。这时,土地使用权会进入“无形资产”核算。
2、准则的主导是:土地使用权进入“无形资产”,从初始入账、后续计量、处置。这样,严格的区分,就是为了解决,地上建筑物的后续计量问题。
现在,若在一个建造地上自用建筑物等不动产时,把摊销计入“在建工程”,有违准则的初衷。
3、把土地使用权摊销计入“在建工程”,有把“应当当期费用化”的费用,转化成资本化。有违资本化的定义。
但做题还是建议按照教材上的规定执行
Ⅵ 新会计准则下的在建工程怎么核算
一.需要通过在建工程核算的项目
1.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基建工程、技术改造工程、改建、扩建、改良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支出
2.需要安装的设备应先通过本科目核算,待达到使用状态后转入固定资产。企业购置的不需要安装可直接使用的设备,通过固定资产科目核算
3.固定资产发生符合资本化条件后续支出时由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核算
4.企业支付的土地款等征地费用,在“无形资产”核算
二.在建工程预付款项的核算
1.根据合同和工程进度预付工程款的,付款前应事先经过集团公司审批,进行如下三级明细核算
借:预付账款—工程款—××公司
贷:银行存款
凭证附件:合同、财务支出审批单、付款申请单、银行回单、对方收据
2.根据合同预付设备款的,付款前应事先经过集团公司审批,进行如下三级明细核算
借:预付账款—设备款—××公司
贷:银行存款
凭证附件:合同、财务支出审批单、付款申请单、银行回单、对方收据
三.取得有关工程或设备发票后,在建工程进行如下三级明细核算
(一)企业发包的在建工程,按合同规定向承包单位预付工程款时,均先在预付账款核算,待收到承包单位发票后,借:“在建工程-建筑工程-某工程”科目,贷记“预付账款”;尚未支付的工程款(含质保金),借:“在建工程-建筑工程-某工程”科目,贷记“应付账款”
(二)企业自营的在建工程,应在各单项工程下设置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其他等三级明细
1.领用工程物资,按实际成本,借记“在建工程-某工程-材料费”,贷记“工程物资”科目
2.在建工程应负担的职工薪酬,借记“在建工程-某工程-人工费”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三)企业进行的技术改造工程,应于工程开始时将被改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本科目,借记“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差额借记本科目。改造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支出比照自营或发包基建工程的相关会计处理。
(四)将需要安装设备交付承包单位进行安装时,应按设备的成本,借记“在建工程-在安装设备-某设备”(在安装设备),贷记“预付账款”科目
(五)企业在建工程相关的管理费、可行性研究费、勘察费、设计费、临时设施费、公证费、监理费及应负担的税费等,借记“在建工程-待摊支出-相关明细”,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未取得发票前一律在预付账款核算,待取得发票后转入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进行负荷联合试车发生的费用,借记本科目(待摊支出),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试车形成的产品或副产品对外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的,借记“银行存款”、“库存商品款”、“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待摊支出)
(六)在建工程完工时,已领出尚未使用的剩余物资办理退库手续,借记“工程物资”科目,贷记本科目。
(七)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应计算分配待摊支出
借:在建工程-建筑工程-某工程;在建工程-安装工程-某安装工程;在建工程-在安装设备-某设备
贷:在建工程-待摊支出-具体明细
待摊支出的分配方法,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实际分配率=累计发生的待摊支出÷(建筑工程支出+安装工程支出+在安装设备支出)×100%
某工程应分配的待摊支出=该工程的建筑工程成本、安装工程成本和在安装设备的成本合计×分配率
(八)基建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企业应计算各项交付使用固定资产的成本,编制交付使用财产明细表。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成本,按下列内容计算:
1.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成本,包括:建筑工程成本、应分摊的待摊支出
借:固定资产-主车间
贷:在建工程-建筑工程-主车间
2.动力设备和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成本,包括:需要安装设备的实际成本;安装工程成本;设备基础、支柱等建筑工程成本或砌筑锅炉的建筑工程成本;应分摊的待摊支出
借:固定资产-生产用固定资产-主车间××设备
贷:在建工程-安装工程-主车间××设备安装工程
在建工程-在安装设备-主车间××设备
3.确认固定资产的记账凭证应附工程或设备验收报告、决算报告、结算书、财产分配明细表等转资手续
四.企业应当设置“在建工程其他支出备查簿”,专门登记基建项目发生的构成项目概算内容
五.本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的成本
Ⅶ 在建工程中的土地使用权摊销可以入固定资产吗
在建工程中的土地使用权摊销不可以入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计入到”无形资产“和”长版期待销费用“科权目。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规定:“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常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应当分别进行处理。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应当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进行分配。”新《企业会计准则》附录也规定,“无形资产”科目用来“核算企业持有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Ⅷ 关于土地使用权的摊销开始时间以及是否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根据有关规定土地使用权的摊销时间在取得使用权的次月。房地产企业计入在建工程。其他企业可以计入无形资产,但缴纳房产税时要作为计税基数
Ⅸ 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在建工程的问题
(一)在建工程转固条件的确认:
1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在建工程,预列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调整原以计提的折旧额。
2满足所有转固条件的在建工程,此时出包工程部分已财务结算完毕,“在建工程进度款”帐户余额已;中为零。
决算金额已列示在在建工程其它明细科目中。
(二)正式转固
1解包小组的成立。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往往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分厂(车间)、多个工艺流程、多项资产类别,因此在建工程转固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企业实践中俗称“解包”,即把在建工程所有支出(相当于俗称的“工作包”)转化为固定资产单个实体的过程。对于大的工程项目,企业应成立“解包小组”,由财务部门、项目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等部门的人员组成,参与人员应当包括对固定资产及其分类、存放地点、建筑安装、工程决算、财务结算等与固定资产划分、管理、使用相当熟悉的人员。
2资料收集。财务部门应负责或要求相关部门配台准备完整的在建工程转固资料。
3固定资产实体(不含土地使用权)的确认。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担任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资产。但由于企业经营内容、规模不相同。各企业应根据准则中规定的固定资产的标准,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按管理权限批准,并已报送有关各方备案等。作为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依据。
4单个固定资产实体价值确认及相关共同费用分配
如何确定单个固定资产的最终价值,应当遵循可辨认性。相关性原则,实际上最终固定资产将划分为土地、房屋及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器设备、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器,文艺体育设备、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家具用具及其他类,共十大类中的一类。
(1)对应固定资产可辨认的工程支出,直接计入该固定资产的成本。如“在建工程——设备”明细账对应的机器设备,“在建工程-土建(安装)”对应的房屋、建筑物等。
(2)不能对应固定资产的工程支出,根据相关性原则,以最可能对应的固定资产的可辨认支出增加相应固定资产的成本,如自行安装某大型机器设备的土建、安装支出。
(3)不能最终辨认的共同费用(如“其他费用”、“利息支出”、“材料”明细账中的小额易耗材料、部分共同土建安装费用等)根据上述已确认的固定资产实体价值。按金额比例分配,或采用其他更合理的分配方法,增加相应固定资产的成本。
5将利息支出作为共同费用分配的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企业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6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处理
新准则没有对工程完工后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处理做出规定,建议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原则,将在建工程账面余额转为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转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样既保持了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反映了工程实际支出情况,也没有因为转固定资产而消除了原来的减值情况。同时,在记录固定资产及卡片时。根据可辨认性、相关性原则确认单个固定资产或资产维的减值准备。
7无形资产确认(含土地使用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条件下转入在建工程,最终分配进入库存商品的成本;其他企业一般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Ⅹ 请教国际会计准则下在建工程转固问题
(一)在建工程转固条件的确认:
1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在建工程,预列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调整原以计提的折旧额。
2满足所有转固条件的在建工程,此时出包工程部分已财务结算完毕,“在建工程进度款”帐户余额已;中为零。
决算金额已列示在在建工程其它明细科目中。
(二)正式转固
1解包小组的成立。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往往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分厂(车间)、多个工艺流程、多项资产类别,因此在建工程转固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企业实践中俗称“解包”,即把在建工程所有支出(相当于俗称的“工作包”)转化为固定资产单个实体的过程。对于大的工程项目,企业应成立“解包小组”,由财务部门、项目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等部门的人员组成,参与人员应当包括对固定资产及其分类、存放地点、建筑安装、工程决算、财务结算等与固定资产划分、管理、使用相当熟悉的人员。
2资料收集。财务部门应负责或要求相关部门配台准备完整的在建工程转固资料。
3固定资产实体(不含土地使用权)的确认。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担任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资产。但由于企业经营内容、规模不相同。各企业应根据准则中规定的固定资产的标准,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按管理权限批准,并已报送有关各方备案等。作为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依据。
4单个固定资产实体价值确认及相关共同费用分配
如何确定单个固定资产的最终价值,应当遵循可辨认性。相关性原则,实际上最终固定资产将划分为土地、房屋及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器设备、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器,文艺体育设备、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家具用具及其他类,共十大类中的一类。
(1)对应固定资产可辨认的工程支出,直接计入该固定资产的成本。如“在建工程——设备”明细账对应的机器设备,“在建工程-土建(安装)”对应的房屋、建筑物等。
(2)不能对应固定资产的工程支出,根据相关性原则,以最可能对应的固定资产的可辨认支出增加相应固定资产的成本,如自行安装某大型机器设备的土建、安装支出。
(3)不能最终辨认的共同费用(如“其他费用”、“利息支出”、“材料”明细账中的小额易耗材料、部分共同土建安装费用等)根据上述已确认的固定资产实体价值。按金额比例分配,或采用其他更合理的分配方法,增加相应固定资产的成本。
5将利息支出作为共同费用分配的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企业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6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处理
新准则没有对工程完工后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处理做出规定,建议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原则,将在建工程账面余额转为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转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样既保持了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反映了工程实际支出情况,也没有因为转固定资产而消除了原来的减值情况。同时,在记录固定资产及卡片时。根据可辨认性、相关性原则确认单个固定资产或资产维的减值准备。
7无形资产确认(含土地使用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条件下转入在建工程,最终分配进入库存商品的成本;其他企业一般作为无形资产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