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知识管理,智力资本与组织价值三者的关系
知识管理产生的智力资本或知识资本是组织价值的核心部分。
工业化时代,货币资本、生产资料常常表现为企业强大的竞争力,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渐从物质资产演变为由一系列技术、规则、文化等所组成的非物质资产,并最终追溯到与人力资产密切相关的技能、知识和观念等知识资本上来。“真正控制资源和绝对是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或劳动力,而是知识。”在彼得·德鲁克看来,企业拥有的唯一独特的资就是知识;知识是能够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资源;知识资本就是企业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现代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其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出及市场力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同时,知识具有难以模仿性,必须通过具有路径依赖的积累过程才能获得并发挥作用。 由知识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供应创新和创新垄断。由知识创新形成的新产品、新工艺,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特征,从而导致供应创新并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创新产品、工艺因其先进、独特的技术内涵使之具有技术垄断的地位,知识内涵及创新性越强,形成的技术壁垒越高,竞争者越难进人。又由于知识的不可替代性,使知识创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往往形成“赢家通吃”的结果。垄断使创新供应者处于价格决定的有利地位,成为获得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
Ⅱ 智力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区别
什么是智力资本呢?
现在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一个公司的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才智)、结构资本(智力资本、方法、软件、文件和其他知识载体)和顾客关系(顾客关系)之和,那么个人在网络上可以通过三方面的网络活动来增强这三方面的个人智力资本
无形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体且不具有流动性,为特定主体所有,并在将来给企业带来额外经济利益的一种资产。例如:专利权、版权、特许权、租赁权、商标权等。
无形资产在使用和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同于有形资产的特征:①非实体性,一方面无形资产没有人们感官可感触的物质形态,只能从观念上感觉它。它或者表现为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形象,或者以特许权形式表现为社会关系范畴;另一方面,它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有形损耗,报废时也无残值。②垄断性。无形资产的垄断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无形资产在法律制度的保护下,禁止非持有人无偿地取得;排斥他人的非法竞争。如专利权、商标权等;有些无形资产的独占权虽不受法律保护,但只要能确保密秘不泄露于外界,实际上也能独占,如专有技术,秘决等;还有些无形资产不能与企业整体分离,除非整个企业产权转让,否则别人无法获得,如商业信誉。③不确定性。一方面,无形资产的有效期受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的影响很难准确确定;另一方面,由于有效期不稳定。④共享性。是指无形资产有偿转让后,可以由几个主体同时共有,而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不可能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中使用,例如,商标权受让企业可以使用,同时出让企业也可以使用。⑤高效性。无形资产能给企业事业远远高于其成本的经济效益。企业无形资产越丰富,则其获利能力越强,反之,企业的无形资产短缺,则企业的获利能力就弱,市场竞争力也就越差。
无形资产主要由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构成,也包含了一些为保护提供运用条件的特种权利和必要的费用支出。知识产权,是指经济法规所赋予的,知识产权人对其智力发明创造的科技成果,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所享有的独占权利,如专利权、版权等。专有技术是指企业未取得专利权的技术决窍和技术秘密,如先进的设计工艺、图纸、技术说明书,重要的技术参数指标等,这类专有技术不受法律保护。
Ⅲ 智力资本的介绍
智力资本是指一个公司两种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源的地位日益重要。实际上,知识经济是智力资源消耗型经济,它主要依赖于知识、智力的投入。可以说,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本的投入为主的经济,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智力资本的提出正是人力资本理论深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人力资本是在解释“经济增长之谜”的情况下,经济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由费雪、西奥多·舒尔茨、贝克尔等人提出的,代表着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Ⅳ 智力资本的理论提出
早在1836年,西尼尔(senior)就将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使 用,他认为智力资本是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国内外普遍认为最早提出智力资本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KennethCalbraith)。他于1969年首次提到智力资本概念,指出智力资本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无形资产,而且是一种思想形态的过程,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遗憾的是他没有给出智力资本完整的定义。给智力资本最早下定义的是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Thomas.A.Stew art),他在美国《财富》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智力资本的文章,将智力资本定义为,“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他提出了智力资本的“H—S—C”结构,即企业的智力资本价值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三者之中。
Ⅳ 知识型组织核心资产智力资本是什么
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力量。社会经济形态从大工业时代飞跃到知识经济时代,组织之间的竞争也从有形的物质产品的竞争转向无形的技术、智能与知识的竞争,产品中的技术、知识含量成了竞争的基础和决胜的关键。因此,智力资本的投入、获得与应用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竞争的核心资产。
在一定意义上,智力资本是能够被用来创造财富的智力材料知识、知识产权、经验等。从知识到智力资本,其关键的区别在于知识是否成为组织运作的"资本",是否在组织的价值创造中发挥了作用。一般而言,对组织有用的知识可以视为组织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对组织无用的知识则不属于组织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但或许有些暂时对组织无用的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转变为对组织有用的知识。
企业智力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各种无形资产,诸如专利、商标、许可证、企业形象、顾客忠诚度、管理技能,等等。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均能给企业带来价值。例如,专利给企业带来的是一种直接增值活动,出售受专利保护的产品和服务,采用特许经营,利用专利作为商业谈判的筹码,企业可以直接从专利中获得收入。商标是企业的另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带给企业的首先是防御性价值,即从法律上保护企业的名称或其产品的品牌不被别人使用。同时,商标也具有进攻性价值,它在市场上把一个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其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有助于实行差别化战略,建立品牌优势。
转贴至:http://www.vsharing.com/Blog/radiumblog/A407334.html
Ⅵ 什么是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但是会计学上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即专利权、商标权等。
广义的无形资产包括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因为它们没有物质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
部分国外学者的定义
佩顿(Paton)提出的定义
佩顿在1922年的《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广义无形资产的定义:“归属于某一企业但不具实物形态、存续期较长的任何有价值的补偿物、因素或要素”。
西德尼·戴维森的定义
1983年西德尼·戴维森(Davidson S.)在其主编的《Handbook of Accounting》一书中引用了于1927年出版的《会计学:它的原理与问题》中的一段话:“无形资产的含义是指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专营权以及其他类似的财产。
亨德里克森的定义
亨德里克森在1992年的新版《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企业的递延支出可以分为两类,其中用于购买财产的支出构成存货等实物资产的成本,用于购买服务的支出则形成无形资产。
巴鲁克·列弗提出的定义
巴鲁克·列弗(2001)认为,无形资产是一种对未来收益没有实物形态或非金融形态(股票或债券)的要求权。当这些要求权得到法律的保护后,就被称为知识产权,如专利权、商标权或著作权(版权)。
安妮·布鲁金的定义
安妮·布鲁金(1996)认为,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是智力资本,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
托马斯·A·斯图尔特的无形资产概念
托马斯·A·斯图尔特(1997)认为无形资产等同于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
布菜尔和沃曼的无形资产概念
布菜尔和沃曼(2001)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商品生产或劳务提供中使用的非实物资产或企业控制的能够带来未来预期收益的非实物资产。
Ⅶ 马哲中智力资本的概念
智力资本
来源:《光明日报》
早在1836年,西尼尔(senior)就将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使 用,他认为智力资本是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国内外普遍认为最早提出智力资本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KennethCalbraith)。他于1969年首次提到智力资本概念,指出智力资本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无形资产,而且是一种思想形态的过程,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遗憾的是他没有给出智力资本完整的定义。给智力资本最早下定义的是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Thomas.A.Stew art),他在美国《财富》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智力资本的文章,将智力资本定义为,“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他提出了智力资本的“H—S—C”结构,即企业的智力资本价值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三者之中。
Ⅷ 智力资本的资本认识
智力资本是人的一种综合能力,一种能够创造价值或效用的能力,也是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而带来效益的资本。
由于智力资本是无形的,且影响因素众多,用于解释智力资本的观点和术语歧义纷呈,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考察和解释的视角不同,可以将近年来关于智力资本概念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从知识和学习角度解释智力资本,重点研究人力资本、知识的创造、知识的积累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知识管理角度解释智力资本,主要是侧重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强调信息的作用。从创新管理角度解释智力资本,是特指研究与开发(R&D)的管理。从资本市场角度考察智力资本,是注重智力资本的数量、价值的大小对企业资本负债表的影响,属于企业价值管理。
目前对智力资本概念的解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企业智力资本构成的分析,属于企业管理层面,所定义的只是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或者是它的作用结果,没有揭示智力资本的实质,不完全符合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运行的现实。笔者认为,由于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表现为价值形成和增值的手段,具有货币表现的价值形式和实物上的存在形式。智力资本的价值表现形式仍然是货币,而它的存在形式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隐含部分,即人力资本除去体力劳动的部分,可称为脑力资产;另一部分为外显部分,可称为成果资本,指一切可以带来价值或效用的智力成果,包括创意、发明、专利、著作、作品、商标、声誉、有价信息等。脑力资产和智力成果构成了智力资本,其核心要素是智力和知识。智力资本是通过人的智力运作发挥知识的创造力,在运行中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增值。资本是能够创造财富或带来收益的人或物,智力资本的构成决定了它属于资本。智力资本价值的大小是由智力和知识的融合程度决定的,并由智能运作创造价值和带来剩余价值,融合得越好,价值就越大。这一定义将智力资本的构成、资本属性、核心要素和运作过程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揭示了智力资本的实质。
智力资本是智力和知识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智力和资本的简单组合,也不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的简单结合,而是两者真正融合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融合越好、越紧密,智力资本的效益就越高、价值就越大。智力作为获取知识的基础,是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的结果,同时知识又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两者相互促进,在学习中发展智力,智力的增长又创造新的知识。智力资本既不能等同于智力也不能等同于知识,更不能视为二者的简单相加,它是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后的可以创造财富的资本,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一个不断交互累积的过程。这个全新的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基于两个条件,一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智力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创造财富的资本;二是前人已经有许多关于智力资本的观点和提法,尽管不准确,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理论框架,但毕竟值得人们借鉴。
Ⅸ 知识资本的定义是什么
资本新形式:知识资本
--------------------------------------------------------------------------------
提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已经成为继版财务资本和劳动之后,推动权企业不断发展的“第三资源”,经济的增长更直接地取决于对知识资本的投资和知识资本的运作。本文在讨论知识资本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价值的衡量及运作管理。 人类在经历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三个阶段后,目前正进入第四个阶段—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时代。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知识经济定义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据有关资料报道,英、法、美等14个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不是来源于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而是依靠知识资本的贡献。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在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左右,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升到60
Ⅹ 智力资本的资本思想
智力资本源于人力资本智力资本思想源于人力资本思想。
知识经济使人们对知识和智力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知识和智力的概念更加清晰。然而,人类并不是今天才注意到知识和智力的作用,人类对经济增长中的知识、能力、科技因素已研究很久,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最充分的说明。实际上,正是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长期困扰着人们的经济增长之谜,提出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指出人们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人们对人力资本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本理论中人的体力和智力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智力,更是作为财富的源泉。所以,在知识经济研究中,对知识的研究自然会引入智力的概念,而智力资本的提出正好解释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
在五六十年代西方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就包括了体力和智力两个主要方面,智力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内容,在西方已经逐渐被社会认可。然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使智力资本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高新技术产业所具有的市场价值远远超过它的有形资产价值,它的物质资本对其最终产品(服务)的贡献远远小于无形资本。人们开始发现,人员的技能、高效的管理、品牌忠诚度等无形资本是企业超值收益的主要来源。因而,人们认为这些无形资本的总和应该称为智力资本。
人力资本思想源远流长,为智力资本的提出和理论的形成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学把关于“资本”的理论推广应用到人力方面,把人力作为资本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存在形态来认识和研究,是经济学理论深化和创新的基本要求和表现,是理论回应现实经济问题的必然结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传播和发展,“人力资本”现已成为普遍使用的经济学术语和日常用语,人力资本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各个相关研究领域,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意义也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识和普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