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应收利息的摊销额
应收利息和各期摊销额的计算为分期付息债券的应收利息可直接用票面金额乘以票面利版率得出。而权期满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每期应收利息,却不能分期收取,只能到债券期满时一次收回。这样,分期计算的应收利息,实质上是投资者对发行方的追加投资,并且这种投资表现为年金,逐年追加。债券到期所能收取的利息总额,则是这笔年金按实际利率计算得到终值。反过来说,在计算各期摊销额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个终值求年金,确定各期的应收利息。设备期应收利息为A,则:
A×年金终值系数=债券到期利息总额
A=1/年终值系数×债券到期利息总额=r/(1+r)n-1×债券到期利息总额
依上例,各年末应收利息:
A=8.7893%/(1+8.7893%)5-1×80000×12%×5=8054.18
据此,上例各年度溢价摊销额计算如下表:
债券溢折价摊销表(实际利率摊销法)单位:元
② EBITA和EBITDA分别指什么
EBIT(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息税前利润;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是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mortization的缩写,即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EBITDA=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折旧+摊销,或EBITDA=EBIT+折旧+摊销。
EBITA非常适合用来评价一些前期资本支出巨大,而且需要在一个很长的期间内对前期投入进行摊销的行业,比如核电行业、酒店业、物业出租业等。EBITDA是从另外一种角度反映企业盈利能力。EBITA营业收入反映了企业每1块钱的营业收入能够带来多少EBITDA利润。
EBITDA是一种利润衡量指标。目前国内的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财报披露指引虽然没有强制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披露EBITDA值,但根据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和信息,投资者和分析员可以很容易计算出公司的EBITDA值。
(2)摊销系数扩展阅读
息税前利润(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通俗地说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税的利润,也就是在不考虑利息的情况下在交所得税前的利润,也可以称为息前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顾名思义,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
EBITDA=息税前利润(EBIT)+折旧费用+摊销费用;EBITDA利润率=EBITDA / 销售(营业)收入
EBITDA利润率表明企业每一元的销售收入为企业所带来的利息、税收和净利润以及收回的折旧和摊销费用。由于从理论上来说,EBITDA必须不少于税后的经营性净现金,因此该指标又被称为“现金利润率”。
对于一些基础设施企业,例如,通信、路桥、港口、机场或大型高新技术等企业,其折旧费用或摊销费用非常巨大,计算EBITDA利率,揭示企业应回收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这些非付现成本(经营性净现金的重要来源),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收入的盈利能力以及回收折旧和摊销的能力就越强。该指标越低,说明企业销售收入的盈利能力以及回收折旧和摊销的能力就越弱。
1、息税前利润主要用来计算的,比如:
无论企业营业利润多少,债务利息和优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变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
2、根据经营杠杆系数的定义公式推导如下: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增长率/产销量增长率
所以,息税前利润增长率=经营杠杆系数*产销量增长率
当单价一定时,产销量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
所以,息税前利润增长率=经营杠杆系数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
3、保障比率
息税前利润保障比率即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折旧摊销支出)/利息费用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费用
③ 模板摊销费的计算公式
模板摊销量的计算公式:摊销量=一次使用量x(1+施_工损耗)x{[1+(周转次数,1)x补损率]/周转次数,(1,补损率)50%/周转次数]}。
“长期版待摊费用”科目应按费用的种类设置明细分类账,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摊销的各项递延资产或长期待摊费用,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按费用项目披露其摊余价值、摊余期限、摊销方式等。
(3)摊销系数扩展阅读
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采用摊销方法核算的,实际发生的大修理支出,应在大修理间隔期内平均摊销。如两次大修理的间隔期为3年,就应在36个月内平均摊销。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
在摊销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和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时,应按受益对象分摊摊入工程施工权成本、开发成本、管理费用,作如下分录入账:
借:工程施工 ×××
开发成本或生产成本 ×××
管理费用 ×××
贷:递延资产或长期待摊费用×××
④ 关于周转材料的摊销量的计算。
有损失木模板之类的 :摊销量=周转用量-回收量*回收折扣 回收量=一次*(1-损耗率)/ 周转次数 周转使用量=(一次+一次*(周转次数-1)*补损率)/周转次数 (15+15*0.1*9)/10-15*(1-0.1)/10*0.5=2.175 希望能帮助你
预制的周转模板损失不计:摊销费=一次使用/周转 根据题意 ,个人感觉应该是第一种 ,有损耗,第一题我算了,第2题你自己算下
⑤ 定额中模板摊销次数如何换算
1、确定采用定额的模板原摊销次数。(这个从定额配套的基础交底资料或者说明中有)
2、根据目前模板的摊销次数,调整定额中模板主材的消耗量即可。例如:假设原定额木模按5次摊销,实际按3次。那么直接调整定额材料中板枋材(或复合木模板)消耗量为原来的1.67倍即可(5/3)。
(5)摊销系数扩展阅读
累计摊销(accumulated amortization)是针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而言的,这与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同理,只是为了区别而使用的称谓不同而已。
是反映了企业在使用无形资产过程中,对其价值的分期收回行为及收回额,其计提摊销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采用在使用或受益期间内直线平均法。
设立意义:无形资产虽不象固定资产具有有形的损耗,但其会随着使用过程的各种因素(如科技进步,泄密,市场转型等等)、环境的影响,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其实际的使用价值会出现下降,为了能使其价值在预计的使用期间内得到补偿与回收,而采取分期摊销的方法,将其分期收回。
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虽不进行分期摊销,但必须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其的价值进行减值测试,通过计提减值准备的方式,对其价值进行收回。
累计摊销用法如下:
如同固定资产要单独核算累计折旧一样,新制度对无形资产新增加了一个一级科目“累计摊销”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计提的累计摊销。
二、本科目应按无形资产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累计摊销的主要账务处理
①企业按月计提无形资产摊销,借记“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②处置无形资产时,还应同时结转累计摊销,借记本科目,贷记相关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累计摊销额。
⑥ 期初摊余成本如何计算
期初摊余成本计算方式:
假设A企业溢价发行5年期债券面值100元,实际发行价格125元,票面年利率10%,每年付息,5年到期后一次性偿还本金100元。
100×10%×(P/A,i,5) + 100×(P/F,i,5) = 125
其中(P/A,i,5)为利率为i,期数为5期的年金现值系数;(P/F,i,5)为利率为i,期数为5期的复利现值系数。
用插值法计算出实际利率i=4.33%
第一年年末摊余成本
=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本期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 应付利息(票面利率*票面面值)
=125+125*4.33%-100*10%
=120.4125
(6)摊销系数扩展阅读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若仅仅是公允价值的暂时性下跌,那么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时,不需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的金额,此时摊余成本不等于账面价值。
初始摊余成本就是取得债券的实际成本=买价+相关费用。而所谓的实际利率就是到期收益率,用它来对债券在有效期内的现金流进行折现,使得折现所得现值总额等于取得债券的实际成本(即初始摊余成本)。
在收到债券利息的账务处理为,投资收益的确认金额等于初始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而这一确认的投资收益与实际收到的利息之间的差额就是对初始摊余成本的调整额。调整额为正,则摊余成本会增加,调整额为负,则摊余成本会减少。
⑦ 公式:年摊销额=(原投资额-残值)÷(P/A,i,n)中的(p/a,i,n)是什么意思
(p/a,i,n)是年金现值系数,通过查表可以得到。比如你有一项投资减残值后的余额是1000,你期望在专10年内摊销,期望的报酬属率(摊销率)是10%,查表可知系数是6.145,年摊销额=1000/6.145=162.73。
⑧ 实际利率法摊销搞不明白
此题实际利率法摊销目的是不是为了使甲公司购买债券的未来现金流量(1250×复利专现值系数+59×年金现值系数)的值属等于甲公司购买时支付的价款1000元?那么甲公司购买债券付出的钱和得到的钱相等
你对实际利率的理解是正确的,你如果存1000元到银行,存款利率为实际利率,假如是10%,年底会得到1100元。本题也是这样,你花1000元,5年后能得到1250+59*5=1545元,实际利率为r:则有1000*(1+r)^5=1545 得出r=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