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无形资产 > 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

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

发布时间:2020-12-10 21:42:28

A. 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新企业会计制度下的研发支出怎样会计核算及处理

无形资产核算新增加"研发支出"一级科目,科目代码是5301

"研发支出"用法如下: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研究开发项目,分别“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三、研发支出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本科目(费用化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本科目(资本化支出),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二)企业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正在进行中研究开发项目,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资本化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以后发生的研发支出,应当比照上述(一)规定进行处理。
(三)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按本科目(资本化支出)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资本化支出)。
期末,企业应将本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费用化支出)。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中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
所谓研发支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就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得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新准则规定,对于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项目(包括企业取得的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当期归集后计入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特定条件时则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即资本化。由于不同阶段支出的会计处理差异巨大,正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就成为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关键研究阶段支出的会计处理研究阶段具有计划性和探索性,是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由于已进行的研究活动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该阶段的支出,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当期损益。

B. 2、根据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规定,无形无合同或法律规定年限的,按年进行摊销

无形资产摊销年限

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受益年限与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
1.摊销期限的比较。2001年的旧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日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如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收益年限或规定的有限年限,该无形资产摊销期限按如下原则确定:第一,合同规定收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合同规定的收益年限;第二,合同没有规定收益年限但法律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第三,合同规定了收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收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第四,如果合同没有规定收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这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但也限制了无形资产的稳定性。这些规定过于笼统,难以适应无形资产日益复杂的现状。
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对于不同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做出了不同的规定:第一,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第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并按本准则规定处理。

C. 国有资产如何处置

一、为了促进国有资产的有效使用和合理流动,维护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正当权益,适应商品经济规律要求,国有资产处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依法处置原则。国有资产处置是国家的一种经济权力,必须依据国家法律行使。

2、等价有偿原则。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国有资产处置的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是同一的。为了维护国家权益,国有资产处置必须是等价而有偿的。

3、经济效益原则。国有资产处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服从价值规律的要求。

二、国有资产处理办法:

第四条资产处置范围

(一)已停用一年以上,且不能证明确需继续使用或已被新购置具有同类用途资产替代的资产以及其他闲置资产。

(二)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且不适合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国家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没有规定使用年限或未达到规定使用年限,经技术鉴定确需报废(淘汰)的固定资产。

(四)单位因撤销、合并、分立、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产权或占有、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3)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扩展阅读:

一、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是在等价有偿的资产处置过程中所取得的国有资产变价收入。包括:

①企业兼并价款;

②破产企业清理收入扣除清偿债务后的余额;

③资产拍卖所取得的变价收入;

④无形资产转让收入;

⑤出租资产收取的租金;

⑥出售股票的收入;

⑦产权变动中发生的其他收入,如土地使用权、采矿权有偿出让和转让收入等。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实际上是国有资产存量的转化形态,一般应上交国家,用于国有资产的再投入。

二、报损核销

国有资产的报损、报废与核销是对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的价值变动的财务处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国有资产损失,需要进行财务处理的工作包括:

①被兼并企业的资产核销;

②破产企业的资产核销;

③因闲置、不需用而被拍卖的国有资产,其帐面价值的调整;

④因自然灾害而毁坏的国有资产报损;

⑤资产清查、清理中进行的资产盘亏。

D. 体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第七章 资产管理

第四十二条 资产是指体育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四十三条 体育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四十四条 体育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维护资产安全完整,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第四十五条 体育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科学规范、从严控制、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根据单位资产存量状况、人员编制和有关资产配置标准,编制资产购置计划,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列入年度部门预算,并履行相关政府采购规定。
第四十六条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第四十七条 体育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现金及各种存款的有关规定,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第四十八条 体育事业单位对应收及预付款项要按时清理结算,加强管理。
第四十九条 存货是指体育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一)体育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严格收发手续,完善存货验收、出入库和保管制度,防止丢失、损坏和变质。
(二)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存货明细账,定期与财务部门的存货总账进行核对,并对存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对存货盘盈、盘亏应当及时处理。
(三)体育事业单位应当制定消耗性存货储备定额和主要存货消耗定额。
第五十条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体育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目录由国务院体育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
第五十一条 体育事业单位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维护和保养,制定操作规程,建立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二)购建、调入、捐赠、赞助的固定资产,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验收,财务部门参与验收,专业仪器设备和新建的房屋及构筑物应当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验收。经验收后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入账并交付使用。
(三)体育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
第五十二条 体育事业单位接受捐赠、赞助的实物包括固定资产和消耗性物品两类。
体育事业单位接受捐赠、赞助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证记账,接受捐赠、赞助固定资产时发生的相关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体育事业单位接受捐赠、赞助的服装、器材、食品、饮料等消耗性物品,按照实物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物资台账,严格出入库管理。
第五十三条 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
在建工程达到交付使用状态时,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
第五十四条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财产权利。
体育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本单位无形资产的评估确认、开发、保护、使用和转让的管理。转让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取得的收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体育事业单位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应当计入事业支出。
第五十五条 对外投资是指体育事业单位依法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
(一)体育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在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外投资的,应当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并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二)体育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含彩票公益金)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体育事业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资产价值。
(四)体育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对所办企业的管理制度,认真履行相关管理职责,对企业经营者任免、重大决策和收益分配等事项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十六条 体育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体育事业单位出租、出借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五十七条 体育事业单位应当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资产共享、共用。

E. 无形资产管理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包括哪些

●制定来分类管理办法;
●加强无形资产权源益的保护;
●制定定期评估制度,加大研发投入;
●注重品牌建设,加强声誉管理
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
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一般程序为:
●设置内部控制评价部门;(独立;胜任;权威)
●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组成评价工作组;
●实施现场测试;
●汇总评价结果;
●编报评价报告。
(一)设置内部控制评价部门
●被授权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其他专门机构。
●具备条件:
权威(经董事会授权);独立;专业胜任;职业道德;沟通与有效。
(二)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评价工作方案应当明确评价主体范围、工作任务、人员组织、进度安排和费用预算等相关内容。
●评价工作方案既可以全面评价为主,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重点评价的方式。
(三)组成评价工作组
●评价工作组在内部控制评价部门领导下,具体承担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任务。
●挑选具备独立性、业务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的评价人员,组成评价工作组,具体实施评价工作。

F. 运动员无形资产归属探究。怎么去写

论我国“运动员产权”的归属与管理

继悉尼、雅典、北京三届奥运会之后,体育明星的商业价值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举国打造的金牌之师应成为回报社会回报国民的巨大财富。而我国体育界的一些观念,一些做法,乃至一些规定,正在凸显其滞后、落伍的一面。譬如,游泳管理中心处罚田亮的有关规定,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制订的一个规定,这个规定中关于运动员从事广告活动应遵循的纪律和上缴的比例是否合理已经引起了一定的争议,而因此产生的关于运动员“产权”归属和管理问题更是学界、业界探讨的一个新课题。

一、运动员产权问题的缘起

我国运动员产权问题的产生,原因十分复杂。从产权经济学来看,产权的界定,一般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进行。欧美发达国家对运动员的培养是运动员一开始就作为劳动主体进入体育市场,走职业化道路,运动员从小到大的整个成长过程基本上都是个人和家庭的投入,其成名后的所有商业收益及权益以及未成名的风险都由运动员本人自己承担,在这种培养模式下,自然地其产权就全部归属于运动员本人。而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举国体制,我们的运动员几乎全部是国家培养的。一个运动员,从接受启蒙训练到奥运成就辉煌,各级政府、各地体育部门给予了几乎包办一切的培养。几乎均由国家培养。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有关官员的估计,国家在一个奥运选手上投入的费用大概为四五百万元,有报道甚至得出了每枚奥运金牌耗资7亿元的惊人结论。因此,国家有理由认为,由国家培养出来的运动员的产权是属于国家的,运动员的商业开发和个人的推广宣传都要由相关部门负责管理,国家理应分享运动员取得的商业收入。但运动员也有理由认为,产权是属于自己的,因为他也有投入,包括运动天赋、机会成本、高风险性、高支付性、原始积累。

首先,根据产权理论,体育明星作为特殊的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产权”,其载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决定了体育明星产权具有“只可激励不可压榨”的特征。其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解读人力资本,人的健康、容貌、体力、技能、知识、才能,包括一切具有经济含义的精神能量,天然归属于自然的个人。也就是说体育明星商业开发权与其载体天然不可分离,是一种个人私产,只能不可分割的属于其载体。这种特殊的人身依附关系决定了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只限于体现它的人”。正如周其仁教授所说:“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垄断其拥有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不可分,作为自然人运动员的肖像权、商务开发权等权利是不可侵犯的。”最后,根据上面提到的“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体育明星作为人力资本承载者,也付出了全部的体力、精力、青春以及机会成本,同时也要面临因“人力资本专用性”可能出现的未来生存危机,再加上人力资本产权的排他性,我们可以认定,体育明星商业开发权理应归属于体育明星本人。

综上所述,运动员成绩的产出,既有运动员投入的禀赋、健康、时间、精力,为运动员这个职业选择而放弃的其他选择的机会成本,以及承担的较高的投资风险;同时也有国家投入的巨额经费。由于难以区分出两者的贡献孰大孰小,也就无法在事前作一个清晰的法律界定,从而造成产权的模糊。运动员产权的模糊必然会引发对运动员产权归属的困惑与争执。

二、构建现代产权制度,化解运动员产权问题

以往体育经济学研究者在研究产权问题时,往往将产权理论的内容看得过于狭窄,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将产权问题仅仅归结于产权明晰。尽管产权明晰是产权问题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唯一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产权的流动问题、产权结构的多元化问题等。本文将从产权明晰、产权流动、产权多元化三个层面来对运动员的产权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
本文发表于博锐管理在线|www.boraid.com|45
(一)运动员产权问题的核心内容:产权明晰

从产业经济学的经典论述中可以知道,产权清晰是产权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础。离开了产权清晰,产权主体就必然缺位,因而产权在社会经济社会生活中就既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从而产权就会失去其社会、经济及法律的意义。在研究运动员产权问题时,首要问题就是运动员产权的清晰问题,要尽力保证产权在体育产业运行过程中真正实现清晰。可见,产权明晰是运动员产权问题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运动员产权问题,关键是使其明晰化,一是要明确它的最终所有者,即明确最终隶属关系;二是要明确在具体运作中各行为的主体,即明确它的运作关系。明晰运动员产权,实际上是在它的归宿和运作过程中,明晰各行为主体的权利。本文试图从产权明晰的角度,对解决运动员的产权问题的路径进行探讨。并强调两点:第一,运动员产权体制改革和现有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因为运动员产权的不清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有体育管理体制造成的。第二,应把运动员产权明晰的重点放在其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仍需完善相关的活动法规及体育经济政策,但不仅仅体现在法律意义上。

1.改革现有的运动员管理体制,导入运动员产权市场机制,以确立出资者产权和运动员产权的边界。在实际运行中,可尝试构建以国家和运动员为产权主体,以“国家”、“运动员”与“中介公司或经纪人”为委托代理关系的新型市场运作模式,并代理其无形资产的市场开发与运营。同时,以“产权”作价入股,实行“股份制”方式运营,收益按“股权比例”分配,进行合作开发,实现三赢。还可采用市场化原则下的契约化管理,即通过类似于私法的模式将体育主管部门与运动员联结起来,在体育部门与运动员之间搭建一个双向制约、民主平等、公开透明的平台,将各项事务,特别是与双方利益密切相关、容易引发矛盾的纠纷、产生不稳定因素的事项,以合同、协议、纪要的形式书面固定下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明确双方的责、权、利。运动员的商业开发到底怎样进行;收益怎样分成才合理;如果出了问题,运动员和主管部门分别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等。今后双方严格按契约内容进行,不论契约主体哪一方违反契约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其都要对自己的违约行为负责。

2.改革全国各单项运动协会的产权制度,内部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我国的单项运动协会大多是由体育行政部门发起组建的,往往隶属于政府,其产权很不清晰。改革运动协会的产权制度,就是要继续推进运动协会的实体化进程,使其真正成为产权独立、权责分明的法人实体。在上述提到的实行“股份制”方式运营后,接着就是要在运动协会内部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建议实行代表大会制,代表大会是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协会要对会员负责并接受来自上面的监督。代表大会、会员(在这里主要指的是运动员)、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科学治理结构,从而使产权制度得以优化和产权归属愈加明晰。

3.重视对运动员的产权界定。运动员产权界定具有特殊性,因为运动员作为特殊的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产权”,其载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与其载体天然的不可分离,是一种个人私产,其所有权只能不可分割的属于其载体,这决定了运动员是其合法的产权主体。因此要严格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运动员产权划分为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依法分层次逐一界定。可以考虑将国家和运动员的各自投入折算入股,划分合理的运动员产权,明确运动员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四种权能的具体内容,通过契约来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争取使各方对培养运动员的投入达到最优均衡水平,从而促进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运动员产权问题的内在要求:产权顺畅流动

仅仅明晰了产权,却使产权难以流动,则会使体育产业缺乏活动,其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会受到极大的阻碍,更不可能形成完善的现代体育产权制度。因此,在研究和构建现代体育产权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在制度上保证产权的流动性,必须尽快建立健全能够实现产权顺畅流动的产权流动性机制。

转会是运动员的产权流动的主要方式。在职业体育比较成熟的欧美国家,运动员转会是十分活跃的体育要素市场,也是最能发掘职业体育商业价值的所在。尽管当前我国职业体育市场还不完善,体育经纪人的业务范围相比欧美国家还比较窄,但以体育经纪人为中介的自由转会将是下阶段改革转会管理办法的必然选择。其前提是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应的产权保护措施或法规,统一有序地进行,尽快推进“摘牌制”向自由转会制过渡。体育经纪人参与运动员转会市场,是加强转会市场规范化、并与国际转会市场接轨的重要途径。尽管在我国当前“举国体制”下的体育产业向职业体育市场迈进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运动员的产权顺畅流动需要我国职业体育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也需要体育经纪人行业的发展,但转会制将是在职业体育市场化下的一种必然选择,是运动员产权顺畅流动的制度保障。运动员自由转会有利于发掘体育产业的商业价值、充分肯定运动员的“人力资本”、弱化运动员的商业价值纠纷,关键是可以使运动员产权得以顺畅流动,为构建现代体育产权制度带来活力和源泉。

(三)运动员产权问题的组织架构:产权结构多元化

对运动员产权改革方向的定位,离不开现代产权制度对产权结构安排的要求。现代产权制度应当是产权结构多元化、权责有限性和治理法人性的产权制度,这种产权制度在管理层次上表现为出资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产权清晰的产权制度。在上述关于产权明晰部分已经提到法人治理、权责明确,在这里将重点讨论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并得出结论,认为运动员产权改革仅仅定位在管理层次上的产权清晰上,解决不了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也难以带来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高效率,应将其定位在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上。

产权的社会化和运动员的市场化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量的国际经验表明,职业体育俱乐部制度下,运动员产权结构可以实现多元化。因此,我国应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组建并大力发展职业体育俱乐部。当前,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相比还很缺乏竞争力,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经营模式,要结合本国的体育产业市场的特点,可考虑按照股份制方式来经营,运动员、体育经纪人、俱乐部法人以各自投资入股,组建职业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班子,按照股份公司经营管理模式运作,在其内部设置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等相关组织机构,三者相互合作与监督,剩余收益按股分红或按照三方认可的契约来执行,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从宏观上对全国的职业体育俱乐部进行规范指导,但不能妨碍其自主经营,社会大众和媒体对职业体育俱乐部进行监督,以保证在职业俱乐部内部和外部都形成良性的监督与制衡机制,进而保证运动员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运行。

三、结语

运动员的产权问题,既与我国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产权市场的不完善有关,构建现代化的产权制度已成为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但不能仅仅将产权问题归结于产权明晰,它是核心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产权的顺畅流动与产权的多元化也不可缺少,这三者可谓是构建现代化的产权制度的三辆马车,在化解运动员的产权问题时,首先要肯定运动员的“人力资本”,其次考虑进行股份制经营职业体育俱乐部和协会、按照契约化方式来分配相关收益未尝不是一种合理选择。

G. 小企业会计制度 没有设置“累计摊销”科目,无形资产摊销怎样处理

小企业应设置“累计摊销”科目,核算小企业对无形资产计提的累计摊销。该科目回应按照无形资产项目进行明答细核算。
小企业按月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的无形资产摊销,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受益对象,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处置无形资产时还应同时结转累计摊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512号)
第六十七条 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作为投资或者受让的无形资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H.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这个资产 是指国有资产么 其中包括固定资产 流动资产 无形资产 不理解这个概念

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三章 评估程序

第四章 评估方法

第五章 中外合资、合作资产评估

第六章 股份制企业资产评估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制定本施行细则。
第二条 《办法》第二条所说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发布的有关资产评估的法律和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资产评估的行政法规。
第三条 《办法》所说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依据法律取得的,国家以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或接受捐赠而取得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形态的资产。
第四条 《办法》第三条所说的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包括:
(一)国家机关、军队、社会团体及其他占有国有资产的社会组织;
(二)国营企业、事业单位;
(三)各种形式的国内联营和股份经营单位;
(四)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
(五)占有国有资产的集体所有制单位;
(六)其他占有国有资产的单位。
第五条 《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应当进行资产评估,是指发生该条款所说的经济情形时,除经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不予评估外,都必须进行资产评估。
第六条 《办法》第三条所说的情形中:
(一)资产转让是指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有偿转让超过百万元或占全部固定资产原值20%以上的非整体性资产的经济行为。
(二)企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以承担债务、购买、股份化和控股等形式有偿接收其他企业的产权,使被兼并方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
(三)企业出售是指独立核算的企业或企业内部的分厂、车间及其他整体性资产的出售。
(四)企业联营是指国内企业、单位之间以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投入组成的各种形式的联合经营。
(五)股份经营是指企业实行股份制,包括法人持股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不上市)企业和股票上市交易的企业。
联营、股份经营的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时,应对联营及合股各方投入的资产进行全面评估。
(六)企业清算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宣告企业破产,并进行清算;或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改组、合并、撤销法人资格的企业资产进行的清算;或企业按照合同、契约、协议规定终止经济活动的结业清算。
第七条 《办法》第四条中所说的情形中:
(一)抵押是指国有资产占有单位以本单位的资产作为物质保证进行抵押而获得贷款的经济行为。
(二)担保是指国有资产占有单位以本单位的资产为其他单位的经济行为担保,并承担连带责任的行为。
(三)企业租赁是指资产占有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在一定期限内,以收取租金的形式,将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的经营使用权转让给其他经营使用者的行为。
第八条 《办法》第四条规定可以进行资产评估,是指发生该条款所说的情形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资产进行评估或者不评估。但属于以下行为必须进行资产评估:
(一)企业整体资产的租赁;
(二)国有资产租赁给外商或非国营单位;
(三)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
(四)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应当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办法》第四条所说的当事人是指与上述经济情形有关的国有资产占有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单位。
第十条 对于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没有进行评估,或者没有按照《办法》及本细则的规定立项、确认,该经济行为无效。
第十一条 依照《办法》第五条规定对全国或者特定行业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其评估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十二条 《办法》第七条所说的国家规定的标准是指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以及中央各部门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返 回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十三条 《办法》第八条所说的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是指各级政府专门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中央是指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地方是指各级国有资产管理局或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
第十四条 国家对资产评估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组织、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国的资产评估工作。
地方各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和上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负责管理本级的资产评估工作。
上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在资产评估管理工作中不符合《办法》和本细则规定的做法,有权进行纠正。
《办法》第八条第二款所说的国有资产评估组织工作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是指各级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的资产评估立项和评估结果进行初审、签署意见,并对本行业的资产评估工作负责督促和指导。
第十五条 《办法》第九条所说的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资产评估机构,必须是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并持有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含计划单列市)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单位。只有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单位才能从事国有资产评估业务。
在发生《办法》第三条、第四条和本细则规定的应进行资产评估情形时,必须委托上述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当事人自行评估占有的国有资产或者评估对方占有资产的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第十六条 凡需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单位,必须按隶属关系向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资产评估资格,经审查批准,取得资产评估资格或临时评估资格后方能从事国有资产评估业务,也可以从事非国有资产的评估业务。
计划单列市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单位,由省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计划单列市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其资产评估资格并颁发资格证书。
(一)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统一印制、盖章、编号。
(二)中央管理的资产评估机构(包括在各地的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资格证书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审核颁发。
(三)地方管理的资产评估机构(包括驻外地的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资格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审核颁发,并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备案。由计划单列市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产评估资格证书,除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备案外,还要报省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四)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已取得资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每年进行一次年检(具体办法另定)。
第十七条 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的委托方,一般是国有资产占有单位,也可以是经占有单位同意、与被评估资产有关的其他当事人,原则上由申请立项的一方委托。特殊情况由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委托。
委托方被委托方应签订资产评估协议书,协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被评估项目名称、评估内容、评估期限、收费办法和金额、违约责任等。
第十八条 经济行为有关各方对委托资产评估机构有争议时,由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双方可以接受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凡属重大的亿元以上资产评估项目和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中外合资、合作项目的资产评估(含地方),必要时,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可以直接组织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第十九条 取得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资产评估机构,承担评估业务不受地区和行业限制,既可以承接本地和本行业的资产评估业务,也可以承接外地、境外和其他行业的资产评估业务。资产评估机构与被评估单位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不得委托该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第二十条 凡经批准进行资产评估,资产占有单位必须如实提供评估所需的各种资料。资产评估机构应对所提供的资料保守秘密,不得向外泄露。
对资产评估中涉及的国家机密,有关各方均应严格按照国家保密法规的各项规定执行,必要时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直接组织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第二十一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价值的评估和国有房产价值的评估,都应纳入《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管理范围。
从事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国有房产价值评估的专业性资产评估机构,要依照《办法》和本细则的规定,向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并取得资产评估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资产评估业务。
第二十二条 按照《办法》第十一条规定,资产评估实行有偿服务。资产评估机构接受委托进行评估时,应依照国家规定的收费办法向委托单位收费,并与委托单位在评估合同中明确具体收费方法。
第二十三条 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收费办法,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会同国家物价局另行制定。

返 回

第三章 评估程序

第二十四条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发生《办法》第三条、第四条所说的经济情形时,应于该经济行为发生之前,按隶属关系申请评估立项。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中央管辖的国有资产的评估立项审批,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办理;地方各级管辖的国有资产的评估立项审批,原则上由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办理;尚不具备立项审批条件的地、县,可由上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办法》和本细则作出具体规定。
重大的亿元以上资产评估项目和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中外合资、合作项目的评估(含中央、地方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除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立项审批外,还须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备案,必要时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直接审批。
第二十五条 资产评估立项原则上应由被评估国有资产占有单位申报。
第二十六条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资产评估立项申请书,应经其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和地方计划单列的单位以及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单位,资产评估立项申请书直接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
评估立项申请书包括以下内容:
(一)资产占有单位名称、隶属关系、所在地址;
(二)评估目的;
(三)评估资产的范围;
(四)申报日期;
(五)其他内容。
资产评估立项申请书,应由申报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盖章,并附该项经济行为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和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产权证明文件。
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立项申请书后,应在十日内下达是否准予评估立项的通知书,超过十日不批复自动生效,并由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补办批准手续。
第二十七条 资产评估机构依据批准的评估立项通知书,接受评估委托,按其规定的范围进行评估。对占有单位整体资产评估时,应在资产占有单位全面进行资产和债权、债务清查的基础上,对其资产、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核实。
第二十八条 资产评估机构对委托评估的资产,在核实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和对象,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考虑影响资产价值的各种因素,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选择适当的评估参数,独立、公正、合理地评估出资产的价值。
第二十九条 资产评估机构在评估后应向委托单位提交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其内容包括:正文和附件两部分。
正文的主要内容:
(一)评估机构名称;
(二)委托单位名称;
(三)评估资产的范围、名称和简单说明;
(四)评估基准日期;
(五)评估原则;
(六)评估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七)评估方法和计价标准;
(八)对具体资产评估的说明;
(九)评估结论:包括评估价值和有关文字说明;
(十)附件名称;
(十一)评估起止日期和评估报告提出日期;
(十二)评估机构负责人、评估项目负责人签名,并加盖评估机构公章;
(十三)其他。
附件:
(一)资产评估汇总表、明细表;
(二)评估方法说明和计算过程;
(三)与评估基准日有关的会计报表;
(四)资产评估机构评估资格证明文件复印件;
(五)被评估单位占有资产的证明文件复印件;
(六)其他与评估有关的文件资料。
第三十条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收到资产评估报告书后提出资产评估结果确认申请报告,连同评估报告书及有关资料,经上级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批准立项的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认。
第三十一条 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分为审核验证和确认两个步骤,先对资产评估是否独立公正、科学合理进行审核验证,然后提出审核意见,并下达资产评估结果确认通知书。
第三十二条 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从以下方面审核验证资产评估报告:
(一)资产评估工作过程是否符合政策规定;
(二)资产评估机构是否有评估资格;
(三)实际评估范围与规定评估范围是否一致,被评估资产有无漏评和重评;
(四)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是否考虑周全;
(五)引用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是否适当;
(六)引用的资料、数据是否真实、合理、可靠;
(七)运用的评估方法是否科学;
(八)评估价值是否合理;
(九)其他。
第三十三条 资产评估报告凡符合本细则第二十九、第三十和第三十二条要求的,应予以确认,由负责审批的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确认通知书;不符合要求的,分别情况做出修改、重评或不予确认的决定。
经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资产评估价值,作为资产经营和产权变动的底价或作价的依据。
第三十四条 资产占有单位对确认通知书有异议,或与经济情形有关的当事人以及资产评估有关各方因评估问题发生纠纷,经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协调无效,可以向上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或仲裁。
第三十五条 资产评估的立项审批和评估结果确认一般应按本细则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三条规定办理。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时,也可以委托国有资产占有单位的主管部门或下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被委托的部门应依照《办法》和本细则的规定,办理资产评估的立项审批和结果确认工作,并将办理结果报委托的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经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资产评估结果,除国家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动或经济行为当事人另有协议规定之外,自评估基准日起一年内有效。在有效期内,资产数量发生变化时,根据不同情况可由原评估机构或资产占有单位,按原评估方法做相应调整。

返 回

第四章 评估方法

第三十七条 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时,应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和对象,选用《办法》第二十三条所规定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评定估算。选用几种方法评估,应对各种方法评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和调整,得出合理的资产重估价值。
第三十八条 收益现值法是将评估对象剩余寿命期间每年(或每月)的预期收益,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累加得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以此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
第三十九条 重置成本法是现时条件下被评估资产全新状态的重置成本减去该项资产的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
实体性贬值是由于使用磨损和自然损耗造成的贬值。功能性贬值是由于技术相对落后造成的贬值。经济性贬值是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引起的贬值。
第四十条 现行市价法是通过市场调查,选择一个或几个与评估对象相同或类似的资产作为比较对象,分析比较对象的成交价格和交易条件,进行对比调整,估算出资产价值的方法。
第四十一条 清算价格法适用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经人民法院宣告破产的企业的资产评估。评估时应当根据企业清算时其资产可变现的价值,评定重估价值。
第四十二条 资产评估机构接受委托进行资产评估时,选用的价格标准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维护经济行为各方的正当权益。
在资产评估时,应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象,选用不同的价格标准。可以采用国家计划价,也可以采用国家指导价、国内市场价和国际市场价。
汇率、利率应执行国家规定的牌价。自由外汇或以自由外汇购入的资产也可以用外汇调剂价格。
国内各种形式联营(包括集团公司)、股份经营的资产评估,对联营各方投入的同类资产应该采用同一价格标准评估。

返 回

第五章 中外合资、合作资产评估

第四十三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与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开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的企业,对中方投入的资产必须按规定进行评估,以确认的评估价值作为投资作价的基础。对外方投入的资产,必要时经外方同意也可进行评估。
第四十四条 中外合资、合作的评估原则上应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前进行,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在项目建议书审批以前或正式签订合同、协议前进行。
经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资产评估报告,作为计划部门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贸部门审批合同的必备文件;经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资产评估报告和出具的产权登记表(包括变更登记或开办登记)作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的必备文件。
第四十五条 已开办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方投资比例占50%以上(含50%),发生《办法》第三条、第四条和本细则第八条的情形时,必须按规定要求进行资产评估。
第四十六条 开办前的中外合资、合作项目,中方资产的评估,原则上应委托中国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特殊情况下,经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也可以委托国外评估机构评估或中国评估机构和国外评估机构联合评估,其评估报告,须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认。
第四十七条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进行合资、合作经营,其资产评估比照本细则本章有关规定办理。

返 回

第六章 股份制企业资产评估

第四十八条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包括法人持股、内部职工持股、向社会发行股票不上市交易和向社会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前,应按《办法》和本细则规定,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资产评估。
第四十九条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改组为股份制企业的资产评估结果,须按规定报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认。未经资产评估或资产评估结果未经确认的单位,政府授权部门不办理股份制企业设立审批手续。
第五十条 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净资产价值应作为国有资产折股和确定各方股权比例的依据。
注册会计师对准备实行股份制企业的财务和财产状况进行验证后,其验证结果与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资产评估结果不一致需要调整时,必须经原资产评估结果确认机关同意。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改组的股份公司发行B种股票,若由外方注册会计师查验帐目,其查验结果与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资产评估结果不一致需要调整时,也要由原资产评估结果确认机关审核同意。
第五十一条 含有国家股权的股份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办法》第三条、第四条和本细则第八条的情形时,应按规定要求进行资产评估。
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的资产评估,应按规定向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资产评估立项和评估结果确认手续;非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的资产评估,由董事会批准资产评估申报和对评估结果的确认。

返 回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违反《办法》第三条和本细则的规定,对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未进行评估的,应按《办法》三十一条规定对有关当事人给予处罚,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应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资产评估机构违反《办法》和本细则规定,弄虚作假,造成评估结果失实的,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宣布资产评估结果无效,并根据失实的程度,责令限期改正或重新进行评估。重新评估的费用由违法单位支付。
第五十四条 资产评估机构应对其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资产评估机构违反《办法》及本细则规定,除按《办法》三十二条规定处罚外,还应没收违法收入,并视违法行为的情节轻重,对单位处以评估费用两倍以内、对个人处以三个月基本工资以内的罚款。也可给予通报批评或建议有关单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以上处罚可以并处。
第五十五条 被处以停业整顿的资产评估机构,在停业整顿期间不得承接资产评估业务。停业整顿期限不得少于三个月。停业整顿的资产评估机构经原颁发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合格后方可重新开展资产评估业务。
被吊销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资产评估机构,两年内不得重新发给资产评估资格证书。两年期满后,需按审批程序重新申请。
第五十六条 对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及其责任人的罚款,由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执行。对责任人的行政处分由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理门提出建议,提请有关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处理。
对资产评估机构的警告、停业整顿、吊销资产评估资格证书以及罚款,由颁发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执行。对直接责任人的处分,由发证机关提出建议,提请有关部门处理。
第五十七条 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及受委托的部门对所办理的资产评估立项审批和结果确认负有行政责任。对违反《办法》及本细则规定的工作人员,按《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处理。
第五十八条 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收缴的罚款收入按国家有关规定上交国库。单位支付的罚款在企业留利、预算包干结余和预算外资金中列支,个人支付的罚款由本人负担。

返 回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应在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下进行。其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执行。
第六十条 资产评估涉及到企业、单位资金增减变动帐务处理和评估费用的开支渠道,按财政部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一条 各地可根据《办法》和本细则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过去发布的有关资产评估的规定与《办法》和本细则相抵触的,均以《办法》和本细则的规定为准。
第六十二条 集体企业资产评估可参照《办法》和本细则规定办理。
第六十三条 本细则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四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I. 一个公司要上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达到上市的

上市的必要条件:

1.主体资格:A股发行主体应是依法设立且合法存续的股份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有限责任公司在依法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可以公开发行股票。

2.公司治理:发行人已经依法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制度,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3.独立性:应具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资产应当完整;人员、财务、机构以及业务必须独立。

4.同业竞争: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得有同业竞争;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也不会产生同业竞争。

5.关联交易(企业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得有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应完整披露关联方关系并按重要性原则恰当披露关联交易,关联交易价格公允。

6.财务要求:发行前3年的累计净利润超过3000万;发行前3年累计净经营性现金流超过5000万或累计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无形资产与净资产比例不超过20%;过去3年的财务报告中无虚假记载。

7.股本及公众持股:发行前不少于3000万股;上市股份公司股本总额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公众持股至少为25%;如果发行时股份总数超过4亿股,发行比例可以降低,但不得低于10%。

8.其他要求:发行人近3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发行人的注册资本已足额缴纳,发起人或者股东用作出资的资产的财产权转移手续已办理完毕,发行人的主要资产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

(9)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扩展阅读:

上市公司(The listed company)是指所公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所谓非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没有上市和没有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这种公司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除了必须经过批准外,还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公司法》、《证券法》修订后,有利于更多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和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

上市公司管理办法——证监会

J. 急求商业银行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1、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业务之一,是商业银行资产回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基础答。
2、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具有创造信用(货币)的职能。
3、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设立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设有分支机构的全国性银行为20亿元,区域性银行为8亿元),城市合作商业银行为1亿元,农村合作商业银行为5000万元。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发展可以调整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不得少于前述《商业银行法》规定的限额。

4、银行会计核算中,属于无形资产的有土地使用权和软件使用权、商标权。

阅读全文

与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
2013工商局个人总结 浏览:712
驰名商标申请的条件 浏览: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个好 浏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