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无形资产 > 人类口头和无形资产

人类口头和无形资产

发布时间:2022-07-15 19:22:29

⑴ 求一些关于端午节的小品

旁白:随着粽子被摆上了大小超市的柜台,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要到来了。而这几天,有关端午节可能会被韩国申报为该国文化遗产的传闻,引起了不少市民的热议,那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起源的?韩国又为什么要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呢?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员 萧放

吴兵:萧老师,您给我讲一讲,中国的端午节,它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时候?

萧放:如果说端午节,作为文献记载来看是在晋朝有一个人叫周处,他有一本书叫《风土记》。那么这本书里面第一次记载端午这个名字。当时那个时候没有记载防来我们所的龙舟竟渡这些东西没有。

吴兵:大概有多长时间?

萧放:大概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吧应该说。

吴兵:就说我们的端午节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了。

萧放:如果说要是不是说大概的说法两千年差不多。

吴兵:那您觉得韩国的端午祭,江陵的端午祭跟我们的端午节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之间?

萧放:如果说要说联系,那肯定是有联系的。因为以前东亚这个文化,整个就说东亚大陆和朝鲜半岛,这个文化有它一个相关性,就在很早以前,它的历史和文化是连在一块的,所以它就是包括它的居民,包括它的一些制度的包括它的一些习俗都有关系。有关系。

解说:端午节作为我国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早在很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成了亚洲各地、各民族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尤其是作为中国近邻的韩国,早就把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此次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的是江陵端午祭,更具有韩国地方特色。

采访: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锦强

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锦强:韩国的端午节他们过端午节也很有传统,但是从中国引进的,或者是中国的端午节,对东南亚国家,对东亚国家的影响,他们从1961年就开始对无形财产进行保护。那么1967年,把这个端午节作为节日进行保护。那么从六十年代末开始,韩国人的端午节每年有上百万人参加,据说。所以它的影响在韩国很大。

解说:在韩国江陵地区,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江陵端午祭”其实更像是韩国青年男女的节日,在这一天里,年轻男女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

采访:韩国留学生

吴兵:在韩国有没有这个端午节这个节日?

韩国留学生:有。

吴兵:有,是吧?通常你们是怎么过的?

韩国留学生:端午节属于韩国三大节日之一的。

吴兵:传统节日。

韩国留学生:对,但是那个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不会放假,不会休息,只是过有一些活动,吃东西,米糕之类的东西。比较传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不好翻译。

吴兵:还有什么

韩国留学生:长发。用菖蒲水洗头发。

另一位韩国留学生:洗头发。

吴兵:洗头发,还有摔跤。

韩国留学生:摔跤也有、打秋千

采访

韩国访问学者 高仲守:我觉得那个中国是从古代就很有影响力的国家,所以好多方面就从中国那个传到韩国的,挺多。比如说那个祭祀的方面,也是从中国过来的。可是韩国慢慢那个改变了从古代到现在也是一样,保留下来的。

解说:尽管端午节最初起源于中国,但是韩国的端午祭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形成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习俗,因此,韩国有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们无可厚非。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员 萧放

吴兵:那现在就是很多媒体在炒这个,也可以说很多媒体在争论这个,韩国江陵这个地区要把端午祭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对这件事,我们应该怎么理性的看?

研究员:我觉得这个事情,本来说应该说没有多大的事情。因为韩国江陵这个地方,它对端午节祭祀的仪式保存得比较完整,每年有很多万人参加这个活动。有传统,而且他们是在一九六七年就做国家的一个无形文化资产。在保护,那么他,它重视这个东西,是无可厚非的。

旁白:据专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品牌的注册不同,具有‘共享性’,不存在抢注之说,也就是说,我们同样可以申报自己的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面对端午节事件,许多市民的反映很平和。

街头市民反馈意见

1:从这个世界遗产,因为它是人类共享的东西,共享的东西也不是任何国家,任何国度在这方面予以保护,或者说搜集的吧,都是对人类有非常大的贡献。

2:我觉得因为现在有那种全球化的趋势嘛,这种节日的东西,比如说现在我们也过什么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就说别人也可以过我们这种节日。

3: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吧。世界遗产,毕竟申请得越多,它以后保护的也越多对子孙后代留下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因为现在随着环境的污染和人为的破坏,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多留下一些毕竟比少留下一点要强得多吧。

解说:世界各国都有责任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因此韩国方面就端午节‘申遗’并不是件坏事。但是,作为端午节的发源地,这一事件也让我们开始反思。

采访: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锦强

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锦强:从我个人认为,韩国申报这个端午节文化遗产,他的可行性成功的概率有多大不好说,但是从这个事件本身,我觉得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我们在这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做了什么,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二十年立法,还没有出台。二十年还没有出台。那么尽管有在学术上,保护的手段上,方法上需要进行论证、研究,但是保护的行为本身我们做得不够。

旁白:不可讳言,如今,整个中国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很多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节日越来越淡漠,象端午节,人们只记得吃粽子。

采访:稻香村集团副总经理 池向东

稻香村集团副总经理 池向东:粽子这个产品呢,我们基本上常年生产,拿现在吧,大体上每天要产销一万多个,真正的产销高峰在端午节前十来天的时间里面,从端午节往前推一个礼拜左右吧,大体上我们要生产和供应市场二万多个粽子,尽管这个大的量,到最后还是有点供不应求。

吴兵:月饼节,粽子节,这些都是咱们的传统节日,那么您觉得到了这些节日,光吃吃粽子,吃吃月饼就可以了吗?

稻香村集团副总经理 池向东:我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吧,和节日商品是联系懂得比较密切的,但是我觉得,作为整个节日的内涵,不应该仅仅是一种食品,好多没有食品不行,但是光有这些食品我觉得还是比较单薄一点。

吴兵:现在有一个现象,尤其是我们的一些年轻人,如果提起情人节、圣诞节,大家一到节日都纷纷上街买花,或者是和朋友一起来过圣诞节,很隆重。但通常,我们在过中秋节或者是端午节,类似这样的民俗节日的时候,显得却很冷清,也就是吃吃饭而已,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传统一些民俗的一些节日,已经有些淡化?

专家点评

专家:应该说,这若干年来吧,特别是文化革命一个破四旧的破坏,就说对传统文化的一个实际中断,是影响非常大的。好像我们老百姓对这个东西感觉不到节日的一些气氛。节日的很多很好的一些文化的要素被省略掉了。很多的活动不让做了。最后就成了一个就只是吃粽子,中秋节只吃月饼。重阳节还什么都不吃了。那这样的话,等于说节日成为空的东西,它就没有这个现实的感受。

解说:因此,这次“端午节”事件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不能忽略我国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工作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拿出实际行动来。为了不再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目前我国也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节日民俗文化遗产的“申遗”保护工作。为了加强人们的民俗文化意识,专家们还提出了许多可操作办法。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员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员 萧放:前一段时间,在“两会”期间,有代表,政协有代表,人大有代表都提出要把这个传统节日,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假日来规定,我觉得这个提案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的清明节,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端午节,端午节,中秋节都应该适当地假日来保证它,让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中停下来去跟我们的传统接近。去把我们过去的好的东西展示给我们年轻人,让他们感觉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解说: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有关部门已经加大了保护力度,文化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公布了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试点。(附名单)财政部正式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列入预算项目,2003年投入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2004年又投入2000万元,用于支持试点工作的开展。

采访: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锦强

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锦强: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可以说是一个综合的现代社会,应该说是综合的一个一整套的办法,那么国家的、社会的,形成一个普遍全国性保护网络,保护体系,一整套的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我们应该就是说学习,包括西方,亚洲其它国家,比如日本,包括韩国,在某些方面做的保护好的经验和办法,同时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我们的民间文化进行这个立体的、多维的保护和抢救。

吴兵:目前我国已制订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并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我们相信这部法律将为濒危的中国方言、服饰、戏曲、民俗文化等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上的依据。我国的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也将越作越好。

⑵ 90万人的小城市 日均用水大概是多少 (生产 生活全部涵括在内)谢谢 课题研究

优化文化资源配置 提高有效文化需求
案例介绍[注
之一:北京市的国营、民营企业同台竞争,多元主体优势互补,盘活了文化资源。
1993年,在北京市政府和市宣传部的关心下,民营企业家钱程与中央乐团签约,出资45万元承包了北京音乐厅。承包方除保证中国交响乐团演出场地之外,主要以出租场地、承办国内外演出为经营方向。96年起,北京音乐厅向社会承诺:"我们天天要有音乐会,是真正的365音乐厅。"音乐厅自承包以来,既把握住先进文化、高雅文化、民族文化的大方向,又大胆探索演出市场规律,充分挖掘国际国内文化资源的潜力,力争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94年3月至同年底,音乐厅共演出162场,演出收入达50.5万元;95年演出248场,演出收入209万元;98年演出猛增至581场,演出收入高达700万元;99年提高了演出节目的档次与品位,共演出488场,演出收入850万元;现音乐厅与承包前年均演出60场相比,演出场次与演出收入呈几何级上升。音乐厅的承包者的经营策略是:一是广开投资渠道,分摊投资风险。经纪人、其他经营者都可参与音乐厅经营,音乐厅主要致力于品牌设计与收取场租费,二是在演出市场参与演出节目的竞争,投资于创新性剧目设计,如连续推出的《中国唐代名篇音乐朗诵会》等优秀节目,各界观众蜂拥而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亲临观看。2000年,北京市政府与民营企业家钱程签约,同意他以自然人身份,承包由政府投资上亿元的北京市标志性文化建筑--中山音乐堂。钱程坦言:"我做的一切是音乐厅原来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民营企业家和民营资本在激活文化市场方面发挥出的独特作用,使文化资源的功能得以复位。
长期以来,一个城市有影响的大型文化设施,总是抓在政府文化部门手里,主要是政府部门担心这类文化设施的经营权一旦落入旁手,很难保证它的社会效益。但这种垄断式的经营往往缺乏开拓市场的激情,忽视投资回报。北京市敢于突破禁区,以个体承包方式吸引民营资本经营大型文化设施,多元所有制主体同台竞争、优势互补,为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启迪: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适合多元经营主体介入,让社会和市场在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的体制环境。
之二:广州市的舆论工具以需求为导向做活主流新闻,突显服务功能,寻找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经营体现了一种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一、做活主流新闻。新闻媒体必须将党和国家的意旨体现为主流意识形态。《广州日报》作为一份党报概不能外,但报业的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报业的立足点在市场,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为了找到舆论导向与市场基础的最佳结合点,经营者充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两种资源,形成了以主流新闻打市场的经营特色。报社从全国各地吸引优秀人才,建立了一支高效的新闻队伍,他们追踪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以最权威的新闻来源和最快捷的传播方式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此外,报社还根据市场的特点,以丰富多彩的版面设计来吸引读者。特别是"即拼新闻版",将消息和独家采访拼成醒目的新闻版块发表,引起强烈反响。由于注重新闻的即时性、准确性和吸引力,使《广州日报》的新闻版成为该报最有影响力的品牌和最大的市场卖点。
二、突显服务功能。报纸不但是舆论载体,更是服务工具,为了拓宽市场,集团千方百计地作好读者的服务工作,他们在珠江三角洲建立了150多家连锁店,这些连锁店除收订、零售报纸外,还销售各类书刊和文化用品,甚至还经营便民百货,以满足客户的各类需求。各连锁店还实现了计算机网络,使订报售报、广告服务等业务运转速度大大加快。为了让读者在早餐桌上看到《广州日报》,公司还自办发行,添置了130多辆运输车,每天在方圆300公里的广东省境内和两广交界地区密集穿梭,将报纸及时送至每一层楼的读者手中。报社还将潜在的读者按住宅、地区分片做调查,有的放矢,制定出将潜在读者转化为常年订户的实施计划。据《广州日报》的一项调查,报纸自费订阅者已占到总订阅户数的81.4%,表明党报已一改昔日指令性订阅的旧面貌,进入了良性的市场运转轨道。96年,中国大陆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广州成立,99年总资产达33亿元,报刊收入由91年1.22亿上升到18亿元,广告收入从91年3.96亿元上升到9.72亿元,99年上缴税收1.53亿元,成为广州市的纳税大户,集团还拓展了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拥有多种所有制合资的多家企业实体,成为中国报业界的巨人。
之三:深圳市的文化资源和企业家的有机结合、企业资本和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的制度创新,为文化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深圳华侨城集团是一个拥有70余家合资、控股和参资企业,以家电、电子、文化、旅游、房地产开发为主导产业的控股企业集团。99年集团总资产达238亿元,净资产达101.8亿元,销售收入158亿元。集团将文化软资源、资金、技术和旅游概念紧密结合,以资本形式投入市场营运,形成集人造主题公园、演艺业和相关产业开发为一体的文化服务经营实体。10年中,集团用于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共25亿元,其中对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主题公园投入约13亿元,10年中华侨文化旅游度假区接待中外游客600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60多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并创造了一个1:8的锦绣中华效应,即游客平均每在华侨度假村消费1元,社会相应地在深圳市区连带消费8元,以主题公园为中心,产业还配套经营各类星级宾馆,开发了具有文化特色的"皮皮王"系旅游产品,并控股深圳航空公司,创办了旅游教育产业--暨南大学中旅学院,成为一块"立足国内,辅射海外"的世界区域性文化旅游的著名品牌。
华侨城集团的成功归功于企业决策层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企业制度的创新,华侨城集团决策层利用了世界、中国的文化资源、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成长空间,并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不断发现、引入和整合新的生产要素,灵活机动的开拓新市场。集团的《华侨城集团宪章》以未来10年为时间跨度,以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为宏观背景,以制度创新为主题,确定了集团未来发展的一些重大战略选择和改革的基本思路,如"内部产权革命",旨在通过企业内部的产权多元化,从根本上解决集团下属各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如"分享经济",突出了以智力劳动为特征的经营性文化生产的价值;如"经营者选拔考核市场化、外部化"和"经营者选拔的连带责任机制"等,可以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经营者发生更迭时,确保后继者的延续性和创造性。此外,《宪章》拟定的一系列超前性的企业价值理念如:"知识就是优势,创新就是未来"等,也为文化旅游产业在新世纪的持续发展打开了广阔的上升空间。
之四:魔术大师商业魔法大揭秘,大卫中国行酬金是多少?
据2002年7月30日CCTV经济半小时报道:大卫·科波菲尔曾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本时代的魔术巨人",而他高超的商业运作技巧同他梦幻般的表演一样,让人叹服。他能把自由女神像变得无影无踪,能让观众当场消失,能穿越长城城墙,同时也能变来无穷的商机。
大卫平均每年在全球的演出超过了500场,他拥有了自己的专业制作队伍,在世界各地都有雇员。魔术上的巨大成功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根据2001年美国《福布斯》杂志的统计,大卫一年的收入为6000万美元,在世界娱乐名人排行榜中名列第五。
大卫此前在深圳和广州的演出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票房成绩。在上海,7场演出的门票已提前售出了80%,而最高票价现在已被炒到了2400元。大卫在上海的票房收入目前已经达到1300万元。
早期大卫起步时,尤其是变飞机,变自由女神像消失,大部分费用应该都是由电视台来出,大卫享有的就是影碟版权。但是伴随着电视演出的广告收益和其他一些收入,都完完全全是电视台来分的。大卫羽毛渐渐丰满以后,更多的是这种现场表演,那纯粹是他自己企业的收入,与电视没有太多关系。其实是有一个商业体系在支撑着大卫。美国这种商业体系,本身在魔术以外已是非常的健全。比如说魔术师协会、魔术商店、魔术展览、魔术比赛,还有一些交流等等,这已经成了系统。在魔术界里专业分工很细,它们的不断创新也源源不断地给大卫提供创新的基础。就像生物链一样,大卫的链不断地变粗、变多,别人不断地供血,整个产业的链就变得很好。
之五:投资于文化的上市公司正在显现顽强的生命力。
涉足文化的上市公司
公司名称 涉中文化产业概况 流通盘 总股东 2000年每股净资产
北方五环 兴建了现代、综合化的大型现代化体育基础设施--五环广场 1.06亿股 2.89亿股 1.118
电广传煤 依托大股东湖南电广集团,全面进军影视制作和经营 1.18亿股 2.58亿股 9.062
诚成文化 投资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影视、光盘、文化用品制作、印刷和发行 1.09亿股 2.08亿股 1.73
上海强生 投资1.6亿元发起创立上海强生传媒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参股《新财经》、《财经周刊》 1.50亿股 2.81亿股 3.035
东方明珠 主营业务包括广播电视传播服务、电视塔设施租赁和广告经营等 1.57亿股 6.88亿股 2.55

目前,已掀起一股投资文化的热潮,新一代文化投资者和文化经营者已经意识到资本和文化结合的重要性。中国证鉴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已将传播与文化产业纳入上市公司13个基本产业门类之中。广州日报集团、广东有限电视台、文化新民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电脑报、新华书店、北影、西影集团等都加快了进军资本市场的节奏,准备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上市挺进证券市场,以期在更大更深层次上冲击文化领域。
[注]案例来源:《广东艺术》2001年5期,13期-21期

关于优化文化资源配置
提高有效文化需求的思考

之一:体制改革是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有效文化需求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与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或早或迟会导致上层建筑的调整与变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以市场机制作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基本取向的经济运转方式,这就给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是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模式管理文化,还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管理文化?
"计划文化"的模式我们早已熟知,其所有制形式全部为国家所有制,文化资产由政府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政府既是文化资产的所有者,同时又是文化资产的占有者、支配者、使用者和分配者。表现在文化单位中,就是文化单位的领导人由政府委派;文化单位的各项活动、人事管理由国家统一安排,文化单位没有自主财务权,所需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安排,支出也有严格的标准,实行的是财政的统一预算管理。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文化资源造成了相当大的浪费,压抑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这种历史的教训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先行的地区已有实践,它是以全社会消费者的有效文化需求为导向,多种所有制结构投资于文化事业,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根据文化事业的导向性、公益性、消费娱乐性的性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营造各种所有制文化的平等竞争环境。文化的导向性也要能使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的公益性也应考虑市场的有效文化需求。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确保文化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之二:关于导向性、公益性等社会文化的优化资源配置与提高有效需求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我们总是将文化看属意识形态范畴,对导向性、公益性文化更是审慎对待,采取了国家包揽的办法。导向性、公益性文化资源全部由国家按计划进行配置,设施建设及日常管理机构支出全部列入财政预算,造成的后果是大量的重复建设,有效利用程度极差,造成大量的浪费。(民建常州市委 常州市文化局、汪志 光)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效益提升
[内容提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盛,有赖于一个或者几个大城市群的兴起。它们不仅是强劲的经济增长极,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长三角”城市群所拥有的文化传统资源,特色化程度高,形态丰富,构成了互补整合的重要条件,在文化资源的流动条件,资源培育的社会投入等方面,不断扩大增量,加强了优化整合的物质基础;还具有体制改革上的互补性,制度创新上的多向性,区域协作的前景非常广阔。在21世纪新一轮的发展中,“长三角”城市群要以体制创新作为突破口,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大都市圈的强大文化合力。要以层次配置作为抓手,通过项目、院线、市场、信息等的分层合作,形成突破重点,进一步带动全局。更要以发展作为重心,建立平等的共享协作机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扩大社会投入,增强“长三角”文化发展的后劲。

一、城市群发展成为文化中心的基本条件

经济全球化所催生的一个重大主题是区域经济的协作发展。而大都市圈以密集的城市群与大规模的产业带相结合,相互推动又相互渗透,使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学术界给予“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 的基本定义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者两个超大或者特大型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
大城市群是一个区域空间、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登要素组成的有机体,是一个大系统中具有比较强大活力的子系统,无论在区域层次上,还是在相互联系的空间上,都具有网络性的基本特征。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盛,有赖于一个或者几个大城市群的兴起。比如美国的大纽约地区,大旧金山湾地区,洛杉矶地区,英国的大伦敦地区,日本的大东京地区,加拿大的多伦多地区等,其中,根据1999年的统计数字,大纽约地区的GDP总量为87088亿美元 ,约占美国GDP总量的15%,伦敦的GDP占全英国的40%,巴黎的GDP占全法国的25%,东京的GDP占全日本的15%,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一个国家的GDP总量,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心 。
许多大城市群不仅仅是强劲的经济增长极,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这里指的文化中心包括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心、文化资源的配置中心、文化内容的创造中心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心。它们具有以下的重要特征:
1,城市群必须具有区域内外的连接性和开放性,才能集中各种人群的文化需求,刺激文化市场的迅速扩大。文化消费市场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而消费市场的扩大有赖于大量的人口和支付能力。只有大城市群才能形成超大容量的、经常性的人流和文化消费需求。如果说:小城镇以人的步行为半径,小城市以自行车的骑行为半径,大城市以公共汽车和轿车的行驶为半径,那么,大城市群以高速公路、铁路、地铁、轻轨为半径,以航空港、海港或者河港、信息港与外界连接,以现代通讯网络为延伸,能够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的人流,形成文化消费市场的巨大空间。
2,城市群必须具有文化资源的互补性,才能促进城市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曾经指出:如果一个地区有丰富的要素为另一些地方所需要的时候,而信息、运输、服务等条件又满足了这些需求,那么,这两地就有了互补性。比如:多伦多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加工、金融、贸易中心,企事业管理层和员工的人均收入高,每年大约有100万员工和大中学校的师生需要度假,但是多伦多市区缺乏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资源,必须靠尼加拉亚大瀑布等周边的风景名胜来满足;而从尼加拉亚大瀑布过境的游客,又希望到多伦多欣赏世界第一高塔等都市风光,从而形成了大多伦多城市群之间的巨大人流。
3,城市群的文化基础设施,必须形成多层次的空间网络结构,才能提高文化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社会化的大规模文化活动,必须在大量文化设施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投资文化基础设施,具有资本大、时间长、回报慢的特点。而提高使用效率的最好办法,就是选择一个良好的空间网络结构,这就迫使政府和企业的文化投资,总是选择在具有多层次空间网络结构的城市群中。比如:就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而言,根据1997年的数据,纽约有204座,伦敦有415座,东京有194座,而巴黎有83座,香港也有52座 ,而90年代后期,美国大费城地区为了重振经济活力和调整产业结构,先后兴建和修缮了70个博物馆、120个表演场所、51个画廊和展览馆、39个艺术中心和其他文化机构 ,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文化基础设施群,高低错落,相互搭配,各有所长,为发展文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4,城市群必须培育大量文化组织和机构,增强文化活动的分工协作,才能扩大相互之间的吸引集聚和扩散辐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种大型文化活动,特别是文化产业,都具有高度的社会组织性,需要金融、科技、制造、教育、环境、行政、和各种专业文化机构的密切配合。越是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的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其汇集的资源就更加多样,分工协作的程度就越复杂。 以洛杉矶为例,作为国际级的电影产业中心,汇聚了20多个行业120多个门类的文化机构,包括剧本创作、演员培训、风险投资、中介代理、电脑特技、仿生制作、特种运输(包括特大型道具和动物等)、专业爆破等服务机构,仅职业和半职业演员就有58000多人,演员工会有40多个,形成一个分工明确、高度有序的“蜂房”。
由此可见:城市群的文化发展,必然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即便它已经是人口聚集的中心,或者经济发展中心,制造加工的中心,也不一定就能成为文化中心。只有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积极创造吸引集聚和扩散辐射的网络结构,满足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成为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心、文化资源的配置中心、文化内容的创造中心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心,并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产生强大的文化聚集和文化辐射作用。

二、“长三角”文化资源优化整合的现实基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15个城市组成,位于我国著名的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长江经济带的T型结合部,土地肥沃,水量充沛,城市密集,路网纵横,襟江面海,宜工宜农宜商,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民最富饶的经济重点地区之一,构成了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两个辐射扇面的战略枢纽点和中国第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从经济实力看,这一地区占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却产出了全国17%的GDP, 2000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近2000亿美元,人均GDP2300美元,在全国名列前茅,从具体产品和服务看,这一地区的信息、汽车、钢铁、石化、电气、大型成套设备等一系列产品和提供的金融、保险、商贸、航运、电讯等服务,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发展角度看,在“十五”期间, 它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到2005年该地区GDP将达到25000亿元人民币,合3250亿美元,略多于台湾2000年的水平。到2015年,它的GDP将达到5万亿人民币,合6500亿美元,超过台湾同期水平。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增长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它要成为21世纪中国和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群,必然要以文化发展的活力,给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以强大的推动。而“长三角”具有的文化资源的丰富形态和巨大存量,包括自然资源、实物资产、金融货币、专利技术、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本等,又提供了“十五”期间进一步优化整合的重要基础。

(一)“长三角”城市群所拥有的文化传统资源,特色化程度高,形态丰富,各有千秋,构成了互补整合的重要条件。
从经济总量规模来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特大型城市上海,GDP总量约占整个区域的29%,二是大型城市,按经济规模为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GDP总量约占41%强,平均每一个城市为8%,三是中等城市,即其余9个城市包括舟山,GDP总量不到30%,每一个城市约占3%。有趣的是:这15个城市的形成历史相差非常大,在时间的综向座标上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长江三角洲重点城市形成时间一览表

年代城市 南京 杭州 苏州 上海 宁波
公元前472年 建越城 建于秦朝
(钱塘) 秦代:吴郡治(公元前22年)

221-280年 金陵 渔村
317-420年 建邺 东吴 青龙镇 公元400年建宁波
420-589年 建康 开六井 苏州 唐天宝(746年)
937-975年
(南唐) 金陵 苏州 上海镇(1250年)
1421年后(明)
1853-1864年

1911年 南京

天京
筑城(1359年)
杭州城(1620)
青龙镇
上海港(明)

上海市 宁波港

宁波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仅仅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五个大城市,就分别在公元前400多年, 公元400多年,和1400年之后,才逐渐形成了基本的雏形,而它们中的每一个,又把不同历史背景上的城市文化发育得非常充分。当古老的石头城在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以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大规模城市建设, 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南方乃至全国最繁荣稳定的城市,此时,上海和宁波的大部分还淹没在汹涌的波涛之中;当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建筑、航海、天文、纺织、文化和艺术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长江以南的杭州和苏州则以优美绝伦的山水风光,成为无数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常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委婉迷人,恰恰与“东尽钟山,西踞石头,南贯秦淮,北控后湖”的雄伟壮阔遥遥相对;而最年轻的大都市上海,原先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渔港。在开埠后的100多年里,它利用连接海内外的独特区位优势,迅速崛起为远东的大都市,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具有近代以来中国发育得最充分的都市形态。古都、名胜、海港、园林、商埠,大江、深湖,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如此地丰富多彩,对比鲜明,高度集中在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为彼此之间的资源互补特别是旅游文化的资源互补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长三角”城市群在文化资源的流动条件,资源培育的社会投入等方面,不断扩大增量,加强了优化整合的物质基础。
大量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生产活动,其发展需要丰富的资源,它包括:1,资本资源, 它是文化生产的动力; 2,技术资源, 它包括文化生产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技术和装备等;3,自然资源, 它包括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的积淀等; 4,智能资源,其中又含有三种形态:符号化的文化信息,经验型的文化技能, 创新型的文化能力,特别是后者更是以人为载体的活资源。这种资源不可能集中在一个城市中,只有形成了复合的网络体系,才能使各种资源迅速地汇集,形成集约化的优势。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俱全,其密度远远超过中国其他城市群,其中大型民用8座(包括两座国际机场),大型港口10座,机场公路里程将近3万公里,公路网密度将近30公里/百平方公里,每1万人中的互联网用户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以上海为例,2001年联接国内各省市的国内出口已经形成2个2500兆的高速通道; 城域宽带网已经覆盖到了全上海90%以上的大楼和小区, 具备了“千兆到社区, 百兆到大楼, 十兆到用户”的服务能力。全市互联网用户达到200万, 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10万, 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50万, 移动电话用户也突破了400万,为各类文化资源的快速流通,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长三角”城市群不但具有文化资源的流动基础,而且在培育资源的社会投入方面,也正在形成巨大的增量优势。国内外城市群的发育经验说明:地区文化的整合方式及其程度,与其经济文化发展的均质化和特色化程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区内的文化发展程度差异太大,也就无法整合。而“长三角”城市群的文化均质化程度比较高,该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大约占全国的1/6,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占全国的1/5,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占全国的约1/3, 大中企业的科研经费大约占全国的1/4强 。与其人口数占全国的1/10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数量约占全国的1/5, 高级和中级专业人才约占全国的1/5,说明该地区的文化人才具有数量和质量上的较大优势。跨入90年代,“长三角”城市群加大了文化投入,推进特色文化工程,造就了大批新的有形文化资产。比如:2001年5月18日,发源于江苏常州的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性遗产代表作”,经过江苏省的全力争取,国家文化部正式确定中国昆剧节固定在常州举办,成为传承历史、弘扬国粹、辐射世界的一颗艺术明珠。截止2001年底,江苏省有28个市、县、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在全国名列第一;全省有国家一级图书馆27个,位居全国各省市最前列;有13个国家级儿童文化园,约占全国总数的1/4, 有29个县市,荣获“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占全国同类乡的1/10; 全省有21个县、市、区,实现乡乡镇镇建成万册以上图书馆,同样是全国最多的省份 。与江苏的文化投资11

⑶ 金融学属于经济学类么

经济学和金融学是两个慎密联系的学科,但二者在研讨成绩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以是我觉得经济学和金融学是有所区别又慎密联系的,至于他们作为高校的一个学科单元是开设在什么学院之下只是一个高校机构设置成绩,不转变他们之间干系的属性。同时,这两个学科本质上研讨的都是人类的运动,是以都具备社会性。经济学研讨人若何优化设置装备摆设无限的资本,而金融学则对此参加了光阴和危险的维度,实质上照旧在研讨人若何最优化地设置装备摆设资本。跟着研讨的深刻,人们也发明人类的感性是无限的,每每并不能老是做出最优的决议计划,是以行动经济学和行动金融学又引入了心理学对此加以说明——这进一步印证了经济学和金融学都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⑷ 求法学人格权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的人格权于普通的人格利益之外,又分离形成了为维护商事人格利益的、兼具财产权属性和具有财产价值的商事人格权。在商业活动中,商事人格权又必须具有可转性和继承性,其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受到了民法、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同时,商事人格权的提出又解决了民法人格权理论的矛盾及商主体赖以依存的人格权理论缺失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商事人格权 财产价值 转让 继承 财产损害赔偿

案例一:2002年6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4日判决深圳世纪星源股份有限公司诉《财经》杂志社侵害名誉权纠纷案中,被告蒲少平以特约作者身份在2002年第5期的《财经》杂志发表了一篇《世纪星源症候: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操纵》,原告诉称被告文中所谈“虚假利润”和“操纵”一说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与事实不符,而且,被告在文中使用了许多夸大其辞的文字和牵强附会的语言侮辱原告的企业形象,严重地损害了原告作为上市公司在广大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中的名誉和形象。
案例二:假如我国的奥运明星刘翔将自己的姓名以独占许可的形式授权A公司在其产品上予以使用,A公司将享有什么权利;如果B公司未经A公司的许可也在其与A公司产品相同类的产品上使用刘翔的姓名,此时A公司可否以自己的名义、以B公司侵犯自己的权利为由对B公司提出起诉。
案例三:又假如著名歌星梅艳芳去世后,某公司擅自将她的姓名、肖像做广告或刻印于其商品之上,此时梅艳芳的父母等继承人是否有权请求法院判令该公司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即梅艳芳的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财产利益能否被继承。
针对上述案例,如果按照传统的人格权理论和我国民法通则等现行法律有关自然人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和法人名称权、名誉权等人格权的规定来处理,显然尚有许多法律空白需要填补。例如,传统人格权理论认为,人格权是非财产性权利,并不以一定的财产利益为内容。人格权的客体即人格利益不能直接表现为商品,其价值也不能用金钱衡量。现行有关姓名权、肖像权的法律并未规定姓名权和肖像权可以转让;传统民法理论也一直认为姓名、肖像等人格不是商品,姓名权、肖像权等人格权不能转让和继承;至于商誉和使用的问题,实践中虽然已广泛涉及,但有关法律的规定却严重滞后,如法律至今没有明确承认商誉权和信用权。因此,人格权也必须适应人格商品化等市场经济活动的需要,如同财产权一样,可以继承、转让,并在受到侵害时获得财产损害赔偿。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人格权的发展呈现了新的特点,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人格权制度与观念的商事人格权。
一、商事人格权概述
(一) 商事人格权的涵义
关于商事人格权的定义目前立法上没有明确的规定,理论上也存在争议,通说认为所谓商事人格权,就是能够进行商业利用、已经商业化的人格权,是指公民、法人为维护其人格中兼具经济利益因素在内的、具有商业价值的特定人格利益——商事人格利益而享有的一种民(商)事权利。范健教授提出“将商主体所专有的人格权称为商事人格权。”我认为这种提法只是把商事人格权界定为商主体专属的权利,而遗漏了非商主体同样也具有的商事人格权,太片面了,并不能表现出商事人格权的真正内涵和外延,因此应采通说为宜。对于商事人格权的范围,从狭义上来说,应包括民事主体的标表型人格权的商业化利用所形成的全部商事人格利益。所谓标表型人格权,是指能够标记和表彰特定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如自然人的姓名权、肖像权,法人的名称权、商号权,以及个体工商户、合伙组织的字号权、名称权等。由于标表型人格权能够对特定民事主体起到标记和表彰作用,因而可以通过商业利用而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例如,前面案例所提到的体育明星刘翔的姓名通过商业利用可以给权利人带来巨大的广告效应合商业利益。从广义上说,商事人格权还应包括体现商事主体内在人格利益的人格权,如商誉权、信用权,以及对其未公开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个人商业生活资料等商业性信息不被他人窃取和擅自利用的商业秘密权。从目前各国法律规定来看,得到法律承认的商事人格权主要有商号权、商誉权、商业秘密权、信用权、商事肖像权、姓名权、公开权 (或称名声权)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事人格权的种类和范围也将会不断变化和发展。
(二) 商事人格权的特征
商事人格权反映的是自然人和法人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其人格因素商品化、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人格权在商品社会中的发展变化,是人格权的商事化。其主要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商事人格权维护的是主体在商事活动中包含经济利益在内的特定人格利益——商事人格利益。商事人格权和其他人格权一样,其客体也是人格利益,不同的是,其只是人格利益中的一个部分和特定方面,即自然人和法人在商事活动中体现的具有商业价值、包含经济利益因素的特定人格利益,我们称之为商事人格利益。如自然人中知名人士的姓名,当其用于商业活动时,它在标明从事商业活动的主体身份时,也在表示着该主体在交易中所处的地位,尤其是它体现了对交易活动(交易机会、交易数量、营利额等)所具有的无形的、但有力的影响,因此使得姓名也成为一种有价可循的财富。又如企业法人的名称蕴涵着一定的商业价值,可以用来投资、转让,从而成为一笔无形资产。
2.商事人格权是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的、具有财产价值内容的权利。无论是自然人的姓名、肖像,或是法人、合伙组织的名称、商号,其商业化利用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利用能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商事人格权作为具有财产价值内容的权利,与一般的财产价值权存在区别:一是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它与主体的人格本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相分离,但仍是以主体人格的存在为基础的;二是它的财产价值不具有可比性,并不能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观念来衡量其价值,它的财产价值的大小,与维系其存在的自然人、法人的声誉、形象有关,也与使用过程中商事主体投入的创造性劳动、经营能力以及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质量有关;三是它的财产价值具有易变性,一般财产的价值特别是有形物的财产价值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商事人格权的财产价值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的经营业绩、用于维护与宣传商事人格权的财产投入;四是其评估方法的复杂性,一般财产的价值可以通过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等方法进行评定估算,而商事人格权具有的财产价值并不能简单地运用这些方法来进行评估,其财产价值的评估主要是通过许可使用费、转让费、投资作价的方式由双方协商确定,或者是通过企业信用等级或资信等级的评定来确定(如商誉、商号)。
3.商事人格权具有可转让性和相对可继承性。商事人格权作为一种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并具有财产价值内容的权利 ,具有可转让性,能够成为可继承的一项财产权利。如自然人的肖像为他人合法使用的时,他人只要在不侵害肖像权人的在先权利的条件下,不仅可以自己利用他人肖像作为商标或装潢使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商标权的许可使用或转让方式由他人合法使用。而企业法人其商号、商誉、信用等总是和公司的营业一并转让。同时,商事人格权作为一种财产价值权,也具有相对可继承性,如美国的公开权制度规定,原公开权人死亡后,其公开权仍可在一定期限内继续存在 ,在该期间内,公开权由其继承人继承享有,侵害该公开权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商事人格权的制度价值
法律源生于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惯,同时又要对经济生活的实践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而不应自我局限于一种先验的或继受于外国立法例的模式。属于简单商品经济完善法性质的民法,其理论体系实际上早已在发生了并还在发生着的经济生活异变面前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了。就民事权利体系而言,传统民法将民事权利划分为财产权与人身权,其中财产权又分为物权、债权,人身权则又可分为人格权与身份权,除此之外,还有被认为兼具人身权与财产权属性的知识产权。显然,这种划分已经显示出不完全性了。例如,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学界争议焦点的股权及法人财产权性质问题,人格权商业化利用所形成的权利性质问题,就不能在传统民法的理论框架内获得令人信服的解释。另外,商法中许多问题都已经超出了传统民法的界限,或者说不能在民法理论体系中获得解释。尽管许多民法学家都坚信民法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与扩张性,并且在所谓民法商事化的发展趋势下,民法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最终会解决一切理论难题。但是,很明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为民法体系所包容的商事法律问题日益增多,许多问题依民法理论解释都难免理论不周延性的尴尬局面。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确立根源于民法又独立于民法的诸如商事人格权等特殊制度,则既解决了民法理论试图解释而事实上又不能解释的理论困境,又使商法制度具备了独立发展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在我国民法典制定的前夕,科学地确立人格权的体系结构,对于科学地架构民法典,从而制定出一部为我国民法学界所企盼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纪性民法典,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商事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商事人格权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所致,其所受侵害的行为方式也有其特殊性。一是大多数发生在商业或贸易(商事活动)领域,并由其竞争对手所致;如对商誉诋毁、盗用商业秘密、损害对方信用等,常发生在同行之间,因此通常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或贸易法来调整;当然,新闻媒体也常常成为商誉和信用的侵权人,这时要考虑的是商事人格权与新闻自由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二是主观上故意的情形居多。无论是未经允许使用他人姓名、肖像,还是冒用对方商号、仿冒对方商品,或者制造谣言、雇员泄露商业秘密等,多是故意所为。三是对商事人格权的损害,既有侵权行为,又有违约行为,以侵权行为居多。相应地所适用的民事责任等救济方式也以侵权责任为主;违约责任的适用范围较窄,如雇员违反合同泄密的违约责任以及合同缔结过程中泄露对方秘密所应承担的缔约过失责任。另外,也有人认为:“未经同意使用他人肖像或姓名时,应构成不当得利。”对商事人格权的保护包含了许多对财产权进行保护的方式和特点,具有综合性、多种类并以财产权保护方式为主的特色。
(一)民法为商事人格权的保护提供了一般前提。《民法通则》第99条第1款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第2款规定: “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享有名称权。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有权使用、依法转让自己的名称。”这实际上为自然人、法人及合伙组织的姓名权、名称权的商业化利用作了一般规定。虽然 《民法通则》对于自然人的商事肖像权未有明确规定,但其第100条 “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的规定,如果从反面来解释,也可以理解为在经本人授权许可的条件下,公民的肖像可以被他人营利性使用。可见,商事人格权是为 《民法通则》所确认和保护的一种权利。对于企业的名称、商号、商誉、经营秘密、商业信用等商事人格权的保护,我国 《民法通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也作了原则性规定,如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企业名称的选用、登记、转让、变更等作了具体规定。另外民法中的民事责任制度为商事人格权遭受不法侵害的受害人提供了有效保护和救济。首先,民法中对普通人格权的保护方式,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责任形式,也同样适用于对商事人格权的保护。其次,对商事人格权的损害赔偿主要以财产损害赔偿为内容。维护商事人格利益的目的在于维护其无形财产利益。法人、尤其是企业法人的人格利益受损,往往意味着其有形或无形的财产损失,自然需要采取财产损害赔偿的责任方式。此外,对于自然人而言,其姓名、肖像的商业利用的目的,主要是为权利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而对于被许可使用人来说,则是为了扩大其企业的知名度、商品的声誉和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当自然人的商事人格权遭受不法侵害时,主要是其经济利益的损害,不存在精神损害的问题。对于法人的商事人格权而言,由于法人不存在自然人所特有的 “精神痛苦”,其商号、商誉、商业信用的损害,所表现的也主要是其财产价值的损害。再者,商事人格权的损害赔偿,不仅应包括因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也包括间接财产损失。如以不正当竞争为目的故意诋毁他人商业信誉,或者故意泄露他人商业秘密,此时受害人的财产损失往往不能直接估算,但其损失却是巨大的。因此,必须对其造成的间接损失进行赔偿。

(二)以自然人的姓名、肖像或者以企业的名称、商号作为商标或其组成部分加以使用时,受到知识产权法中的商标法律制度的保护。依据我国 《商标法》的规定,可作为商标使用的是文字、图形或其组合,而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15条对商标的定义作了更广泛的解释:“任何一种能够将一个企业的商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商品或服务的标记或标记的组合均为商标。”依此规定,自然人的姓名、肖像,企业的名称、商号,均可作为商标加以使用,并通过申请注册而受到商标法的保护。而根据 《商标法》第27条及 《商标法实施细则》第25条的规定,注册商标可基于在先商标权和其他在先权利,如姓名权、肖像权、著作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及商号权等民事权利而导致无效。在此种情形下,已注册的商标因侵犯他人的在先权利而导致无效。如,超过合同规定的对他人姓名、肖像的使用期限、方式或范围,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作品 (包括虚构形象),都将因侵害他人的在先权利而使已注册的商标无效。另外,普通的人格权保护只限于国内法,而商事人格权的保护已扩展至国际性法律规范。如有关商誉、商号、商业秘密的保护,都已被纳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规范性文件之中,对成员国有约束力。如《巴黎公约》第1条明确规定了对商标、厂商名称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提供法律保护。《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还进一步对未披露信息即商业秘密和一切未公开的数据提供了法律保护。
(三)从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来看,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知识产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产权法不能提供保护或者超出其保护范围时,可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调整。我国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禁止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的行为。第10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不得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合法掌握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也不得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可见,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标法不能规范的侵害他人商事人格权的行为,即商业假冒行为,以及对侵害他人商业秘密权之商事人格权行为进行规制。另外,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第20条之规定,经营者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业声誉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实际损失难以计算时,“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这种损失额的推定计算方式肯定是难以适用于普通人格权的损害赔偿的,因为它是一种精神损害赔偿。而由于商事人格利益的无体性,它的实际损失额许多时候是难以确定的,因此该规定正适用于商事人格权的损害赔偿。
三、商事人格权与我国人格权制度的完善
为适应已经出现的商事人格权的需要,有必要对我国人格权制度做进一步完善。
(一)首先在民法典中人格权编对商事人格权的概念和性质作出明确规定。对客观世界上每一个事物的探讨研究,都应该从它本身出发,明确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其性质。现阶段我们要对商事人格权进行更好的保护,亦需建立在法律对其概念和性质明确界定的基础上。
(二)必须承认和维护人格权中的经济利益因素和人格权的财产权属性。随着人格的商品化,人格也表现出了商业上的价值;人格权所保护的不再是仅仅包含精神利益的人格,而人格商品化中所形成的商业价值、经济利益也需要予以维护,诸如姓名权、肖像权这样一些传统民法中认为属于纯粹人格权属性的权利,它们不但具有人格权属性,还应包含财产权的属性。它们所保护的客体既包括作为精神价值的人格利益,也包括作为财产价值的人格利益;
(三)将名誉权予以分解与重塑,将商誉权和信用权从中分立出来,名誉权不应再充当囊括商誉权与信用权的“口袋型”权利。
(四)必须承认商事人格权作为为权利的可转让性和可继承性,并规定商事人格权转让的方式与效果。只有商事人格可以转让和继承,它们的商业价值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和利用,才有利于对人格商品化中相应主体(转让人、受让人)经济利益的保护。 而也只有规定其转让的方式和效果,才能更有利于现实中对这一问题的操作。
(五)规定对人格权的保护原则上不采用精神损害赔偿,不适用精神痛苦抚慰金的责任方式而主要采用损害赔偿的权利救济方式。商事化的人格权既包含精神利益型的人格利益,也包括经济利益型的人格利益,以后者为主。传统的人格权的保护方式如赔礼道歉、精神损害赔偿等,主要是针对精神利益型人格利益的;这种保护方式不适于对经济利益型人格利益的保护。因此,有必要适用财产损害赔偿制度来保护商事化的人格权,只有这样,才能更为公平、更为全面地保护相应自然人和法人的人格利益,才有利于维护他们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利用。
(六)进一步完善民法、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对商事人格权的立法。如在民事责任中引入美国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在知识产权领域引入英美法系的“禁令制度”,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引入日本的“恢复信用请求权”等。从而从立法上为在商事人格权的保护提供更加有力和有效的救济方式,以维护人格权在商业利用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

⑸ 易经译释txt 下载!

孔德(译)

[原文〕

动静不失,人所易明。动静互根,人多不觉。天运行,动也;而四方不移,四序不乱,静主焉。地持载,静也;而人物代谢,五宝环生,动使焉。日月盈亏而终归圆满,星缩飞度而终归本位,胥不少动静互根也。而人亦何独不然?

〔注解〕

天地万物中,有动也有静,动与静都同样存在,人们都清楚这种现象。但是,动离不开静,静离不开动,动静是互为因果的,这道理很多人却不懂得。天有春夏秋冬,日有白天黑夜,这是天道的运行,就是动;我们所住的大地上,东西南北方位不变,春夏秋冬的顺序不乱,就是静在主宰。大地负载着万物,它是静的;而人与万物有生有死,物质形式不断演变,这是动的作用现象。日有云雾遮盖,月有盈亏变化,但最后还是圆满的,太空的星宿也不停运转最后又复归本位,这些现象无不说明都是动静互根的现象。而人为什么又不清楚这些道理而去顺应它呢?

〔原文〕

修土既讲求此道,最宜先明动静之理,动静之用,动静互根之法,动静互根之效,方可入门。使动而不静,如浮萍飞羽,无所定止,精必耗,气必摇,而神必茫。静而不动,如枵(注:枵,音消,空朽之义)木死灰,毫无生机,精必顽,气必馁,而神必倦。惟按《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全图》行之,行住坐卧屈伸俯仰,皆动静不使其所居,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求静,无动不静,动极生静,阳极生阴;静中求动,无静不动,静极生动,阴极生阳。欲使阴阳无偏枯,动静安可偏胜乎?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运乎五脏,达乎六脏,贯乎三焦,活乎五官、穴道、关节、经络、血脉、筋骨、皮肉、毫毛、孔窍,遍体周身,无微不入,无处不通。互根而生,造化无穷。

〔注解〕

修炼者既然意行《易筋洗髓》之功,最好先明白动与静的的道理,动与静的使用,动静互根的方法,动静互相的效果,这才算得入门。如果光动而不能静,身心就好像漂浮不定的浮萍和飘飞动荡的羽毛,因为无所定止,精必消耗,气必摇散,而神必迷茫。如果光静而不能动,身心就如朽木死灰,毫无生机,精必顽死,气必衰弱,而神必疲倦。惟有按照《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全图》行之,行立坐卧,言行举止,一切行为皆使该动的动,该静的静,使动静各得其所,并使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能求自然之静,一切动都有静,动的极点就生出静,阳到极点就生出阴;静中能求自然之动,一切静都有动,静到极点就生出动,阴到极点就生出阳。欲使阴阳不走向极端,那么动静难道就能使它们各走极端吗?所以,以动化静,以静以运动,这就合乎阴阳,顺应五行。有动静阴阳运化五脏,通达六腑,贯彻三焦,那么五官、穴道、关节、经络、血脉,筋骨、皮肉、毫毛、孔窍,周身遍体,再细微的地方也都会得到调整,没有不通不活的。所以,动静互根就生机无穷,造化万物。

〔原文〕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如日月之代明,寒暑之往来,天道之循环,阴阳之递嬗。贯四时而不凋,历万世而不朽,岂仅补不足泻有余,去旧生新,实内充外,杜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病云尔哉。其用莫妙于盈者消之,虚者长之,一阴一阳,以一上一下运之;一往一复,以一屈一伸引之;一清一浊,以一升一降还之。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有大生之象。其静亦翕,其动也辟,有广生之功。是皆动静也,是皆动静互根之用也,动静可歧而二之乎!

[注解〕

精与气是物质,由信息能量产生运变。阳光的强弱,月亮的明晦,寒暑的交替,自然的循环,阴阳的转换,都是这种现象。它们能贯四肘而不凋,历万世而不朽,岂仅仅限于对人身心补不足泻有有余、新陈代谢、实内壮外、杜绝外感之邪气、消除内生之百病这些小小作用呢!阴阳动静的妙用在于,盈满的要削弱,虚亏的要增补。运动形式是,以一上一下运化阴阳,一屈一伸引导往复,一升一降还其清浊。其静含吸力,主团聚;其动放斥力,主排放;具有不息的吸斥就呈现大生之象。其静主合,其动主开,具有不停的开合就能产生。

所以说,凡有动静之处,都是动静互根在显现作用。动与静难道能截然分开吗?

揭开少林工夫的“家底”

“我曾经开玩笑地对弟子们说,‘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有形的,保护的是文物;而无形的非物之类的,则保护的是人。你们好好练功,申报成功后,就都是人类的宝贝了。”少林寺永信法师对记者说。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榜上有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往往被人类忽略或忘却了的文化记忆。”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说。而作为少林寺第30代住持,今年38岁的永信希望在这份国际名单上加上“少林功夫”的名字。

2月10日雪后初晴,记者随文化部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田青赶往少林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申请每两年一次。”田青对记者说,“第一次我们推荐了昆曲,第二次也就是今年,我们推荐的古琴。少林寺所要参加的是第三次,也就是2005年推荐。由于中国是文化大国,目前到文化部排队的已经有100多种。”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经由口耳、形体传播,随着老艺人们的退出、减少,这类遗产面临比自然和物质遗产更艰难的处境。以昆曲为例,新中国成立时有400多部保留曲目,到20世纪80年代只有200多部传承下来。

依据少林寺提供的资料,少林寺功夫有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在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中共记载了少林功夫套路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另外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为156套。而目前所实际收集到的略少一些,共545套:包括拳术178套,器械193套,对练59套,其他115套。其中《易筋经》、铁布衫、二指禅、少林棍、达摩剑、少林错骨擒拿手等早已在华人世界中耳熟能详。

“而现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少林功夫也不是‘样板武术’。”方丈永信说,“少林寺申报的是‘功夫’,而不是武术。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申报文化遗产才是有价值的。作为竞技运动的武术,更多的是招式。少林功夫原有一条规矩,叫‘踢不过膝’。若用国家现行标准来衡量,少林功夫便成了‘次品’。武术比赛讲究招式,而少林七十二路‘错骨擒拿手’,在临敌对搏中,有谁数得清用了几路?”

“少林功夫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少林易筋经洗髓经传人延王法师说。少林寺的另一重挑战,则是盛名之下的巨大利益。据少林寺统计,全国共有80家武术学校冠以少林名头而未经授权,“他们有一部分传的不是少林功夫。”少林火腿肠、少林啤酒、少林客车……以少林为商标的商品有54种,塔林里回荡的不是晨钟暮鼓,而是门口小贩的流行音乐。

登封市因为少林寺每年都会迎来150万游客,去年旅游收入占财政收入的38%。“少林寺这个品牌是属于谁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副市长何宏波接受采访时说,“我的想法是,第一,这个品牌不能被无偿占用,这将造成财产的大量流失;而另一方面,它也不该为某一集团所垄断。”少林1500年,当神秘的少林功夫成为全人类的记忆时,首先要排除的竟是名与利的干扰。

寺产与功夫

早上5点少林寺还是漆黑一片,“嗒、嗒、嗒”打板的声音响起来,36声后,四周僧房的灯逐渐亮起来。穿戴整齐的和尚们穿过庭院汇集到寺院中心的“大雄宝殿”。5点半,在一名老僧带领下,早课开始,一个小时的早课后,僧人们稍事休息吃早餐,早晨8点打开山门迎客。少林寺坐北朝南,循坡建筑,甬道两侧有七株大银杏树,一雄六雌,最大的一株粗5.6米。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3万平方米。“少林功夫的缘起是为保护寺产,没有冲突、没有战争就没有武术和功夫。”永信法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少林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寺院,兴衰起落都与政治关系密切,“少林最辉煌的时候,有30多处下院,全国5处少林,最远的在今蒙古国境内。”永信说,“很多人知道‘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实际上少林僧兵最早是为了对付嵩山中的土匪的。”

事实上,当年“十三棍僧”也并不是常住在少林寺,而住在离少林寺西北50里的柏谷墅。少林寺曾拥有土地800余顷,寺院地界,南至大金店,北至清水河,东至禹县,西至伊川白沙。所以,少林寺位于嵩山的腹地,虽处一隅,实为嵩山地区的管理机构。

过去少林寺到底有多少土地?“从寺里碑文看,隋文帝一次就给了100顷地,唐太宗给了40顷,元朝的一个时期增加的土地就有2200亩,而每个时期到底有多少地很难算清。”吕秀军对记者说。他是登封县志办公室主任。解放后实施土改,和尚们的土地也重新划分,“当时少林还有21顷土地,和尚28人,政府把大部分土地分给了周边农民,剩下28亩最好的田地给了少林寺,让他们自耕自养。”吕秀军说。目前少林的和尚们已不再种地,几年前他们把这些坡地都种上了树。永信介绍说,少林的收入一部分是门票,另一部分是接受社会的供养。少林寺每年游客150万左右,门票每张40元,1/4归寺庙。寺内僧人每月会领到几百元的生活补贴,寺院年日常开销需要200余万元,年正常维修支出约200余万元。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少林寺为寺内文物重建维护等事项支出2841万元。

就固定的寺产而言,少林已不复当年;但作为保护寺产而发端的少林功夫却已喧宾夺主,成为少林最大的无形资产。

《易筋经》是什么功夫?

登封市副市长何宏波说:“应该给金庸颁发特别贡献奖。”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易筋经》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绝学,然而《易筋经》究竟是什么功夫?

“《易筋经》的版本非常复杂,我总共看到了几十个版本,少林寺里有一个手抄本,我开始跟老和尚学,跟少林附近的武师学,谁都知道一招半式,但又都不全懂。”延王法师说。记者在郑州采访了延王法师,他在寺内的身份是“少林寺易筋经洗髓经传人”。其曾在中央戏剧学院读研究生,毕业剧本《血禅》已拍成28集电视连续剧。1995年底觉得右肋下疼痛,到北京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得了晚期胰腺癌,只剩下两三个月命。他后来回到河南肿瘤医院,躺在床上想起以前在少林学的《易筋经》。“因为《易筋经》有卧式,躺着也可以练。我就一边治疗一边练功。”一年后他可以下床,身体基本无碍,就回到寺里专心研究《易筋经》。“什么是易筋?易就是变化,筋就是筋络,易筋是改变筋络。在金庸小说里,要练上乘功夫的话,就要打通任督二脉,这没有错。中医理论中,纵向叫‘脉’,横向叫‘络’,任督二脉正好在人体的前后中心,前面是任脉,后面是督脉,是人体的子午线。但人并不止这两条脉,按中医理论,人体有十二正脉和奇经八脉,《易筋经》就是疏通人体经脉从而强筋壮骨。”延王说。延王搜集各种版本和民间功法,将其拼凑完整,残缺部分则自创招式来过渡。记者所见到的《易筋经》,实际上是一套运气吐纳动作。“最高深的功夫其实也是最普通的功夫,老百姓都能练的。”延王说。

更有意思的是,《易筋经》的来历考证有完全不同的说法。少林寺的传统说法是:1500年前,达摩老祖在嵩山五乳峰面壁9年。达摩走后,少林僧人在洞中发现了一个铁盒,盒上没有锁却打不开。聪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铁盒就开了,原来上面有蜡,以防水汽侵蚀。铁盒中有两部书:《易筋经》和《洗髓经》,都是用梵文写的。而当时全寺上下精通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经》留在了少林,自己拿着《洗髓经》云游天下。寺中有不少僧人对梵文略知一二,于是各自翻译,使后来少林功法多如牛毛。但后来有位僧人带着《易筋经》在峨眉山见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谛,在般剌密谛的帮助下《易筋经》才有了中文版。慧可云游归来后,《洗髓经》已经翻译完成,“这时大家才发现《易筋经》和《洗髓经》原来是一体的,但后人则只知有《易筋经》不知有《洗髓经》”。

杭州师院体育学院教师周维良博士研究了20年的少林功夫,搜集了30多种版本的《易筋经》,他告诉记者,他看到最早的版本是天台山紫宁道人写的《易筋经》,内容相当杂乱,“其中还有房中术”。方丈永信也谈到,“《易筋经》较少有佛意”,说少林功夫起源于《易筋经》则有些牵强,“实际上在近代,少林功夫是被民间神话了。”永信说。

“少林功夫不是样板武术”

在少林寺塔林,少林武僧队总教头延鲁唤出一名13岁的小沙弥给记者展示二指禅。延鲁说他年纪还小,力量不足,所以后面还有两名僧人扛着铁棍帮他稳一下脚。小沙弥先是左右挥掌运气于指,然后通过两手的四只手指倒立撑起身体,随后慢慢放开左手,身体的重量全放在右手二指上,动作持续了十余秒钟。小沙弥比记者矮一头,但手却大了一圈。延鲁说,这种功夫要从小练,选材时要挑骨头硬的孩子,每天要用手指做几百个俯卧撑,另一方面要学会运气,把气运在手指上。延鲁本人所擅长的功夫是铁布衫,也就是民间说的“刀枪不入”,“也同样要运气,躺在床上用沙袋往下砸,开始用10斤,后面能加到1000斤”。

几年前少林寺出版了《少林武功医宗密集》,系统梳理了少林功夫,这套书由中华书局出版,标价是9000多元。

“少林功夫有着自己的特点。”延江说,“比如开始前双手合十行礼,以消除对方敌意,开始的几招都是防守,并不先进攻。再比如少林最著名的就是棍法,因为棍没有锋芒,不易伤人。”少林僧人的练功传统,叫练“三地”。“三地”是指和尚们常去练功的三个地方:千佛殿、黑龙潭和后山坟地。1982年电影《少林寺》中最出彩的镜头就是在千佛殿拍的,武僧们在石头上踏出了48个脚窝。“为什么在千佛殿练功?”永信说,“一般人都以为千佛殿前有灵气。实际上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原因是千佛殿前是青石地,来往香客太多,地面被磨得光光的,在这里练功不小心易摔倒,所以必须集中注意力。练功专注了,长功就快。”黑龙潭在少林寺前面山头的山坳里,早年间那里的大树还没砍,草木丛生野兽出没,“在黑龙潭我练过一段时间,半夜天最黑时候去,都是一个人去的。我年纪还小。拿一根蜡烛,三支香,一盒火柴,特别是第一次,紧张极了。到了黑龙潭,找了一块地,点亮蜡烛,四周都不敢久看。这样的地方练拳,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一趟拳,至少抵得上平时两个月的功力。平时我们修定,无非就是摒弃杂念,跑了一趟黑龙潭,等于坐了一夜禅堂。”

“说到底少林功夫并不是套路。”永信说,“谁能把‘少林武术’的内涵说清楚呢?我在少林寺出家都20多年了,我也说不清楚。我现在也只能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已。”出家人喜欢讲公案,关于少林功夫的极致,永信也有一个公案好讲。古时候,少林寺有一位禅师,有一位武师找他比武。武师的箭术厉害,可以百步穿杨,他说兵器、场地都由禅师来定。禅师说,就比射箭吧,将场地定在了悬崖峭壁上。第二天两人如约而至。武师站在悬崖畔,弓未拉开,已吓得抖如筛糠。其实禅师并不会武功,但他定立崖头傲然如松。武师问有何秘诀?禅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武师顿然开悟,后成为少林一代高僧。

“少林功夫有很多的讲究,比如说‘四梢齐’——发为血梢、指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延鲁说,“就是说练功要练到这样的境界:怒发冲冠、手指可以入木三分、牙齿可以切金断玉、舌头可以把牙顶掉。这些都是比喻,但说明了少林功夫的精神。”“而现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永信说,现在少林功夫的最大威胁是竞技体育的标准化。1928年民国政府成立中央国术馆,参照西方体育竞赛规则,中国武术开始走向标准化。1958年国家成立中国武术协会,颁布《武术比赛规则》,1959年武术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1990年武术进入亚运会,彻底标准化了。“少林功夫标准化的工程中,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含蓄、小幅度、讲求内劲的传统风格,被类似于杂技和舞蹈的高空旋转、大幅度冲踢等比赛动作所取代。这种动作风格不仅盛行于全世界的少林武术馆校,而且也已经影响到了少林寺,所有目的只有一个——拿金牌。再这样下去,少林功夫就是一具空壳了。”僧俗之争

出家人不言利,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少林功夫”的价值,则会有惊人发现。

豫剧《卷席筒》里有这样一句:“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少室山下12公里就是登封市,汉武帝到嵩山祭祀时,划出山下300户人家,世世代代免其赋税徭役,专司祭山。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来嵩山封禅,“登嵩山而封中岳”,由此定下了“登封”的名字。

“1981年我来少林出家的时候,登封县还只是一条街,鸡犬之声相闻。”永信说。80年代吕秀军曾写过一个调查报告《今日少林》,他发现少林寺周围的村民每年产值只有30元,村民们没用过煤,全是砍树作燃料,没有电器也没有电。“全省100多个县排在倒数十几位。”何宏波说,“少林寺的和尚当时也穷,都没人愿意当方丈。”“1974年9月20日,少林寺对国内游客开放,门票是5分钱。”吕秀军说,从1974到1978年根据门票统计,少林总共的游客是20万左右。少林寺的全面开放是1982年,“这一年香港电影《少林寺》上映”。何宏波说。当年少林的游客达到了70多万人,1984年达到260万人,90年代以后游客基本稳定在每年150万人左右。“少林旅游的国际化程度高,每年稳定有20万左右的外国游客。”“登封现在有三大经济支柱;旅游、煤炭和电力。”吕秀军说,“现在全省117个县市中,登封排到了第11名。”

从1979年到1989年国家投入500多万元,对少林寺进行大规模整修。吕秀军说,到1999年,所有少林所有殿堂都被修过了一遍。当庙堂整修一新的时候,少林寺发现他们已经被旅游包围:一路的门面店、一路的小摊子。郑州一家大公司甚至在少林对面投资了一家“寺院”,塑建五百罗汉,请了假和尚设功德箱。“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更让少林僧人心情复杂的是武术产业。

吕秀军告诉记者,1958年登封政府创办了第一所“登封业余武校”,请的师傅是少林和尚德根,现在几乎所有登封的武师都是他的徒子徒孙。“登封现在有66所武校,这还是整顿过的,他们千方百计想要和少林拉上关系,大部分都挂着少林的名字,而且都愿意在少林寺边上扎堆,谁离少林近,谁就更正宗,更好拉学生。”何宏波说。现在最大的少林塔沟武校有1.5万人,记者在少林时正好遇到塔沟武校的学生跑步上山,队伍整整跑了半个小时。“武校造就了登封最早的富裕阶层。”

“武校的功利性与少林精神是不符的,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打比赛拿奖牌,传的更多是‘样板武术’,怎么能说是少林功夫呢?”永信由此说,不是武校搬家就是我少林搬家,“这不是我个人的好恶,谁在这里当家都会这么做”。

1999年登封市政府选中了清华大学的方案,对少林寺景区作了重新规划,旅游和武校一期整治。“2001年底从迎宾佛开始向里,已经完成了两期拆迁。”何宏波说,“总共40万平方米的门面建筑都要拆掉,武校统统搬到城市西面新建的武术城里去,拆迁费粗算估计要8000多万元,整个景区的整顿则需要3个亿左右。”

周星驰也不行

少林寺的态度是主动的。少林寺1979年下半年成立了少林武术队,1988年元月在少林寺院内首次公开对外表演,第二年改名为少林武僧团,开始了国内外的演出。永信强调这种演出并不是商业性的,目的是正本清源。1994年少林寺起诉漯河罐头食品厂生产“少林牌”火腿肠。

2000年周星驰拍摄《少林足球》,2001年全国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永信提出议案,呼吁制止《少林足球》的发行,理由是:制片商“恣意滥用我们‘少林’专有名称,用一些无厘头、低级趣味的嬉皮演技和手法联合拍摄《少林足球》电影……并大肆进行庸俗的桃色新闻充斥的娱记炒作”。

目前国内已抢注了54个少林商标产品,内容五花八门,从酒店、海鲜火锅,到啤酒、汽车、轮胎、家具、砂轮、电线、电料等。从1998年起少林寺开始在国内外注册有关“少林”商标,为此特地成立了“少林寺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因为宗教法人是不可以申请商标的。这家公司目前已经注册了国内48大类商品中29大类近100个商标。2000年10月向全球68个国家提出“少林”商标注册申请。同时这家公司还和香港公司合资经营了自己的两项产品——少林素饼和少林禅茶。少林寺下面还有另一家公司——“河南少林寺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是延王,他同时也是少林寺网站首席执行官、少林慈善基金会副会长、少林易筋洗髓经研究中心主席、中华禅诗研究会会长和《禅露》杂志主编。影视公司目前除了拍摄一些少林功夫教学片外,与其他电视台合作摄制了电视剧《少林血禅》。同时少林寺也有自己的正规武校——“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学员除学功夫和文化课外,还必修英语和电脑,队员合格后可以留寺担任武僧或输送到体院、军校、武警等处工作,学费每年6000元。

为什么说“天下功夫出少林”?

——访杭州师院体育学院周维良博士

三联生活周刊:少林功夫从何起源?谁是创始人?周维良:少林功夫究竟是由谁创立,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达摩,有《易筋经》及《罗汉十八手》为证;二是认为源于少林寺第一代祖师跋陀的弟子慧光和僧稠,说慧光可以在井栏上反踢毽子500下,而僧稠“筋骨强劲,拳捷骁武”。

我考证下来,认为少林习武兴起在元末明初,不会在北魏,也不是‘十三棍僧救唐王’。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打入少林寺,和尚们四散逃跑,这时有一名烧火僧人叫紧那罗,用烧火棍跟红巾军打了一仗。现在少林寺里还有紧那罗王殿。事实上从明朝开始才有少林僧兵的记载。《少林寺》电影拍的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这只是说明了13名和尚参加了一次军事行动,并不能代表少林的广泛习武。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说天下功夫出少林?

周维良: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少林功夫是不是少林寺功夫。

少林功夫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原生态意义以寺院为活动基地的武术;第二个阶段,就是次生态意义的少林功夫,这时的少林功夫已经兼收并蓄了其他传统武术特点和招式。明朝历史上曾有多次征用少林僧兵的记录,明万历年间郑若曾写的《江南经略中》有这样一段话,“天下功夫莫不让少林”。少林功夫于是逐步取得无可替代的地位。到清初时,已经“今人谈武艺,辄曰从少林寺出来”。这时少林已经成为民间习武的旗帜。三联生活周刊:少林传统功夫与作为竞技运动的武术有什么区别?

周维良:传统功夫是一套价值体系,韩非在《五蠹》中说,“侠以武犯禁”,侠代表了武术在民间的发展,历史相当长。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说,他家祖上就在赵国练剑,什么是传统功夫,司马迁在《史记》就说得很清楚了:习练剑术,“内可治身、外可防身、君子比德”。就是说,功夫不仅是防身健身的技术,更是一种道德追求。它是一种技、身、心的价值体系。

中国的竞技武术则分为两类,一类是散打,已经基本遵循西方规则;另一类是套路,把传统功夫套路化、标准化。现在国家体委已经认定了大概129个拳种。传统功夫主要靠师徒的口耳相传,招式动静分明,讲求实战;而竞技武术依靠的是样板化的“拳谱”,追求动作稳定和好看,不动不跳。(李伟)

⑹ 问海尔集团下属子公司

找来两篇:

论企业与人才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人力资源体系模式建立

人力资源体系模式建立,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做法,有的很科学,有的很有操作性,好的人力资源体系应该考虑这样一些因素:明了的制度,清晰的程序,通畅的衔接,适宜操作,具有前瞻性。在建立人力资源体系的前期需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对本企业战略的高度把握,以及对行业和当地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信息的熟悉。
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方面,需要重视三个方面:基本的政策,专业的人,以及和企业业务的切合程度。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也就是建立游戏规则,我需要什么人?我所需要的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可以给我做什么?他可能或应该怎么做?我可以给他什么条件?怎样才能让他能安心工作?他能够发挥作用需要我提供的支持是什么?要保持连贯性,那我的连续 性的政策应该是怎样的?
基本政策:用人标准,工作标准,考核措施,福利待遇,内部机制等等。首先体现的是法律范围内的政策,其次是企业内部的共性与特性相结合的制度。基本制度原则上不能轻易调整,要保持基本的稳定,也要和内部的所有的其他制度不能有任何的冲突,要一致。制订制度的初期,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拘泥于目前的需要,否则,将来在调整上会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往往还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状况。一开始就要定位准确。
专业的人:不专业的人做出来的东西也难保专业。人力资源各模块对专业的要求非常高。无论是企业组织设计,部门划分,素质模型的建立,人员编制确定,岗位分析,薪酬福利分配,绩效考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体系的建立,等等,都非常专业。企业追求的是长远发展,一个有良好职业背景,有丰富学识,有非常精深的专业基础,能够不断吸收新知识,执行力度强,协调到位,具有战略性开阔视野,素质全面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是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健康运行的良好基础。
切合企业业务:基本上所有的人力资源的理论都是相似的,国家政策也一样,不同的是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一样。企业人力资源一定需要密切联系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同时也需要关注同行业的情况。对本企业业务不能有效指导的人力资源,一定难以产生其应起的效用。人力资源必须切合企业业务。
企业最高负责人对人力资源要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给予重视。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或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实际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政策的定位,人才的选拔,人力成本的使用,合理授权,人才信任和关怀等方面,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来看待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各层面。

企业的发展到底是留住人才,还是在培育人才?

那么我们的企业怎样去寻找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呢?我个人认为:宁可池中藏龙,不可池中养虫。
为什么说池中可以藏龙而不能养虫呢?人才是这样理解的:在不断成长、不断完善,在发展中成就事业的才是人才。真正的人才需要不断地磨砺和考验,没有听说鸟笼里面能够养出真正的雄鹰。我们的企业对于人才应该抱有这样的想法,企业是为优秀人才成长提供一个优越条件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孕育出知名的人才,那么企业也是得到了回报,每一个企业家应该有广阔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任何一个浅薄和无知人绝对不会在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想想看著名的企业通用、惠普、IBM等大公司培养出诸多的人才,成为了同行业或者其他行业的企业CEO等高级管理层。但是走出这些人才,这些企业受到了影响,企业停滞了吗?没有!相反而言,正是这样的“共赢”战略,才使得这样的知名企业充满了活力。
在招人的过程中,企业招聘了一批低素质的人,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渗透到公司的各部门;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又将开始招聘低素质的人。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这些人往往会姑息自己或员工的某些恶习,以至于公司里总是臭气熏天。可是,他们自己往往并不觉得,为什么呢?中国有句老话“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通常,这种臭气只有新来的员工才能闻得到―可是,日久天长,新员工也会“久而不闻其臭”的。这样就等于在企业中养了一群寄生虫,企业是在池中养了一群寄生虫,那么企业这潭活水得不到活力的源泉,快速繁衍着寄生虫迟早会把充满生机的企业拖到暮气沉沉的那一天,也许最终面对企业没落和灭亡的那一天!
企业在确定了人才要求之后,就要寻找正确的方法来识别人才,通过人才识别找到合适的人才之后要给他们制定适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人才进行驱动和激励。而这种驱动不是人才自身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依靠外部的刺激作用和激励因素来完成。我们将这个过程归纳为“五步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由放任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主张对加盟团队的新成员不加任何干涉,完全放任他们释放出自己最本色的“自我”一面; 第二阶段是指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主张给团队成员一定的帮助和指引,引导他们逐步走向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跟得上步伐的,也许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阶段是强制入模阶段,这时我们主张要求团队的新成员必须与团队建立统一的诚信和价值观,即要求团队新成员必须认可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文化,摒弃属于“自我的东西”和“自恋怀旧”,无条件先入这个团队的"模"; 第四个阶段是刺激提升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的观察与训练,淘汰那些不认同企业的发展和反感企业文化的人,则其余的人才就会与企业逐渐建立起相对统一的诚信和价值观,这时需要对他们进行双重刺激,包括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其得到快速提升,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第五阶段是激励发展阶段,作为领导者要给员工持续的、全方位的激励,使得人尽其才,才为我用。这五个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都属于人才识别的层级,第四个阶段属于驱动层级,第五个阶段属于激励层级。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很多方面都是微观的、细小的,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这样那样的被动。对如何留人才,如何让人才发挥作用,在公平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做出很多的选择。该花的钱要花,人才该满足的要满足。国内企业的人力成本一般来讲还是有一定上升空间的,只是我们因为管理不善,或者是缺少人才,工作效率太低,导致其他的管理或运营成本过高。假如我们在确定合理利润率指标的基础上,减少与人力资源直接成本无关的开支,而适度增加人力成本的投入(我们宁愿说是人力资本,而非成本),企业吸引人才的空间将更大。 对企业长远是有利的。

家族企业要转变为企业家族

一个企业从创建到强大,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很多的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刚成立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才加盟,主要靠的是一些亲朋好友这样的人力资源,企业之初的运作也谈不上什么管理,就是凭着裙带关系来经营。这就是所谓的“家族式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更多外面的人才被吸收进来,他们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而那些元老们却还在为亲是用。两种行为势必产生冲突。这样的矛盾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在这里我们要怎样处理呢?我认为应该要有壮士断腕的魄力,就是让这批不思进取的元老们退位,这也被很多人骂为“卸磨杀驴”。虽然压力和阻力都巨大,但是为了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对这样的“元勋”必须处理:
第一,由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知识更新换代最快的时代,而所谓的老员工(或有功之臣)其知识面、知识深度和知识结构都已经老化,已经不能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而为其更新的成本又过高。企业以利润为第一目标,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更不是养老院。虽然企业有很大的社会责任,但是其利润是第一位的,谁阻挠了这个目标谁就要被利润的车轮碾过。
第二,企业的岗位是有限的,关键岗位或重要岗位更是有限的,而老员工(或有功之臣)往往占据着这些岗位,并且这样的人经常会居功自傲,对新来的员工指手划脚。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从企业培养后备力量的角度来看,此些人要下岗!
第三,从激励企业其他员工来看,这样做有利于企业的其他员工始终保持着一种比较好的竞争心态,有利于企业内部竞争机制的形成,也有利于企业形成一种比较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更有利于吸收外部新鲜血液的精华,因为空出的往往是重要岗位或关键岗位。
第四,从企业文化的形成来看,老员工(或有功之臣)代表着旧事物,他们往往对新事物持排斥态度,不认同现时企业文化,不能与时俱进,这就造成了企业中关键的环节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进取心,从而从整体上去影响企业文化缺乏创造力。
为了企业的发展,牺牲这部分人的利益也是不得以为之。对于老员工(或有功之臣)的被弃用,我们且把企业管理的人性化先抛开,而是以一种更理智或更市场化的角度来处理这个问题的。老员工(或有功之臣)同新员工之间的矛盾同新员工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就是同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让一个家族企业转变成具有现代管理模式的企业家族,就必须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同人才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倡导的,全体员工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它体现为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在企业中像空气一样存在。对于高层领导人说,他一言一行和对事情的判断,不一定写下来,但却会影响到员工,成为内部的准则。对中层管理者来说,不仅要感受这种文化,更肩负着向下属传递文化的任务,他们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对技术员工来说,他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决定了他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员工的态度是直接反映企业文化的一种标志。企业文化的好坏最终是体现在行为上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因与人的密切联系使其重要性日显突出。应该看到,企业管理已经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这是竞争加剧的结果。无论是管理领域的扩大,还是现有管理的提升,人力资源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企业即人。如何选择、培育、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如何赢取员工的献身精神,留住人才,实现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企业领导也深刻地意识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人才认识大多数企业领导仍然停留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 为什么我的企业用优厚的待遇,就是留不住企业需要的人才?
目前,在中国的企业员工存在一个很频繁的字眼,那就是“跳槽”,同时在这种浮躁的环境下,催生了昙花一现的流星企业,同时在社会上一大批壮志未酬的精英扼腕而叹,空谈壮志,龙泉壁上蒙尘。这样的现实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企业的领导挖空心思,费劲心机寻找企业所需要的千里马;然而另一方面,优秀的企业经理人感叹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离开原来的企业而频频跳槽。用人的企业大吐苦水,埋怨现在的企业员工没有忠诚度;而企业跳槽的员工却深深带着被伤痛的心,怀着这里不是我们的归宿的伤感一路流浪。难道这两者之间的天堑就没有一道桥梁,可以将两者相连而沟通呢?为什么这样说呢?很多老板问:为什么企业员工只能与企业共甘而不能同苦?企业的领导人说,企业招聘的人才在短短的几个月鸟兽散,企业再去招聘人才,同样是一样的结果。当我们提出企业可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这家企业领导带着满腹困惑,认为企业文化对于他们的企业并没有什么作用。他这样的说:“现在的人都很现实,都为自己着想,那里能和你想到一块去,这样的企业文化就是糊弄人!”听完这一番话,我们就能明白,企业有这样的领导,造成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偶然,这是一种必然。因为在这位老板心中,他所奉行的就是“人本为恶”的理念,他对于企业的员工处处提防、处处小心,所以这样的企业根本就没有什么企业文化而言。孔老夫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这样的道理。企业的领导都不相信你的员工,那么企业的员工又凭什么来相信领导呢?那么企业员工为什么要听领导的话,买力干活呢!就是这样的内耗过程中,两个极端的阶层都在关系着自己的利益,企业的利益无关轻重了。所以说企业领导就认为企业没有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企业员工认为企业领导不重视人才,所以人才成为企业最大的心病,也是企业领导人没有业绩最有力的推脱词企业文化很重要。要是在公司里大家都很积极的工作,那自然会感染新员工,立志也只会是个别现象。但是,要是大家都很疲惫,离职的多了,人心就散了。在一种浑浊的企业文化里,失败是一种必然的结局。
21世纪是人才的时代,企业要做大做强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要通过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而人才正是技术的执行者和管理制度的创造者。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各种人才,留住和利用他们的才智,将他们的管理技巧加以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各种才能,为企业的成长服务。寻找和培养人才让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实现共同的成就!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摘要: 企业文化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的认识和行为规范, 不断溶于企业管理之中而升华。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通过行为方式、创新精神、执行文化等的打造可以使企业生成强烈的认同感.凝聚力和生命力,从而不断铸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文化为团队成员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提供了舞台。

关键词:企业 文化 竞争力
文化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竞争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企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因此未来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企业文化的竞争。文化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强劲的动力。没有好的企业文化,也就没有好的共同理念和远景,也不可能有创新的动力,更谈不上铸就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管理被普遍认为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实现企业的短期与长期目标服务。

二、企业文化与管理

企业文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人们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认识的深化,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以经济力量的竞争、抗衡、较量的变化为背景。企业文化是一个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目标对象做出贡献。比较确切的定义就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
这个定义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因此企业文化与管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价值观是企业文化中相对稳定的要素,比如企业提倡“创新、执行、团队、价值”,都是企业的一种价值观念,也就是企业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长期应该保持不变,除非企业经历了转型、重组等大的变革;其次,信念是支撑企业价值观的各种信条、观念,比如人才观、发展观、竞争观、营销观等,必须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市场状况、竞争对手等来动态调整,是企业发展与竞争策略的指导思想;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这两个层面,但是却忽略了企业文化的最重要部分即行为方式,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中最真实、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部分,一个企业真正的文化并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书面文化”或者“口头文化”,而是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企业可以提倡“创新”,可真实的文化却是“小心驶得万年船”,企业可以提倡“团队”,可真实的文化却是“山头林立,各自为战”,可见忽视了理念与行为的一致性,企业文化就成为了形而上的“摆设”。企业文化更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催化剂”不能让无法发生化学反应的两种试剂发生反应,但却可以加快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的试剂的反应速度,提高原料利用效率。企业文化也是这样,很多问题必须由制度规范、战略规划、流程再造、兼并重组来解决,是硬性的,文化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有些企业业绩很好,薪资很高,可员工流动率还是很高,工作氛围差,满意度低,这就要靠文化的力量。通过注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打造共同愿景,激活组织氛围,鼓舞员工士气,指明前进方向,让平庸的企业变得优秀,让优秀的企业变得卓越。
在管理中首先企业文化能解决人的问题,尤其是观念的问题。“道不合不同与谋”,这是中国人的古话,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没有相同的观念,企业只能分崩离析,无法形成合力。
其次,在管理中各级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 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就是高层的做事风格,“上梁不正下梁歪”,高层以身作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关系到企业文化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是管理者在日产管理中能否形成巨大凝聚力的关键。
最后,打造执行文化才是根本。企业文化离不开企业管理。管理与文化,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文化讲求氛围和心理契约,管理则讲求制度和外部规范,但这两者必须有机融合,文化中有规范,规范中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文化离开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会成为空中楼阁,管理离开文化的指导会沦落为赚钱工具。因此,把优秀的文化理念转换为企业的各项制度、员工的日常行为、企业的各项流程,并且坚决地执行下去,这样才能形成执行文化。美国西点军校200多年来一贯奉行的行为准则是‘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它体现了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这一理念是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最重要准则,成为了美国西点军校的执行文化。美国西点军校也正因为有这一理念而著名,200多年来为美国培养出三位总统,五位五星上将,3700多名将军和无数商界精英人才。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1、企业的文化将成为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带不走、很难摸仿无法移植的东西。任何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下功夫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技术竞争力又是取决于制度竞争力的,制度高于技术,制度是第一竞争力。而制度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根本不可能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又高于制度,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才是未来企业真正的第一竞争力。试想一下,没有一种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哪里谈得上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企业就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而被淘汰。
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耐克公司凭着不断创新的理念,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超越了阿迪达斯公司成为跑步鞋行业的龙头老大,市场份额超过50%。1975年, 耐克公司发明一种“华夫饼干”式的新型鞋底,这种新式鞋底上的小橡胶圆钉比市场上流行的其他鞋底的弹性更强,大受运动员的欢迎。结果这种鞋底为公司带来7倍的销量增长。精心研究和开发使耐克公司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上世纪70年代末耐克公司研究和开发部门雇佣的研究人员就达100名,投入的经费近400万美元,生产出140多种市场上最新颖、工艺最先进的跑步鞋,这些新鞋是根据不同脚型、体重、跑速、性别和不同技术水平而设计的,投入市场后使耐克公司的销售额从1976年的1400万美元急速上升到1979年的69400万美元,增长近50倍,创造了行业内难以想象的奇迹。相反,阿迪达斯公司却固步自封,面对强劲对手无动于衷,缺乏新的应对措施和创新的理念,最终把优势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2、创新型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型企业文化是指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理念已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人们坚信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十分注重创新,并不断倡导创新,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都积极创新,敢于进取,敢冒风险,创新思想已渗透到企业上上下下人员的意识深处,并已成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对创新文化的培育上。在与顾客的互动中,一方面输出企业对创新的实践,另一方面汲取对方对创新的需求。企业正是在这种创新的正反馈中不断地发展、壮大的。企业学习和创新是这种文化提倡的重要内容,企业鼓励不断创新并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经营管理者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核心竞争力动态化,同时使竞争对手难以跟踪模仿,从而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海尔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采取"企业文化先行"的文化战略。公司兼并企业时,首先向新企业派驻领导人员,依靠注入海尔文化理念和"OEC"管理模式等来激发被兼并企业的活力。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用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是文化先行,文化力先行,用文化力去盘活有形资产,这是海尔成长的最根本的文化战略。海尔制定了文化战略的大系统和实施这个大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企业内部系统(对于微观的企业员工)、企业外部系统(对于中观的行业市场)、企业快速反应系统(对于宏观政策的反应)。海尔文化是海尔的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理念和具体行为两部分,它和谐地贯彻到海尔集团各个分支机构和各个部门的经营、管理工作之中,贯穿于各价值链环节中。海尔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海尔人认为,追求卓越的核心思想就是创新。追求卓越表现了海尔人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许多的企业在学海尔的文化,而一直没有整体学成者。海尔的技术、品牌相对容易模仿,但要学海尔的企业文化,如创新文化,却非一日之功。也正是这一点将促进海尔逐步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
3、企业文化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优秀的企业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只有当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内心,形成企业内部的伦理和一种企业内部大多数员工所共识的观念,员工真正明白企业追求的价值标准,才能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真正做到自觉、自律、自学、自新。自觉是前提,自律是保证,自学是创新的源泉,自新则是创新的集中表现。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位员工品格将直接关系企业文化这棵“大树”的成长,培育良好道德品格,树立企业全局观念是企业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之道、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它是无形的,又是能动的,随时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之一就是能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而凝聚力是使企业 产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凝聚力既然是一种力,对于企业这个力点来说,就有正向、反向和大小之分。企业只有消除反向力,才能产生竞争力,加大正向力,才能增强竞争力。 企业的成功需得力于“信念”的力量,以及信念对企业人员的吸引力。企业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信念深入人心,全体员工的力量就会凝聚起来,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员就会以此作为处理问题的准则,心就能想到一块,力就能使到一处,企业竞争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4、企业文化使团队成员有了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舞台
企业文化使企业形成了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每一位成员为实现共同的远景而奋斗,同时在奋斗过程中企业以经营理念去激励员工,使员工释放出超乎寻常的能力。有了目标才能召唤和驱使人向前的自我超越,极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激发人不断学习新知识,从而达到员工对于生命崇高意义的追求,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竞争力,不仅树立企业员工的理想和信念,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取得发展和壮大。建立企业自己的文化,才能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使企业全体员工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奋斗,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局面。

⑺ 关于端午节的小品剧本!!!!!!!!

旁白:随着粽子被摆上了大小超市的柜台,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要到来了。而这几天,有关端午节可能会被韩国申报为该国文化遗产的传闻,引起了不少市民的热议,那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起源的?韩国又为什么要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呢?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员 萧放 吴兵:萧老师,您给我讲一讲,中国的端午节,它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时候? 萧放:如果说端午节,作为文献记载来看是在晋朝有一个人叫周处,他有一本书叫《风土记》。那么这本书里面第一次记载端午这个名字。当时那个时候没有记载防来我们所的龙舟竟渡这些东西没有。 吴兵:大概有多长时间? 萧放:大概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吧应该说。 吴兵:就说我们的端午节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了。 萧放:如果说要是不是说大概的说法两千年差不多。 吴兵:那您觉得韩国的端午祭,江陵的端午祭跟我们的端午节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之间? 萧放:如果说要说联系,那肯定是有联系的。因为以前东亚这个文化,整个就说东亚大陆和朝鲜半岛,这个文化有它一个相关性,就在很早以前,它的历史和文化是连在一块的,所以它就是包括它的居民,包括它的一些制度的包括它的一些习俗都有关系。有关系。 解说:端午节作为我国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早在很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成了亚洲各地、各民族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尤其是作为中国近邻的韩国,早就把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此次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的是江陵端午祭,更具有韩国地方特色。 采访: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锦强 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锦强:韩国的端午节他们过端午节也很有传统,但是从中国引进的,或者是中国的端午节,对东南亚国家,对东亚国家的影响,他们从1961年就开始对无形财产进行保护。那么1967年,把这个端午节作为节日进行保护。那么从六十年代末开始,韩国人的端午节每年有上百万人参加,据说。所以它的影响在韩国很大。 解说:在韩国江陵地区,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江陵端午祭”其实更像是韩国青年男女的节日,在这一天里,年轻男女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 采访:韩国留学生 吴兵:在韩国有没有这个端午节这个节日? 韩国留学生:有。 吴兵:有,是吧?通常你们是怎么过的? 韩国留学生:端午节属于韩国三大节日之一的。 吴兵:传统节日。 韩国留学生:对,但是那个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不会放假,不会休息,只是过有一些活动,吃东西,米糕之类的东西。比较传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不好翻译。 吴兵:还有什么 韩国留学生:长发。用菖蒲水洗头发。 另一位韩国留学生:洗头发。 吴兵:洗头发,还有摔跤。 韩国留学生:摔跤也有、打秋千 采访 韩国访问学者 高仲守:我觉得那个中国是从古代就很有影响力的国家,所以好多方面就从中国那个传到韩国的,挺多。比如说那个祭祀的方面,也是从中国过来的。可是韩国慢慢那个改变了从古代到现在也是一样,保留下来的。 解说:尽管端午节最初起源于中国,但是韩国的端午祭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形成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习俗,因此,韩国有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们无可厚非。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员 萧放 吴兵:那现在就是很多媒体在炒这个,也可以说很多媒体在争论这个,韩国江陵这个地区要把端午祭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对这件事,我们应该怎么理性的看? 研究员:我觉得这个事情,本来说应该说没有多大的事情。因为韩国江陵这个地方,它对端午节祭祀的仪式保存得比较完整,每年有很多万人参加这个活动。有传统,而且他们是在一九六七年就做国家的一个无形文化资产。在保护,那么他,它重视这个东西,是无可厚非的。 旁白:据专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品牌的注册不同,具有‘共享性’,不存在抢注之说,也就是说,我们同样可以申报自己的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面对端午节事件,许多市民的反映很平和。 街头市民反馈意见 1:从这个世界遗产,因为它是人类共享的东西,共享的东西也不是任何国家,任何国度在这方面予以保护,或者说搜集的吧,都是对人类有非常大的贡献。 2:我觉得因为现在有那种全球化的趋势嘛,这种节日的东西,比如说现在我们也过什么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就说别人也可以过我们这种节日。 3:我

⑻ 无形资产可拍卖吗

权力性无形资产可以拍卖。 如商标权、著作权等。对于企业自身利益建议进行无形资产评估工作拍卖费具体咨询拍卖公司。 无形资产拍卖程序 1、 本拍卖须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和有关规定所制定,适用本次拍卖活动,本公司有权依据《拍卖法》之规定解释和处理本须知之外的其它问题。 2、 本次竞投活动是在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原则下进行的,符合法律程序,受法律保护。 3、 竞买人须遵守本须知并受此制约。 4、 竞买人必须具备本次拍案规定的竞买资格,否则不得参加竞买。 5、 竞买人必须事先按本次规定提交有关证件办理登记手续,交付保证金,领取号牌,参加竞买。 6、 竞买人若委托代理人竞买,代理人必须出示有效的委托文件及本人身份证件。 7、 竞买人在规定的咨询时间内有权了解标的物的情况,有权获得本公司提供的资料。一旦进入拍卖会场,即表明已完全了解本次竞投拍卖情况,并愿意为自己的竞买行为承担一切责任。 8、 竞买过程中,竞买人一定要严肃认真地进行竞买,一经击槌成交,不得反悔,否则竞买保证金将不予返还,并追究法律责任。 9、 每项标的的起拍价及最低加价幅度由拍卖师当场宣布,拍卖师有权根据竞买现场情况临时调整竞价幅度。 10、 竞买人口头出价和举牌示意均可,每次举牌即表示递增一档,口头出价需同时举号牌,但不受递增一档限制。 11、 拍卖标的一经击槌成交,买受人应当场签署成交确认书,凭成交确认书与委托方签定合同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2、 买受人应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清所有款项,超过期限者视做作反悔,保证金不予退还,本公司有权将此标的再行拍卖或处理。 13、 竞买人必须遵守会场内的公共秩序,不得阻扰其他竞买人竞价,不得阻扰拍卖师主持正常的竞买活动,更不能采取操纵、垄断竞买等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将取消其竞投资格,并追究法律责任。 14、 未竞得标的的竞买人,保证金于拍卖结束后按原进款方式全额退还,以票据支付的保证金,于拍卖之日起三日内退还。 15、本拍卖须知解释权归本公司。

阅读全文

与人类口头和无形资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
公司间商标授权书模板 浏览:115
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 浏览:970
转让翻转犁 浏览: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