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无形资产 > 世通造假无形资产资本化

世通造假无形资产资本化

发布时间:2022-06-27 19:01:00

㈠ 请大家介绍一下中外的财务造假大案,如世通、华源造假、环球电信造假等情况,要详细的说明

一、“安然事件”及“安达信事务所倒闭”

安然公司是一家美国大型能源公司,其排名曾居美国上市公司第七位。2001年12月,该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同时它也拉开了美国大公司造假丑闻曝光的序幕。调查发现,该公司长期通过复杂的财务合伙形式掩盖巨额债务并虚报盈余。当年,安然已连续5年被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然而,这个拥有上千亿美元资产的公司却在几周内破产。

安然破产还顺带“撂倒”了为其做假账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2006年10月23日,美国休斯敦联邦地区法院作出判决,安然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因犯有欺诈、共谋、内部交易等一系列罪行被判处24年又4个月徒刑。

二、世界通信公司造假案

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通信公司2002年7月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世通公司证实,该公司从2001年到2002年第一季度期间把总额达38亿美元的经营开支记账到资本开支上,从而使本来出现亏损的经营业绩表现为赢利。

到2002年3月底,世界通信公司公布的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是安然公司的两倍。世通公司造假,成为震惊美国的又一大财务欺诈案件。为消除美国股市的信任危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945家上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提交有本人签名的财务报告,如有不实之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个人负法律责任。

三、银广夏造假案

2001年中国股市上的银广夏公司造假问题在媒体披露后,股价连续15个跌停,从停牌前的30.79元跌至6.59元,近68亿元的流通市值无形蒸发。

财政部、证监会调查表明,银广夏公司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同时查明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注册会计师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为银广夏公司出具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证监会认定银广夏公司存在连续4年虚报利润等违规事实。

财政部对该案所涉及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依法进行了处罚:吊销两名签字注册会计师的资格;吊销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资格,并会同证监会吊销其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

四、华源集团财务丑闻案

财政部2006年11月发布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称,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个别子公司甚至伪造文件骗取银行资金。

经财政部调查,该公司存有集团本部2003年未充分抵销内部交易、多计利润2.41亿元;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以空头支票冲减应收账款,虚增利润8782万元,其下属子公司2003年通过虚构业务、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收入1.77亿元;上海华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源长富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2004年通过虚构交易,虚增巨额无形资产,并用不实债权置换上述虚假资产,以避免计提坏账准备而发生亏损等事实。

㈡ 自由现金流为什么不适用于金融行业和房地产

您好,因为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作为一种企业价值评估的新概念、理论、方法和体系,最早是由美国西北大学拉巴波特、哈佛大学詹森等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经历20多年的发展,特别在以美国安然、世通等为代表的之前在财务报告中利润指标完美无瑕的所谓绩优公司纷纷破产后,已成为企业价值评估领域使用最广泛,理论最健全的指标,美国证监会更是要求公司年报中必须披露这一指标。
随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衍生出两种表现形式:股权自由现金流量(FCFE,Free Cash Flow of Equity)和公司自由现金流量(FCFF,Free Cash Flow of Firm),FCFE是公司支付所有营运费用,再投资支出,所得税和净债务支付(即利息、、本金支付减发行新债务的净额)后可分配给公司股东的剩余现金流量。
资本性支出是指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可以给予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那些支出。因此,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供长期使用的、其经济寿命将经历许多会计期间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都要作为资本性支出。即先将其资本化,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而后随着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效益,在各个会计期间转销为费用。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㈢ 世通公司的财务丑闻

伴随手中世通股票价格高企,首席执行官Bernard Ebbers成为商界富豪,他用这些股票向银行融资以从事个人投资(木材、游艇,等等)。然而,在公司收购MCI后不久,美国通信业步入低迷时期,2000年对SPRINT的收购失败更使公司发展战略严重受挫,从那时起,公司的股价开始走低,Ebbers不断经受来自贷款银行的压力,要他弥补股价下跌带来的头寸亏空。2001年中,Ebbers请求公司董事会向他的个人生意提供贷款以及担保,总金额超过4亿美金,未果,他本人亦于2002年4月被公司解职。
从1999年开始,直到2002年5月,在公司财务总监斯科特。苏利文(Scott Sullivan)、审计官David Myers和总会计师Buford “Buddy” Yates 的参与下,公司采用虚假记账手段掩盖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虚构盈利增长以操纵股价。 他们主要采用两种手段进行财务欺诈:
少记“线路成本”(与其他电信公司网络互连所产生的费用),将这部分费用计入固定资产。假造“企业未分配收入”科目虚增收入。在2002年6月的一次例行的资本支出检查中,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发现了38.52亿美金数额的财务造假,随即通知了外部审计毕马威(毕马威当时新近接替安达信成为公司的外部审计)。丑闻迅即被揭开,苏利文被解职,Myers 主动辞职,安达信收回了2001年的审计意见。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SEC)于2002年6月26日发起对此事的调查,发现在1999年到2001年的两年间,世通公司虚构的营收达到90多亿美元;截至2003年底,公司总资产被虚增约110亿美元。
舞弊亏空手法世通的财务舞弊手法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滥用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如递延税款、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冲销线路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是世通的第一类财务舞弊手法。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和司法部已经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就高达16.35亿美元。
2000年10月和2001年2月,在审阅了2000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的财务报表后,苏利文认为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偏高,体现的利润达不到华尔街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期,也不符世通先前向投资大众提供的盈利预测。为此,首席财务官苏利文下令主计长迈耶斯和会计部主任耶特斯将第三和第四季度的线路成本分别调减(贷记)8.2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并按相同金额借记已计提的递延税款、坏账准备和预提费用等准备金科目,以保持借贷平衡。这类造假手法使世通2000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对外报告的税前利润分别虚增了8.2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
2001年第三季度,为了使该季度对外报告的利润达到华尔街的盈利预期,苏利文勒令无线通信部门将已计提的4亿美元坏账准备与线路成本相互冲销。此举虚增了2001年第三季度的税前利润。
上述会计处理既无原始凭证和分析资料支持,也缺乏签字授权和正当理由。迈耶斯、耶特斯、贝蒂(管理报告部主任)和诺曼德(子公司会计主管)虽然知道这些账务处理缺乏正当理由,也不符合公认会计准则,但最终还是屈从于苏利文的压力,参与造假。
冲回线路成本,夸大资本支出世通的高管人员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冲回,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以此降低经营费用,调高经营利润。SEC和司法部已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
2001年4月,苏利文在审阅了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后,发现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仍居高不下。苏利文、迈耶斯和耶特斯商量对策时均意识到,继续沿用2000年度的造假花招,以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将难以掩盖利润持续下降的趋势。为此,他们决定将已记入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以“预付容量”的名义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
为了将这类造假伎俩付诸实施,苏利文授意迈耶斯和耶特斯,要求总账会计部给各地分支机构分管固定资产记录的会计人员下达指令,在季度结账后,根据指令借记固定资产账户。例如,2001年4月,诺曼德致电世通固定资产会计部主任,要求他以“预付容量”的名义,对2001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补做一笔调整分录,借记固定资产7.71亿美元,贷记线路成本7.71亿美元。而当固定资产会计部主任索要原始凭证和做账依据时,诺曼德坦率地告诉他,这些指令来自高层,是苏利文和迈耶斯亲自指示的。
2001年的四个季度和2002年第一季度,由苏利文、迈耶斯和耶特斯策划,由诺曼德和贝蒂按照上述方法负责具体实施的造假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这对五个季度财务报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固定资产被虚增了38.52亿美元,线路成本被低估了38.52亿美元,税前利润也被相应虚增了38.52亿美元。挤去水分后,世通的盈利趋势与其竞争对手AT&T大致同向。
通过将经营费用调整为资本支出,世通歪曲了其最大费用项目——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虚构了巨额的利润,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对世通盈利能力的判断。
与第一类造假手法一样,第二类造假手法所涉及的会计处理也没有任何原始凭证作支持,应有的授权签字也同样缺失。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类造假手法在夸大利润的同时,也虚增了世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其披露的年报可以看出,世通采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在间接法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以净利润为基础,通过对不涉及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进行调整得出的。其他条件保持相同,高估利润必然会夸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此外,按照美国现金流量表准则,世通在线路成本方面的支出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而资本支出则属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将线路成本由经营费用转作资本支出,相当于对线路成本支出进行重分类。因而,本应在现金流量表反映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结果却被反映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对世通现金流量创造能力的判断。
武断分摊收购成本,蓄意低估商誉世通可谓劣迹斑斑。除了在线路成本方面弄虚作假外,世通还利用收购兼并进行会计操纵。在收购兼并过程中利用所谓的未完工研发支出(In-process R&D)进行报表粉饰,是美国上市公司惯用的伎俩。其做法是:尽可能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作为一次性损失在收购当期予以确认,以达到在未来期间减少商誉摊销或避免减值损失的目的。世通和思科(Cisco)等上市公司在过去几年曾多次采用这种手法粉饰其会计报表而受到SEC的谴责。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rthur Levitt)在其著名的“数字游戏”一文中指出:“最近几年,各行各业纷纷通过合并、收购和剥离(Spin-offs)进行再造。一些收购方,尤其是那些以股票作为收购货币的公司,已经将这样的大环境作为从事另一种‘创造性’会计的机遇。我将之称为‘合并魔术’”。在利维特列举的五大粉饰手法(创造性并购会计、巨额冲销、饼干盒式准备、重要性、收入确认)中,世通利用了其中的前两种手法。
世通利用创造性并购会计,武断地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究开发支出。1998年9月14日,世通以370亿美元的代价(其中股票约330亿美元,其余为现金)收购了微波通信公司(MCI)。尽管世通未披露收购日MCI公司的净资产,但相关年报资料显示:MCI公司1998年末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和净资产分别为138.8亿美元、109.3亿美元和29.5亿美元,1998年末世通的商誉余额为440.76亿美元,比1997年末的133.36亿美元增加了307.4亿美元。可见商誉的大幅增加与收购MCI有关。
收购MCI时,世通原计划将370亿美元收购价格中的60~70亿美元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确认为当期损失,以降低商誉的确认额。此计划受到SEC的干预。SEC认为这是世通利用未完工研发支出的手法进行盈余操纵。迫于SEC的压力,世通最终只好将这部分的分摊额确定为31亿美元,并在1998年度一次性确认为损失。然而,世通并不能提供这31亿美元“未完工研发专案”支出的相关证据,也无法说明拟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的金额为何从60~70亿美元锐减至31亿美元。这一武断分摊收购成本的做法,导致商誉被严重低估。
随意提固定资产减值,虚增未来经营业绩世通一方面通过确认31亿美元的未完工研发支出压低商誉,另一面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虚增未来期间的利润。收购MCI时,世通将MCI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由141亿美元调减为107亿美元,此举使收购MCI的商誉虚增了34亿美元。按照MCI的会计政策,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约为4.36年,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使世通在收购MCI后的未来4年内,每年可减少约7.8亿美元的折旧。
而虚增的34亿美元商誉则分40年摊销,每年约为0.85亿美元。每年少提的7.8亿美元折旧和多提的0.85亿美元商誉摊销相抵后,世通在1999至2001年每年约虚增了6.9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
借会计准则变化之机,进行巨额冲销世通最终将收购MCI所形成的商誉确认为301亿美元,并分40年摊销。世通在这5年中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一直在50%左右徘徊。高额的商誉成为制约世通经营业绩的沉重包袱。为此,世通以会计准则变化为“契机”,利用巨额冲销来消化并购所形成的代价高昂的商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1年7月颁布了142号准则《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不再要求上市公司对商誉以及没有明确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而改为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这一准则的出台,使世通如获至宝。
在2001年度财务报告中,世通发出了2002年度业绩将大幅下降的预警,拟在2002年第二季度计提150~200亿美元的商誉减值准备。世通的高层直言不讳地表示,由于142号准则不再要求对商誉及其他没有明确使用期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世通每年可减少13亿美元的摊销费用。
如何计提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的减值准备,是财务会计面临的一大难题。2002年上半年,世通聘请安永(Ernst&Young)根据142号准则的要求对商誉进行评估,拟在第二季度确认一次性商誉减值损失150~200亿美元,估值差异幅度高达50亿美元。会计造假丑闻曝光后,世通聘请美国评估公司(American Appraisal)对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账面价值超过500亿美元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已一文不值,拟在查清所有会计造假问题后,全额计提减值准备。两个著名的评估机构,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对世通商誉所做的价值评估,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确实令人瞠目。
2003年3月,世通对外宣布,预计第一季度可恢复盈利1亿多美元。这一预计是建立在拟对无形资产(主要是商誉)和固定资产全额或大幅计提减值准备的基础上的。可见,利用会计准则变化之机,对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洗大澡”,大幅降低折旧和摊销,是世通扭亏为盈的秘笈。世通财务舞弊手法透视

㈣ 谁能解释一下CAPEX和OPEX是什么意思啊

CAPEX(Capital Expenditure)即资本性支出,计算公式为:CAPEX=战略性投资+滚动性投资。 资本性投资支出指用于基础建设、扩大再生产等方面的需要在多个会计年度分期摊销的资本性支出。

OPEX是(Operating Expense)即运营成本,计算公式为:OPEX=维护费用+营销费用+人工成本(+折旧)。运营成本主要是指当期的付现成本。 capital expense:资本性支出,是指支出所取得的财产或劳务带来利益流入可持续于未来多个会计期间。

(4)世通造假无形资产资本化扩展阅读

资本性支出,是指支出所取得的财产或劳务带来利益流入可持续于未来多个会计期间。因此,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将支出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长期使用的、其经济寿命将持续多个会计期间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都要作为资本性支出。即先将其资本化,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而后分期将成本转为费用。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参考资料capex_网络

㈤ 关于美国世通公司2002年所发生的事情,描述世通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如何犯下世界上最大的财务报表欺诈

伴随手中世通股票价格高企,首席执行官Bernard Ebbers成为商界富豪,他用这些股票向银行融资以从事个人投资(木材、游艇,等等)。然而,在公司收购MCI后不久,美国通信业步入低迷时期,2000年对SPRINT的收购失败更使公司发展战略严重受挫,从那时起,公司的股价开始走低,Ebbers不断经受来自贷款银行的压力,要他弥补股价下跌带来的头寸亏空。2001年中,Ebbers请求公司董事会向他的个人生意提供贷款以及担保,总金额超过4亿美金,未果,他本人亦于2002年4月被公司解职。
从1999年开始,直到2002年5月,在公司财务总监斯科特。苏利文(Scott Sullivan)、审计官David Myers和总会计师Buford “Buddy” Yates 的参与下,公司采用虚假记账手段掩盖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虚构盈利增长以操纵股价。 他们主要采用两种手段进行财务欺诈:
少记“线路成本”(与其他电信公司网络互连所产生的费用),将这部分费用计入固定资产。假造“企业未分配收入”科目虚增收入。在2002年6月的一次例行的资本支出检查中,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发现了38.52亿美金数额的财务造假,随即通知了外部审计毕马威(毕马威当时新近接替安达信成为公司的外部审计)。丑闻迅即被揭开,苏利文被解职,Myers 主动辞职,安达信收回了2001年的审计意见。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SEC)于2002年6月26日发起对此事的调查,发现在1999年到2001年的两年间,世通公司虚构的营收达到90多亿美元;截至2003年底,公司总资产被虚增约110亿美元。
舞弊亏空手法世通的财务舞弊手法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滥用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如递延税款、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冲销线路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是世通的第一类财务舞弊手法。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和司法部已经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就高达16.35亿美元。
2000年10月和2001年2月,在审阅了2000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的财务报表后,苏利文认为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偏高,体现的利润达不到华尔街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期,也不符世通先前向投资大众提供的盈利预测。为此,首席财务官苏利文下令主计长迈耶斯和会计部主任耶特斯将第三和第四季度的线路成本分别调减(贷记)8.2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并按相同金额借记已计提的递延税款、坏账准备和预提费用等准备金科目,以保持借贷平衡。这类造假手法使世通2000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对外报告的税前利润分别虚增了8.2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
2001年第三季度,为了使该季度对外报告的利润达到华尔街的盈利预期,苏利文勒令无线通信部门将已计提的4亿美元坏账准备与线路成本相互冲销。此举虚增了2001年第三季度的税前利润。
上述会计处理既无原始凭证和分析资料支持,也缺乏签字授权和正当理由。迈耶斯、耶特斯、贝蒂(管理报告部主任)和诺曼德(子公司会计主管)虽然知道这些账务处理缺乏正当理由,也不符合公认会计准则,但最终还是屈从于苏利文的压力,参与造假。
冲回线路成本,夸大资本支出世通的高管人员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冲回,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以此降低经营费用,调高经营利润。SEC和司法部已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
2001年4月,苏利文在审阅了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后,发现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仍居高不下。苏利文、迈耶斯和耶特斯商量对策时均意识到,继续沿用2000年度的造假花招,以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将难以掩盖利润持续下降的趋势。为此,他们决定将已记入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以“预付容量”的名义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
为了将这类造假伎俩付诸实施,苏利文授意迈耶斯和耶特斯,要求总账会计部给各地分支机构分管固定资产记录的会计人员下达指令,在季度结账后,根据指令借记固定资产账户。例如,2001年4月,诺曼德致电世通固定资产会计部主任,要求他以“预付容量”的名义,对2001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补做一笔调整分录,借记固定资产7.71亿美元,贷记线路成本7.71亿美元。而当固定资产会计部主任索要原始凭证和做账依据时,诺曼德坦率地告诉他,这些指令来自高层,是苏利文和迈耶斯亲自指示的。
2001年的四个季度和2002年第一季度,由苏利文、迈耶斯和耶特斯策划,由诺曼德和贝蒂按照上述方法负责具体实施的造假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这对五个季度财务报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固定资产被虚增了38.52亿美元,线路成本被低估了38.52亿美元,税前利润也被相应虚增了38.52亿美元。挤去水分后,世通的盈利趋势与其竞争对手AT&T大致同向。
通过将经营费用调整为资本支出,世通歪曲了其最大费用项目——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虚构了巨额的利润,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对世通盈利能力的判断。
与第一类造假手法一样,第二类造假手法所涉及的会计处理也没有任何原始凭证作支持,应有的授权签字也同样缺失。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类造假手法在夸大利润的同时,也虚增了世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其披露的年报可以看出,世通采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在间接法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以净利润为基础,通过对不涉及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进行调整得出的。其他条件保持相同,高估利润必然会夸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此外,按照美国现金流量表准则,世通在线路成本方面的支出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而资本支出则属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将线路成本由经营费用转作资本支出,相当于对线路成本支出进行重分类。因而,本应在现金流量表反映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结果却被反映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对世通现金流量创造能力的判断。
武断分摊收购成本,蓄意低估商誉世通可谓劣迹斑斑。除了在线路成本方面弄虚作假外,世通还利用收购兼并进行会计操纵。在收购兼并过程中利用所谓的未完工研发支出(In-process R&D)进行报表粉饰,是美国上市公司惯用的伎俩。其做法是:尽可能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作为一次性损失在收购当期予以确认,以达到在未来期间减少商誉摊销或避免减值损失的目的。世通和思科(Cisco)等上市公司在过去几年曾多次采用这种手法粉饰其会计报表而受到SEC的谴责。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rthur Levitt)在其著名的“数字游戏”一文中指出:“最近几年,各行各业纷纷通过合并、收购和剥离(Spin-offs)进行再造。一些收购方,尤其是那些以股票作为收购货币的公司,已经将这样的大环境作为从事另一种‘创造性’会计的机遇。我将之称为‘合并魔术’”。在利维特列举的五大粉饰手法(创造性并购会计、巨额冲销、饼干盒式准备、重要性、收入确认)中,世通利用了其中的前两种手法。
世通利用创造性并购会计,武断地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究开发支出。1998年9月14日,世通以370亿美元的代价(其中股票约330亿美元,其余为现金)收购了微波通信公司(MCI)。尽管世通未披露收购日MCI公司的净资产,但相关年报资料显示:MCI公司1998年末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和净资产分别为138.8亿美元、109.3亿美元和29.5亿美元,1998年末世通的商誉余额为440.76亿美元,比1997年末的133.36亿美元增加了307.4亿美元。可见商誉的大幅增加与收购MCI有关。
收购MCI时,世通原计划将370亿美元收购价格中的60~70亿美元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确认为当期损失,以降低商誉的确认额。此计划受到SEC的干预。SEC认为这是世通利用未完工研发支出的手法进行盈余操纵。迫于SEC的压力,世通最终只好将这部分的分摊额确定为31亿美元,并在1998年度一次性确认为损失。然而,世通并不能提供这31亿美元“未完工研发专案”支出的相关证据,也无法说明拟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的金额为何从60~70亿美元锐减至31亿美元。这一武断分摊收购成本的做法,导致商誉被严重低估。
随意提固定资产减值,虚增未来经营业绩世通一方面通过确认31亿美元的未完工研发支出压低商誉,另一面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虚增未来期间的利润。收购MCI时,世通将MCI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由141亿美元调减为107亿美元,此举使收购MCI的商誉虚增了34亿美元。按照MCI的会计政策,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约为4.36年,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使世通在收购MCI后的未来4年内,每年可减少约7.8亿美元的折旧。
而虚增的34亿美元商誉则分40年摊销,每年约为0.85亿美元。每年少提的7.8亿美元折旧和多提的0.85亿美元商誉摊销相抵后,世通在1999至2001年每年约虚增了6.9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
借会计准则变化之机,进行巨额冲销世通最终将收购MCI所形成的商誉确认为301亿美元,并分40年摊销。世通在这5年中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一直在50%左右徘徊。高额的商誉成为制约世通经营业绩的沉重包袱。为此,世通以会计准则变化为“契机”,利用巨额冲销来消化并购所形成的代价高昂的商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1年7月颁布了142号准则《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不再要求上市公司对商誉以及没有明确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而改为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这一准则的出台,使世通如获至宝。
在2001年度财务报告中,世通发出了2002年度业绩将大幅下降的预警,拟在2002年第二季度计提150~200亿美元的商誉减值准备。世通的高层直言不讳地表示,由于142号准则不再要求对商誉及其他没有明确使用期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世通每年可减少13亿美元的摊销费用。
如何计提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的减值准备,是财务会计面临的一大难题。2002年上半年,世通聘请安永(Ernst&Young)根据142号准则的要求对商誉进行评估,拟在第二季度确认一次性商誉减值损失150~200亿美元,估值差异幅度高达50亿美元。会计造假丑闻曝光后,世通聘请美国评估公司(American Appraisal)对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账面价值超过500亿美元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已一文不值,拟在查清所有会计造假问题后,全额计提减值准备。两个著名的评估机构,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对世通商誉所做的价值评估,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确实令人瞠目。
2003年3月,世通对外宣布,预计第一季度可恢复盈利1亿多美元。这一预计是建立在拟对无形资产(主要是商誉)和固定资产全额或大幅计提减值准备的基础上的。可见,利用会计准则变化之机,对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洗大澡”,大幅降低折旧和摊销,是世通扭亏为盈的秘笈。世通财务舞弊手法透视

㈥ 关于财务报表局限性的论文会写吗

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期间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它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对内对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投资者和债权人作出投资决策的依据。财务报表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的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自然资源配置的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象时有发生,财务报告日益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财务报表编制披露,遵循原则是客观、及时、重要、相关性,实际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尽管有不同的报表使用人,对企业财务信息需求程度不同,但现行财务报表在客观性、及时性、重要性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显。
一、人力资源价值未能考虑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作为提供生产经营信息的信息系统,会计有注重成本逐渐转向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关注。与物质资本投入不同,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不是直截了当,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深远的。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与信息产业里,拥有的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贡献远比有形资产大。现行的财务报表无法真实反映这种贡献,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的会计理论仍然不完善,会计实务仍然是空白。由于现行的损益表反映的是已经实现的收益,排斥或忽视了其他未实现的价值增值,财务报告都很少涉及这方面的信息,报表使用人无法了解企业重要人才的结构、对现在经营的影响程度、对未来发展的影响程度等信息。
二、财务报表的时效性局限
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及时性,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人来讲,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传递是越快越好,及时性是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就企业年度财务报表而言所披露的会计信息间隔过长,缺乏及时性。企业年度财务报告在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报表使用人了解的是4个月以前的财务状况,至少现金流量表已经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了。鉴于这种情况,中国证监会自2002年起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季度终了后60天内提供季度财务报告,以中期财务报表来弥补年报时间间隔过长的缺陷。但无须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中期报表在会计计量上更依赖于估计。
三、财务报表的客观真实性局限
真实性是财务报表的生命。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应当遵循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实际上,财务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据2002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对216家企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水分的财务报表占到被调查企业的25.34%。影响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当局更多地注重短期利益,尽量减少成本,追逐近期的最大化利润,人为粉饰报表。
公司制企业蓬勃发展,企业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投资方式出现多样化,为满足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1995年财政部发布实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个别会计报表为编制基础的合并报表要综合地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情况。尽管《企业会计制度》中规范了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原则及方法,但企业集团管理当局可以通过关联方之间进行虚假交易,或为强化对被控制企业管理的需要,利用控制和从属关系,运用内部转移价格,人为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成为可能。
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造假”和我国的“银广夏”、渤海集团提供虚假财务数据、虚假上市,都是很好的例证。
(2)由于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据有复杂性和多样化,对帐务的会计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职业判断,可给企业管理当局留下可操作的空间。

企业是在会计准则和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如:存货的计价、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合并政策、坏帐损失的核算、长期投资的核算、借款费用的核算等等。企业财务部门可以对已经发生的费用资本化、延长折旧年限、推迟费用和损失的确认、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来调节利润。
中期财务报表尽管能弥补年报时间间隔过长的缺陷,但中期会计计量在更程度上依赖于估计:例如,企业通常在年末对存货进行全面、详细的实地盘点,而在中期由于时间限制和成本效益方面的考虑,常常采用永续盘存或毛利率法等估计存货的价值,对存货的减值准备估计不是很准。
(3)随着我国金融业务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金融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形式日趋复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32号准则中提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权益性工具”等新的会计要素,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需要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带有更高的投机风险性,报表使用者格外关注其相关信息以估计和判断风险与报酬,而传统的收益模式对此无能为力。
(4)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流动,极大地促进网络财务的发展。会计软件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发展,电算化会计由单一、机械地模仿手工会计核算发展到局域网、远程网的工作方式,在网络上实现跨时空资源共享与异地数据交换,以电子货币等支付手段参与国际贸易与融资成为现实。但由于理论认识、政策法规上的相对滞后,网络上销售、贸易现在仍然被认为是传统销售业务的延伸,会计信息加工、整理、分析技术明显跟不上网络财务发展的节拍使得财务报表捉襟见肘。
四、财务报表缺乏前瞻性
我国的会计准则坚持传统收益确定模式,过分强调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谨慎原则。对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重大投资计划、重大的技术进步、经营环境的预计变化很少能予以量化。而报表使用人更关心企业的未来:股东追求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债权人关心的是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是偿债务能力,国有企业或国有参股控股的企业,政府做为投资者关心的是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
现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不能客观反映会计期末资本的真实价值或现行成本、变现价值,不考虑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和资金的时间价值。在物价持续上涨或持续下跌,且涨跌剧烈的情况下,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企业的资产就缺乏现实基础,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没有彻底贯彻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已远远不能满足使用者对企业未来财务潜力、企业价值、市场占有率、企业财富变动等信息的需求,影响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与信息有用性。
五、财务报表缺乏可比性
财务报表的信息来源于不同的会计主体,而不同的会计主体均可以在会计准则和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导致相同报表里信息内涵各不相同,例如,存货计价方法、折旧方法、所得税费用的确认方法、对外投资收益的确认方法等。即使在同一母公司下的子公司,执行的会计政策也有不同,使用的会计估计方法也有不同,这样,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往往不可比,这妨碍了潜在投资者挑选投资对象,潜在债权人挑选放贷对象,妨碍了现有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做出公允评价,缺乏可比性也成为走向国际化的障碍。
六、解决的思路
就如何使财务报表在客观性、及时性和重要性等方面更加满足使用者的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重点报告有形资产信息扩展到报告无形资产的信息;扩大财务报表附注提供的信息量,适当披露企业未来机会风险、人力资源、表外融资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报告的方法进行逐步转变,将单一的计量属性向多种的计量属性转化,提供多元信息;随着电算化的普及,可适当缩短财务报表的披露时间;加大会计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

㈦ 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费用的例子

世通公司就是典型,它将数十亿美元的线路成本资本化,此魔法亦称“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分析财报时要高度关注“资本性支出”项目,如果资本性支出增长过快尤其是无形资产(包括开发支出、商誉)增长过快,要小心该公司是否涉嫌推迟确认费用。笔者曾对奥飞动漫的动漫影视片制作支出资本化提出了强烈质疑,该公司动漫制作费用还不是放在递延资产,而是放在存货项目,按影视片三年摊销成本;由于该公司制作的动漫影视片没有发行收入,实质是广告片,尽管播放时不要支付广告费,但实质是以影视片的制作费充当广告费,因为该公司动漫影视片收益不能合理预期,从稳健会计角度理应一次性进入当期损益。广告费、研发费是最容易发生收益性支出资本化的支出。
by 夏草\吴铭<文明年代的会计魔术五招 >

㈧ 财务报表数据的局限性是什么

报表分析的四大基本财务比率:变现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比率和盈利能力比率基本都源于对外的三个主要财务报表,甚至于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沃尔评分法和综合评分法也不外乎是上述几个比率的有机结合。这样财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就尤其重要了。财务报表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自然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管理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财务报表的局限性日益表现出来。再者由于人为因素,报表数据的失真也不容忽视,如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造假”和我国的“银广夏”、渤海集团提供虚假财务数据等诸多例证都说明了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一、人力资源价值与经营管理水平的局限

“以人为本”成为各行各业的经营理念,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那么随之派生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也成为决定一个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与物质资本投入不同,人力资源转为生产不是直截了当的,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与信息产业里,拥有的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贡献远比有形资产大。而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水平和独特的企业文化也无疑成为一种无形资产,它往往形成一种凝聚力,使企业整体升值,但现行的财务报表无法客观反映这种贡献。

二、财务报表的真实客观性会受人为因素影响

客观真实性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基础,而不受主观意志的支配。这项原则要求会计在核算的各个阶段,必须不偏不倚,使用真实的原始资料,客观、真实地提供会计信息,不得人为进行歪曲。在这项原则指导下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实际上,财务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财务报表数据提供的滞后性

财务报表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要有用、及时。这项原则要求当期的会计事项必须在当期内处理,不能延至下一会计期间。因为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如果错过了使用时间,就失去了对决策的影响力,就会变成无用的信息。及时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特征。但就企业年度财务报表而言,所披露的会计信息间隔过长,缺乏及时性。企业年度财务报告在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报表使用人了解的是4个月以前的财务状况,至少现金流量表已经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了。

四、财务报表数据本身的局限性

(一)会计报表中的有些数据是通过估计得来的,受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企业为了定期及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将企业延续不断的营业活动人为地划分为各个阶段,如年度、季度、月度。并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定期确认和计量。在确认、计量过程中,当记入的交易或事项涉及未来事项不确定性时,例如,关于未来事项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关于未来事项的影响或时间的不确定性,必须予以估计入账。

(二)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可比性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具体原则是指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所指定的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中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从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所选择的,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从客观上导致由于选择会计政策的不同影响了会计报告的可比性。

(三)稳健原则要求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少计收益和资产

稳健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谨慎原则要求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从会计确认来说,要求确认标准和方法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从会计计量来说,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和利润的数额,从会计报告来说,要求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特别是应报告有关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但是往往有些企业出于特殊目的,借此设置秘密准备,漫无边际任意使用或歪曲使用谨慎原则,违反会计核算客观性,使财务报告失真。此外,谨慎性原则的使用缺乏一个刚性的标准。

(四)不能充分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

我国的会计准则,强调历史成本原则、谨慎原则。现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期末资本的真实价值或现行成本、变现价值,没有考虑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和资金的时间价值。通货膨胀会使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各项数据严重地歪曲。会计核算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前提,而币值稳定是货币计量假设的内容之一。虽然出于谨慎性原则,会计准则中允许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整体会计核算还是以历史成本计量,对于物价持续上涨或持续下跌,且涨跌剧烈的情况下,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也不能完全在财务报告中反映这一事实。特别是资金的时间价值,这一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并没有与会计核算有机结合。

五、信息披露不够客观和完整

信息披露主要是财务报告的文字部分,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如实反映。但往往一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对一些应当披露而不披露的事项予以隐瞒。如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可能的质量事故赔偿、未决诉讼及担保等,以上事项由于不满足确认和计量条件而没有在财务报表中反映。这样无疑使报表使用人高估企业价值。

六、分析方法及指标自身的局限

财务指标缺乏统一的一般性的标准,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一些政府和金融机构,定期分布各行业的财务方面的统计指标,甚至同行业企业的工会与个别公司的信用部门,也搜集产业平均财务比率的资料。然而目前某些报刊提供的部分行业财务数据往往行业划分较粗,抽样误差较大,缺乏一定的代表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所适从。现行财务分析指标常常是重“量”而忽视“质”,会计报表较难揭示详实的资料,因而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较难取得诸如存货结构、资产结构、批量大小、季节性生产变化等信息。

㈨ 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的舞弊手法

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如递延税款、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冲销线路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是世通的第一类财务舞弊手法。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和司法部已经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就高达16.35亿美元。
世通的高管人员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冲回,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以此降低经营费用,调高经营利润。SEC和司法部已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 世通可谓劣迹斑斑。除了在线路成本方面弄虚作假外,世通还利用收购兼并进行会计操纵来蓄意低估商誉。在收购兼并过程中利用所谓的未完工研发支出(In- process R&D)进行报表粉饰,是美国上市公司惯用的伎俩。其做法是:尽可能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作为一次性损失在收购当期予以确认,以达到在未来期间减少商誉摊销或避免减值损失的目的。随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虚增未来期间经营业绩 世通一方面通过确认31亿美元的未完工研发支出压低商誉,另一面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虚增未来期间的利润。收购MCI时,世通将MCI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由141亿美元调减为107亿美元,此举使收购MCI的商誉虚增了34亿美元。
按照MCI的会计政策,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约为4.36年,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使世通在收购MCI后的未来4年内,每年可减少约7.8亿美元的折旧。而虚增的34亿美元商誉则分 40年摊销,每年约为0.85亿美元。每年少提的7.8亿美元折旧和多提的0.85亿美元商誉摊销相抵后,世通在1999至2001年每年约虚增了6.9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 世通最终将收购MCI所形成的商誉确认为301亿美元,并分40年摊销。世通在这5年中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一直在50%左右徘徊。高额的商誉成为制约世通经营业绩的沉重包袱。为此,世通以会计准则变化为“契机”,利用巨额冲销来消化并购所形成的代价高昂的商誉。
曾几何时,“美国世界通信公司”作为华尔街的“宠儿”,总以证券市场的“明星”而自居,鼎盛时期的股票价格达到每股64·50美元,公司市值一度高达1800亿美元。不过,“花无三日红”,2002年3月1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对“美国世界通信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后,华尔街众多评级机构逐渐疑惑丛生。特别是当闻知“美国世界通信公司”前任CEO伯尔尼·埃贝斯从公司拿到了4·08亿美元个人贷款的消息后,投资者大失所望地纷纷抛售手中的“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的股票。这一次次负面的利坏事件,直弄得“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的股票风光不在,一路下跌到2002年6月24日的每股1美元。2002年6月26日,“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的财务欺诈丑闻一暴光,当即引发起美国股市的大动荡——“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的股票价格由每股83美分,狂降为每股9美分,跌幅高达89%;纳斯达克不得不停止了“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的股票交易;标准普尔也急忙将“美国世界通信公司”降为“垃圾股”;美国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盘中一度下跌140点……“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的股票崩盘象点燃了一根导火索,把全球各大股市烧得全面下跌,股指下跌到2001年11月以来新低。在亚洲——东京股市跌了4%,韩国股指跌了7·2%,台湾股市跌了3·6%,香港恒生指数下滑2·4%,新加坡股市跌了2·15%,马来西亚主要股指下滑1·7%;在欧洲——伦敦股市下跌2·9%,巴黎股市下跌3·8%……面对全球股市“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惨淡景况,许多资深的炒股大腕也哀叹连连——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满耳都是熊市不减,一片跌!跌!跌!
其实,“美国世界通信公司”财务丑闻的暴光,所产生的副作用并不仅仅是股市的下跌,还有那各行各业被殃及的池鱼。首当其冲的是向“美国世界通信公司”贷款的美国各大银行,尤其以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美国花旗银行、美国美洲银行受害最深。特别是美国花旗银行竟一股脑儿向“美国世界通信公司”贷出了3·75亿美元,“美国世界通信公司”财务欺诈丑闻一经披露,三大银行的股票价格无一例外地大幅下跌;那些向“美国世界通信公司”投资的州养老基金,也因“狐狸没打着,反惹一身骚”而受牵连,美国第二大养老基金——纽约州养老基金损失3亿美元,密歇根洲养老基金白白搭上了1·16亿美元,佛罗里达州政府官员后悔不已地叹息——该州900亿美元养老基金,先因安然赔进去了3亿美元,现在又要为投资“美国世界通信公司”再亏本9000万美元;本已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世界电信行业,也因“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的财务欺诈丑闻而雪上加霜,法国的“阿尔卡特公司”股票价格下跌到了每股7·81法郎的最低点,跌幅达16%,法国的“威望迪环球公司”股价下跌了10%,世界最大的手机运营商——英国沃达丰公司的股价下跌了4·7%,英国电信公司的无线业务部门——MMO2的股价也下跌了1·3%。难怪电信行业权威分析大师张口唱哀世界电信业——现在,整个电信业都被“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的刷子染上了衰败的黑色。这个行业在1998年和1999年的增长令人吃惊,现在对行业的发展需求和利润空间也许都已走到了穷途末路,没几天日子可苟延残喘了。
面对“美国世界通信公司”这匹害群之马,美国政府立即做出强烈反应,进而采取了杀一儆百的断然举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2年6月26日晚向纽约联邦地方法院递交诉状,指控“美国世界通信公司”从事会计欺诈活动,并勒令“美国世界通信公司”递交陈述此案情况的详细报告。“美国世界通信公司”总部所在地——密西西比州的司法部长,于2002年6月27日下达指令——成立一个由联邦政府及州府官员组成的特别调查组,全力查清为“美国世界通信公司”造假帐的违法人员;“美国世界通信公司”前CEO和负责该公司审计的“安达信”,必须妥善保存“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的所有文件。美国国会银行和财政委员会,于2002年7月8日举行“美国世界通信公司”财务欺诈丑闻听证会……

阅读全文

与世通造假无形资产资本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申请商标的要多久 浏览:814
连云港专利代理 浏览:613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浏览:452
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850
红宝石证书aigs 浏览:734
马鞍山二中一本率 浏览:103
萝莉羊年限定 浏览:393
爱迪生观察什么发明了什么 浏览:864
供电方案有效期 浏览:684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