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财政学的问题
1.公共物品:由国家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2私有物品:由市场提供用来满足个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3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4公共定价: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与收费标准
5税收支出:以特殊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税收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6税收中性: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7财政投融资:政府味实现一定的产业,政府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建信用方式等集资,由财政统一掌管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或融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8税收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9税收转移;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进货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10拉弗曲线:说明税率于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11国家预算:政府的基本财政政策收支计划 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 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 是国家重要的立法文件
12国际税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权益的税收活动
13税收饶让: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
14关税:国家对进出本国国境的商品课征的一种商品课税
15出口退税:国家为帮助出口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鼓励出口创汇,使国内税务机关退回商品增值税的措施
16税收的经济效益:纳税人因国家退税而在其经济或经济行为方向做出的行为
17税收的收入效益: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上平的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18税收的替代效益: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商品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
1公共需要含义,特征,含义;人类社会一般的4个需要, 特征: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及工作中的共同需要 2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有的需要 3社会成员享用公共需要付出代价但并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政府通过征税和收费等方式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物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A宏观(经济政治社会性因素)B微观C政治决策程序
3政府介入公共卫生 医疗 服务领域的理论依据及服务范围;1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2许多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是具有外部性3疾病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3理论基础。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
4政府投资的不同特点:1投资目标不同,从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角度安排投资2资金来源不同;资金雄厚且是无偿3投资范围不同;集中于外部效应比较大的领域
5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1资本—产出率最小化标准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3就业创造标准
6我国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3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的BOT投资方法
7财政投融资意义和基本特征;A1是我国发展初期阶段的需要2填补了财政无偿投资和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3填补了准公共物品的投资空白4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投资引诱机制B1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很强 范围有严格性质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其管理由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其运算管理比较灵活
8财政补贴影响经济机理1改变需求结构2改变供给结构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9简述财政补贴积极效应:1能有效贯彻国家经济政策 2能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大财政积极效应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消除排挤效应
10税收支出形式:税收豁免,税收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
11财政收入影响因果: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2分配政策 分配制度 3价格
12税赋转嫁一般规律:1商品课税容易转嫁所得课税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易转嫁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易转嫁 窄则不易转嫁 4从价税,垄断性易转嫁,从量税,竞争性不易转嫁
13各个学派关于税收三个基本命题:1高边际税率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 低边际效率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 2高边际效率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 低边际效率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 3边际税率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朝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朝反方向变化
14资源税特征:1比较公平 2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3不普遍且弹性效差
15世界范围各国税制改革趋势:1个人所得税:降低税率扩容税基减少税率档次2增值税:普通开征制定标准化3开通征绿色税收
16国债市场功能:1财政政策工具实行国债发行偿还2金融政策工具:调节社会资金运行,提高社会资金效率.
17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功能: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18财政政策的政策目标:经济的适度增长:1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2收入的合理分配3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
19财政政策工具;税收,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国债
20保护关税理论基础;A幼稚产业理论B萌芽经济理论C未利用资源理论
21财政机制与货币政策结合;A,必要性;1两者作用机制不同,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分配,信贷资金是以有偿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进行余缺调剂2两者作用方向不同;社会消费需求通过财政支出形成,个人消费需求受财政信贷方面影响3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作用不同,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到才能发生,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起到扩张和收缩需求的作用。B不同政策组合,松财松贷;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可能会通货膨胀2紧财紧贷;有效抑制需求膨胀,通货膨胀,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3紧财松贷;控制通货膨胀,使经济增长,但贷过于松也难抑制通货膨胀4松财紧贷;保持经济的同时,避免通货膨胀,长期适用,会积累巨额财政赤字
22国债的经济效应,政策功能;A1国债的资产效应,消费随着收入和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当人们持有债券而增加消费时说明国债具有资产效应,国债在经济萧条时具有扩大消费而经济旺盛时具有抑制消费功能,2国债的需求效应;国债融资增加支付支出并通过支出的乘数效应增加总需求,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增长,国债的供给效应;公共物品领域的投资改善了供给结构。B国债的政策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
Ⅱ 财政学,名词解释1财政支出2政府收费3外部性4市场经济5外债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也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自身的职能,对其从私人部门集中起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社会资源的支配和使用。
政府收费:政府收费主要是使用费(user charges),按世界银行有关文件的说法,使用费是指“为交换公共部门所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
外部性: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差效应或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分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成本,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代价。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称为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以买者、卖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活动中不仅有买卖双方的关系,还会有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考虑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体系中有两个部门,一个是公众(消费者),一个是企业(厂商)。两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明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
外债:外债是指一国对国外的负债。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定义,外债是“包括一切对非当地居民以外国货币或当地货币为核算单位的有偿还责任的负债”。外债净额等于一国的外债总额,减去该国居民对非居民的全部债权 (即海外资产)。外债总额和外债净额反映的都是过去历年累积的对外债务,即外债的存量;国际收支资本项目中则反映每年外债的增减变动额,即外债的流量。
Ⅲ 财政学问题
1.生产受到财政的制约或者激励;财政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2.规费 使用费
3.第一要素
4.公债初级市场
不一定都对啊,我没查书。。。不过我是学这个的。。。
Ⅳ 谁有财政学的复习大纲
《财政学》复习大纲
一、题型
1.课程说明
(1)适用对象:普通专科、成人专科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卷号7565
(2)教材《财政学》,梅阳主编(2000年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题型
(1)名词解释,分值16%
(2)单选题,分值20%
(3)多选题,分值20%
(4)判断并改错,分值12%
(5)简答题,分值32%
3.考试形式:闭卷,时限120分钟。
二、考核内容(重点掌握部分一般是考核的重点,一般掌握在考核中的作用次之,最后是一般了解)。
第一章 导论
重点掌握;
1.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一般掌握
1.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2.奴隶制国家财政收支项目
3.封建制国家财政的特点
4.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一般情况
5.财政学说的发展历史
6.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财政的概念与职能
重点掌握;
1.财政分配的对象,从财政分配的实际内容看,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
2.财政概念
3.财政的职能
4.公共产品的特点
5.市场失灵的表现
一般掌握
1.财政分配的主体
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3.财政收入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一般了解
1.财政是如何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财政支出总论
重点掌握;
1.财政支出理论上的分类方法
2.财政支出的原则
一般掌握
1.财政管理上的分类方法
2.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3.政府采购的程序
一般了解
1.财政支出的定义
2.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3.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
4.政府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5.政府采购的特点
第四章 购买性支出
重点掌握;
1.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
2.财政投资的基本特征
一般掌握
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特点
3.财政投资的特点与内容
一般了解
1.国防费支出的内容
2.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3.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内容
4.财政农业投资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转移性支出
重点掌握;
1.社会保障概念
2.社会保障的内容
3.财政补贴的内容和分类
4.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
一般掌握
1.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
2.财政补贴的分类方法
第六章 财政收入总论
重点掌握;
1.财政收入的分类方法
2.财政收入规模的计算方法
一般掌握
1.财政收入的定义
2.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分析方法
一般了解
1.非税收收入的形式
2.财政收入规模的定义
3.影响财政集中率的因素
第七章 税收原理
重点掌握;
1.税制基本要素
2.税收的分类方法
一般掌握
1.税收收入的定义
2.税收的基本特征
3.税收转嫁的方法
一般了解
1.社会主义税收存在的原因
2.税收归宿的概念
3.税收原则
4.税收制度的定义
第八章 税收制度
重点掌握;
1.流转税的主要税种
2.所得税的主要税种
一般掌握
1.税收制度的定义
2.关税的特点及优点
3.资源税与行为税的主要内容
一般了解
1.税收制度的发展概况
2.新税制改革的原则
3.流转税的对象及特点
4.增值税的特点及优点
5.所得税的特点及优点
6.农业税的基本制度的内容
7.财产税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 国际税收
重点掌握;
1.国家税收的定义
2.税收管辖权的基本含义
3.地域税收管辖权及其确定方法,居民管辖权及其确定方法
4.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
5.减少国际双重征税的方法
6.国际税收协定的分类方法
一般掌握
1.税收饶让的定义
2.国际税收协定的组成
3.国际双重征税的原因
一般了解
1.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2.国际重复征税的类型
3.国际税收协定的主要内容
第十章 国有资产收益
重点掌握;
1.国有资产的概念
2.国有资产的管理内容
3.税利分流改革的主要内容
4.国有资本金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般掌握
1.国有资产的构成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定义
3.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原则
一般了解
1.国有企业利润的概念
2.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概况
3.实施税利分流的作用
第十一章 国债
重点掌握;
1.国债的定义
2.国债的发行方式
3.公债的偿还方式
4.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
一般掌握
1.国债发行的条件
2.国债的分类方法
一般了解
1.公债与国债的区别
2.国债的特点
3.债券交易的意义
4.国债市场的内容
5.我国国债的状况
第十二章 国家预算
重点掌握;
1.国家预算的概念
2.国家预算的分类方法
3.如何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4.预算外资金的范围及特点
5.费改税的措施
一般掌握
1.国家预算的组成方法
一般了解
1.国家预算的起源
2.国家预算级次、组成和总原则
3.国家预算标准、执行和决算程序
4.如何认识费改税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重点掌握;
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2.分税制的概念及类型
3.分税制的特点
一般掌握
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
2.分税制的内容
3.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般了解
1.分税制的划分标准
2.预算管理体制的方法
3.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第十四章 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的选择
重点掌握;
1.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
2.财政政策的分类方法
3.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
一般掌握
1.财政结余和财政赤字的计算方法
2.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
3.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4.财政政策的内容
一般了解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选择什么样的财政模式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财政、货币政策
3.各国对债务收入的处理方面
4.财政补贴的内容
5.财政与银行之间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6.货币流通量的调节手段
7.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表现在那些方面
Ⅳ 财政学中 税 利 费 分别指什么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国家本身不是盈利组织,没有收入,但又必须有必要的资金支撑,所以就有了税收。
利主要是指国有企业分配的红利,是国家作为一个股东对企业进行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费是国家为公民提供相关的服务,而收取的必要的费用。比如说,公民办身份证,都会向公民收取必要的费用。因为办身份证要花费工本费。
三者的区别是:
税收和红利相比,税收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和强制性,是必须缴纳的,是一种政府行为或称行政行为。红利要根据企业的盈利情况而定,是一种市场投资行为。
税收与费用相比,税收是国家各个机关运转的必要的资金源泉,再如办身份证,办身份证的派出所的警察的工资是要靠税收来发放的,而其发生的工本费,则是通过向人们征收的费用来体现的。
希望您能明白。
Ⅵ 财政学中的规费和使用费区别
规费,是指政府机关在为特定人履行了一定行为或者在特定人要求使用公有版物时,权依法向其征收的行政手续费。例如企业登记机关收取的登记费、年检费、登记证书费、査阅登记簿费、抄录登记簿费等均属之。
使用费可以被理解为公共部门中的单位通过销售自己所生产的商品或劳务,用有偿交换来取得收入的形式。只要商品或劳务可以销售,使用费就可以成为公共部门获得收入的一种手段。
Ⅶ 一个财政学的案例分析,急!
这个问题 不现实
找个热爱慈善的企业家 不就行了 。有什么可分析的
Ⅷ 关于财政学的问题
1.ABE
2.QBCD
3.AC
4.ABD
5.ABCD
Ⅸ 简述政府收取使用费的作用
首先是因为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如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上有特版殊的作用。
其次权,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使用费遵循的是受益原则,谁受益谁支付,合情合理,同时吸收了价格机制的优点,至少要支付相当于成本水平的使用费,显示了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信息,有利于避免公共物品的过度需求,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Ⅹ 财政学问题3关于我国财产税的研究`
一: 我国现行财产课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1. 财产课税的税种少,税基窄,影响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国现行的财产课税税种严格说来只有房产税、契税、车船税和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具有资源课税和行为课税的特点,在我国的税种分类中大多不将其归为财产税类中(对土地的课税各国一般归为财产税类,为方便比较,以下把这两个税种作为财产税一并分析)。1994年的税制改革虽把遗产税和赠与税列为征收范围,但实际上并未开征。税种少的同时,税基也窄,征收面不宽,比如只对企业拥有的房产征收房产税,而拥有的机器设备不纳税;个人自住房屋不纳房产税;私人财产的继承和赠与都不须向国家纳税等。加之现行的财产税的税负普遍较低,使得财产课税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小,未能充分发挥组织收入、调节财产水平、公平财富的作用。
2. 内外两套财产税制,不符合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统一、公平、公正的原则。目前,我国对内资房产征收的是房产税、对土地征收的是土地使用税;对外资征收的是房地产税、对土地征收的是土地使用费(不由税务机关征收)。两套税制在征收范围、税(费)率、计税(费)依据方面都有所不同。这种内外有别的税收待遇,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违背了我国现行税制改革的初衷。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税制,因此,研究、出台统一的内外资房地产税制,是完善我国财产税制的重要内容。
3. 财产课税集中的收入少,未能确立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体地位。我国的财产课税与大多数实行分税制的国家一样,属于地方税收。但由于税种少、税基窄、税负低、税源零散、征管难度大,使得财产课税收入较少,未能成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只能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一个补充部分。加之财产课税的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税种的设置,税率的设计过于统一,缺少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地方政府缺少必要的税收自主权,导致地方政府征收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反过来制约财产税的正常发展。
4. 计税依据不合理,财产评估制度、财产登记制度不健全,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不够,征管漏洞较大。以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作为财产课税的计税依据应该说是比较科学的,这也是各国普遍采用的计税方法。市场价值反映了土地、房产作为经济资源的价值,它不仅包括土地的级差收益,而且包括土地、房屋的时间价值。在市场经济下,任何土地、房产都有一个时间价值。市场机制越完善,这个价值就越容易体现,越容易得到认可。但是,我国当前是以土地的面积和房产的原值或租金作为计税依据,不能反映土地的级差收益和土地、房产的时间价值。同时,为调节土地的级差收益,采用不同城市、不同地段设置不同税率的方法,结果造成税率档次设置不合理,并且随意性大,操作起来缺乏客观标准。另外我国财产评估制度、财产登记制度不健全,尤其是私人财产登记制度,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房产、土地、户籍等有关管理部门与税务机关的协作配合不够,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力度,造成财产税收入的大量流失。
二、 完善我国财产课税制度的设想
1. 规范和增加财产税税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财产的私有化程度已有所提高,财产税的税源增加,税基扩大,应适时增加财产课税税种,适当调整某些税种的征收范围,调整税目税率。由于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淡薄,征管水平较低等原因,我国的财产税制宜采用按不同财产分别课征的个别财产税制,而不是综合所有财产课征的一般财产税。我国财产税制应包括的税种有:房产税、土地税、不动产税、车船税、契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2.重视财产税制建设,提高财产课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分配悬殊问题也日益显凸出来,这一方面使财产税的税源增加,税基扩大,增加财产课税收入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征收财产税更为必要。因此,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重视财产税制建设,从增加税种,完善税制、加强征管入手,适当增加财产课税收入。
3.健全税收立法,堵塞税收征管漏洞。财产课税有关的税收立法要尽早出台,使税收法规健全,规范和指导各税的征收管理。强化税收征收管理,完善税务稽核、征管手段,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堵塞税收漏洞。同时要建立严密的财产登记制度和有权威的财产评估制度,加强税务机关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协调机制。
4. 有关财产课税制度的设计。
(1)完善房产税的设想。首先改革内外有别的房产税制度,对外资征收的房地产税改为与内资统一的房产税,内外资一视同仁。其次,扩大税基。房产税是我国财产税制的主要税种,我国现行房产税的征税范围虽从城市扩大到农村,但对城乡居民住宅免税。随着住宅商品化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私人拥有的房产将会不断增加,应在一定条件下,对私人拥有一定数量的房产课税,扩大房产税税基,税率可适当从低。再次,建立和完善房产估价制度。房产估价历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国的房产估价刚刚起步,估价制度很不完善。要注意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房产专门估价机构和一支富有实践经验专职估价人员,提高专门估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加强对房产评估方法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房产评价方法体系,为房产税的计征提供科学的依据。房产管理部门应密切配合税务部门,提供相关的税务资料。最后,房产税宜采用地区差别比例税率。房产税属于地方税种,但中央政府对房产投资规模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在税率的制定上由中央政府确定税率幅度,各地依据本地区的情况和房屋等级最后确定税率。这样既保证中央有一定的宏观调控权,又能体现和照顾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
(2)完善土地税的设想。从加强对土地的取得、占用和转让等各环节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的角度出发,首先改革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全国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占有使用征收一般土地税,征税范围从城镇扩展到农村。农村收益水平低、负担重是客观事实,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各种摊派、清理各项收费以及改革现行农业税制,在保证农民总体负担水平不变或略有下降的前提下征收一般土地税,且规定较低的税率予以照顾。这既有利于统一我国的土地税制,又有利于规范农同时采用土地用途标准,使前者起到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后者达到调节土地使用结构的目的。其次,扩大契税的征收范围,保护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权利。除要对单位购买房屋、城镇职工征收契税外,对承受出让、转让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包括外国人、华侨购买房屋、承受出让土地使用权也征收契税。这样有利于保障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创造稳定的出让、转让秩序。征收契税同时有利于保护国有土地资源,对目前有的地方为吸引投资,竞相降低出让价格,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最后应适时开征土地闲置税和土地荒芜税。从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我国有限的耕地出发,适时开征土地闲置税和土地荒芜税极为必要。
(3)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调节高收入。首先应尽早及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从完善税制、增加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分配、鼓励勤劳致富等方面考虑征收两税都极为必要。从国际惯例来看,不仅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开征了两税。我国尽早开征,既符合国际惯例,又保障了我国的经济权益。其次在税制模式上选择总遗产税制和总赠与税制。我国的遗产继承无需经过法院的认定,继承人可自行分割交接,同时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短期内无法提高。基于这些实际情况,我国宜选择总遗产税制和总赠与税制,即对被继承人的遗产总额征收遗产税,对赠与人的财产征收赠与税,既保证税源可靠,税收收入及时,又简便易行,适用于我国的征管水平并为纳税人所接受。再次,课税对象范围应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以超额累进税率并规定适当的起征点,合理确定扣除项目,如丧葬费用扣除、遗产管理费用扣除、债务扣除、捐赠扣除等。最后,制定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征管措施。任何管理与个人财产相关的部门,未有税务机关开列的遗产税和赠与税完税证明或免税凭证,不得办理任何转让遗产的手续。各有关部门有义务为税务机关提供查证遗产的资料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