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银行存款纠纷案例

银行存款纠纷案例

发布时间:2022-04-19 00:12:47

① 案例分析题: A公司考虑到自己经常有业务,于是与B银行签订了存款协议并约定由B银行承担付款责任。

1, 案例中A 公司并未对该汇票进行保证。如果保证也是无效的。 属于商业承若。
2,可以,银行已经与A 公司签订了承担付款责任,只要在银行账户中有足够的金额,是i一定要要履行付款责任的。
3, 要看银行拒绝的理由, 如果银行账号根本没有足够的金额 是没有办法起诉的。
4,可以, 因为A 公司与银行签订是只是付款责任, 如果A公司再银行 有银行的额度的情况下, 是不用考虑是否有足够的存款。 该案例中A 公司再B 银行没有足够的信用额度。
5,如果做出承兑,可以向A 公司追讨该笔款项。

② 分分钟倾家荡产,银行卡被轻易盗刷,银行有多大责

近年来,不少人遭遇“卡在身边里面的钱却没了”的情况。持卡人遇到银行卡盗刷一般会打电话报警,最好能追回盗刷款。但如果追不回来,便起诉银行全额赔付,此类案件的判决结果不尽相同。
如2011年,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刘先生银行卡里的6.3万余元存款“莫名被转走”,盗贼被抓后仅能返还797元。而与刘先生家相距数十公里的常女士,同样是银行卡被盗刷,结果却得到银行全额赔付。
最新案例 异地遭盗刷2.4万 银行被判担九成责任
2016年7月6日一早,谭某醒来发现某银行系统发来短信,告知其银行卡内24749元存款于昨晚先后分13次被人转走。谭某意识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立即到派出所报案,并到被告银行处告知。
经该银行工作人员核实,谭某银行卡发生的支取存款情形属实,交易地点位于广西贺州钟山县某ATM机上。事后,谭某要求银行赔偿自己被盗刷的2万余元存款,但一直未果。谭某只好以违约为由将银行诉至法院。
仁化法院经审理认为,谭某在某银行开办了借记卡,双方即形成储蓄合同关系。对于涉案银行卡是否属于盗刷的问题,双方当事人对此均未能提供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但对于银行存款及妥善保管款项义务这种特殊情况,被告对其主张的真卡取款应提供更具体、翔实的证据。即在被告未能举证证明原告涉案借记卡现支行为是原告本人或者授权他人所为的情形下,应认定谭某的涉案银行卡系被他人盗刷。
法院认为,被告对原告的涉案银行卡被他人盗刷未尽到安全保障及谨慎审查、正确识别银行卡的义务,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法院不排除原告主动、被动或在使用过程中无意泄露账户信息、密码的可能,根据公平原则,法院最终确定银行对谭某的资金损失承担90%的赔偿责任,依法判决银行赔偿谭某22274.1元。
判决各异 全赔、分摊、自己承担 主要看证据情况
据记者了解,此类案件中全国各地都常有发生,而当储户将银行告上法庭之后,其处理结果却不尽相同。有的是储户担全责,有的是银行担全责,有的是各担50%责任,还有的是银行承担主要责任。
邱某在某行开通了一张银行卡,后来在3天内在外省被转账并取现了8万多,邱某遂将该行告上法院要求全额赔偿,法院认为根据银行监控录像显示,邱某不存在人卡分离的情况,8万元的操作属伪卡交易,而银行无法证明是持卡人过失问题,判决支持邱某的诉讼请求。
王某点开显示为内含孩子成绩单链接的短信,发现点开后什么都没有就退出了,第二天王某才发现银行卡当日已被盗刷近3000元,王某将银行告上法庭,因为王某未妥善保管个人信息承担60%责任,而银行则是因对其已开通但未履行短信通知的义务承担40%的过错责任。
魏某在ATM机上操作时发现银行卡的钱少了4万多,随机去柜台打印明细,对账单显示是当日凌晨3点半左右在外省发生的交易,后来起诉至法院要求银行赔付被驳回。
法院方面认为,交易至发现相隔12个小时,不排除真卡异地使用的可能,由于此交易不能证明是否为伪卡,也没有得到公安机关的认定,无法判定盗刷。
由这三个案例可见,证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银行能否证明持卡人有过失、持卡人能否证明是被伪卡盗刷,都是处理案件的关键要素。
程序适用 判断是否“先刑后民” 将影响诉讼程序
为什么判决结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审理前述常女士索赔案的北京市通州区法院的张法官表示,这是因为此类案件在审理中存在一些争议,主要集中在程序上是否“先刑后民”,举证责任如何分配与双方过错认定等方面。
“先刑后民”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发现涉嫌刑事犯罪时,应当在侦查机关对涉嫌刑事犯罪的事实查清后,由法院先对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在此之前,法院不应单独就其中的民事责任予以审理判决。
张法官认为,若“民事”纠纷本身是涉嫌犯罪行为,则应当适用“先刑后民”原则;若“民事”纠纷是由犯罪行为派生出来的行为,则可不适用“先刑后民”原则。
而陕西XX律师事务所的马xx律师曾表示,银行卡盗刷案件属于典型的“民刑交叉”案件,在实践中是否应当“先刑后民”,法律界看法不一。
此类案件呈现团伙作案、跨地区、跨境作案的特点,侦破难度较大,若等待刑事案件侦破则时限过长,不利于持卡人的合法权益保护。马方平律师认为,此类案件的民事案件虽与伪造银行卡的犯罪行为有一定牵连,但与犯罪行为不属同一法律关系,民事案件的审理不会影响刑事犯罪的处理,应分开审理。银行承担责任后,可向相关主体追偿。
举证责任 盗刷真实性最难认定 证明人卡两地很关键
浙江XX律师事务所的潘XX表示,在民事诉讼部分,最难认定的就是储户是否真正被盗刷的事实,持卡人要追讨损失,就要证明盗刷发生时本人不在现场,并且相关银行卡由自己妥善保管。如果持卡人没有保管好银行卡和密码,则可能需要承担盗刷带来的全部损失。
曾有法官建议,储户一旦发现被盗刷,应当第一时间向警方报案。一旦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即可证明储户的被盗刷事实。另外,记者发现,人卡两地、伪卡操作以及密码泄露等,都是需要证明的问题。
对于举证责任,张法官认为,储蓄合同纠纷虽不属于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但银行与持卡人在技术与信息的掌握上差别很大,应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保障储户的存款安全、提供安全的交易设备和技术平台、为储户的信息保密等均为银行的重要义务。银行应当承担识别伪卡或模拟卡的义务。”张法官说。
此外,银行卡密码具有唯一性和私密性,密码泄露的过错在于发卡行还是持卡人,决定着双方责任的承担问题。律师将密码泄露过错的举证责任分配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将举证责任分配给持卡人,如持卡人无证据证明发卡行有泄露其密码的行为,则推定持卡人泄露了密码;二是将举证责任分配给发卡行,如银行无证据证明持卡人对密码泄露存在过失,则推定持卡人尽到了妥善保管密码的义务;三是在将举证责任分配给发卡行时,在一定情形下推定持卡人未尽妥善保管密码的义务,如银行有证据证明或持卡人自述曾经将密码告知他人、委托他人办理相关业务等导致密码被泄露或加大密码泄露可能性的事实,则认定持卡人有泄露密码的行为。
责任承担 格式条款注明持卡风险 银行不能因此免责
储户合同纠纷案,对银行的赔偿责任较难认定,因为证明银行操作存在相关过错比较困难。但据记者梳理案例发现,在实践中,如银行接受了非法复制的伪卡刷卡交易,可认定银行未尽谨慎审查银行卡的义务,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持卡人起诉银行后会取得一定比例的胜诉率,关键在于银行自身的技术避免不了复制卡的产生,“这是银行需要承担起大部分责任的法理基础”。
若储户既没有恶意串通作案,又没有故意泄露密码等信息,在此情况下,就需考虑银行有无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另外,银行在办卡时会和储户签订相应的协议,上面注明持卡人所需承担的持卡风险。与此同时,在ATM机插卡口也有相应的安全提示。银行认为,其已经尽到了足够的安全提醒义务,起到了安全保障责任,并以此试图免责。那么,银行的相关格式条款,是否真的能让其免责呢?对此,不少法官和律师都认为,银行仅凭单方的规定章程或者提醒来证明自己起到了保障安全的义务是不能免责,且得不到法院支持的。
维权建议 短信提醒掌握自己资金动态 尽早留证报警
在已审理的案件中,个人起诉银行获胜的案例并非绝无仅有,并且在证据充足的情况下,银行通常被要求对储户的经济损失进行全额赔付。
不过在举证方面,储户往往处在弱势。发现后第一时间报警,这很重要。及时报警便于警方及时介入调查取证,同时也证明了当事人履行了审慎义务。
基于同样的原因,建议银行卡用户开通短信通知功能,随时掌握有关资金的动态信息。
储户自己必须要保留短信通知、银行对账单等证据,并交给警方进行调查。此外,发现银行卡被盗刷之后,及时联系银行,告知相关情况并要求止付、冻结,这不仅可以控制账户资金损失,也是证明“他人盗刷”的有力证据。

③ 存款遗产继承纠纷要怎么处理

对于遗产存款,可以采用的程序有三:遗嘱,诉讼,公证。1,被继内承人有遗嘱的,经公证或容者法院裁定后,可以采用,按遗嘱办理遗产继承。2,各继承人间可以起诉其他继承人,要求法院定纷止争,判断遗产归属。银行根据法院裁定或判决办理存款过户。3,相关继承人去公证处办理遗产公证手续,和银行过户简易手续类似,但是要求更为严格。死者在生前没有就财产进行说明的,继承人很可能拿不到存折或者不知道存折、银行卡的密码。而遗产在继承开始后、实际分割前属于继承人共同共有状态。银行无法确定取款人是不是合法继承人,就不会轻易办理支取存款或挂失支取手续。即便当事人有证据可以证明其是唯一合法继承人,鉴于自身规章制度等因素考量,银行通常也会要求提供公证文书或裁判文书。

④ 2014年最高法发布十一起保障民生典型案例有储蓄存款合同纠纷吗

有。
俞建水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鞍山路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杨浦支行储蓄存款合同纠纷案

基本案情

2008年5月上旬,案外人徐某和被告工行鞍山路支行的客户经理陈某虚构该行销售年息高达16%的一年期定期储蓄产品,诱骗原告俞建水前往该行存款。在办理开户手续时,陈某偷偷代原告开通了“网上银行”并领取了U盾,却仅将一张银行卡及一本加盖被告工行鞍山路支行印章的理财金账户活期对账簿交由原告。次日,俞建水在自动存款机和银行柜面分别向系争账户存入200元及500元。同月14日,原告与陈某、徐某签订一份《委托书》,约定由原告存入被告工行杨浦支行2500万元,期限一年,不提前支取,不转移,不挂失。陈某以被告委托代理人的名义在该合同上签字,并利用职务之便,在合同上偷盖了工行杨浦支行的业务章。当日,原告将2091万元存入上述账户,徐某则将承诺的所谓“高额息差”409万元转入该账户。当日下午,徐某即利用冒领的U盾登录网上银行,将2500万元转账支取后供个人挥霍。事发后,徐某、陈某等人因诈骗罪被法院判刑。原告以存单到期被告未兑付为由起诉至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兑付其存款本金2500万元及相应利息。

裁判结果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相对于普通储户而言,银行更有条件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实施的犯罪,故银行应当制定完善的业务规范,并严格遵守规范,尽可能避免风险,确保储户的存款安全,维护储户的合法权益。但是,如储户事先明知可能发生不法侵害却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或故意违反储蓄机构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而导致其财产受损,且该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则储户应当在其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

陈某身为银行工作人员,却勾结犯罪分子徐某,利用工作便利,违反存款操作流程,擅自为原告开立网上银行,并领取U盾交由徐某,导致涉案款项被骗取。被告工行鞍山路支行在工作人员管理、营业场所管理以及存款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均存在明显过错,且该过错与存款被骗具有相当的因果关系。俞建水虽然受案外人虚构的高额报酬所诱惑而去工行鞍山路支行处开户、存款,但只要工行鞍山路支行与俞建水均按照规定的开户流程办理开户业务,案外人徐某就无法获取与俞建水账户相关联的U盾,更无法在俞建水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其账户将资金转至他人账户。故俞建水的存款目的与存款被骗取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而且,俞建水于存款前,在自动存款机和银行柜面分别向系争账户存入200元及500元,查询确认上述款项确实已存入其账户后才向该账户存入2091万元;存款后,俞建水亦始终妥善保管存折,显然其已尽合理注意义务。因此,俞建水与被告工行鞍山路支行的储蓄存款合同关系合法有效,银行应当承担向原告返还存款本息的责任。

原告账户所存入的2500万元中409万元系犯罪分子存入,属于为骗取原告账户控制权而支付的高额利息,故两被告返还的存款本金时应予扣除,并应按同期活期存款利率支付相应利息。在储蓄存款合同关系中,储户将存款存入银行后,资金所有权即归属于银行,储户则享有依据储蓄存款合同向银行主张本息的债权。因此,犯罪分子利用储户账户控制权骗划资金后,追赃所得的资金款项所有权应当归属银行。俞建水未领取追赃款的行为并不影响其依据储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向两被告主张债权。据此,法院判令两被告返还俞建水存款本金2091万元及相应利息。

典型意义

近年来,储户的银行存款被犯罪分子通过内外勾结等方式诈骗而致涉讼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案是一起因银行工作人员内外勾结,以高息揽储业务引诱储户与银行建立储蓄存款合同关系,进而骗划存款资金,引发银行与储户之间储蓄存款合同纠纷的典型案例。本案审理的关键在于银行与储户对存款被骗导致的损失是否具有过错,以及如何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责任。本案中,法院结合储蓄存款合同的性质特点、货币资金所有权的变动、银行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以及原告过错与损失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认定银行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对储户的存款本金及利息损失承担全部责任,较好地维护了储户作为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促进银行规范交易流程、加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案的判决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司法判决对金融市场的规范导向作用。

⑤ 银行高管转走2.5亿存款储户追责难,难点究竟在哪里

之所以会造成追责难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起案件的性质难以被界定,梁建红到底是属于盗窃犯罪呢还是职务侵占犯罪?其实归根究柢也就是没人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同时银行和梁建红更是都不想去赔偿这笔钱款。

你们可能不知道职务侵占罪和盗窃罪的区别,简单来说,如果这起案件被定性为职务侵占罪,那么银行就得赔偿储户的损失,承担责任;但是如果被定义为盗窃罪,那么被告人就要承担相应的赔偿和责任。所以梁建红和银行各执一词。

而在受害人看来,他们也认为梁建红的行为是属于职务侵占罪,银行需要给予赔偿。当然,我也赞同他们的这种观点。因为要是想把大额存单里的钱转入账户是有很多限制的,凭借梁建红一个人很难实现这种盗窃。

同时,我在这里还想说一点,那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当初这些受害者之所以会这么相信梁建红不仅仅是因为她曾经是工行南宁分行的高管,更是有着利益的驱动,想要获得更丰厚回报的心理。

⑥ 分享银行理财纠纷案例,来看!

案例1:交行理财产品本金亏损两成


2013年,交通银行在2011年发售的一款私人理财产品到期引发纠纷,产品不仅没有兑现预期收益,还出现两成左右的本金亏损。部分该理财产品持有人先后前往上海银监局、交通银行总行交银大厦对该产品进行投诉。有投资者表示购买过程中客户经理根本没有提示过这款产品的风险,不知道会有本金亏损风险。针对理财产品亏损,交行统一口径表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一种投资行为,它有别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会有一定风险,可能出现盈和亏的结果。交行给投资者两个选择:按期终止或延期。



产品宣讲会材料中写道所募集的10.8亿元人民币专项用于参与中航工业集团旗下企业实现资产证券化。然而,后面的投资报告显示,这支产品先后参与了9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投资方向主要是资源类、制造业、消费医药类三大类,并没有包含国防航天等高科技企业,这让很多有高科技情节的投资者很受伤。


案例2:百信银行取钱变借款


百信银行推出的“智存宝”是一款五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年化利率为4%,50元起存,最高可存30万。根据页面宣传,“智存宝”可当作零钱包使用,灵活性强,可随时交易。不过,近期有媒体发现,用户在百信银行的“智慧存款”产品“智存宝”取出自己的存款,却变成了借款行为。据介绍,客户用钱时,将由百信银行提供100%存单质押借款,期间存款利率与借款利率持平,等存单到期,存单优先自动归还借款,剩余金额自动到账至百信银行电子账户余额。也就是说,当你存入一万元五年定期时,期间想取出五千,这五千并不是取款,而是相当于从百信银行借款,等五年定期到期后,将从你存款的一万元中扣除五千进行归还,剩余的五千转至电子账户。


以上就是关于银行理财纠纷案例的相关分享,送给想要理财的小伙伴们,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哦!

⑦ 转走1200万银行柜员已被判无期,法院为何会这么判

银行员工私自将客户的1200万转到自己名下,从法律角度来说已构成诈骗罪。根据《刑法》,按照金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轻者拘役管制,重则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从这点来看,银行员工被判处无期徒刑也不为过,毕竟她所犯下的金额数量不小,而且身为银行员工有一种“监守自盗”的感觉,不仅仅是失职这么简单。除此之外,法院一审认定,受害者丁女士需要承担80%的责任,而银行部门要承担20%。

写到最后

目前,丁女士因不服判决已经提出上诉,案件还将继续处理,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位银行员工以后的日子将在牢里度过,从此她的人生将被披上一层犯法的外衣。



⑧ 求银行败诉的案例

对一起有关流动资金贷款借新还旧的银行败诉案例分析;
一、基本案情
1997年8月6日,A公司因生产急需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10万元,1998年8月5日贷款到期。由于A公司资金周转问题,不能按时还款,1998年7月24日A公司向B银行提出借新还旧,延长还款期限。为了降低贷款风险,B银行同意借新还旧,并要求A公司对新贷款提供担保。1998年7月28日,A公司持空白流动资金借款合同及担保意向书请求C公司为其担保,C公司同意为其提供担保,并在空白的借款合同保证人位置及担保意向书上盖C公司公章和法定代表人印章。1998年8月4日,B银行与A公司签定了一份借款合同,约定:A公司向B银行借款10万元,用途为借新还旧,借款期限为6个月;C公司是担保人,当借款人不履行合同时由其承担连带偿还借款本息的责任,贷款人可以直接从保证人的存款帐户内扣收贷款本息。次日,A公司将10万元借款按事先约定偿还了拖欠B银行的旧贷款。贷款到期后,A公司未能如期偿还。1999年3月15日,B银行直接从C公司帐户上扣收10万元抵偿。C公司认为自己不知道借款合同的借款用途是借新还旧,担保合同应当无效;同时B银行未经其同意,擅自扣划其帐户存款,侵犯了储户所有权,请求法院判令担保合同无效,B银行返还被扣划的存款并承担赔偿责任。法院审理后认为,B银行与A公司恶意窜通,利用新贷款偿还旧贷款,签订的借款合同损害了保证人利益,C公司不应承担保证责任。B银行直接扣划C公司帐户款项,是侵权行为,应返还被扣划的存款,赔偿相应的利息损失。
二、案情分析
本案属于“借新还旧”借款合同的担保合同纠纷。C公司起诉时有两个诉讼请求,一是主张C公司担保行为无效;二是B银行直接扣划C公司存款构成侵权。
(一)C公司保证行为是否有效
对于保证合同是否有效,主要依据《担保法》第30条的规定来判断。判断的标准就是看签订保证合同时,银行和借款人是否构成对保证人的欺骗,是否向保证人隐瞒贷款借新还旧的真实用途,是否以欺骗的手段使保证人提供担保。如果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主合同,即借款合同的真实用途是借新还旧,则银行与借款人不构成欺骗,保证合同有效,保证人应当承担保证责任;如果保证人签订合同时不知道借款合同的真实用途是借新还旧,则银行与借款人构成欺骗,保证合同无效,保证人不承担担保责任。

在认定“借新还旧”的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时,一般首先看旧贷款保证人与新贷款保证人是否为同一人,或者是否旧贷款无保证人而新贷款提供了保证人。如果借新还旧中旧贷款与新贷款均有保证人,且保证人为同一人,即使在保证人出具保证时不知道银行与借款人进行借新还旧的情况下,保证人仍然要承担保证责任。因为债务人用新贷款偿还了旧贷款,就立即免除了保证人对旧贷款的保证责任,保证人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就只针对新贷款,故较之债务人按照实际贷款用途使用新贷款,保证人在债务人借新还旧时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要小。比如,债务人按照实际贷款用途使用新贷,而不是借新还旧,如果资金不能收回,则旧债未了又出新债,保证人因而要承担对旧贷款和新贷款两笔贷款的保证责任。由此,若借款人改变贷款用途而借新还旧的,对保证人的不利影响很小,反而只须对后一笔贷款承担保证责任,因此当旧贷款保证人与新贷款保证人为同一人时,无论其是否知晓新借款合同用途为借新还旧,保证人均应对后一贷款承担保证责任。对此,我国担保法有明文规定。我国《担保法》第30条第1款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数量、价款、币种、利率等内容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如果减轻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仍应当对变更后的合同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加重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
如果借新还旧中,旧贷款没有保证人或旧贷款与新贷款的保证人不是同一人,新贷款的保证人不知道借款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进行借新还旧的,应按照《担保法》第30条第1款关于欺诈的规定,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因为此种情况下的借新还旧,不仅是债权人(银行)与债务人(借款人)串通实际变更主合同的贷款用途,未征得保证人的同意,而且保证人承担保证的可能是不良贷款,甚至是一笔死帐。原本就不能收回的贷款,却让保证人出具保证,显然对保证人不公平,违反民法上的公平原则;如果借新还旧主合同写明是借新还旧或以贷还贷的,或者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人能够提供证据证明保证人知道借新还旧的事实还提供担保的,保证人仍然承担保证责任。
依据《合同法》第39条第1款规定,主合同当事人双方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一般说来,保证人在全面衡量债务人的履行能力及主合同内容的情况下,方与债权人订立保证合同,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本案中,C公司不是旧贷款的保证人,A公司要求C公司提供保证担保时,只出示了空白流动资金借款合同,且未说明借款用途是借新还旧,而作为贷款人的B银行也未履行告知义务,即保证人C公司不知道其所担保的借款合同的借款用途是以新贷款偿还旧贷款。因此依据上面的探讨,C公司的担保行为应认定为无效,贷款人B银行存在不作为过错,C公司对A公司的违约行为不承担保证责任。

(二)银行直接扣划C公司存款是否构成侵权
尽管银行的扣划存款行为是依据借款合同的约定,但由于保证合同无效,保证人无须承担借款人A对债权人B银行的连带还款责任。因此在本案中,虽然作为保证人的C公司在空白的借款合同保证人位置及担保意向书上加盖了C公司的公章和法定代表人印章,但是“当借款人不履行合同时由保证人承担连带偿还责任,贷款人可以从保证人的存款帐户内扣收贷款本息。”这一条款并非是C公司与B银行达成的协议,C公司根本不知道这一条款的内容,它仅是贷款人B银行与借款人A公司之间在借款合同中的约定,是非法处分C公司合法权利的行为,该条款应属无效条款,不能约束C公司。因此贷款人B银行直接扣划保证人存款帐户内资金来偿还A公司贷款本息的行为构成侵权,应当承担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三、有关建议
(一)如实填写贷款借新还旧的真实用途
在借新还旧中,除不能虚构借款用途外,还必须向保证人明示,避免保证人以“双方恶意串通,构成欺诈”要求免责。建议在贷款申请书、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中的“贷款用途”栏直接填明“本贷款用于偿还×××(合同编号)合同项下借款人所欠贷款人贷款本金”,以确保借新还旧行为的合法有效。
(二)对借新还旧的贷款用途的填写切忌懒惰
鉴于目前立法对借新贷款偿还旧贷款问题涉及甚少,各地法院判决也不同,为避免司法裁判风险,防止司法实践中判决保证人免除担保责任,银行应当规范贷款操作并注意证据保全。银行与借款人办理借新还旧贷款时,在旧贷款与新贷款均有保证人的情况下,无论保证人为同一人还是不同的人,一定要在借款合同的用途上写明“借新还旧”或“以贷还贷”,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让保证人在签订合同时知道银行与借款人进行的贷款是借新还旧。
(三)落实担保措施
由于借新还旧的特殊性,对贷款的担保一定要保证其效力。原贷款为担保贷款的,要重新办理担保手续。新的担保方式的风险不能高于原担保方式。原贷款没有担保的,要补办担保,并保证担保充足有效。
(四)扣收保证人存款帐户要慎重
银行贷款业务中,为了回收贷款的安全和快捷,银行通常从债务人的存款帐户中直接扣收贷款本息,但是银行在直接扣收时,一定要注意合法有据。建议银行在采取直接扣收贷款本息前,一定要与债务人达成扣收协议,并保存书面证据,如委托转帐付款授权书或扣款协议书等。

阅读全文

与银行存款纠纷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