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侵权责任法第17条内涵

侵权责任法第17条内涵

发布时间:2022-04-12 09:34:49

㈠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内容

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是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制定的法律。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实施。

㈡ 侵权责任法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关于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具体如下:

1、第八条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2、第九条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3、第十条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4、第十一条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5、第十三条法律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

6、第十四条连带责任人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相应的赔偿数额;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支付超出自己赔偿数额的连带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

7、第三十六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8、第五十一条以买卖等方式转让拼装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转让人和受让人承担连带责任。

9、第七十四条遗失、抛弃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所有人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将高度危险物交由他人管理的,由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有过错的,与管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10、第七十五条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由非法占有人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管理人不能证明对防止他人非法占有尽到高度注意义务的,与非法占有人承担连带责任。

11、第八十六条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的,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因其他责任人的原因,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其他责任人承担侵权责任。

(2)侵权责任法第17条内涵扩展阅读

连带责任人的追偿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须履行了义务。这里的履行义务,不应限于实际履行的行为,凡能因该债务人财产利益的减少而达到债履行效果的行为,例如提存、抵销等,均应包括在内。

第二、须其他连带责任人共同免去履行责任,即因该连带责任人的履行行为,使主体债务人的债务全部或部分消灭。

第三、须该连带责任人履行义务超过其应当分担的部分,未超过的,不能行使追偿权。连带责任人有权要求其他债务人偿付超过的部分,其他债务人每人应偿付的部分应按自己应承担的份额的比例确定。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㈢ 如何理解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

《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
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
解释:
一是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并非确定死亡赔偿金的一般方式,若分别计算死亡赔偿金较为容易,可以不采用这种方式;
二是根据本法的规定,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原则上仅适用于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案件;
三是本条特别强调,对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只是“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而不是任何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案件都“必须”或者“应当”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至于什么情况下可以,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案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决定。实践中,原告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多数原告主动请求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的,当然可以;原告没有主动请求,但多数原告对法院所提以相同数额确定的死亡赔偿金方案没有异议的,也可以适用这种方式。
四是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的,原则上不考虑受害人的年龄、收人状况等个人因素。:这里还需强调一点,本条只是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对“死亡赔偿金”以相同数额确定,对死者在死亡前产生的医疗费、护理费等合理费用支出,以及丧葬费支出,宜根据实际支出情况单独计算,损失多少,赔偿多少。

㈣ 王利明:我国《侵权责任法》采纳了违法性要件吗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侵权法从行为法到责任法的发展趋势,认为其是对违法性要件的否定。我国《侵权责任法》适应侵权法充分救济受害人的需要,构建了未严格区分权利和利益的制度框架,从而与违法性要件不相容。该法第6条第1款的规定实际上采纳了以过错吸收违法性的制度选择。在减轻或免除责任的事由规则中排斥了违法性要件,严格责任的制度设计更强调否定违法性要件。笔者认为,应当采用违反注意义务作为统一的标准来判断过错,从而正确认定责任。 【关键词】违法性要件;结果不法说;过错;严格责任 违法性概念为德国民法所特有,并为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所继受。[1]德国法上,构成一般侵权责任必须具备损害、因果关系、行为的违法性、过错四个要件,违法性是其中之一。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侵权责任法》已采纳了德国法的违法性要件说,但笔者认为,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中国特色不仅表现在其独立成编的体例特征,也表现在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上,并未完全采用德国法的四要件说,而是从中排除了违法性这一因素。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侵权法从行为法到责任法的发展是对违法性要件的否定 严格来说,违法性是德国侵权法独有的概念,德国法采纳这一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罗马法中曾经将侵权行为分为私犯和准私犯。19世纪后半期的耶林(Rudolph Jhering)在其于1867年出版的《罗马法中的过咎因素》一书,[2]对不法问题做了专门研究,提出了“客观违法与主观违法”的概念。他认为,只有存在过错的不法才能够产生损害赔偿的义务,而一个客观不法仅仅产生返还原物的义务。[3]在《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负责起草债法条文的屈贝尔(Kübel)曾为侵权法起草了如下一般条款:“故意或者过失以违法的作为或者不作为致他人损害的,有义务赔偿该损害。”据此,《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Erste Entwurf)第704条第1款规定:“如果某人因故意或过失通过作为或不作为而做出不法行为(widerrechtlicheHandlungen)致他人损害,且其已预见或必然会预见此损害的产生,则他有义务向该他人赔偿其行为所导致的损害,无论损害的范围有没有被预见。”言下之意是尽管造成了他人的损害,但是只要行为不为法律所禁止,即无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的行动自由。[4]按照这一逻辑,侵权责任的成立,仅有损害并不充分,还必须有一个法律不允许的行为(违法行为)。后来,在《德国民法典》正式文本中,对侵权行为的类型采用了三阶层结构。根据该法典,构成不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类:①侵害绝对权的行为,基于客体的特殊性而当然不法(第823条第1款);②故意违背善良风俗致他人损害,因其行为的特征(违背善良风俗)而具有不法(第826条);③以故意或过失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直接列明违法性的要求(第823条第2款)。可见《德国民法典》区分了侵权法的三种基础事实构成(侵害权利,违反保护性法律以及违背善良风俗)。[5]在这三阶层结构中,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和违反善良风俗明显是行为导向的违法性,这是德国判例学说采纳违法性要件的重要法律依据。[6] 需要指出的是,在德国法中,侵权法被称为侵权行为法(Deliktsrecht),其中,“Delikt”一词来自于拉丁语名词“delictum”,其派生于动词“delinqere”(偏离正确的道路),意思是一个违法、一个失误或者一个错误。自公元前287年前后的《阿奎利亚法》将不法性规定为私犯的构成要件以来,在大陆法国家,常常将侵权行为称为不法行为,将侵权法称为不法行为法,[7]这对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对不当行为的谴责和非难。这也为违法性要件的采纳提供了依据。从法典编纂的角度看,正如一些德国学者所指出的,“侵权行为法”( Deliktsrecht, Rechts fur uner-laubte Handlungen)的提法存在缺陷。按照德国学者von Bar教授的观点,侵权行为采用tort或者Delikt均不甚妥当,准确的表述应当是“合同外致人损害的责任(non—contractual liability for damage caused to others) ”,[8]因为tort或者Delikt都表达出一种具有过错或者不法性的行为,而在当今社会许多的侵权行为都没有这两个因素,所以采用“合同外责任”这样的用法,才能够把几乎所有的侵权责任概括其中。[9] 我国侵权法在制定时,究竟采行为法还是责任法的概念,本身是存在争议的。但是,后来立法者选择了责任法的概念,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它还带来了理念上的改变,尤其是价值判断上的变化。如前所述,将侵权法作为行为法的概念中,强调了对行为本身的非难。以传统社会作为整体图景的侵权法中,其理念重点是对行为的可非难性,而违法性恰恰着眼于对行为是否违法的判断,这种法律技术与侵权法的整体理念是相适应的,因此,传统侵权法的整体分析框架中注重违法性要件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不法行为的核心问题就是对于违法性的确定。”[10]早期的侵权行为法强调行为的不法性,顾名思义,侵权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法行为,强调的是行为的可非难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大量的侵权行为中(如高度危险责任),行为人本身的行为并没有可非难性,行为本身都是合法的。例如,在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即使排放是符合相关标准的,造成了环境损害,也应当承担责任。这就说明仅仅通过不法行为难以概括所有的侵权责任。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不法性要件尽管仍然受到强调,但在各国法律体系中含义并不相同,有些国家认为这一内容包含于过错之中,另一些国家认为其包含于损害结果之中。[11]而在现代社会中,侵权责任法的理念重点转变为对受害人的救济,由行为法逐渐变迁为救济法和责任法,侵权法由“以加害人为中心”转变为“以受害人为中心”,相应而言,法律技术的中心对象就并非侵权人的行为,此时,以行为作为判断重点的违法性要件就无法完全符合现代侵权法的整体理念。法技术受到法理念的指导,法理念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法技术的变化,因此,侵权责任法的上述整体理念变迁必然会对于侵权法的法技术发生重要影响,我国侵权法采用《侵权责任法》的名称,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其在内涵上也包含了对违法性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否定。 正是因为侵权法从行为法转向责任法,从而突出了侵权法的救济功能,而不是制裁功能。这种变化对于违法性要件的采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从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对象来看,不区分法益和权利。即便在侵害法益的情况下,也并不如德国法那样必须以故意作为要件,[12]过失侵害法益也可能构成侵权责任(例如,在过失侵害商业秘密的情况下,也同样构成侵权责任)。在法益保护范围上,侵权责任法呈现了一种开放的体系,不仅权益本身是一种不确定的法律概念,而且范围本身也是无限开放的,其立法体现就是侵权责任法在第2条第2款采用了“等”这一表述作为兜底。第二,从责任主体来看,侵权责任法采用了侵权人的概念,这一概念包含了侵权行为人和侵权行为人之外的其他人,后者虽然并非直接行为人但仍需承担侵权责任(例如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承担的责任),这些人并未实施违法行为,但仍然需要依据法律的规定承担侵权责任。第三,从归责形态来看,侵权责任法采取了多元归责体系,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违法性要件的弱化。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7条,在严格责任中,并不考虑行为本身的违法性要件,但行为人仍然负有赔偿责任,尤其是公平责任的情况下,实行的是一种“百万富翁”和“深口袋”理念,本质上是因财产产生的责任,这与传统侵权法中的因违法行为产生的责任大相径庭。在侵权责任法中,这些规定包括:《侵权责任法》第4条规定的公平责任;第31条关于紧急避险人对因自然原因引起的危险而承担的适当补偿责任;第32条关于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的规定;第87条关于高空抛物致人损害,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权人承担适当的补偿责任。第四,从具体侵权责任来看,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实现救济受害人的立法目的,在根本无法找到侵权行为人的情况下,同样可能产生侵权责任,例如,《侵权责任法》第87条所规定的高楼抛物致人损害找不到具体侵权人的责任。这种侵权责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对受害人的救济,这同样与违法行为的判断没有太大联系。我认为,强调侵权法从行为法向责任法的转化,实际上强调了从制裁加害人向救济受害人转化,因而,违法性要件的功能在大大减弱。 二、未严格区分权利和利益的制度框架与违法性要件不相容 考察我国侵权法是否采纳了违法性要件,除了上述的历史分析及侵权法发展趋势的分析外,还要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首先,要考虑我国侵权法是否严格区分了权利和利益,法律是否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而规定了不同的构成要件。 德国民法系以违法性为核心概念,建构了《德国民法典》第823条、826条所规定的“三个小的概括条款”侵权行为法架构,其特色在于以违法性对权利及利益做区别性的保护。[13]就《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的设计而言,其违法性要件的内涵,是采取了结果违法说(Erfolgsun-rechtslehre)。该说植根于《德国民法典》第823条对一般侵权行为保护对象的列举。该说认为,应从损害结果中判定违法要件是否满足:凡侵害《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所列举的各项法定权利,则该加害行为就是“违法”的。结果违法实际上就是以权利遭受侵害代替行为违法性的判断。在采纳结果违法论时,必须判断行为人是否侵害了权利或者违反了保护他人的法律,从而认定行为的违法性。此种观点为德国大多数学者所采纳,并且对德国的司法判例产生了重大影响。[14] 按照德国法上的结果违法理论,在侵害《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所列举的“生命、健康、身体、自由”等“绝对权”的情况下,则构成结果违法。[15]这一论断实际上是以区分权利和利益,进而提供不同的保护为基础。《德国民法典》的立法者在起草第823条第1款时,就是以结果不法说为基础的。他们认为,任何侵害绝对权的行为只要没有违法阻却事由,就是违法的。此举的目的在于为这些权利提供尽可能广泛的保护。[16]在结果违法的情况下,受害人不必举证证明行为是否违反了某个法律规定,只要侵害了绝对权,就推定行为是违法的。而在侵害利益的情形中,由于并不存在侵害法定权利的结果,侵害行为本身并不足以表明其违法性,而应当借助其他标准来判断违法性的存在,例如,根据《德国民法典》第826条,以行为本身是否违背善良风俗作为侵害利益的行为违法性判断的标准;而且,只有在主观上是故意的情形,侵害利益才应承担责任,这样就加重了受害人的举证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利益的保护范围,从而维护了人们一般的行为自由。[17]据此可以确定,违法性的功能主要是为了限制和确定侵权法的保护范围,避免一般的过失责任对纯粹财产利益和非人身利益的保护。[18]结果不法说的优点在于,确立了绝对权的保护范围,体现了绝对权不可侵害性,根据此种学说,只要侵害了绝对权,原则上都受到侵权法的保护。[19]不过,我们认为,此点并不构成我们应当采纳违法性要件的充分依据。的确,在十九世纪的传统民法框架中,行为自由是法律的出发点和目标,并认为在此之后蕴含了基本的正义内容。[20]德国民法典在债法中注重维护行为自由,这符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为此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众自由的保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德国学者从维护行为自由的角度来构建出违法性要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宣示作用。但是,当今侵权法在发展方向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传统民法典制定时期所面临的“保护自由,反对封建强权束缚”的社会任务已有所不同。可以说,现代社会正日益转变为“风险社会”,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如何保护个体行动自由,而是如何有效保护个体免受外部风险所造成的损害,这也是高度危险责任、严格责任等制度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这一背景下,强调违法性要件,很可能与侵权法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此外,是否规定独立的违法性要件,也不应忽视技术层面的因素。如下文所示,若多数情形下,违法性可被包含在过错、损害等要件之中,(

㈤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的是

请参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如下规定:
第十七条 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人身损害赔偿是指行为人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权益造 成致伤、致残、致死等后果,承担金钱赔偿责任的一种民事法律
救济制度。侵权责任法第16条分三个层次规定了人身损害 赔偿的范围:
(1)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一般赔偿范围。这主要是指 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益造成人身损害一般都要赔偿的项目。
无 论是致伤、致残,还是致死,凡是有一般赔偿范围内所列项目的
费用支出,行为人均应赔偿。根据本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 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 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这是侵权责任法规定
的人身损害的一般赔偿范围。
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他人人身伤害 但并未出现残疾或者死亡后果的,原则上行为人仅需赔偿本条 规定的一般赔偿范围内的赔偿项目。这里需强调的是,侵权责
任法所列举的一般赔偿范围内的赔偿项目仅是几种比较典型的 费用支出,实践中并不仅限于这些赔偿项目,只要是因为治疗和 康复所支出的所有合理费用,都可以纳入一般赔偿的范围,例
如,营养费、住院费等费用。
[(5)侵权责任法第17条内涵扩展阅读]但前提是合理的费用才能予以赔 偿,否则既会增加行为人不应有的经济负担,也会助长受害人的 不正当请求行为,有失公正。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必须在
查清事实的基础上,结合医疗诊断、鉴定和调查结论,准确确定 人身损害的一般赔偿范围。对人身损害的赔偿要坚持赔偿与损 害相一致的原则,既要使受害人获得充分赔偿,又不能使其获得
不当利益。
基于这一原则,对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 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的赔偿,因一般 都有具体衡量的标准,应当全部赔偿,即损失多少就赔偿多少。
这里的“医疗费”包括挂号费、检查费、药费、治疗费、康复
费等费用。在审判实践中,一般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药费、治疗 费等收费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医疗费的 具体数额。
赔偿义务人对治疗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有异议的,应
当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医疗费的具体数额一般按一审法庭辩 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确定。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在 将来必然发生的医疗费,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计
算和赔偿,所以本条所指的医疗费既包括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也包括将来确定要产生的医疗费。

这里的“护理费”是指受害人因受到损害导致生活不能自
理,需要有人进行护理而产生的费用支出。赔偿护理费的前提 是,受害人受到损害,生活不能自理或者不能完全自理,需要有 人进行护理。这种情况,应当有医疗单位或法医的证明。证明
需要陪护的,予以赔偿,没有必要的,则不予赔偿。
审判实践中, 护理费一般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 定。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原则上参照其因误工而减少的收入计
算;没有收入或雇佣专门护工的,原则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 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期限原则上应计算至受害人 恢复自理能力时止。
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自理能力的,可以
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
“交通费”是指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
院所实际发生的用于交通的费用。赔偿交通费应当根据实际支 出确定,以正式交通费的票、证收据为准,票证收据记载的时间、 地点、人数要与实际救治的时间、地点、人数相一致。
对不合理
的支出,不应当赔偿,但确定的标准不宜过于严格。例如,对没 有就近治疗,但是选择的医院是合理、必要的,其交通费也应当 赔偿。
本条规定的“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是指受害人由于受到伤
害,无法从事正常工作或者劳动而失去或者减少的工作、劳动收 入。
受害人受到伤害但并未残疾或者死亡的,因误工减少的收 入就是受害人从受到损害到恢复正常能参加工作、劳动时止这
段时间内的损失。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的基本计算方法是:单位 时间的实际收入乘以误工时间。
(2) 造成残疾的赔偿范围。对于残疾的赔偿范围,根据侵 权责任法的规定,造成受害人残疾的,除应当赔偿医疗费、护
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 的收入外,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

“残疾生活辅助具费”是指受害人因残疾而造成身体功能 全部或者部分丧失后需要配制补偿功能的残疾辅助器具的费
用。残疾生活辅助器具主要包括假肢及其零部件、假眼、助听 器、盲人阅读器、助视器、矫形器等。实践中,赔偿这个项目的问 题是残疾生活辅助具的费用过高,例如,赔偿假肢费用,有的采
用外国高级假肢,并且按照工程师的一个证言就确定高额的安 装费用,造成赔偿数额过高,赔偿不合理。
在司法实践中,计算 残疾生活辅助具费现在一般按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
算。伤情有特殊情况的,可以参照辅助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 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Q辅助具的更换周期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 确定。
(3) 造成死亡的赔偿范围。人身损害死亡赔偿制度是指自 然人因生命权受侵害而死亡,侵权人承担金钱赔偿责任的一种
民事法律救济制度。
对死亡赔偿的范围,根据侵权责任法规 定,侵害他人造成死亡的,除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 合理费用,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侵权责任法为
解决法官在审判实践中难以操作,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裁判尺 度难以统一等问题,曾试图对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做明确规 定。
但是,最终考虑到实践中的人身损害死亡赔偿案件千差万
别,我国各地的经济情况差异较大,个体之间的实际情况也不完 全相同,情况非常复杂,法律规定的任何赔偿标准都有可能无法 照顾到这些差异,都有可能引起较大争议。从国外的经验看,多
数国家都没有在法律中对人身损害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做明 确规定,主要由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根据具体案情自由裁量。

因 此,目前由法律对死亡赔偿金的标准做统一、具体的规定较为困
难,侵权责任法暂不规定为好,宜由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根据 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确定死亡赔偿金的数 额。但是,为了便于解决纠纷,使受害人及时有效地获得赔偿,
对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情况,侵权责任法第17条明确规定,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

㈥ 我和朋友说气话,朋友摔了自己手机,我要负责吗

侵权责任法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27条规定,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首先,如果该手机是您朋友自己的,您朋友自己将自己的手机摔坏,尽管其摔手机与您说话不好听有关系,但是其手机摔坏与您说话不好听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因此您是无需对此承担赔偿责任的。其次,如果该手机是您的,其摔坏您的手机,已经侵犯了您的财产权,其应对您的财产损失进行赔偿。侵权责任法第17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据此,您可以要求对方按照您手机的现有价值进行赔偿。

㈦ 如何评析侵权责任法17条关于有条件的实现同命同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版数权额确定死亡赔偿金。
法律解读:本条直观规定了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如何计算死亡赔偿金,即俗称“同命同价”。笔者试就此发表自己的见解,期望对“同命同价”规定的司法实践运用有清晰正确的理解认识。
一、适用范围。
1、类型:适用于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常见的有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一般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2、赔偿项目:仅仅适用于死亡赔偿金一个项目。
3、赔偿数额:可以以相同的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即同一个侵权行为中死亡的有城镇居民的,其他死亡的农村居民可以按照城镇居民标准计算死亡赔偿金,赔偿数额就高不就低。
二、排除适用范围。
1、不适用于工伤工亡赔偿、国家赔偿、医疗事故赔偿案件,上述三种类型赔偿另有其他法律规定。
2、不适用于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误工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残疾赔偿金、丧葬费等赔偿项目。特别注意的是不适用于残疾赔偿金赔偿项目。

阅读全文

与侵权责任法第17条内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
2013工商局个人总结 浏览:712
驰名商标申请的条件 浏览: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个好 浏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