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矛盾纠纷排查预警

矛盾纠纷排查预警

发布时间:2022-02-17 22:09:18

㈠ 如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

近年来,各地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突出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群众维权意识的提高,重大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涉及面越来越广,处理起来越来越难。因此,当前应尽快建立健全预防和调控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运行机制,探索正确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策略和方法。
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首先必须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坚持积极预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依法处置与教育疏导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归口办理和就地消化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政策的原则性与方法的灵活相结合的原则;五是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制度,打造社会动态预警机制

群体事件发生突然,但问题和矛盾往往有一个较长的积聚过程。要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就必须找到矛盾存在的源头,努力化解,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是要坚持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制度,对排查中发现的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对倾向性、热点性、难点性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及早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
二是要加强信息工作,大力拓宽信息渠道,力求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信息,及时掌握社会动态。立足于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早控制,为领导决策和把握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三是要建立“民情档案”,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熟知有关问题来龙去脉,弄清事件的历史与现状,掌握事件前因后果与争执焦点,进一步赢得工作主动权。
四是要畅通信访渠道,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加强对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纠风工作力度,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改进基层干部作风。加强对重大决策的信访评估。同时,切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处理工作。认真解决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集中化解多年积累的矛盾纠纷。加强非正常上访和突发情况处理工作。全力做好国家重大活动期间的来访接待工作。

加强培训,提高应对群体事件能力

从近年来各地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来看,有些地方政府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也有些地方进步不大,应对能力欠缺。因此,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训。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为了提高各级政府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能力,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并对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进行课题研究,国家行政学院正在筹建首个国家级应急管理培训基地。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应急管理培训,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建设。
著名社会学家、北京新时代致公教育研究院院长周鸿陵表示,为应对群体事件爆发,提高基层官员管制能力,进一步稳定基层社会,建立应急培训基地,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据介绍,近两年,国家行政学院先后举办了首期厅局级公务员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省部级干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等,主要学习应急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理论知识,研讨目前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应急管理和指挥能力。
另外,从2008年11月以来,从县委书记、公安局长、纪委书记培训开始,已经进行了四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培训。
培训对象包括县长、县委书记,市长、市委书记等。据说,分析10个左右的典型案例可使官员对如何面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这些典型的事件带入教学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授课,还将采用现场模拟还原等多种手段教学。

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加强责任追究

成立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发生事件之后,处置工作统一由领导小组调度指挥。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协调各方的稳定工作机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及时制定处置工作预案,以便早做准备。注意上下通气,协调一致。下级要及时向上级如实汇报情况、提出建议,上级要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建立责任追究制。对因工作失误引发群体性事件、导致事态扩大和矛盾性质转化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有关地方、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临现场,亲自过问。遇到问题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问题原由,及时做疏导和安抚工作,处置指挥时要注意策略,做到冷静、慎重、果断。尤其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找准解决问题症结。对群体性事件,特别是涉及多方面意见,把事情真相弄明白,把群众要求搞清楚,进行综合分析,找准问题症结,以便对症下药。

掌握政策,坚持原则,认真谨慎解决问题

事件发生后,要认真热情接待,稳定群众情绪,及时教育疏导。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群众往往情绪激动,要求强烈。接待部门和有关负责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以极大的耐心,热情地接待上访群众,要注意以冷静的态度、得体的语言稳定群众情绪,切忌因语言不慎、态度不当、服务不周刺激群众,导致矛盾升级。要根据具体情况,多做解惑释疑的工作。特别是有关领导同志要亲自接待上访的群众,直接同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通过认真听取意见、耐心疏导教育,以积极的工作消解群众的焦躁情绪,增强群众的信任感。
在处理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区别对待。对要求合理的要尽早予以解决;部分要求过高的,讲清道理;要求无理的,批评教育。要防止草率行事,尤其要注意防止“按下葫芦起了瓢”的连锁反应。解决问题或答复问题要给书面的答复意见书,并注意事前同上级有关部门沟通意见,统一口径,防止因上下答复不一致引起群众的质疑,造成工作被动。

慎用警力,依法处置,防止事态扩大

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依法宽严适度,要注意审慎使用警力。借鉴一些地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对现场群众多对话、少对抗,防止对立情绪增大;做思想政治工作多分散、少集中,因势利导;对待骨干成员要多训诫、少抓人,防止矛盾转移;工作人员多用民、少用警,防止给人口实,授人以柄。在群情高涨、出现矛盾尖锐对抗状态时,也可视情况采取“冷处理”办法加以缓冲,然后介入解决。当稳定大局受到影响时,必须有足够的警力控制事态,必要时可采取强行带离或强制清理的措施,防止事态恶化。通过果断处置,使闹事者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社会稳定。对不听劝阻、蓄意冲击党政机关和要害部门、堵塞交通、聚众械斗等严重事件的敌对分子,蓄意制造事端的幕后操纵者和实施打、砸、抢、烧的违法犯罪分子,坚决依法予以严惩。
公安机关积极预防,准确把握,要尽可能准确地了解掌握群体性事件的情况信息,凡动用警力的,必须履行报批程序;凡未发生影响到社会秩序、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时,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去解决,不应将公安机关推向一线,不能用强制手段解决群众的利益矛盾问题。同时,要改变那种“只要有群体闹事,必定有一小撮破坏分子在操纵”的认识和“一接报告,匆忙出警,警力一到,高压处置”的简单做法。坚决防止因用警不当、定位不准、处置不妥而激化矛盾。

有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腐败。据中央纪委监察部2010年1月7日召开的查办案件工作情况新闻通气会透露,2009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办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针对云南孟连“7.19”等群体性事件,查处了孟连先后两任县委书记胡文彬、刀立富受贿等腐败案件。
确实,群体事件暴露出一些地方的“差政”甚至“劣政”,如,官员自身有私心、不廉洁、不作为、乱作为、滥权、办事不公道,遇事缺乏担当,说话、办事不能让人信服,或轻诺,或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等……对这些问题,都有必要在事件发生后一起追究和查处。严查彻究在事件中严重失职渎职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向社会及时、真实、准确地公布事实真相,进一步稳定群众情绪。特别是对那些因为官商勾结而引发事件的,更要从严从重查处。
总之,今后几年群体性事件仍然呈易发多发趋势,各级党委、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增强敏感、早做准备,创新思维、完善机制,努力提高应对能力和执政水平。当然,从长期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治本措施的研究,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群体事件的发生。

㈡ 人民法院如何加强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和支持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调解,是指由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行政机关主持,对纠纷的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促使他们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解决纠纷的活动。人民调解仅是调解体系中的形式之一,人民调解制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辅助制度,也是人民群众自己解决纠纷的法律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其职责任务是以合理合法、自愿平等和尊重诉权原则,调解民间纠纷,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人民调解作为一种民间纠纷的平息方法,以其简便快速的特点,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近几年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卓有成效,解决了大量的民间纠纷,为社会稳定,防止矛盾激化,减少诉讼,避免大量案件涌入法院,缓解法院工作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已成为我国诉讼程序外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民事、商事纠纷也相应地与日俱增,而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的案件受理能力毕竟有限,这样,对包括人民调解在内的各种法庭外纠纷解决机制的社会需求也就日益凸显。
二、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
人民调解协议,是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下,自愿达成的解决纠纷的协议。人民调解协议完全具备民事合同的特征和性质,依法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
民事合同的效力为法律所赋予。根据合同自由原则,只要合同真实地反映了双方当事人的意志且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合同即具有法律强制力。因此,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合同内容合法,是合同的法定有效条件。依法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即使调解协议的内容确定了一方当事人对于某些权利或者利益的放弃,只要该种利益的放弃是出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愿,仍然对其具有法律约束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将人民调解协议确定为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也同样说明人民调解协议依法具有了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
三、当前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人民调解委员会正逐步步入法治化、正规化的轨道。通过人民调解,化解了一大批社会矛盾,有力的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但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审判实践,发现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容忽视:
1、业务上培训较少,相当一部分调解人员法律知识贫乏,对现行法律、法规废止实施不能准确把握,调解案件时适用法律不准确,有时适用已废止的法律、法规。笔者曾经遇见过,2006年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还适用早已废止的《人民公社条例》。
2、部分基层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人民调解的重要性,对出现的矛盾纠纷过分依赖于法院处理。随着乡村改革的不断深入,调解人员变动频繁,调解人员工作能力、业务水平难以提高。
3、调解工作不规范,口头调解者多,不制作书面调解协议,调解案件无档案材料,一旦一方反悔,进入到诉讼程序,收集证据较难。或者制作调解协议时,内容表述不准确、不规范、不完整,适用具体数据不统一,各随其是,随意性较大。
4、违法调解现象依然存在。调解协议内容明显违法。调解时漏列、错列权利义务人,权利义务混乱,责任不明,调解协议权利义务人与签字人不一致,一旦反悔协议无法维持。强制调解、越权调解现象时有发生,有些调解人员采取威协、恐吓等手段,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意见,一些涉及刑事犯罪,行政处罚案件,被当作民间纠纷简单调解。
5、不依法公正、公平调解现象仍然存在,调解人员受利益、关系、人情驱动,难以站在公正立场上公平调解。
近年来,最高法院非常重视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工作,及时出台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及实施意见,为人民调解工作步入法治化,正规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根据笔者调研的结果看,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更多的是针对个案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和主动性,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指导机制。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对人民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法院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出发,积极推动多种矛盾纠纷解决方式有效衔接、多种资源充分整合、相互支持的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形成,进一步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人民法院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分为非诉层面和诉讼层面两个方面。
首先在非诉层面上:
1、向基层人民政府提出司法建议,建议基层人民政府完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机构,保持人民调解队伍的相对稳定,切实改变部分地方人民调解委员会形同虚设的局面。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制订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细则、调解程序细则,从程序上、制度上确保调解公开、公平、公正。
2、试行实行人民调解指导员制度。指定基层法院相关业务庭及人民法庭审判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担任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人民调解指导员,实行定人、定岗、定点。人民调解指导员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正常的工作联系,以增长法律知识、强化调解技巧、提升调解艺术为主要内容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选聘作风正派,具有公信力和一定法律知识的人民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参与法院审理案件,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业务技能。
3、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人民调解工作座谈会。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与司法行政机关、调处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席会议,基层人民调解员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人民调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分析探讨,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方案对策,提出指导意见,提高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建立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和预警机制。通过院、庭长走访基层联系点,人民调解指导员会同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定期到各乡镇、村组排查社会矛盾纠纷,研究民间矛盾纠纷产生的规律和特点,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及时排查原因,分析对策,制定预警和防控方案,充分发挥大调解机制的防控功能。
5、推动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有效衔接,完善参与大调解工作机制。成立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和计划,定期就大调解工作进行业务研讨和培训,以人民法庭为依托,促进诉讼调解与大调解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同时完善制度,形成规范、系统、经常的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机制。
其次在诉讼层面上:
严格依法及时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通过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商案件来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审理此类案件时应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并邀请人民调解员参与法院调解,并将审理结果告知调解组织。对当事人就人民调解协议纠纷提起的民事诉讼,人民法院要优先、及时予以处理,在诉讼过程中,仍应做好调解工作。
1、对此类纠纷,人民法院要积极受理,及时进行审查,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不予受理或拖延立案,应设立大调解纠纷立案绿色通道,以保证此类纠纷进入诉讼程序的畅通。同时积极探索实践立案先行调解制度,在此类纠纷立案时,召集当事人及原人民调解员到场,根据自愿原则,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与人民调解员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调解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当事人的讼累,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在审理过程中,严格适用《合同法》及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对于人民调解协议内容是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及社会公众利益,不存在重大调解或显失公平的情况的,依法确认和支持调解协议的效力。同时就反悔调解协议的一方,课以其相应的举证责任,以维护大调解的权威。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的人民调解协议,应当认定为无效,并告知当地的司法行政机关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
3、对于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明确的调解协议,因其债权债务关系已经确定,可参照类似于支付令性质的督促程序,对符合支付令受理条件的调解协议,人民法院应及时、积极受理,并及时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如债务人未提出实质异议,即可进入执行程序,否则则进入诉讼程序。这样,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和威信将大大增强,有利于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

㈢ 四川实践

四川省各地和谐矿区建设实践中,主要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矿补农,促和谐”,主要有如下做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兼顾企业职工和矿区群众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善待职工,积极考虑矿区周边群众利益。企业做到“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惠及职工”,以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实实在在地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实现他们的愿望。在企业效益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职工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积极主动安置矿区周边失地群众,通过培训上岗,优先使用当地运输力量运矿等方式,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并通过返还红利等方式补贴当地乡(镇)、村(组),改善当地农民生活水平。

(二)贯彻以工补农、以矿补农,积极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

积极要求矿山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引导矿山企业绿化矿山、修建公路、改造升级电网、解决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大力支持当地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农牧业发展,建立扶贫基金,捐资办学,从学生抓起,为地方储备人力资本,提高当地百姓的思想觉悟。

(三)严厉打击非法勘查开采行为,确保矿区稳定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合安监、环保、公安等部门,开展矿山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加强对矿山的管理,解决了非法采矿、偷矿而引发的各种矛盾,有效维护矿山正常社会秩序,保证矿山开采良好秩序,确保矿区稳定。

(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推进和谐矿区建设

鼓励矿山企业开展为提高“三率”而进行的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重点推广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和环境污染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淘汰落后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采掘、加工工艺和设备。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和制约措施,坚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实现矿山企业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五)创新转型,绿色环保,建设环境友好型矿区

矿山企业牢固确立“做环保企业、建生态矿区”的环保理念,将生态环境建设列为企业的基本发展战略,以产业发展促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保产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矿山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是加大了粉尘治理力度。对露地采矿,必要地点增设防风抑尘网,排土场用沙柳等作物固定水土,缓解水土流失;同时,提高洒水车工作频率,增加洒水量以控制空气粉尘含量,保证煤矿及周边地区生产生活安全和减少空气污染。二是严格控制“三废”与噪音污染。采取措施对矿区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进行严格控制,减少“三废”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破坏,降低噪声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为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三是加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切实保护矿山地质环境。

(六)建立矿地矛盾协调化解机制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矿区所在地县市政府牵头,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广泛听取矿山企业职工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采纳。二是建立了利益协调和矿区矛盾纠纷排查机制,针对矿区建设、征地拆迁补偿、水源污染、地质灾害等引发的矿群矛盾进行协调和化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群众与企业和谐相处,同步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各类显性和隐性矛盾。三是加强预警预测,畅通信息渠道,预谋良策,做到超前工作,尽快化解和消除矛盾,不使其形成气候;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被动应付,措施不力的责任人,严格追究其责任,绝不姑息迁就,确保和谐矿区建设顺利、健康推进。

㈣ 郸城县国土资源局

郸城县位于茨河上游,北依鹿邑县,西连淮阳县,南接沈丘县,东南和东部与安徽省界首市、太和县、毫州市为邻。地处北纬33°25′~33°49′,东经115°00′~115°38′之间,东西长58.9公里,南北宽43.5公里,总面积1490平方公里。全境地势平坦,地势由西向东南微缓倾斜,海拔在35.6~43.8米之间,相对高差最大为8.2米,地面坡降平均为1/7000。境内南、北部均较高,中、东部稍低,略呈向东南开口的簸箕形浅平洼地。全县辖8镇、11乡、3个街道办事处,518个村委会(居委会),2338个自然村,总人口130万人,耕地面积163.611万亩,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棉花生产百强县,河南省超级产粮大县。

陈德堂 党组书记、局长

李成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纪检组长(正科级)

陈宝聚 党组成员、副局长

黄英华 党组成员、副局长(女)

张献中 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勇立 副主任科员

孙玉君 土地行政执法大队队长(副科级)

陈德堂简介:汉族,1964年1月出生,郸城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87年8月~1996年10月,在郸城县棉麻公司工作;1996年10月~1999年1月,任郸城县胡集乡政府副乡长;1999年1月~2002年4月,任郸城县政府纠风办副主任;2002年4月~2006年6月,任郸城县纪委廉自办主任;2006年6月~2007年4月,任郸城县纪委常委;2007年4月~2010年4月,任郸城县纪委副书记;2010年4月至今,任郸城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郸城县国土资源局一级机构设16个股(室),分别是办公室、人事股、纪检室、财务股、宣教股、信息中心、保卫股、耕保股、用地股、地政地籍股、规划股、监察股、土地利用股、地矿股、信访股、窗口办;二级机构6个,分别是土地行政执法大队、地产交易中心、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勘测设计室、年租金征收大队、土地储备中心;下属洺南、洺北、新城、工管委、城郊、吴台、虎岗、汲水、张完、南丰、白马、丁村、宁平、双楼、秋渠、石槽、宜路、东风、钱店、巴集、汲冢、李楼、胡集23个乡(镇、工管委)国土资源所,全系统干部职工共478人。

【土地资源】郸城县土地总面积149003.93公顷。农用地124828.15公顷,其中,耕地109125.33公顷,园地911.20公顷,林地5897.31公顷,其他农用地8894.31公顷;建设用地20812.28公顷;未利用地3363.50公顷。

【耕地保护】2010年,郸城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39.6764万亩,新增耕地9391.05亩。全县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9个、保护片493个、保护块4093块;设立保护标志1521块,其中一级保护标志19块,二级保护标志493块,三级保护标志1000块;县、乡、村、组、农户层层签订基本农田目标责任书3.25万份。

【土地整理】2010年,郸城县汲水乡土地整理项目区建设规模1359.43公顷,投资总规模2559.90万元,新增耕地41.0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02%,涉及观音寺、赵庄、杨古寺、高王庄、朱恺店、仵屯、白衣店、天齐庙等8个行政村;郸城县南丰镇等3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区建设规模784.98公顷,总投资1405.96万元,新增耕地23.88公顷,新增耕地率3.04%,涉及郸城县汲水乡、南丰镇、白马镇等3个乡镇的3个行政村;郸城县2009年市本级补充耕地储备项目,郸城县2009年胡集乡补充耕地项目,该项目建设总规模为77.45公顷,总投资135.78万元,新增耕地47.59公顷,新增耕地率61.45%,涉及胡集乡郝寺、后屯、大于庄、史桥、王庄、郭庄、武河沟、小任庄等8个行政村;郸城县2009年石槽等3个乡镇补充耕地项目为县级投资补充耕地项目区,建设规模为58.56公顷,总投资109.09万元,新增耕地面积45.79公顷,新增耕地率78.19%,涉及东风乡梁庄、赵寨、大韩,石槽镇高庄、宋楼、翟庄,宜路镇党庄、倪集、陈庄、张寨等10个行政村。郸城县钱店等11个乡镇补充耕地项目区土地总面积73.9133公顷,预算总投资183.41万元,新增耕地46.718公顷,新增耕地率63.32%,涉及虎岗乡雷庄、路集、王庄、长营,丁村乡大刘庄,巴集乡潭寨屯民、后屯、巴屯钱店胡庄等10个行政村;郸城县宜路等两个乡镇补充耕地项目区建设规模总面积148.70公顷,预算总投资164.2421万元,增加耕地面积73.42公顷,新增耕地比例为49.37%,涉及宜路镇和秋渠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郸城县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于2009年完成修编,2010年通过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周口市国土资源局评审验收。全县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为109125.33公顷、109566.33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93519.65公顷以上。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各业各类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和经济产出率。到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盘活面积19.6公顷,到2020年盘活面积60.4公顷;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和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由2005年的25万元/公顷、19.5万元/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45.6万元/公顷、38万/元公顷,2020年的136万/元公顷、115万/元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由2005年的107.85平方米分别降到2010年的140.84平方米和2020年的101.57平方米。

按照郸城县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和产业空间分布体系,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005年的16.51%增加到18.62%,2020年达到21.28%。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逐步缩小,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由2005年的83.49%减少到2010年的81.38%和2020年的78.72%。农用地面积由2005年的125098.15公顷减少到2010年的124828.15公顷和2020年的124458.15公顷,期内净减少46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2005年的19628.93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19878.93公顷和2020年的19928.93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由2005年的590.42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610.42公顷和2020年的930.42公顷。规划期内,整治基本农田面积达到28000公顷,确保基本农田质量逐步提高。至2020年,全县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面积1137公顷,保质保量完成补充耕地任务。

【增减挂钩试点项目】2010年第一批增减挂钩试点项目(豫国土资函〔2010〕711号审批)使用项目区周转指标面积60.1058公顷,建新区位于郸城县新城办事处、工业区管委会、洺北办事处、胡集乡和汲冢镇,占用耕地面积58.3431公顷,使用三项整治指标面积62.72公顷,拆旧区位于钱店、秋渠、虎岗、白马、石槽、张完6乡镇。

【土地利用管理】2010年,全年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35宗,面积729.1亩,收缴出让金2.379亿元。其中盘活存量8宗,面积198.69亩,成交价款0.61亿元。新增建设用地27宗,面积530.47亩,成交价款1.769亿元。其中,拍卖11宗,面积133.194亩,成交价款0.903亿元;挂牌出让24宗,面积595.98亩,成交价款1.476亿元。

【地籍管理】截至2010年底,郸城县共登记发证176宗,其中农村集体土地登记57宗,国有土地初始登记111宗,土地抵押登记18宗。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率达到了95%以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率达到了85%以上。注销土地使用证2起。

【建设用地管理】2010年,共报批城市建设用地1个批次,面积26.5500公顷;全年供应土地9宗,面积20.6824公顷,其中,划拨供应5宗,面积18.3673公顷;农村宅基地供应2宗,面积0.5751公顷;养殖场供应2宗,面积1.74公顷。

【执法监察】2010年,郸城县初步形成了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监察局、国土资源局等多部门参与的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共同责任机制。通过强化土地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开展违法违规用地专项整治、12336土地违法举报电话和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落实违法用地预警和约谈制度,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有效地遏制了违法占用耕地的势头。全年共拆除“小产权房”6处,建筑物面积4000多平方米。发现土地违法案件6件,立案6件,结案6件。

【卫片执法检查】2009年度卫星遥感监测郸城县辖区内共31个图斑,监测面积1233.5亩。增补图斑2个,面积64.18亩,经过核查,33个图斑涉及用地52宗,面积1297.68亩,耕地1034.78亩。新增建设用地34宗,面积918.95亩,其中耕地845.45亩;实地伪变化18宗,面积378.73亩,其中耕地189.33亩。全县17宗违法用地,立案查处17宗,立案率100%。提出处分建议3件,落实3件,申请法院协助执行17件,移交司法机关追究责任1件。

【信访工作】2010年,郸城县国土资源局积极主动配合县四个班子领导的接访工作,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百日竞赛活动,严格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目标责任制,坚持局领导班子成员值班接访、班子成员包案、信访案件会审评判和信访案件错案责任追究等制度,努力实现“三个减少”、“两个提高”和“三个确保”目标。截至年底,共接待来人来访100余人次,办理市国土资源局交办案件12起、县政府交办信访案件13起,受理来信24封,来电6次,代政府答辩行政复议案件9起,代政府出庭诉讼案件22起,处理土地权属争议案件3起。

(邢振远)

㈤ 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预警措施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我校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全校师生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校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本预案所指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 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
⒉ 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学校楼堂馆舍等发生的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学校重大安全交通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供水、电等事故,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他突发灾难事故等。
⒊ 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包括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海陵区内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⒋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台风、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
(四) 工作原则
⒈ 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学校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形成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事件,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⒉ 分级负责。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各部门要在学校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报告区教育局。
⒊ 预防为主,及时控制。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抓苗头,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做好信息 收集和深层次研究,争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要把突发公共事件控制在基层,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避免造成社会秩序失控和混乱。
⒋ 部门联动,协同应对。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各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按照学校领导小组的要求,立即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开展工作,控制局面,形成部门联动、协同应对的处置工作格局。
⒌区分性质,依法处置。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坚持从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按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散不可聚、可分不可结”的原则,及时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做到合情合理、依法办事,维护师生合法权益。
⒍ 加强保障,重在建设。从领导、制度、组织、物质、经费保障和工作部署等方面,强化保障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五)突发公共事件的级别划定
突发公共事件按照事件的紧迫程度、形成规模、行为方式和激烈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可能蔓延发展的趋势等由高到低一般分为: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较大事件(Ⅲ级)、一般事件(Ⅳ级)。
(六)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⒈ 泰州师专附小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办公室、总务处、教务处、科研处、等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统一决策、组织、指挥全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行动,下达应急处置工作任务;向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情况,协调、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重大问题及时向区教育局请示报告。
⒉ 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主要职责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及时收集和分析工作情况,提出处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并报领导小组;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学校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和做法;督导检查各部门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情况;督促各地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⒊应急处置工作组组成及主要职责
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应急处置工作组。
(1)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分管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总务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班班主任组成。工作组办公室设在总务处。工作组主要职责是:统一决策、组织、指挥学校涉及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行动;研究确定事件性质、类型和级别,下达应急处置任务;及时前往事发地配合地方和有关部门现场指挥;督查事发地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处置工作。
(2)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分管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总务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部办公室、教务处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组办公室设在总务处。工作组主要职责是:指导各部门建立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预防和监测预警机制;开展防范火灾、交通、建筑物垮塌等事故的应急模拟演练;对各部门防范和处理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工作进行督查、指导;收集教育系统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信息,适时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提出有关对策和措施;对特大灾难事故,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参与和指导应急处置,参加安抚慰问和事故调查工作;对师生伤亡情况进行年度分类统计。
(3)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分管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总务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部办公室、团支部、少先大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卫生室。工作组主要职责是:在上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和市卫生局的指导下,负责全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及时收集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适时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情况,提出学校紧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措施;指导和组织各部门紧急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落实紧急应对措施;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各学校紧急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和做法;督促各地根据事件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分管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办公室、财务科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部办公室、后勤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组办公室设在财务科。工作组主要职责是:在区教育局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门领导下,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理;根据灾害情况,认真分析对学校所产生的影响,及时作出决策;深入现场协调处置,控制事态发展。
(七)预防和预警机制
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加强常规数据检测和信息收集,完善快速应急信息系统。
⒈信息报告
(1)信息报告原则
A.迅速: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要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和上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不得延报。报告区教育局不得超过事发后2小时。
B.准确:信息内容客观翔实,不得漏报、瞒报、谎报。
C.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应及时续报。
D.学校发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后,要立即向当地公安等部门报告。
(2)信息报送机制
A.紧急电话报告系统
正常工作时间,电话报告相应工作组办公室。其他时间,电话报告区教育局办公室。接到报告后,要立即通知有关负责人。各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接到报告后,要立即电话报告工作组组长、副组长和领导小组办公室,按领导要求开展工作。同时与事发学校保持联系,核实情况。
B.紧急文件报送系统
突发公共事件电话报告后,有关责任部门应当立即以书面形式报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按照相关预案和领导要求开展工作。重要信息根据领导意见,报告区委、区政府。
(3)应急信息主要内容
A.事件发生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等情况;
B.事件发生起因分析、性质判断和影响程度评估;
C.事发学校、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已采取的措施;
D.学校内外公众及媒体等各方面反应;
E.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
F.需要报送的其他事项。
⒉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坚持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讲究方式、注重效果、遵守纪律、统一发文、严格把关的原则,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工作。
(八) 应急预案启动标准
⒈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发生后,学校小组立即启动本预案,指导各部门开展处置工作,并将处置情况及时报区教育局。
⒉较大事件(Ⅲ级):
较大事件(Ⅲ级)发生后,各类工作组立即开展处置工作。学校领导小组随时掌握情况,必要时启动本预案。
(九)应急保障
⒈ 信息保障
学校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运行机制,完善信息传送渠道,确保信息传送渠道安全畅通。
⒉ 物资保障
学校建立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储备,保证物资、器材完好、可用。
⒊ 资金保障
学校要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要严格保证应对学校内部突发公共事件所需经费。
⒋ 人员保障
学校应建立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备队,预备队主要由安全保卫、医疗卫生和维护稳定工作等部门人员组成。

㈥ 如何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

当前我们国家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管理方式滞后、社会矛盾复杂多样以及国际对敌斗争尖锐复杂等情况,就必须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社会矛盾是引发案件的主要因素,案件是各类矛盾发展的结果,是最突出、最严重的矛盾。以往要求政法机关发挥职能作用更多的是强调依法办案,现在进一步要求把执法办案工作向化解社会矛盾延伸、向社会管理工作拓展。因此,审判机关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把深入推进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作为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结合办案拓展和延伸审判职能,从源头上化解,从管理上预防,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深入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是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关键 性工作,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健全制度机制,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始发阶段,才能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一、 创新工作方法, 排查矛盾抓苗头 面对新形势下矛 盾纠纷出现的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必须不断创新方法,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主动排查,超前防范,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各种矛盾纠纷的详细情况和动态,做到未动预知,异动先知。 以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问题为重点,详查基本情况、诱发原因、性质类型、表现形式、危害程度、化解难度和潜在趋势,作出分析判断。以血缘、地缘、业缘、亲缘、情缘为延伸点,详查流动人口、外出打工人员和社会闲散人群等不确定对象的情况,防止"盲区"和"死角"。要注重专项排查,准确了解各种矛盾纠纷的特殊情形。对一些涉法涉诉、多年上访等容易反复的矛盾,要采取 措施防止扩散蔓延,在查明历史背景、摸清来龙去脉、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予以解决,失去条件解决不了的,要做好相关解释说服疏导或救助工作。 二、 健全长效机制, 预防矛盾走前头 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必须着眼于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建立完善超前预警机制。对重大 矛盾纠纷、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群体性事件等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重要紧急信息,实行每天零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报送、处理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坚持调解优先原则,积极推行诉前告知、诉中委托制度,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衔接配合机制,努力做到能够在人民调解中解决的问题,力求不上升到行政调解上来;能够在行政调解中解决的问题,力求不上升到司法调解上来。建立完善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地位和履行率,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民间、解决在基层。要把法制宣传教育贯穿 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全过程。要根据广大群众的法律需求,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深入开展法制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户活动,突出抓好社会治安、调整规范经济利益关系、基层民主、婚姻家庭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注重建立合理有序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学法、用法、守法、坚 持依法办事,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 三、 维护群众利益, 减少矛盾堵源头 群众利益无小事。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不好,矛盾就会滋生蔓延。要牢固树立"离群众越近离稳定就越近,离群众越远离稳定就越远"的观念, 始终把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中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做到矛盾不激化、问题不积累。 要抓好积案清理化解和案件评查工作,在法院内部组织开展查问题、查根源、查危害和查责任"四查"以及评执法质量、评典型案例和评办案能手"三评"活动,及时查摆整 改执法中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的发生,从源头上夯实和谐社会基础。 四、深入开展司法调研活动,及时了解社会实情 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意见,是加强和改进审判工作的一条主要途径。基层法院应紧紧围绕"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深化"双百"走访和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司法调研服务活动,走进社区、村镇和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加强法制宣传,了解社会民意,掌握第一手资料,并积极研究审判工作化解社会矛盾、服务社会管理、公正廉洁执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在创新工作、提高水平、增强实效上下功夫。同时,要把法制宣传和审判工作宣传融入走访调研的全过程,通过开展法律宣传教育促进企业合法经营、增强群众法制观念,营造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五、深刻剖析社会矛盾,做到胸中有数 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矛盾的新特点。当前,我们仍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社会矛盾触点增多,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破坏性较为突出,这些社会矛盾背后集中反映了各种利益的冲突。我们要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矛盾特点,探求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反腐倡廉等层面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措施,最大限度地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六、坚持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始终 要充分发挥执法办案的基础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严重刑事犯罪,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严重经济犯罪,严肃查办企业改 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发生的危害民生、侵犯民权的职务犯罪,着力监督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要努力推动执法办案工作向化解社会矛盾延伸,认真开展释法说理、心理疏导等工作,积极引导和帮助当事人化解积怨,最大限度兼顾各方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兼顾法、理、情,真正使执法办案的过程成为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的过程。 总之,只要我们审判机关深入社会,了解实情,并在办案执法和信访接待等方面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就能够在审判环节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做出一定贡献。( 来源/民和县人民法院 作者/李 静)

阅读全文

与矛盾纠纷排查预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