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南怀瑾水平咋样啊!为什么争议很大啊!他讲的有错的地方吗
发心很好
讲的错误一定有
但不是很多
自己修行的也不错
很长寿
总体来说很不错
比你我这样的大众强百倍
Ⅱ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去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意思
秋天到了,掉下来很多树叶,才刚一点一点扫干净,新的一批落叶又下来了。付之一笑,不扫了,找个地方坐着,任由它落在地上,化为飞灰。
这句话出自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圆觉经略说》。
南怀瑾对人生阐述就是“儒释道合一境界,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通过对儒、释、道三家学问的演绎和归纳,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告诉人们:东方有圣人,西方也有圣人,此心同此理亦同的道理。
而从“平凡”到“高贵”并不存在边际问题,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是要回到平地上来,总不能悬空挂着。因此做到了“大平凡”就是“最高贵”,南怀瑾临终的这一示现,就说明了这一道理。
(2)古国治谈南怀瑾纠纷扩展阅读
《圆觉经略说》为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圆觉经》的讲记。
《圆觉经》是唐代华严宗奉习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由唐代佛陀多罗译出。经中以佛应文殊师利等十二位菩萨之请,一一说法的方式,论述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以及“修业”、“修观”、“修禅”的修行方法。
《圆觉经略说》这本书是南怀瑾于1983年,在台北十方丛林书院讲述《圆觉经》的记录,由古国治同学负责整理校对。最初在佛教杂志上连载,以后汇集成书。
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圆觉经》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讲解,变艰涩为流畅,化深奥为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南怀瑾,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期开始,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
抗战时期,先是投笔从戎,执教于军校,后来辞去教职,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后在名寺闭关研修佛学,得多位著名高僧、活佛传授。
1949年赴台湾,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并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著述颇丰,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接连出版了《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又即将推出 《庄子諵哗》,南怀瑾再次成了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其实,早在五十余年前,南怀瑾就已经声名鹊起。 1976年,根据南怀瑾演讲辑录的《论语别裁》在台湾出版,受到狂热追捧,到1988年时已再版高达18次之多;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论语别裁》等南怀瑾著作引进大陆,同样掀起“南怀瑾热”。
“南怀瑾”这个名字已经堪称“名播遐迩”,誉之者尊称其为“国学大师”、“一代宗师”、“大居士”;但围绕着他和他的作品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毁之者直斥其不过是一个“江湖骗子”、“篡改三教混淆古今”。
Ⅲ 南怀瑾是什么人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怀瑾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并受邀到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的消息。
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3)古国治谈南怀瑾纠纷扩展阅读:
南怀瑾故居重修对外开放
南怀瑾故居,原取名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位于浙江省乐清市翁垟街道地盐村,占地4.29亩,房屋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故居整体呈两层楼中式风格,三面环水,白色围墙围绕建筑,围墙搭配灰色方格窗和灰色瓦片,木质大门搭配褐色梁柱,庭院左侧南怀瑾站姿全身铜像。
中心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成为当地人文娱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南怀瑾故居旧址是南怀瑾从出生到17岁的居住地。
1992年,乐清市人民政府经南怀瑾本人应允后,捐资500万元将旧中心重新扩建修缮,于1995年2月投入使用 。2012年9月19日,因南怀瑾中途去世改名为“南怀瑾故居”。
2013年4月,乐清市耗资600多万元及时启动抢修工程,经过一年间的修复,终于以江南园林古建筑式的风格落成。2014年9月26日经过修葺重新开放,浙江省乐清市地方人民政府特意举办了“南园秋高”主题论坛,至2015年已有一年多,被誉现实版“秘密花园”。
Ⅳ 南怀瑾对儒释道三家的总结是什么
南怀瑾对儒释道三家的总结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不管你学佛也好,修道也好,做人也好,修养没有达到可欲的境界,没有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是不会成功的。也就是说,整个的身心都投进去,才是可欲的道理,可欲才叫做善。假使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可欲的境界,没有变成欲望,变成习惯,永远在那里浮沉,就没有达到善。
现在再解释什么叫做诚。“诚其身”,这个里头问题还很大,第一步达到“可欲之谓善”,第二步做到“有诸己之谓信”,学打坐修道的人,工夫到身上来了,有效果来了,自己知道,叫做“有诸己”。
譬如我们写毛笔字的人,我过去也练过字,练到什么程度?坐在那里跟人谈话,这个指头在写,想那个字的味道;味道够了,赶快拿笔一写,又悟到一个道理,原来这样一钩才有功力,才合于书法,这就是“有诸己”。
“有诸己”就是要上身,孟子也讲“不诚其身矣”,没有做到功夫上身,就是“不诚其身”。你是身体打坐呀,盘起腿来叫做修道啊?当工夫到你身上的时候,你找到自己了,有诸己则为信,有消息了。
由这一步到“充实之谓美”,慢慢就充实起来。“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发光了,但是这个光不是有相的光明,不是物质、物理世界的光,而是智慧之光。“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Ⅳ 我们怎么评价南怀瑾这个人呢
国人对待别人的态度,通常是以情感为导向,永远不能公允。觉得一个人好,就一切都好,缺点也是优点;觉得一个人坏,就一切都坏,优点也是缺点。爱一个人,恨不得把他捧到天上,让他飞起来;憎一个人,恨不得把他踩到地下,再踢上几脚。
南怀瑾是什么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者,是个对社会、国家有巨大贡献的人——即使抛开国学不谈,单单直接促成九二共识、出资兴建金温铁路这两件事,就足以让历史记住他了。
唯大儒者、大悟者,才圆通,唯时代者,可悟道。
正如孔明先生所谓“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因此,如果按学院派别去衡量南师,或许不怎么学术,如果按大儒标准去衡量南师,则可见其通达与圆融中华文化对国学复兴的伟大意义。
。
Ⅵ 南怀瑾是否炼出了舍利说他也偷着搞双修,是真是假
楼主既然知道南师,那么大概也是佛教子弟吧,这种问题问的没品味呀......
南师是否炼出舍利子了,很重要吗?南师在佛学上在国学上给予的已经很多了,尤其是在实修上的,末学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烧出骨头来了,不过查了查网上,说有,头骨和舌骨,这一点还是相信的,南师一生最大的功德就在嘴上,他实在是教了我们很多真正能用于实修上的东西,而且真正有用!
至于双修,楼主应该明白一点,南师不是出家人,所以能不能别在这上面八卦,没品知道吗?再有在印度佛教后期确实有性力派存在,并传入藏区佛教,例如秘法中时轮金刚法门是有这个的,但修这个的条件是非常严格的,里面可能会混入一些不好的人物,毕竟是人...但从根子上,末学对此不反感也不向往,那或许是到达那个地方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必走之路。
所以对于南师是否修过性力法门,末学并不觉得有什么可八卦的,反而是对以为大德的不尊重,“他”为众生所作的,末学做不到,而末学能够做的也只是踩着他这样的大德的脚印前进,看到的只是他的背影呀,有什么权利指摘呀,他走得多远?像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拼命的跑,手指都碰不到他的背,又怎么能指摘他,所以楼主如果还当自己是个佛子,请忏悔!
Ⅶ 南怀瑾说世上有两种学问不要碰,是哪两种学问
南怀瑾说,我常常告诉人,世上有两种学问不要碰。一种是佛学,学佛的阿弥陀佛的学问,不要去碰,第二种是易经,中国的文化的根,是易经阴阳八卦,这两种学问我们不要去碰。结果有人去碰这两种学问,一辈子钻进去爬不出来了,因为这两种学问要研究,两种人可以。一种是第一流的智慧,有超人的智慧的能力,可以研究这个,再呢,完全没有读过书的,一张白纸,可以研究这个。所以中间一般人最好不要去摸。
深奥难懂的学问,就让精英们去专门研究吧,有价值的内容还可以诠释演绎,再向众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