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以下四个:有加害行为、有损害事实的存在、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二十条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② 民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有那些 考试用· 求正确答案 谢谢
我国的通说,行为违法性,违法行为人的过错,损害事实的存在,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四要件。
至于是一般侵权还是特殊侵权,这不是这个问题要考你的。
③ 简述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含义及其构成要件
一、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侵害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财产或人身权利而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责任是行为之后的后果,所以在这里我们就有必要对侵权行为做个说明,所谓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侵犯了法律直接规定和保护的公民、法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因而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以下是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一,行为的违法性
从侵权民事责任的定义上可以知道,要承担民事责任,那就说明你违反了法律,也就是说你的行为超出了法律所规定的范围。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没犯法就不用承担责任,所以行为的违法性是侵权责任的首要条件。
第二,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法律中将侵权行为中的故意和过失统称为过错。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款规定:"公民行为的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故意又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违法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后果。并希望产生该种后果的发生。如抢劫、盗窃等。
间接故意:是指违法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后果,而放任其后果的发生。
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失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违法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后果而未预到指使这种结果终于发生。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违法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后果,但由于过于轻信凭自己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可以避免,最终这一结果还是发生了。
第三,有损害的事实存在
损害事实是指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受到某种损失的客观现象。损失既包括财产方面的,也包括生命、健康和精神方面的,有些生命健康和精神损失,还会转化为财产损失。
(一)人身损害事实
1、身体上的损害即生命的终结或人身某种生理组织的损伤。
2、人格上的损害。即荣誉、名誉、肖像、姓名(名称)受到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会造成精神上的创伤。
3、身份上的损害。即基于身份的监护权、同居权等所受到的损害。
(二)财产损害事实
1、由于侵害致使财产所有人或经营人不能行使权利。
2、使他的财产全部灭失或部分灭失。
3、使他人失去了应得的财产利益。
4、使财产所有人或经营管理人对财产失去控制等
第四,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两者之间不是孤立、互不联系的。如果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违法行为人是不承担民事责任的。
因果关系的认定:
1、事实求是地进行分析,找出因果之间的客观联系。
2、把握因果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把原因和条件区分开。
4、把主要原因和次要区分开来。
④ 简述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及其构成要件
侵权行为是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应回承担民事责答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害行为。“一般认为,侵权行为首先是一种民事过错行为,也就是说,侵权行为破坏了法律规定的某种责任——这种责任是在法律上严格规定不许被破坏;侵权行为同时又是对他人造成了伤害的行为,而加害人必须对被伤害人做出赔偿。”
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根据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一)过错责任;(二)无过错责任; (三)公平责任。
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因素, 即:过错、行为不法、损害事实是否是侵权行为 必要构成要件上。侵权行为“要件”应是所有侵权行为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当缺少这一条件就不能构成侵权行为时, 才能够称为“要件”, 否则, 就不能称为“要件”。当某一条件仅仅是构成某一类侵权行为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所有侵权行为中的必要条件时, 这样的条件也不应该作为侵权行为概念的“要件”。
⑤ 民事侵权数行为如何区分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侵权数行为结合造成一个损害结果,对侵权人责任承担规定了直接结合承担连带责任,间接结合承担按份责任。由于对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区分易产生理解上的歧义,造成共同侵权责任的扩大化和随意性。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的区分则成了正确适用《解释》、《侵权法》和《民法通则》的关键问题,理清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显得非常必要。 一、直接结合与间接结合的含义 1、直接结合是指数个行为相互作用、耦合、凝结,密切联系,不以其他行为为媒介,造成某一结果的发生,则数行为属直接结合关系。 直接结合的特点:(1)结合程度非常紧密,对于结果,各自的原因力和各自的作用都无法区分;(2)虽然数个行为的结合具有偶然因素,但其紧密程度使数个行为耦合造成一个结果;(3)、相耦合的数个行为作为一个原因引发了结果的发生,是结果发生的唯一原因;(4)、相耦合的数个行为的性质一般为同一类型;(5)、数个行为一般是同时间、同地点进行。 直接结合的构成要件有三:一是直接导致结果发生;二是数个物或行为与结果之间都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三是行为的性质一般相同。例如A、B、C因与D有矛盾,三人不约而同地向D所用的杯子中下毒,三人分别所下毒量虽均不足以致人死亡,但三人分别所下毒的总量加在一块,却足以致人死亡。A、B、C三人之间虽没意思联络,但都实施了下毒行为,而三个下毒行为的凝结合造成D死亡的后果,符合直接结合的构成要件。如果A、B二人不约而同地向D所用的杯子中下毒,二人所下毒量不足以致人死亡,D服毒后就医途中被C开车将D撞死,A、B、二人之间虽没意思联络,但都实施了下毒行为,而二个下毒行为构成直接结合,但不是造成D死亡的直接行为,而C开车撞D是造成D死亡的直接行为。 2.间接结合,是指某侵权行为需以其他侵权行为为媒介,造成某一结果的发生,则某侵权行为与其他侵权行为构成间接结合关系。 间接结合的特点:(1)多个行为的结合程度不紧密,对于结果,各自的原因力和各自的作用能够区分;(2)一般数个行为不是同时间、同地点进行,或同时、同地进行,但数个行为属不同类型;(3)、对损害结果而言数个行为并非全部都是直接、必然地导致损害结果发生。 间接结合的构成要件有三个:一是导致结果的只能是多行为中的一个或数个;二是各行为相互偶然性结合;三是只有数行为中的一个或数个与结果存在果因果关系,其他行为只构成结果产生的条件。如,夜间甲所驾驶尾灯损坏的货车在前面正常行驶,乙在后面驾车超速行驶,造成追尾事故,导致后车所载人员死亡,甲的货车尾灯损坏的事实并不直接、必然地导致后车所载人员的死亡这一损害后果,它只是为损害后果的发生创造了一个条件,因此,甲所驾驶尾灯损坏的行为与乙在后面驾车超速行驶行为属间接结合。按照《解释》第三条规定,应当根据各自过失大小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直接结合与间接结合的区分 笔者认为,区分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应该结合《民法通则》、《侵任法》及《解释》中关于共同侵权的理论、立法原意、归责原则、警示和惩戒作用来加以理解。既要考虑到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又要考虑不能使侵权人的责任扩大化。判断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其目的是为了正确适用归责原则,维护公平正义,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树立按份责任是常态,连带责任是特殊的司法理念。根据侵权法理论,在适用归责原则时要首先考虑适用按份责任,在不能适用按份责任且有法律规定承担连带责任时才可适用连带责任。 2.侵害是否具有直接性。即行为人的行为表现是否直接指向的加害结果。如:两个人对受害人进行攻击,均造成受害人血流不止死亡,且伤口流血量的大小不能分辨,各自的加害行为直接指向一个后果,则认定是直接结合,承担连带责任,否则,按按份责任处理。 3.行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存在因果关系,则认定直接结合,因果关系是内在的条件、因素关系,如果存在外部的条件关系,则认定间接结合;直接结合的数行为之间是直接、密不可分的一个紧密体,而间接结合的数行为之间呈松散的、彼此互为中介的链条式的结合。如两个人同时向受害人射击,无法认定为某一个人的射击行为将受害人击中,造成受害人受伤,由于他们的行为都与受害人受伤的结果密不可分,则认定直接结合。比如:小孩甲因顽皮爬上乙堆在存放变压器附近的砖垛,触及未上锁的变压器,致小孩甲电伤。侵权行为彼此互为中介,行为之间是一环套一环,是可以分割的,是间接结合。 4.时、空是否同一。数个侵权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同一,则首先考虑直接结合,否则考虑间接结合。如:前面提到的两个人同时向受害人射击,无法认定为某一个人的射击行为将受害人击中,造成受害人受伤,由于在侵权时间、地点上都具有同一性,是直接结合。如果甲车肇事致使行人受伤后逃逸,后来乙车路过没注意到躺在路中的伤者而将其轧死,则甲乙的行为是间接结合。因前后车过失行为时间不同,应按各自过失大小承担责任。 5.原因是否具有唯一性。如属于同因一果,则考虑直接结合,如各行为对损害后果发生具有偶然性,则考虑间接结合。如:前面提到的两个人同时向受害人射击,无法认定为某一个人的射击行为将受害人击中,造成受害人受伤,由于甲的受伤是两人共危险同行为造成的,其原因不可分,属一因一果是直接结合。如:小孩甲因顽皮爬上乙堆在存放变压器附近的砖垛,触及未上锁的变压器,致小孩甲电伤。侵权行为彼此互为媒介,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属多因一果。是间接结合,小孩的监护人、砖垛的所有人、电力部门应按照过错大小按份承担责任。(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邱县人民法院)
⑥ 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哪些法律规定
我国的民事法律就是为了保护相关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其他个人会行为主体损害而影响自身的合法利益进行设立的。那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哪些法律规定呢,下面小编就这一问题为你进行详细的解答。
一、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既包括对公共财产的损害,也包括对私人财产的损害,同时还包括对非财产性权利的损害。
损害事实,是指一定的行为或事件导致的人身或财产的不利益。这种不利益是指一切受法律承认和保护的权利与利益所遭受的不良状态和不良后果。
对财产的损害,包括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直接损害又称积极的财产损失,是指受害人现有实际财产的减少,间接损害又称消极财产损失,是指受害人可得利益的减少,对人身的损害包括对生命、健康、名誉、荣誉等损害,而且对人身的损害往往也会生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二、因果关系
侵权行为中的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即特定的损害事实是否是行为人的行为必然引起的结果。只有当二者间存在因果关系时,行为人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因果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往往一个损害后果的出现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既可能有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也包括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
不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引起损害事实的发生是由于不法行为的实施,如果损害事实并非不法行为的实施所致,则不构成侵权。
三、有过错
过错是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中的主观因素,反映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心理状态。
过错根据其类型分为故意与过失。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损害结果,仍希望其发生或放任其发生。
过失,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结果应预见或能够预见而因疏忽未预见,或虽已预见,但因过于自信,以为其不会发生,以致造成损害后果。
根据法律对行为人要求的注意程度不同,过失又分为一般过失与重大过失。一般过失是指行为人没有违反法律对一般人的注意程度的要求,但没有达成法律对具有特定身份人的较高要求。重大过失是指行为人不仅没有达到法律对他的较高要求,甚至连法律对普通人的一般要求也未达到。
在侵权行为中,一般而言,对过错程度的划分并不影响民事责任的成立与否,也不会影响赔偿责任的大小,因为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无论其是故意还是过失,是一般过失还是重大过失都应承担赔偿责任,其赔偿的范围由损害的结果决定,不会因其过错较轻而减轻其赔偿。
这类法律规定是指对被害人形成了被害事实,犯罪人的相应犯罪结果在我国的规定中有过错的一种表现。我国认定这类犯罪对于当事人的犯罪结果构成了民事侵权行为。
延伸阅读:
民事诉讼受理时间是多长时间?
民事举证期限有多久,证据交换的时限规定是怎样的
在民事诉讼财产保全程序是怎样的?
⑦ 一般侵权与特殊侵权民事责任区别有哪些
根据归责原则的不同,可以将侵权行为划分为一般侵权和特殊侵权,一般侵权是适专用过错属责任原则的侵权行为;特殊侵权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及过错推定责任的侵权行为,特殊侵权行为必须有法律作出特别规定。概括起来,两者主要有如下区别:第一,构成要件不同。一般侵权必须同时具备过错、加害行为、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而特殊侵权不需要以过错要件为要件或者法律直接推定侵权人存在过错由其证明自己不存在过错。第二,是否以法律的特别规定为前提不同。一般侵权不需要法律进行单独特别规定,而后者必须有法律单独特别规定为前提。第三,适用的归责原则不同。这也是划分两者的标准。一般侵权适用过错归责原则。特殊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条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⑧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与归责原则的联系与区别
4月27日 13:47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与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不可替代。
首先,归责原则是立法者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而确定的责任由谁承担的标准,而构成要件则是在归责原则的指导下产生的认定侵权行为的条件。因此,归责原则是构成要件的基础和前提,构成要件是归责原则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在于实现归责原则的功能和价值。
其次,归责原则是抽象的,普遍的法律规则,是对侵权行为法基本规范的高度概括,因而它只是认定责任的一般性规则,而构成要件则是明确的、具体的法律依据,是审判人员在具体案件中确定责任是否成立的直接法律依据。
再次,归责原则决定了构成要件的内容,不同的归责原则其构成要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