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矛盾
当然不矛盾,看看这个: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它明确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的内涵、要求等问题;特别是明确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的方向、目的等更为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在发展问题上的体现。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它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这一理论的本质,并正确地贯彻落实。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政治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它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不仅是物,更是人。这一要求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政治理念。以人为本的要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那样的理想境界还很遥远。党中央从这样的高度上来提出问题,不但表明我们党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对远大目标的执著追求,而且表明,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做到符合现阶段发展水平的那种全面性的要求,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句话说明,我们党主张的发展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坚持公平正义,坚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态度。科学发展观开宗明义地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揭示了这一发展观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我们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同时,社会主义社会又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首先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现在,尽管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但是,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他还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如果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我们反而模糊了这个认识,偏离了这个方向,那就恰恰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我们党的政治路线。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体现了我们党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的问题,关键要做到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这是它的突出特点。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它是一种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主张发展的全面性,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它是一种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主张发展的协调性,强调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它是一种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做是一个前后相关的过程,主张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它是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学习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掌握它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所蕴含的新思想,更加显示了这条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在拉美国家的发展出现危机之后,那种认为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才是最完美的、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效仿的唯一模式的观点,受到质疑。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国外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正在开辟出一条通往发展的新道路,这条道路是建立在创新、积聚非对抗性力量、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和注重个人权利和责任平衡基础之上的。”“它是由取得平等、和平、持续的高质量增长的愿望推动的。”它的“一些核心概念的基础,是从创新和公正中得到极具影响力的实力。”一些外国学者还指出,尽管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和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其具体做法和特征也逐渐为人们所了解,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想学习中国的经验,但是后来他们发现,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外国学者描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些特征,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真正意义,也不了解中国能够做到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能做到的真正原因。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确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不同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真正秘密。
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下的市场经济,它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特点结合了起来。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优势。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他这里所说的,就是这种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
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优势。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重视效率的发展观,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效率高,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现在,中央提出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业反哺农业等重大举措,一旦决定,就能够马上实行。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外国学者对此做了比较,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力,而在巴西,中央政府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来这样做。”“在所有对中国模式感兴趣的国家中,只有印度的规模可以与之竞争。但是像巴西一样,政府要想在几十年中坚持一项固定的经济计划,可能很难。”
科学发展观强调公平正义,要求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因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也不允许形成大的利益集团而为其所左右。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保证了这一点的实现。外国学者看到,中国“强调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的阶层性。”“华盛顿共识的目的是帮助银行家金融家,而北京共识的目标是帮助普通人们,强调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稳定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它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国内的稳定,确保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了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这一切,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比如,一些外国学者看到,中国能够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在许多拥有同样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只有中国保持了长期的稳定。”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走的是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的持续开发,也需要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对外依存度将越来越大。但是,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而决不会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这主要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正像国外一些学者分析的那样,中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很好地处理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它没有卷入到与其邻国和其他国家的任何特别激烈的冲突中。”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很快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达成共识,并在各个系统、各级政府中得到贯彻落实。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价值观。这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其指导下提出的。这样的事情,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很难办到的。
总之,中国的成功,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成功;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提出和逐步落实,更加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政治优势,必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成功。
三、两点启示
第一、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政治意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蕴含着党中央许多政治考虑。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某些突出问题,党中央考虑得更加深远。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对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已经形成共识,但是一些同志对发展的片面性理解也已经形成,出现了一种相当普遍的错误的政绩观,一些人甚至完全忘记了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奇怪,甚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如果让这样的错误认识发展下去,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会从根本上违背我们党领导发展的目的。这不仅是一个涉及我们的发展还能不能继续下去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在新世纪里我们党究竟要领导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全党确立一种符合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正确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处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地位,我们只有这样去认识它,才能真正理解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深远考虑和重大战略意义。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整套的办法,但最根本的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甚至还比较严重,这恰恰是因为没有把我们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相信我们的制度是能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包括能够解决腐败和分配不公等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认真研究,如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保持、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这里,关键是要做到两条:一是要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保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改变,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通过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壮大国有经济。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可靠的
政治保证。
中国正在走的发展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未走过的道路,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后发大国兴起从未走过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当年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世界上杀出一条血路,将给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提供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也证明社会主义的成功。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政治意义。
⑵ 民事诉讼中的反诉有哪些程序
【为您推荐】新津县律师
金牛区律师
北仑区律师
赫章县律师
建水县律师
兴国县律师
都江堰市律师
反诉是民事诉讼中,被告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出反请求,将诉讼中的原告变为被告的情形。反诉是被告的一项重要的权利,是为了保证被告的合法权益制定的。和正常的诉讼一样,反诉也是需要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一定得流程的,下面就是民事诉讼中的反诉有哪些程序问题的解答。
一、民事诉讼中的反诉有哪些程序
1、反诉提起方式
反诉是民事诉讼所独有的,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者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中是否允许反诉?无论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还是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毕竟都是民事诉讼,原、被告主体地位平等,所以应允许反诉。
2、反诉的管辖权
是否要求审理本诉的法院本来对反诉也有管辖权?即作为反诉的诉讼请求单独提起时,如果审理本诉的法院无管辖权,该法院能否受理?反诉能否成立?就地域管辖来说,只要反诉请求的标的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其他法院专属管辖(因为专属管辖多是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审理本诉的法院就可受理,反诉成立。这一点在涉外民事诉讼中得到有力的证明。享有民事管辖豁免权的主体主动向驻在国法院提起诉讼,被告反诉时,享有管辖豁免权的主体即不再享有管辖豁免权,审理本诉的法院有权受理反诉。就级别管辖来说,如果作为反诉的诉讼请求单独提起时应由级别较高的法院审理或作为反诉的诉讼请求应由级别较低的法院管辖,反诉和本诉均可一并由审理本诉的法院审理,即反诉只能向审理本诉的同一人民法院起诉。这在立法上应明确作出规定。
3、反诉提起的具体时间
反诉在诉讼进行的哪个阶段提出,我国民诉法没有具体规定。司法实践中,一般倾向最好是在答辩过程中提出,最迟也应在一审法院庭审辩论结束后提出。因为反诉提出时,庭审辩论尚未结束,原告还有反驳的机会,并可以申请延期审理。否则,要是庭审辩论结束以后提出反诉,必然重新进行诉讼程序,也会造成一些重复劳动,拖延本诉的审理。然而,是否庭审辩论结束后都不能提出反诉呢?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经过起诉、答辩,尤其是庭审辩论以后,出现证人打消顾虑,愿意作证或纠正伪证,当事人举出经过最后努力收集的证据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实践中较多。特别是一些民事案件标的额较大,而又涉及外地的经济纠纷,应当允许在庭审辩论结束以后,提起反诉。否则,如果不许被告提起反诉,或者提起反诉也不予理睬,表面上看争取了时间,使本诉及时审结。而事实恰恰相反,因为这类纠纷的棘手程序是执行,要是被告在庭审辩论以后,提出的反诉成立,而又进行了实体审理后,反诉和本诉的请求可以相互冲抵,执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不允许被告在庭审结束后提起反诉,让其另行起诉,本诉和反诉的结案就存在一个时间差,很可能耗费时间和精力,结果有时很难预料。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应当灵活掌握,允许被告在庭审辩论结束以后、裁判作出之前,提出反诉。
民事诉讼中的反诉有哪些程序如上所述,在进行反诉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上述的程序进行,不是所有的民事诉讼都是可以进行反诉的。首先要确认是否是具有反诉的条件,确认可以进行反诉的时候再根据上面的程序进行反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什么时候提出反诉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最好是在一审辩论结束前提出。
延伸阅读:
商标侵权诉讼的级别管辖法院是?
对工程款拖欠怎样进行诉讼
哪些案件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⑶ 联系近来食品安全方面出现的违法侵权案例,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谈公职人员如何在
我认抄为无论公职人员的袭失职还是制作生产人员的违法行为其原因都是人的道德的下降造成的。现在的国家宣传教育部门不抓道德、良心和信仰,只强调发展、科技、致富及做大做强,这些固然是要做的,但人的正直、公正、公义、爱心是最要紧的。当初的德国、日本等国家高度发展,科技进步,但高度狂傲、心恶不善良,妄图统治全世界,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国家民族无论大小贫富是否发达,最要紧的是正直的做人和立国,才能治国、平天下。中国过去几千年都没有像这十几年这样肆无忌惮的造假害人赚没心钱。国家有责。管理部门有责,教育部门有责,人民也有责任。社会无论如何变化,人向善爱他人的心绝不能变。希望有关决策者深思,赶紧改变人民的自私、损人利己、磨光短期,防治国家民族堕落。
⑷ 请问大家,我是秦皇岛卢龙县的,去年在昌黎县兴国公司上班出的工伤到现在一年了。
员工因为工伤赔偿问题和单位出现纠纷,员工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进行索赔。
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⑸ 关于历史话题的问题
奴隶社会:井田制;
春战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齐国有“相地而衰(cui)征”,鲁国“初税亩”
秦国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后世基本延续秦的土地政策。)
两汉时期:基本延续了秦代的土地政策,但过度自由,疏于监管。造成地方豪阀的土地兼并严重问题;
三国时期:曹魏采取过屯田制;北魏采取均田制(为后世基本采用)
唐朝中期,均田制瓦解,所以相对应的赋税由原来的租庸调制不能继续,而是两税法;
宋朝时期:实行过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有王安石变法,但落实不力,司马光执政被废除)
明朝时期: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商品经济发展,采用了一条鞭法;
清朝时期:摊丁入亩。(雍正执政实行了如: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等政治手段)
民国时期,孙中山颁布了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做到家给人足(民主、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中共土地政策:
(1)国共对峙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便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对地主减租减息,对农民收租收息;
(3)解放战争时期:颁布的土地政策和对峙时期基本相同,但强调耕者有其田;
(4)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国家颁布《土地法大纲》,彻底结束了封建土地制度。在这里,提出了政治上中立富农,经济上保存它的经济;
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农业集体化;
1956年,农村公社建立,并逐步推广;
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
⑹ 有没有保护老师的法规
怎么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实施教育教学的正当权利,任何其他人员不得随意干涉。
⑺ 贵州兴国实业拖欠工资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有3个途径可以要求支付工资:
1、劳动者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投诉;优点:方式简单。缺点:各地执法力度可能不是很大;
2、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如果是以拖欠工资提出的解除劳动关系,还可以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优点:除了工资外,还可以主张经济补偿、双倍工资等,并且一般都可以最终解决;缺点:申请劳动仲裁就是打劳动官司,程序稍多,需要专业人士指导。
3、有欠条的,可以直接起诉到法院,要求支付欠条里的工资数额。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八条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有权监察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的情况。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并可责令其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的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⑻ 因纠分警察把我和我3岁多孙子关3个多小时中午没吃成饭警察是不是侵权了
警察管你可以,但是呢,管你孙子。多少有一些侵权?
⑼ 请你谈谈依法治国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指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依法治国最基本的标志是,必须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法律应当具有极大的权威,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普通的切实的遵守.历史证明,依法治国,是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大计.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需要改变行之多年计划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自主、平等、诚信等属性,必然要求法律发挥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的功能.只有建立健全而且能切实得到实施的市场主体法律、市场行为法律、市场秩序法律、宏观调控法律、社会保障法律和制裁犯罪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健康有序地运行.不依法治国,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2010年远景目标所提出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的预期目标,就难以实现;就不可能有社会生产力持续、协调、高速的增长.
(二)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12亿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它和人民当家作主紧密相联,休戚相关.民主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坚实基础.依法汉国,建设法治国家又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早在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讲,就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因为只有如此,人民才能依照法定程序把自己真正信任的人选进国家机关充当公仆;才能依照法定程序撤换不称职的公务人员;才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参政、议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才能通过法定程序保证国家对重大问题的决定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才能使自己的一切权利和自由得到切实保障,如果遭到侵犯,可以及时获得法律的有效救济.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依法治国.
(三)依法治国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需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缔造崇高精神文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要想使我们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能够全面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培植遵纪守法的风尚,繁荣文学艺术,这一切都需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科教兴国”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只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法制,形成以发展科学、革新技术为内在动因的法律机制,才能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了振兴科技,发展教育,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必须将依法治国与科教兴国相提并重,如此才能发挥出无穷的精神和物质力量.
(四)依法治国是保证国家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的所在
国家稳定、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因为,它最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最具权威性,最具有科学性,它的规范明确,具有普遍约束力.依法治国的这些特性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是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只有建设法治国家,才能做到:保证对重大问题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依照法律程序进行;保证令行禁止,国家生活健康有序;保证坚决、及时挫败任何颠覆活动;保证及时、妥善地化解各种不安定因素,解决人民群众内部矛盾或纠纷,以加强团结,增强凝聚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