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合同法和侵权法哪个更体现普通法的精髓
两法和适用范围、调整对象、规范的侧重面是不同的。如果涉及合同范围的则版合同法更具适格性与权威权性,也是合同纠纷普遍适用的规律;如果要是涉及侵权责任范围的则是侵权责任法更具适格性与权威性,也是侵权案件普遍适用的规律。
❷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与合同法的归责原则有什么不同
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是关于侵权责任“归责”的基本规则,即行为人因为何种事由被要求承担责任。
归责原则构建了侵权类型,即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严格责任类型。归责原则对应着侵权责任的基本分类。三种归责原则对应了各种侵权责任的具体类型,它们在构成要件、免责事由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过错责任、过错推定和严格责任对行为人所强加的责任是有区别的,就行为人来说,严格责任最重,过错推定次之,过错责任最轻。对受害人的保护也不相同,从受害人的角度考虑,在责任的选择上应选择对其最为有利的责任。
合同法中的归责即对法律责任之归属的确定,是确定行为人责任的根据和标准。
确定责任的时候,必须遵循一定的归责原则,方可以正确的认定责任。在违约责任制度中,对当事人违约行为责任的追究,法律是以当事人的主观过错、违约后果或是其它作为判断标准,正是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旨意所在。
认定意义:
(1)能体现国家对违约行为立法政策的选择。如严格责任在于合理补充债权人的损失,体现了维护非违约方利益,保障社会公平的旨趣;而过错责品交易中所提倡的道德价值观念相一致,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则能体现合同责任的惩罚和教育功能。
(2)理论意义。由于归责原则所解决的是合同责任的责任根据或标准,它对违约责任制度的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归责原则也就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任何人对违约责任制度予以探讨,都不可能回避归责原则问题。
(3)司法意义。司法人员正确掌握归责原则,有利于从案件伊始判明非违约方有无证明违约方过错的义务,从而正确司法。
(4)对当事人的意义。当事人明确自己案件适用何种归责原则,利于收集有利于自己主张的证据,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提出合理的诉讼请求。
❸ 民事诉讼中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可以出现在一起案件中吗
可以出现在一个案件中。但一个事件,相同的当事人之间,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不能同时要求。
❹ tort law and contract law 区别侵权法(tort law)和 合同法(contract law)的区别 急····
侵权法比合同法的范围要宽的多。比如说A不小心用球砸到了B,B可以告A侵权,因为A的不小心(英国法),再比如,狗仔小报诽谤某明星,这个明星也可以告小报侵权。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订立合同。合同法只有在有效合同订立之后,才能有法律效力,而合同双方的义务也是在合同中的义务,但是受损失方也可以告造成损失方侵权……
总而言之,就是侵权法保护的权利是基本权利,和一般权利(基本法规定的权利),而合同法主要保护的是合同中规定双方的权利。
❺ 民事诉讼中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可以出现在一起案件中吗
您好!在法条引用上,二者可以出现在同一起案件中,但若是指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则同一起案件中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不能并用。
所谓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同时又符合侵权要件,导致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一并产生,违约的责任的请求权与侵权责任的索赔请求权发生重叠,形成请求权的竞合。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竞合责任必须是同一不法行为而造成的。一个不法行为产生数个法律责任是责任竞合构成的前提条件。如果行为人实施两个以上的不法行为引起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同时发生的,应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承担不同的责任。
(2)竞合责任必须是同一不法行为既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又符合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使两个民事责任在同一不法行为上并存。
(3)竞合责任必须是同一民事主体。引起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同时发生的同一不法行为,是由同一个民事主体实施的。这一不法行为同时符合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因而,其可能承担双重责任的主体是同一人,其可能享有双重请求权的主体也是同一人。
(4)受害人只能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中选择一种责任提出请求,而不能同时基于两种责任提出两种请求。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同时并存,相互冲突,但当事人只能获得一次给付满足,如同时并存获多次满足,对责任人是不公的。
❻ 补偿赔偿责任是适用侵权法还是合同法
如果是违约行为引发的补偿或赔偿责任适用于《合同法》及《民法通则》的调整;如果是侵权行为引发的补偿或赔偿责任则适用于《侵权责任法》及《民法通则》的调整。
❼ 民事诉讼中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可以出现在一起案件中吗
民事诉讼中,民事纠纷的基础事实可以产生不同性质的请求权,从而发生违约责回任与侵权责任的竞答合,也就是一起案件里同时涉及合同法与侵权责任法的请求。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发生请求权竞合的,当事人起诉时只能选择一种请求权进行诉讼,在法院开庭之前还可以进行变更。但选择一种请求权,则意味着另一种请求权的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