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网络隐私权侵权方式有哪些
非法获取或者合法获取但非法使用、转售公民的网络身份信息、账号、位置等。《民法总则》规定,公民信息权、数据与虚拟财产等受法律保护
Ⅱ 关于网络隐私相关的法律
私人隐私信息被人泄露了,要分具体情况分析,如果是绝对不容泄露的隐秘信息,如性\生理缺陷等信息,泄露了是严重的侵权.如果是可以披露,但不能滥用的信息,如个人的身份证号\住址等各方面内容,如果被滥用,也可以起诉.
Ⅲ 侵犯网络隐私权的构成条件
3.1行为的违法性
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行为人利用网络实施了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违法行为,这是其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条件。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并不违法,即使触及到公民的个人隐私,也不应承担侵权责任。例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执行公务的目的检测公民的上网行为或查看公民的电子邮件内容的行为,虽然触及了公民的个人隐私,但由于其为法律所许可,不具有违法性,不认为是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权的行为[4]。
根据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作为的侵权行为和不作为的侵权行为。前者表现为行为人违反了法律关于禁止侵犯公民网络隐私的规定而实施了该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例如,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不当窥视、泄漏、干涉他人的隐私,否则即构成作为的侵权行为。后者表现为法律要求人们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应当实施某种行为而负有此项义务的人却未实施,例如,网站对收集的个人信息资料应该采取而没有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而被非法访问,则网站和非法访问者都侵害了他人的网络隐私权,网站则是以不作为的方式侵权。
3.2损害事实的存在
网络隐私的损害,主要表现为个人信息被刺探、被泄露、被传播、被干预。对网络隐私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事实既包括对财产的损害,也包括对人身的损害。例如,网站将用户的信用卡帐号透露给第三人,导致用户信用卡上金额被洗劫一空,给用户造成的这一巨额损失,即侵犯用户网络隐私权导致的直接损害,又如电子邮箱经营者利用网络技术的便利条件,私自拆封、泄露、篡改他人邮件通信内容,使用户失去了与收信人签订合约的良机,从而无法实现预期的合约利益,因而是一种网络隐私侵权行为造成的间接损害。
对人身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受害人的精神痛苦,例如,向用户发送垃圾邮件,使用户有限的邮箱空间无法再接收其他有价值的电子邮件,造成用户的精神痛苦。又如故意泄露人们的不幸身份、特殊嗜好等隐私信息,引起周边人对其产生偏见等。[5]
3.3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侵权行为中的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即特定的损害事实是否是行为人的行为必然引起的结果。只有当二者间存在因果关系时,行为人才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在网络隐私侵权行为中,如果给公民个人隐私造成的损害结果是由行为人的侵权行为所必然引起的,行为人就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即损害事实是由网络侵权行为造成的,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直接的关联性。如在网上随便披露他人的隐私,直接导致他人隐私泄露,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就表现出明显的因果关系[6]。
3.4.侵害网络隐私权行为人要有主观过错
过错是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中的主观原因,反映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心理状态。对属于一般侵权行为的网络隐私侵权行为来说,过错是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必备前提。
过错根据其类型分为故意和过失,在网络隐私侵权中,大多数行为人都是基于故意的心理而实施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在网络侵害隐私权行为中,行为人因过失造成的侵权大量存在。如网络服务商对用户的电子邮件应该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而没有采取,导致该邮件的泄露,则存在过失。又如,一教师将其学生写给自己的倾吐心中苦恼的电子邮件公布于校园网上,并附上自己为该学生提供的一些解决方法,想借此达到帮助该学生及教育全校学生的目的,但此举却严重侵犯了该学生的隐私,造成其精神痛苦,教师的行为虽不是出于故意,但却应当预见却因疏忽大意未能预见损害后果的发生,因而是一种疏忽大意的过失。[7]
网络隐私权侵权事件发生后,判断行为人是否应承担责任,就是看行为人是否同时具备上述四要件,同时具备的,应该承担侵权责任,不具备或没有同时具备的,则无须承担责任。
[4] 陈萍.试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4期
[5] 林子瀚 浅析网络隐私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经济研究导刊 2006年第26期
[6] 杨华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山东大学 2010年
[7] 冯军 网络隐私侵权行为探析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1月
Ⅳ 关于网络隐私的法律条文.
201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正式实施,该法第36条对互联网侵权责任有专条回规定:
第三十六条网络答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该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从立法来讲,该法案明确了侵权的法律责任及承担责任的方式,是公民民事权利保护的重大进步。然而,我担心的是模糊地规定互联网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对公民言论自由的滥用负“连带责任”,不仅约束了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同时也限制了网络平台作为公共领域的合法权利。
现实中,有些贪官利用自己职权,想方设法地向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施加压力,让他们删贴;有些不法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采用各种手段,要求网站删除对他们负面的贴子。此条款的规定,可能被这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
Ⅳ 网络侵权行为有哪些网络侵权该怎么处理
网络侵权行为时有发生,面对这些网络侵权行为的时候,受到损害的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还没有遭受网络侵权行为的人也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网络侵权知识,那么,网络侵权行为有哪些?网络侵权行为处理方法网络侵权行为之网络侵犯人格权具体人格权包括身体权、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隐私权、姓名权及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它并不是虚幻的,是依赖于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网络中依然存在侵犯人格权的违法行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网上侵犯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只要受害人能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其合法权益就能够得到保护。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的名誉权的行为。《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三款明确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致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由此看出,隐私权在我国法律上不仅逐渐凸现为一种具体的人格权,而且在网络环境下也受到法律的关注和保护。网络侵权行为之网络侵犯著作权根据法律规定,著作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具体如下:(1)著作人身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2)著作财产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汇编权、翻译权以及其他应由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侵权行为层出不穷,如许多网站未经著作权人同意擅自将其作品上载到网络中;未与新闻单位签订许可使用合同,擅自转载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在网上传播走私盗版的音像制品等等。与此相应,法院受理的涉网著作权纠纷案件日益增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管辖地的确定;将数字化作品纳入著作权保护的范围,明确了数字化传播是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
Ⅵ 网络隐私权侵权包括哪些侵权方式
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中的延伸,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私人信息、专私人空间和私人活属动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
Ⅶ 侵权责任法与隐私权
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第二百四十五条 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第二百五十二条 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五十三条 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而窃取财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Ⅷ 隐私侵权怎么判
网络隐私侵权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侵权一旦成立,法院一般会判决被告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
(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
(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