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没有医患纠纷经验的人或者律师,请教一些问题,急急急!!!
您好!要看医院或者医务人员在这个诊疗过程是否存在过错,造成该损害的发生。同版时根据《 侵权责任法权》 第五十五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Ⅱ 医患纠纷的预防、处置与管理如何才能找到一个万全之策如何才能解决医患矛盾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难题
提升医与患的素质!任重而道远!
提高科技产品,培训专技人员,加强医疗质量!
Ⅲ 如何加强医患沟通,防范医患纠纷
作为医生一是热情对待病人;二是认真诊治病人;三是细心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三是若有自版己不能解决的权问题及时和自己的上级领导汇报;四是多占在病人的角度理解支持病人,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了工作。
作为病人做排队秩序,如果是危重的医生会提前安排的;二是理解医生的压力导致的情绪不稳定情况;三是有意见和问题尽量心平气和的提出和向主管医生的上级提出;四是医生如出现失误要注意尽量保全证据,尽量走正规程序要求解决;五是如果医生态度不好和医德不好的可向有关部门举报,不要以不冷静的方式处理。
Ⅳ 如何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是患者及家属、医院、医疗行政管理机构所期待的一个圆满结果和良好的愿望。
但是,如何妥善的处理医疗纠纷,是改革开放以来困扰人们的、癌症级的难题。
可以说,从来就没有谁能够妥善、圆满的解决过,最终只有某些寡头们满意,才能得以“皆大欢喜”的解决。
一、历史性渊源
医疗纠纷的历史性渊源,就要从传统医疗行为与现代商业性医疗行为的演变说起。
1,传统的医疗行为,是建立在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的社会福利事业。
因此,在全社会良好的道德规范基础上运行的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在医学教育、医疗行政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医疗操作人等等,在社会道德和个体良心上都能得以充分的保证,同时,也赢取了患者以及全社会充分的信任与合作。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即使出现了偶发性的医疗事故,对于肇事者,能够给予客观(在这里不能适用公正一词。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官方与民间从来就不存在公正。)的评价与处罚,并能够得到患者及家属和社会的认可,赔偿也只是象征性的,极少有纠纷,也能得以妥善的解决。
2,政治体制的改变对医疗体系的影响,是造成现代医患纠纷的始作俑者。
在过去的几十年前,影响中国各行各业的政治改变(简称政变),彻底的影响了包括医疗保障体系在内的所有的人和事,传统社会道德和医疗道德观念被摧毁,整个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受到彻底的改变,医疗事故层出不穷;肇事者得不到应有处罚,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安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因此,在缺乏全社会良好道德问责机制下,医疗行为的规范是脆弱的,是医患矛盾不能得以妥善处理的关键之所在。
二、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引发了医疗行为的社会经济效益含义的改变。
1,医疗保障体系的意义
我们丝毫不怀疑医疗体系对于社会全员的保障意义,而医疗社会保障的意义在于,极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全员对医药保障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实现整个医疗保障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2,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医疗保障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真正含义。
我们都知道,医疗体系的作用,就是为社会全体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身体健康保障,极大限度的减少劳动和非劳动减员,以最少的医药成本、最有效的医疗手段、最安全的医疗服务,在短时期内使患者康复,投入到社会生产当中去,从而创造最大的社会劳动收益、实现“医疗保障的社会经济效益”。
3,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医疗手段
然而事与愿违,人们、尤其是领导者,为了争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潇洒的放弃了“医疗保障的社会经济效益”,却片面的、不择手段的获取经济收益。
更有领导者弄虚作假套取经济利益。
譬如,某医院的常务、主管副院长,伙同手下一些人,与患者家属、派出所干警等串谋获取不正当利益。
将一频临死亡、或已经死亡的老年女性心源性患者,于傍晚绕过急诊直接住院“抢救”,严重违反诊疗程序,以权干扰医疗制度。
在“抢救”过程中,人为造成断电事故,且“患者”家属在抢救现场闹事、大声地叫骂、指责医院。
“患者”家属继而电话报警,一位五十余岁的干警到场,未经现场调查取证,在院领导的主持下,直接进入讨论赔偿程序。。。
这种行为,加重了医疗机构的负担,使“医闹”行为更加扑朔迷离。。。
这种行为,导致了高端医检、高价药、提成药的腐败医疗行为的泛滥,扩大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并严重的伤害了患者对医疗事业的信任。
为此,在医疗行为者拿走了高额医药费用时,却不肯承担医疗行为所造成的责任。
从而造成了患者不肯承担“花了足够多的钱、甚或导致家庭经济破产的困境,却不能保证把病人从死亡向上拉回来”的现实,导致医患矛盾的升级。
三、我国现行社会体制下的医疗纠纷,是时代性的不治之症。
在现代的社会体制不能得以有效的充分改善下,严重的、变态的医疗纠纷将会不断的持续下去。
1,通常情况下,医疗纠纷不会发生在政府官员或企业家身上。
这两种角色就医时,医院领导都会很重视,可以满足现有条件下的任何要求和最好的服务,由于身份地位的关系,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不会有太过份的行为。
2,医疗纠纷通常发生在社会底层的患者身上,更能成为某些人获取“医闹”利益的道具,使“医闹”产业化。
3,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可能的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
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谈,总是在满足某些方面要求的情形下结束。
其关键在于,找到利益的各方平衡之处,同时获得利益各方的妥协,方能结束无休止的医疗纠纷。
而作为医院方面负责医疗纠纷的执行人来说,需要足够的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只说职责范围内的话,安抚、软化对方,及时向领导汇报情况,等待领导决策。
总之,妥善的处理医疗纠纷,就是尽可能地展现你的“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才能,表现出足够的诚意;不大包大揽,争取对方同情。
以上所言,仅供参考,未经论证,不足为据。
Ⅳ 面对医患纠纷怎么处理
医患纠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却又必须冷静面对的问题,如何应对医患纠纷已成为当前医院(个体医生)与患者双方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
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
在谈到医患纠纷的处理时,认为医患双方对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及应履行的义务并不十分清楚,也是引发医患纠纷的深层原因。因此,医患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不仅是预防和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措施,也是确认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的主要依据。任何一方的权利受到侵害时,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义务的不履行则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免除或减轻对方的民事赔偿责任。
医院的权利主要包括治疗权(疾病检查权、自主诊断权、医学处方权);医学研究权;医护人员的人权尊严权等。医院的义务主要有九个方面:依法开业及执业的义务;依法或依照双方约定提供医疗服务的义务;对社会及患者的忠实诚信义务;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病情、治疗措施、注意事项等告知义务;医疗转诊义务。对不能治疗的疾病,应及时建议患者转院治疗;报告义务。发生重大医疗事故等情况时,应依法向卫生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职业道德方面的义务,如诊疗最优化,用药适量,手术合理,治疗方案最佳,使患者痛苦最小,医疗费用最低等。
患者作为医患关系中的弱势一方,更需明确了解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胡法官介绍说,根据我国宪法、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卫生部的一些部门规章、医疗操作规范等有关规定,患者的权利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生命健康权;人格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财产权;公平医疗权;自主就医权(包括选择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知情与同意权。患者对疾病的病情、治疗措施、医护人员的情况等享有知情权,而医院采取的治疗行为应事先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之后方可进行;医疗文件的查阅权、复印权;监督权;索赔权;请求回避权。对可能影响公正、公平医疗事故鉴定的组成人员,有权提出回避。同时,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守和履行如下义务:一是遵守医疗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医院的相应管理;二是尊重
医务人员的人格及工作;三是积极配合医疗服务,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治疗;四是接受强制治疗义务。患者患有传染性疾病时,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主动接受强制性治疗;五是交纳医疗费用的义务;六是防止扩大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发生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后,患者应采取积极措施,避免损害结果的扩大,否则患者的扩大损失部分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如何应对医患纠纷?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医患纠纷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解决:一是自行协商。医患双方可以自主自愿地进行协商处理,所达成的协议只要不是受胁迫所签或存在重大误解,其协议是合法有效的。这种处理方式对医患双方来说无疑都是最优选择,不仅利于改善医患关系,而且医院的声誉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二是行政解决。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对医患纠纷进行调解。第三种途径就是司法裁决。但医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与非医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的法律适用是不尽相同的,前者需适用医疗事故条例进行裁决,而后者则依照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予以裁判。
医患双方在医患纠纷诉讼中应注意哪些事项时,首先患者在起诉时应注意是否超过了诉讼时效。按照民法通则第136条第二款的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患者应当在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犯时起一年内向医院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超出诉讼时效后就会失去法律的保护,法院会作出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的裁判。第二,医患双方的举证责任不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若干规定的规定,医患纠纷的证据责任分配是责任倒置,具体而言,患者在起诉时应提交在医院就诊治疗、遭受损失的事实及具体数额等相关证据材料,而医院需承担证明自己在对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不存在过错或过失的充分证据,否则,医院就需承担对患者造成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害的赔偿责任。第三,应选择最恰当的法律、法规及有针对性的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和保护自己的权利。这是因为同一医患纠纷可能发生法律竞合的问题,但依据不同的法律规定,其法律责任可能有较大区别,关键是看哪一部法律、法规,哪一具体法律条款对自己更有利。诉讼中应围绕核心问题进行举证、质证,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疗人身侵权损害赔偿的标准与范围
医疗人身侵权损害的赔偿标准有两种:一种是医疗事故条例规定的赔偿标准,但此规定只适用于构成医疗事故的医患纠纷;第二种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及人身损害精神损害赔偿等相关司法解释所规定的赔偿标准,适用于医疗事故等特殊案件外的所有人身侵权损害赔偿案件。
具体赔偿范围: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此外,受害者还可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法律、行政法规对精神损害赔偿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对于超过确定的护理期限、辅助器具费给付年限或者残疾赔偿金给付年限和医疗费用不足、被抚养人生活费确需增加等情形,受害者还可以再次向人民法院起诉。
Ⅵ 医患纠纷的处理的建议和方法
广东省法院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粤高法发[2005]12号 2005年4月6日)一、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统一全省各级人民法院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案件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促进审判质量提高,确保司法公正,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是人民法院一项系统的内部管理工作。
人民法院建立内部日常性的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第三条 人民法院通过对“可能有质量问题”案件的审查、认定和处理进行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是指被改判、发回重审的案件和被投诉有质量问题的案件。
第四条 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实行自查和核查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对本院案件质量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第六条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或其授权的副院长主管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或批办有关事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庭对本庭案件质量直接监督管理,对“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负责自查。
各审判庭庭长是本庭案件质量监督管理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 各级人民法院审监庭除负有第七条规定的职责外,对本院其他审判庭“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负责核查。
第九条 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
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可以指令下级法院核查,也可以调卷核查。
二、程序
第十条 对被改判、发回重审或被投诉有质量问题的案件,本院相关审判庭在收到改判、发回重审裁判文书、案卷材料或者投诉材料之日起30日内进行自查并写出自查报告,自查报告由审判庭的庭长签署后报该审判庭的主管院长。自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案件基本情况;
2.被改判、发回重审或被投诉的原因;
3.分析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及存在问题的性质、程度;
4.提出对问题的处理意见。
被投诉有质量问题的案件是指立案信访部门对投诉材料审查处理后,认为可能有质量问题而送有关审判庭自查的案件。
第十一条 各审判庭的主管院长对相关审判庭报送的自查报告审阅后,将案件批转审监庭进行核查。
第十二条 司法统计部门每月对二审被维持、改判、发回重审以及被投诉有质量问题案件的数据等情况进行统计,制作统计表报院领导并送审监庭。
审监庭根据统计表检查相关审判庭是否对相关案件及时自查并提交自查报告,检查情况每半年通报一次并上报院领导。
第十三条 审监庭收到各主管院长的批示和审判庭的自查报告后5日内指定审判人员核查。核查期限2个月,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第十四条 审监庭对发回重审案件认为需要待案件重审后再进行处理的,待案件重审结案后分别不同情形进行处理:
1.裁判结果与原审一致,没有上诉、抗诉或者上诉、抗诉后二审维持原裁判的,案件不再核查;
2.除第一种情形外,其他案件在裁判生效后进行核查。
第十五条 审监庭对案件的核查采取合议制。
第十六条 案件核查完毕后,审监庭应当写出核查报告。
第十七条 审监庭对被改判、发回重审案件的核查报告,根据下列情况提出意见:
1.对因提供新证据等不属于质量原因导致改判、发回重审的,提出案件没有质量问题的意见;
2.认为确属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当或程序不合法而导致改判、发回重审的,建议审判委员会讨论。
案件质量监督管理的主管院长对核查报告审核后作出审批意见。
第十八条 审监庭对被投诉有质量问题的案件的核查报告,根据下列情况提出意见:
1.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的案件,建议交由相关审判庭对投诉人进行答复;
2.对没有原则错误,但存在瑕疵的案件,建议交由相关审判庭做好投诉人的说服解释工作,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3.认为存在明显事实、证据认定不当、适用法律错误或严重违反诉讼程序的案件,建议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案件质量监督管理的主管院长对核查报告审核后作出审批意见。
三、案件质量问题的认定和责任承担
第十九条 有质量问题的案件是指事实、证据认定、适用法律或程序上有差错,影响裁判结果公正性和正确性的案件。
第二十条 下列情形不属于案件质量问题:
1.当事人放弃或部分放弃权利主张而导致改判或发回重审的;
2.刑事案件有新证据或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提供新证据而导致改判或发回重审的;
3.因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或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修订而导致改判或发回重审的;
4.对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或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理解不同而导致改判或发回重审的;
5.因行政机关重新作出行政行为或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而导致改判或发回重审的;
6.审判委员会认为不属于质量问题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审判委员会对核查报告和有关案件材料讨论后,依照事实和法律,作出案件是否有质量问题以及问题的性质和程度的认定,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决定或意见。
第二十二条 对案件质量差错责任人根据责任的性质和责任大小,分别依照干部考核的有关规定进行考核或依照《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以及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 责任人对案件有质量问题的认定及作出的处理有意见的,可以向审判委员会提出申诉。
四、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档案
第二十四条 审判委员会、政工人事等部门应当以个人为统计对象建立相应的案件质量监督管理资料档案;各审判庭应当建立本庭审判人员案件质量监督管理资料档案。
第二十五条 各审判庭对本庭办案人员的办案数、被改判、发回重审和被投诉案件数、被审判委员会认定有质量问题的案件数等情况进行统计,制作办案人员案件质量监督一览表。统计数据每半年送审监庭一次。
案件质量监督一览表
庭: 年 月
┌————┬———┬———————┬————————┬———————┬———————┬————————┬————————┐
│ │ │ 被改判案件 │ 被发回重审案件│ 被投诉案件 │ 合计 │ 被审委会认定 │ │
│审判人员│结案数│ │ │ │ │ 有质量问题案件│ 备注 │
│(承办人)│ │ │ │ │ │ │ │
│ │ ├———┬———┼———┬————┼———┬———┼———┬———┼———┬————┤ │
│ │ │ 件数│ 比例│ 件数│ 比例 │ 件数│ 比例│ 件数│ 比例│ 件数│ 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表中比例是指上列各项案件数与已结案件数的比例。 │
│ │2.此表每半年统计一次,各审判庭分别于6月25日和12月25日前将表统计后送审监庭,审监庭将表汇总后于年底前报审委会│
│ 备 注│ │
│ │并送政工人事部门。 │
│ │3.非承办人意见,但因合议庭多数人意见或审委会意见而导致出现质量问题的案件不列入此表统计。 │
└————┴——————————————————————————————————————————————————————┘......
这样可以么?
Ⅶ 如何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
一、防范方法
1、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2、加强质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预防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
3、提高病历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并加强管理。
4、改进服务作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切实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5、实施知情同意,医院在医疗活动的不同阶段都要防范医疗争议,自始至终都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通过告知明确医疗服务合同的目的、疾病发展转归过程和医疗服务的损害特性,明确医疗服务合同履行的风险。
二、解决途径
医疗民事纠纷与其他民事纠纷一样,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属民法的调整范畴。根据 “私法自治”的原则,通常情况下,国家不予干预,因此,双方当事人可以就医疗纠纷进行协商,也可以进行民间调解和行政调解。
从理论上讲,医疗合同纠纷也可进行仲裁解决,但仲裁解决医疗纠纷还不受重视。国家对医疗民事纠纷的干预表现为民事诉讼,需要当事人起诉才能发生。也可以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解决。
(7)医患纠纷管理经验扩展阅读
医疗纠纷法律法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为了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国务院制定本条例,从制度层面推进医疗纠纷的依法预防和妥善处理,着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条例》明确提出开展诊疗活动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范,恪守职业道德。通过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的日常管理,强化医疗服务关键环节和领域的风险防控,突出医疗服务中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从源头预防医疗纠纷。
《条例》明确了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途径和程序,重点强调发挥人民调解途径在化解医疗纠纷上的作用,并从鉴定标准、程序和专家库等方面统一规范了诉讼前的医疗损害鉴定活动。
《条例》对不遵守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要求、出具虚假鉴定结论和尸检报告、编造散布虚假医疗纠纷信息等违法行为,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