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数人侵权的种类有哪些
数人侵权的种类:
一、共同加害行为;
二: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
三:共同危险行为;
四、承担连带责任的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
五、承担按份责任的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
B. 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责任形态有哪几种
制定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一定要对其中的侵权责任形态做出比较统一以及明确的规定,这样才可以提高司法审判中的法律适用性,就可以更好的对于侵权事故中的当事人双方之间的利益进行更好的平衡,从而更好的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本文就对此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大陆法系中对于侵权责任形态的规定
在大陆法系中,侵权责任形态的具体含义指的就是当事人对于侵权法律如何进行分配器具体的表现形式,更为具体来说就是在侵权关系中存在着不同的当事人需要根据其责任来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在大陆法系中,对于侵权责任形态一直存在着较为具体的规定。比如说在罗马法中,对于私犯的划分中期基本标准就是自己责任以及替代责任。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侵权行为法也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同时对于侵权责任形态也进行了不断的丰富,开始出现分担责任以及补充责任等新的形态,这就可以更好的解决不同需要。
尽管大陆法系中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抽象以及概括性强,但是对于侵权责任形态却一直没有进行过抽象以及系统的研究,对于其规则都是使用散装的形式,也就是说对于分散在侵权行为法中的不同部分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整理,这也是大陆法系的侵权行为中的理论和立法中需要改革的一个问题。
二、侵权责任法中已经规定出的侵权责任形态的相应内容
(一)侵权责任中的自己责任以及替代责任在侵权责任中,自己责任和替代责任期具体的表现就是要让行为人来承担责任还是要由和行为人之间存在一种特定关系的责任人来承担责任。在民法法律体系中国,对于自己责任以及替代责任规定的形态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在侵权法体系中对于最基本的赔偿责任进行规定的具体分配形式。如果说,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赔偿的话,就被成为自己责任,也可以被成为直接责任。假如说是存在特定关系的负责人对于行为人的行为进行赔偿的话就被成为替代责任,也可以被称为间接责任。
(二)侵权责任的单双方责任单方责任和双方责任在侵权责任中具体来说就是要表示出在侵权责任重到底是由其中一方进行赔偿还是双方都需要进行赔偿。其中单方责任指的就是由一方来进行赔偿的侵权责任形态,比如由加害人一方来进行赔偿,或者是因为受害人的过失引起的伤害由受害人进行赔偿。而双方责任指的就是由加害人和受害人双方共同来进行责任的承担。其中重点就是双方责任。这种双方的责任形态指的就是侵权行为的后果,由行为人来承担责任,但是受害人也需要承担其相应的那一部分责任。具体来说就是加害人和受害人来分担责任,这样起综合就是全部责任。如果说双方都不存在过错的话,就会出现公平责任。在发生损害的过程中行为人需要承担双方的责任形态,但是如果受害人一方也存在其过失的话就可以进行抵消。
(三)侵权责任的单独责任以及共同责任如果在具体的法律事件中侵权责任由被告方来承担的话,这样就会存在加害人是单数还是多数的问题。这样侵权责任形态就会因为加害人在数量上的变化而出现更多的变化。首先就是单独加害人,其结果就是由自己进行负责或者替代负责。但是如果存在多个加害人的话就会出现共同责任。共同形态就是侵权行为人的数量是负数,这样就会把具体的赔偿责任进行分配或者分担。具体承担的形式就是如果已经构成了共同侵权行为就需要共同责任人之间一起承担责任,那么这就属于连带责任,假如多个行为人之间树化玉不真正的连带责任,那么多个行为人就必须要承担不真正的连带责任。如果说形成了补充形式就需要行为人来承担补充责任,要具体的分为直接责任人和补充责任人。如果说多个行为人构成没有过错联系的共同致害行为,那么行为人就需要根据具体原则来承担责任。
(四)侵权责任形态的作用和意义第一,侵权责任形态的作用体现在可以把构成和方式连接起来。在侵权法的体系中,其构成和方式都是基本概念,但是侵权形态就可以将这两个基本概念连接起来,成为连接两个部分的中枢。在侵权法体系中,侵权责任的构成和方式都是起最基本的概念,所以将这两个部分连接起来对于侵权法的发展以及成熟有重要的意义。第二,侵权责任形态可以跟好的落实其责任以及赔偿等的具体归属而避免出现模糊以及矛盾等。在法律体系中,侵权责任的构成主要解决的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已经形成侵权的具体问题。如果说构成了侵权责任的话就需要将责任具体的落实到行为人或者负责人的神色。所以就需要由具体的行为人或者负责人来承担责任。第三,可以实现补偿以及制裁的作用。侵权责任其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实现补偿和制裁,但是假如缺少了具体形态的话就无法具体的实施补偿和赤字,也就无法对侵权人的行为进行制裁来保护受害人。
三、我国法律中规定出侵权责任形态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中规定出侵权责任形态,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在侵权法的司法实践中,侵权责任形态就是其对损害赔偿责任进行具体分配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法律体系中规定的侵权责任形态的体系以及相关规则等都只是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和需求的反映。在我国法律体系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存在有很多种不同的侵权责任形态。这些侵权责任形态其作用就是更为科学以及细致的对于法律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进行平衡。准确的对这些责任形态的具体规则进行应用的话可以实现对于法律关系中受害人一方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也可以更为公平的确定加害人的赔偿责任。立法工作的具体要求就是要让法律可以更为直接的反应显示出现实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此还没有给出更为抽象规定,而是借用大陆法系中分散的方式进行规定。所以在我国制定、修改、完善侵权责任法的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借鉴英美法律中的做法来对侵权责任形态中做出系统抽象的规定,这样可以让其规则更为明确并且由较好的操作性。
第二个意义,就是在现实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因为立法对于侵权责任形态的固定是分散的还不是系统的,所以说各种不同形态规定就会存在于各种具体的规定中,并且因为并不规定每一个具体侵权责任形态的具体规则所以法官在使用侵权责任形态时就会出现很多混乱的情况。
第三个意义就是在我国制定、修改、完善侵权责任法的过程必须要对侵权责任形态进行统一明确的规定,否则对于很多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会无法进行纠正。如果在个案上存在对于法律的错误适用并没有大问题,但是如果在法律以及司法的解释上存在很多问题的话就会对于法律实践造成严重的后果。因为一旦如此很可能导致无法用法律去合理的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无法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所以就需要在制定、修改、完善侵权责任法的过程来改变。
四、我国法律中规定侵权责任形态的具体规则分析
第一就是自己责任的规则,在对此进行规定的时候可以借鉴法国法律体系中中的具体规定,将其规定为:在规定侵权责任时没有特别规定出侵权责任形态的,为自己负责,就是要行为人应该对自己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起责任。
第二就是替代规则的规则,对此可以借鉴法国法律体系中的规定:承担替代责任的,其责任人就是对造成损害的行为人的行为进行负责的人,该责任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对于已经承担了替代责任的责任人,有权向出现过错的行为人进行追偿。
第三就是连带责任,在对此进行确定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将其规定为:受害人可以向连带责任人其中的一个人或者多人请求其承担起部分责任或者全部责任,但是其赔偿总额不可以超过损害赔偿责任的总额。对于已经承担了超过其份额的连带责任人,有权利向其他的连带责任人行使追偿的权利。
第四就是按份责任的规则确定。对此可以直接规定为,在多个加害人应该按照其行为来进行侵权责任的确定,其中责任人可以拒绝超过其责任范围的赔偿请求。
第五就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具体确定,对此可以确定为如果一个损害事件造成了多个赔偿请求,其中多个请求权的救济目的相同,那么受害人就只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选择一个请求权。
除此之外还有补充责任以及双方责任、并和责任规则的确定等,还需要更多的探讨。
总之,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我国制定、修改、完善侵权责任法的过程,我国对于侵权责任的具体形态还存在很多空白或者漏洞,所以对此还应该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C. 民法典规定的数人共同侵权责任有哪些形态
1、相应的责任:《民法典》第177条、592条、743条、793条第三款、1169条第二款、1192条、1189条、1191条第二款、1192条、1193条、1256条。
2、相应的补充责任:《民法典》第1198条、1201条。
3、相应的赔偿责任:《民法典》第755条、1209条、1212、1224条。
4、连带责任:《民法典》第83条第二款、164条、167条、786条、791条第二款、834条、932条、973条、1169条、1170条、1171条、1195条第二款、1197条、1214条、1215条、1241条、1242条、1252条。
D. 侵权责任方面的问题(数人侵权与免责事由)
1、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从法条的表述上就能看出两者的区别:第十一条 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行为人的行为都侵害了受害人的权益。11条及12条的情形,台湾实务上直接称为共同侵权行为(参见 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十条 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可见,能够确定侵权人的,就是一般侵权行为(行为人为1人)或者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的行为人不能判明,而11条的行为人能判明,其行为人都实施了侵权行为。
二者构不成竞合。如果能判明行为人,就不需适用共同危险行为的规则。
2、意外事件作为免责事由,本人在《侵权责任法》中未看到。关于意外事件,张新宝教授在《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是这样表述的:意外事件作为一种抗辩事由,得到了我国民法学和司法实践的普遍承认。有人认为意外事件可以作为侵权法上的免责事由,但要区分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在严格责任中,一般不能作为免责事由。......笔者认为,意外事件不能构成一种抗辩事由。
E. 数人侵权行的概念是什么
共同侵害:
是指侵害行为时有二人或者数人的侵权行为。
构成表现:
1、主体的复数性,加害人为二人或者二人以上。
2、行为的共同性,多个加害人的行为彼此关联,共同导致侵害结果的发生。
3、结果的单一性,数个加害行为产生一个侵害后果。
F. 数人分别侵权问题
如果甲乙之间可以确定责任份额,那么真对甲乙之间在甲承担全部责任以后,可以找你追偿乙的内部责任
G. 民法典数人侵权的种类有哪些
《民法典》数人侵权的种类有:
一、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实施的共同侵权行为;
二、教唆、帮助他人的侵权行为;
三、无意思联络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侵权行为。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人身的财产损害赔偿范围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H. 多人侵权的几种形式
先从我院日前审理的一起民事侵权案件谈起,雇主张某雇请小工钱某乘坐杨某的货车去装卸红麻,途中发生交通事故,钱某受伤致二级伤残,交警部门认定杨某负主责。钱某以雇主张某和交通事故侵权人杨某为被告诉请判令赔偿。原一审是这样处理的,判雇主承担百分之四十的责任,判交通事故侵权人承担百分之四十的责任(因交通事故侵权人自愿接受该意见且主动履行,该部分以调解方式解决),雇员自己承担百分之二十的责任。判决生效后,雇主张某申请抗诉,市检察院提请抗诉,市中院裁定再审并提审,审的结果是发回重审,我院又另行组成合议庭再次审理,这时,钱某不再向杨某主张权利,只向张某主张权利。在如何处理上,合议庭的意见与审委会的意见相左。一个案件历经一、二审法院三次审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源何在?这个案件涉及二人以上多人侵权,只有弄清责任形态,才能正确处理。那么,二人以上多人侵权究竟有哪些责任形态呢?根据侵权法理论和法律规定,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规定,多人侵权有四种责任形态,即连带责任、按份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四种形态。
一、四种责任形态的概念与特征
(一)、连带侵权责任
连带侵权责任,是指受害人有权向共同侵权人或共同危险行为人或其他共同加害人中的任何一个人或数个人请求赔偿全部损失,而任何一个共同侵权人或共同危险行为人或其他共同加害人都有义务向受害人负全部的赔偿责任;共同加害人中的一人或数人己全部赔偿了受害人的损失,则免除其他共同加害人向受害人应负的赔偿责任。其主要特征有:一是各个侵权人之间主观上有共同过错,包括共同故意和共同过失;二是各个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性,即为共一个行为,即便是表面上的数个行为,也是直接给合成同一个行为,发生同一损害后果;三是外在责任的整体性;四是共同加害人之间有潜在的内部责任份额关系,依据这种关系,共同加害人之间存在内部求偿权。
根据《解释》的规定,适用连带责任有如下几种情形:一是共同侵权,即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行为人之间负连带责任;二是共同危险行为,即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并造成损害后果,不能确定实际侵害行为人的,应当负连带责任,但共同危险行为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这里是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不是过错举证责任倒置);三是雇佣人致人损害的,如果雇员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雇员与雇主向受害人负连带责任,这是新规定,突破了传统的民法理论;四是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五是帮工致人损害的,如果帮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赔偿权利人请求帮工人和被帮工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六是人工构筑物因设计、施工缺陷造成损害的,由所有人、管理人与设计、施工者承担连带责任。除此之外,还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适用连带责任要注意三点,一是把握其法律特征;二是要有法律明确规定;三是赔偿权利人起诉部分共同侵权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赔偿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的,其他共同侵权人对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不承担连带责任。责任范围难以确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权人承担同等责任。
人民法院应当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法律后果告知赔偿权利人,并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情况在法律文书中叙明。这又是新规定,与连带责任原理不符,但我们必须遵照执行。
(二)按份责任。是指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相对应,可在对比中把握其法律特征,此处不再赘述。这里有两个难点,一是原因力比例的衡量;二是这里的间接给合与共同侵权中的直接结合在司法实务中如何区分?不易把握,似要进一步明确。
(三)不真正连带责任
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数个行为人对一个受害人实施加害行为,或者不同的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致使受害人的权利受到损害,各个行为人产生同一内容的侵权责任,各负全部赔偿责任,并因行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的侵权责任形态。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征:第一,数个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造成一个损害。例如上述案例中,杨某基于交通事故侵权行为致使钱某受损害,而雇主张某因与钱某之存在雇佣关系,钱某又是在雇佣活动中受损害的,他可以基于雇佣关系请求张某负损害赔偿责任。交通事故侵权行为和雇佣劳动这两个行为都是损害发生的原因。但是发生的又是同一个损害后果,而不是两个损害结果。
第二,数个行为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侵权责任,这个责任就救济受害人损害而言,具有同一目的。如上所述,雇主的工伤事故赔偿和第三人的侵权赔偿,都是救济受害人损害的赔偿,都是一个目的,因此分别产生不同的侵权责任,责任的目的都是救济该同一损害,而不是救济各个不同的损害。
第三,受害人享有不同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可以“择一”行使,或者向雇主或者向第三人请求承担责任,而不是分别行使各个请求权。受害人选择的一个请求权全部实现之后,其他请求权消灭。这就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就近”规则,受害人可以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法律关系当事人作为被告起诉。
第四,损害赔偿责任最终归属于造成损害发生的直接责任人。如果受害人选择的侵权责任人就是直接责任人,则该责任人就应当最终地承担侵权责任。如果选择的责任人并不是最终责任人,则承担了侵权责任的责任人可以向最终责任人请求赔偿,最终责任人应当向非最终责任人承担最终责任。《解释》第11条就有“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的规定。这就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最终性”规则。
(四)补充责任
侵权补充责任,是指多个行为人基于各自不同的发生原因而产生同一给付内容的数个责任,各个行为人负担全部履行义务,造成损害的直接责任人按照第一顺序承担责任,承担补充责任的人只有在第一顺序的责任人无力赔偿、赔偿不足或者下落不明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并且可以向第一顺序的责任人请求追偿的侵权责任形态。
担保法有关于担保性质补充责任的规定,高法解释中关于会计事务所过错验资不实应负的责任也是补充责任,但在侵权法上,我国以前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补充责任未作明确规定,《解释》在这方面作出新规定予以填充,第6条、第7条、第14条和第15条对补充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责任;二是学校对保护在校未成年学生未尽安全保障义务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三是第三人致害帮工人的,被帮工人的补充补偿责任。
二、几种责任形态的联系与区别
连带责任与按份责任相对应,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相对应,比较几种责任形态的特征,不难把握它们之间相同点与不同点。
首先是四种责任形态的相同点,一是侵权行为人均为多数,与单个侵权责任主体相区别;二是给付内容相同;三是各行为人均负赔偿责任,除按份责任外,其余三种责任形态均负全部赔偿责任;四是均产生同一损害后果;五是各个行为人的侵权行为均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无因果关系无责任;六是除按份责任外,其余三种责任形态均因任一行为人的给付而使全体责任归于消灭。
第二、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与连带责任的区别。一是产生的原因不同。连带责任主要是基于共同侵权行为或准共同侵权行为而产生,其损害后果的发生是基于一个侵权行为,或数个共同侵权行为人的行为直接结合成一个行为。而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的产生必须是不同发生原因产生损害后果,即各个行为人与受害人造成的损害的原因是不同的法律事实,不是一个行为,而是几个行为,他们之间的责任关系必须是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实。如:直接侵权行为是造成损害的全部原因,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一方的疏于注意而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也是发生损害的全部原因,这两个原因事实不是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侵权行为,而是两个单独的侵权行为,因此不是共同侵权行为,而是承担直接责任和补充责任的两个侵权行为;二是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不同。负连带责任的共同行为人必须具有共同过错或者有共同行为,各行为人在主观上互相关联,或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或者他们每一个人的行为直接结合成为一个行为。这个行为是造成损害的原因。而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的数个行为人之间则没有共同过错,行为人各自具有单一的主观状态,没有任何意思上的联系,责任相同纯属于相关的法律关系发生巧合,使责任竞合在一起。如:直接侵权行为人具有一个过错,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人对受保护人疏于保护的行为也是一个过错,这两个过错都是各自独立的主观过错,不是共同过错,因此产生的责任也不是连带责任,而是补充责任。又如,第三人基于侵权过错而承担责任,而雇主则不是基于过错,而是基于雇佣劳动保护义务而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是严格责任,过错不是雇主应负责任的构成要件,自然,雇主与第三人之间也无共同过错;三是行为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连带责任侵权人之间尽管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共同加害人之间有潜在的内部责任份额关系,依据这种关系,共同加害人之间存在内部求偿权。在一个或者数个共同加害人承担了全部责任之后,对其他没有承担侵权责任的共同加害人有权请求追偿其应承担的份额。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的行为人之间不存在这种内部分担关系,负有补充责任的人承担了赔偿责任,有权向其他加害人追偿,但是这种追偿也不是基于责任份额分担关系,而是基于最终的责任承担。
第三、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联系和区别
但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作为两种责任形态还是有区别的:1、不真正连带责任通行“最近”原则,受害人可以向“最近”的责任人请求赔偿,而不论其是否“最终责任”人。补充责任不存在“最近”原则的适用,各个侵权行为人承担的侵权责任,有先后顺序之别,直接侵权人是第一顺序的责任人,补充责任人是第二顺序的责任人。2、适用不真正连带责任时,受害人对于各个责任人享有选择权,可以任意选择不真正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而不必遵循顺序的规则。但是补充责任必须遵循顺序规则,第一顺序的直接责任人应当首先承担责任,受害人也应当首先向直接责任人请求承担责任,而不能直接向第二顺序的补充责任人请求赔偿。3、在第一顺序的直接责任人无力赔偿、或者赔偿不足、或者下落不明时,第二顺序的补充责任人开始承担责任,就第一顺序的责任人承担不足或者不能承担的责任,由第二顺序责任人承担补充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没有这个规则。
最后,我们再来评析本文开头提到的案例,很明显,这是一起典型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案例,雇员钱某既可选择按雇佣劳动法律关系诉请雇主张某承担赔偿责任,也可选择基于交通事故侵权法律关系诉请交通事故侵权人杨某承担交通事故侵权责任,本案中,既然钱某己选择按雇佣劳动法律关系诉请雇主张某承担赔偿责任,就只能按严格责任原则判决雇主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如果雇主张某能举证证明在雇佣劳动法律关糸中,钱某对损害的发生存在故意,则可以免责;有重大过失,则可以适当减责,纵观本案案情,这两种情形均不存在,因此,雇主张某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责,而雇主在承担赔偿责责后可基于赔偿代位向交通事故侵权人追偿。但不能混淆法律关系性质,将另一个法律关系即交通事故侵权法律关系中钱某或杨某的过错嫁接到雇佣劳动法律关系中来冲减雇主基于严格责任而承担的雇佣劳动安全保护之责,否则,雇员、雇主及交通事故侵权人各基于什么法律关系和什么法律事实分别承担什么性质的责任?其实,这类案件,民法理论上己有比较成熟的不真正连带责任适用规则,这次高法《解释》第十一条又予以明确肯定。如果不遵循不真正连带责任适用规则,硬要将雇主拉到交通事故侵权法律关系中或硬要将交通事故侵权人拉到雇佣劳动法律关系中,将不同性质的“过错”、“责任”混用嫁接,那么,一是将法律明确规定的不真正连带责任形态误作按份责任形态处理,既无法理根据,又违背法律规定;二是违背不告不理原则;三是归责原则混用、错用,雇主对雇员受害是按照严格责任原则归责,属于特殊侵权,而原来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是按过错责任原则归责的,实质上是一般侵权,两种归责原则是不能混用的;四是损害了雇员的合法权利。如果按雇员受害人身损害赔偿来判,按照严格责任原则,雇主应承担全额赔偿责任,怎能让雇员承担百分之二十的责任?如果交通事故侵权人无力赔偿,雇员岂不又负担另外百分之四十或百分之六十份额无法求偿的风险?五是也损害了雇主的追偿权,你这样按比例在同一案中分别判断了,雇主怎么追偿?六是实际上错误免除了交通事故侵权人的部分侵权责任,因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上确定他承担主要责任(当然是按原来的《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划责的),而他只承担百分之四十的责任,这是主要责任吗?
I. 数人侵权行为与责任
《侵权责任法》 第十条 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专数人的行为造成他属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一条 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二条 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