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超市某商品特价,结果收款还是照原价,消费者如何维权
这是超市的责任,一般大型超市遇到这种情况会主动承认错误而且会同意给你退货,如果你坚持不退货他们都会给你补差价的,超市不这样做那就是欺诈行为。
『贰』 <新消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的立法依据是什么
【解读】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消法》)对网络购物等非现场购物进行创新性的规定,即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费者定作的;(二)鲜活易腐的;(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四)交付的报纸、期刊……而在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纠纷解决过程中发现,经营者以各种手段及借口规避新《消法》的“七日无理由退货”规定,如私设购物规定、以商品被拆封等理由拒绝消费者的退货申请,针对这一问题,《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做了更为细化的规定。
如《办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承担无理由退货义务,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并超过十五日的,视为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一)对于适用无理由退货的商品,自收到消费者退货要求之日起未办理退货手续……(四)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无正当理由未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
根据上述规定可知,即将施行的《办法》细化了新《消法》的“无因退换货”规定,且规定经营者不依法履行“七日无理由退货”并超过15日的,视为故意拖延和无理拒绝,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因此,案例中王先生遇到的问题在《办法》中有了明确规定,即经营者以商品被拆封、查验影响商品完好为由拒绝退货的,超过十五日,即视为经营者存在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的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依法予以惩处。
解读二:《办法》实施后,“预付款消费”不再退费难
观点:预付款消费有保障,违约经营者将受严惩
【案例】
日前,消费者张先生在一家健身房办理了一张健身卡,并存入5000元钱。之后,健身房竟贴出“装修通知”,装修几个月一直不恢复营业。后张先生听说健身房早已停业,可卡内还存有几千元预付款,便找经营者退款。但经营者让张先生回家“等信儿”,一直拖延张先生,不予退款,张先生就此事多处投诉。
【解读】
预付卡消费投诉是近些年消费纠纷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对于预付款问题,新《消法》第五十三条仅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即经营者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只对经营者应该履行退回预付款的责任及义务进行了规定,但对于经营者拒绝履行退费等义务的情形,新《消法》未明确规定,而《办法》对此进行了具体补充。
即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应当与消费者明确约定责任义务等内容;针对预收款消费方式中的退款难,专门规定了对退款无约定的,要按照有利于消费者的计算方式折算退款金额。经营者对消费者提出的合理退款要求,明确表示不予退款的自消费者提出退款要求之日起超过15日未退款的,视为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这既是对经营者拒绝履行预付款退费等义务的更为细致的规定,也是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际且具体的保护。
解读三:《办法》实施后,可以对“霸王条款”坚决说“NO”
观点:对“霸王条款”零容忍,加强惩治力度
【案例】
小王约朋友周末聚会,特意将家中藏酒拿到饭店,谁知被饭店方告知:“本店严禁自带酒水,如自带酒水需加收开瓶费”。小王认为饭店如此规定极不公平,故到消协投诉。
【解读】
近年来,“霸王条款”一直是新闻媒体、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热点,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点。新《消法》将经营者的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与格式条款一起作并列表述,《办法》则将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了细化,也加强了惩治力度。
《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使用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不得作出含有下列内容的规定:(一)免除或者部分免除经营者对其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承担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赔偿损失等责任……(四)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其提供的或者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对不接受其不合理条件的消费者拒绝提供相应商品或者服务,或者提高收费标准;(五)规定经营者有权任意变更或者解除合同,限制消费者依法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权利;(六)规定经营者单方享有解释权或者最终解释权……
实际上,以往的消费活动中,绝大部分经营者提供的是格式条款合同,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将不必要的责任强加于消费者,遏制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办法》对于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地位上的平衡,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鼓励自由平等的价值体现,对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作用。
解读四:《办法》实施后,可能遭遇的“种种欺诈”都列明在内
观点:明确欺诈情形,严惩欺诈行为
【案例】
消费者张女士在一家服装店以20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件“清仓甩卖”的衣服。几天后,张女士再去这家服装店时发现,店内在售的同款大衣,价格是1300元,但已经没有“清仓甩卖”的标志了。张女士认为,她当时购买这个大衣是因为当时是“清仓价”肯定便宜才购买的,谁知后期更便宜了。张女士觉得自己被商家欺骗了,故投诉到消协。
【解读】
新《消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新《消法》虽对欺诈行为赔偿数额进行了规定,但却缺乏对欺诈种类明确界定。
《办法》在注重对经营者销售商品的行为进行规范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对服务欺诈的认定。不仅在多项条款里提到了服务,还在第十三条新增了对装修、家政服务、房屋租赁等服务领域欺诈行为的认定。
解读五:《办法》实施后,个人信息范围更明确
观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动真格
【案例】
消费者李先生近期计划买房结婚,在看过几个楼盘后,他经常会接到一些其他楼盘,甚至是装修公司、房产中介等打来的营销电话,有的甚至把卖房信息贴到其目前居住房子的门上。种种迹象表明李先生的个人信息已被泄露,但这些个人信息是怎么被透露出去的?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解读】
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是去年新《消法》的一大亮点,但缺乏较为细致、明确的规定,此问题在《办法》中进行了补充,并对个人信息的范围进行了明确。《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未经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二)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所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三)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消费者个人信息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活动中收集的消费者姓名、性别、职业、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址、联系方式、收入和财产状况、健康状况、消费情况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消费者的信息。
由此可知,无论是新《消法》还是即将施行的《办法》,也与国际上相关立法是一致的,适应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个人信息使用条件。
解读六:《办法》实施后,买卖货品将不再被骗
观点: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公示处罚信息、记入经营者信用档案
【案例】
李先生欲购一批货物,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王先生,在李先生签字、付款后,发现已经找不到王先生本人,后经调查得知,王先生在与李先生签字之前,就已经负债累累,并多次被当地相关部门行政处罚,但由于李先生并不知晓王先生被处罚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签订了合同。
【解读】
新《消法》和《办法》强调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要求经营者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增加经营者义务、责任的同时,强化有关行政保护力度。
《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其他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单处或者并处警告,违法所得三倍以下,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对经营者予以行政处罚的,应当记入经营者的信用档案,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及时向社会公布。”
《办法》施行后,如果李先生可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到王先生的处罚信息及信用档案,再决定是否与其签订合同,将有利于预防合同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因此,《办法》明确将行政处罚案件信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向社会公布,有利于通过信用的约束,用社会的力量惩戒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经营者。
『叁』 别人欠我钱,我请收账公司收款,如果出了什么法律纠纷我是否要负法律责任
要负法律责任的。
你签订的委托协议,出了问题全由收账公司负责,但是协议只有当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合法,才具有国家法律约束力。而讨债公司的存在是不合法的,所以这种协议在法律层面来讲是无效的。
2000年,国家经贸委,公安部,工商三部委联合下发了一份名位“取缔各类讨债公司,严厉打击非法讨债活动的通知”,该通知明确将讨债公司定性为违法,同时将各类打着商务咨询,经济委托名义的讨债公司也涵盖在内。
通知中对非法讨债的性质和行为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讨债公司承揽讨债追账业务,不具有法律赋予的权限和强制力,一般雇请下岗、退休及其他社会闲散人员,采取上门催讨、死缠硬磨、跟踪或损坏债务人名誉等手段获取报酬;
有的甚至以威胁、恐吓、哄骗、敲诈甚至绑架等暴力手段危害债务人的人身安全,谋取非法收益”。
虽然现在的“讨债公司”一般都是打着“商务调查”“商务咨询”的牌子,但其实质却从事着非法讨债的活动。
因此,所以雇佣讨债公司的雇主与讨债公司之间签订的“讨债协议”实质上起不到保护债权人的任何作用。
(3)消费收款纠纷扩展阅读
合法的讨债方法:
1、先了解债务人的还款能力。比如名下的存款,工资,房产,车子,公积金等。
2、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
3、要求法院“保全””查封“其名下的相应资产,并办理相关的查封保全手续,如提供一些担保等。
4、最好是协同法院一起去办理查封保全等相关手续,以防对方提前得到消息而转移资产。
5、如果顺利查封保全住了和债务人借款额相应的资产。就可以静等法院的开庭了。
6、判决书下达,如果对方败诉并没有提起上诉。
7、债权人就可以进入执行阶段了。
『肆』 关于消费者与商家纠纷的问题请懂法律的帮忙解答
【消费者与商家纠纷的问题协商解决方法分析】
协商和解是指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内发争议后,就容与争议有关的问题进行协商,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通过直接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分清责任,达成和解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的活动。协商和解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经营者,它都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途径。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消费者权益争议都是通过协商和解解决的。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条第1项规定,即“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便是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和解的法律依据。
『伍』 办理消费贷款第三方收款人所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一旦被保证人债务发生不能偿还情况,保证人要承担连带责任,替被保证人偿还债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六条:本法所称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据此,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保证,一旦被保证人债务人发生不能偿还情况,保证人都要承担替被保证人偿还债务的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二十一条: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担保人应当在担保范围内承担担保责任。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
(5)消费收款纠纷扩展阅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十三条
保证人与债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
第十四条 保证人与债权人可以就单个主合同分别订立保证合同,也可以协议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就一定期间连续发生的借款合同或者某项商品交易合同订立一个保证合同。
第十五条
保证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被保证的主债权种类、数额;
(二)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
(三)保证的方式;
(四)保证担保的范围;
(五)保证的期间;
(六)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保证合同不完全具备前款规定内容的,可以补正。
第十六条
保证的方式有:
(一)一般保证;
(二)连带责任保证。
第十七条
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证人不得行使前款规定的权利:
(一)债务人住所变更,致使债权人要求其履行债务发生重大困难的;
(二)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中止执行程序的;
(三)保证人以书面形式放弃前款规定的权利的。
『陆』 吃饭多收钱怎么投诉
建议你先与公司管理人员沟通下,如果一直到总裁那还是这样的话这样的公司没必要呆下去。如果采取投诉的方式解决,你会发现不论你是否有理在理论与法律上你都是个输家。人与人对决容易,公司与公司竞争容易。人与公司打官司会很累,很气,很痛苦的。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想办法把这事闹大,但不要与公司成对立面。最好的效果就是让公司高层与公司的竞争对手间接的知道这件事。然后你与他们沟通的时候才有筹码在手上。消费多收钱如何维权
1、从投诉内容来看,超市结账多收钱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实际结账金额略高于标注价;二是标注“促销价”实际仍按原价收费;三是同一件商品被多次收费,即一件商品被扫码多次。
2、新消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一般以3倍计算;增加赔偿后不足500元的,为500元。从受理情况看,已有消费者通过新消法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如郁某在一超市买了2罐薯片,每罐标价5.9元,应付11.8元,超市实收15.8元。郁某投诉到工商部门后,获赔500元。又如高某买了管标价9.7元的牙膏,后发现超市多收3.2元,在工商人员的介入下,也获赔500元。
超市多收钱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需要依据是否有故意欺诈行为来进行区分判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一、消费者的社会监督权利
《产品质量法》第22条规定:“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申诉,接受申诉的部门应当负责处理。”第23条规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可以就消费者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负责处理,支持消费者对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害向人民法院起诉。”社会组织主要指各级消费者协会及质量管理协会等。
二、销售者必须对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质量负责
《产品质量法》第40条规定:
售出的产品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
1、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的;
2、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的;
3、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三、消费者有权要求获得损害赔偿
《产品质量法》第44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用等。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四、解决产品质量纠纷的方式
《产品质量法》规定,消费者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产品质量纠纷,也可以请社会团体、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解,还可向仲裁机构申请裁决,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因产品质量引发问题,有权要求生产者、销售者承担产品质量责任。这里的产品质量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产品质量问题,即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称为默示保证条件),或不符合生产者、销售者对产品质量作出的保证和承诺(称为明示担保条件)。如国家法律规定,产品必须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具备应有的使用性能。还有很多产品都有产品说明、产品标签、广告、样品等,只要生产者、销售者以上述任何一种方式表明了产品的质量,消费者就可以此作为判定质量的依据,只要认定产品与其说明名不符实,就可以判定产品质量有问题。另一类是产品存在缺陷,并使消费者造成了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表明产品质量问题的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仅可以要求赔偿该产品损失,还有权要求赔偿该产品造成的其他损失。
五、损害赔偿的有关时限规定
消费者因产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5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十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消费者在因产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后,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免丧失诉权。请求赔偿的权利又叫请求权,指的是消费者因产品缺陷受到损害后,要求侵权人(包括生产者、经销者)给予赔偿的权利。
『柒』 咨询有关消费者索要或保留收款或付款凭证的法律条款
按规定票是要收回的。
《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二十八条:
车站(到乘降所下车时为列车)对已使用完毕的的车票应回收。旅客需报销时,应事先声明,站、车将销角的车票交旅客作为报销凭证。学生票不给报销凭证。
《细则》第25条规定:
学生票不给报销凭证。如持学生票要求报销时,应补收全价票价与学生减价票价差额,核收手续费。
以上“报销凭证”指的是到站后的车票。
『捌』 汇款方与收款方对于钱款有争议,怎么办
用单据说话,或者去银行查询汇款记录。
『玖』 关于商家让消费者预存现金是否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总的来说,预存现金消费属于预付费时的消费,对于这种情况,我国现行立法进展缓慢。目前,关于预付费式消费的管理规划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只有一条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如果经营者故意告知消费者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消费者购买卡(券),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则构成欺诈行为,应当返还消费者购买卡(券)的费用,并支付消费者购买卡(券)费用一倍的赔偿金,经营者承诺赔偿的金额高于一倍的,从其承诺。”然而,这仅有的一条规定过于笼统,在实践中操作性差,只能起到事后救济的作用,不具有事前预防的功能。
『拾』 如何认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构成消费欺诈
一、如何认定消费欺诈行为
消费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过程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工商总局《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可以从3个方面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1.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采用的手段
根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经营者有下列规定行为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在销售的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商品;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故意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骗取消费者价款或者费用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以真实名称和标记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现场说明和演示;采用虚构交易、虚标成交量、虚假评论或者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或者服务;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体验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谎称正品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夸大或隐瞒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质量、性能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误导消费者;以其他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方式误导消费者。
2.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
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如果该行为不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个别消费者应证明自己确实发生误解以主张欺诈行为的成立。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一般都会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但认定消费欺诈行为并不要求消费者有实际的损失或者损害发生,只要经营者的行为足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被认定为欺诈。
3.经营者是否具有实施欺诈行为的主观方面
虽然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必须具有主观故意,但从文义上理解,欺诈就是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欺诈”二字本身已经揭示经营者具有主观故意。所以,在下列6种情形下,经营者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故意,就属于欺诈: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或厂址、篡改生产日期的商品,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销售伪造或者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
二、如何取得消费欺诈行为的证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据是消费者维权的前提,也是消费者维权的有力武器。
结合消费纠纷的特点,笔者认为消费者应收集3个方面的证据:反映当事人法律关系的形成、发展的证据,如商品的购货发票、服务发票、货物销售单、保修凭证、收款收据、质量承诺书、合同文件等;反映欺诈及损害事实存在的证据,如产品宣传单、促销活动单、问题产品的样品、标的物检验鉴定结论等;能够证明经济损失情况的证据,如损失清单、单据、现场勘查记录等。
在消费实际中,消费者往往忽视线上证据的保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明确规定,视听资料包括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适用电子数据的规定。由此可见,网上聊天记录、微博、手机短信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都可以视为民事案件中的证据。
笔者建议,消费者在网购时注意保留3个方面的证据:经营者的基本信息,如电商平台提供的卖家信息、电子营业执照,尽可能通过聊天工具获取卖家的真实身份、地址等信息;反映交易形成的证据,如网上商品介绍网页、网上交易(订单)记录、聊天记录、票据、发货单、快递单等;反映欺诈或损害存在的证据,如收到的实物照片、对比照片、检验鉴定结论、聊天记录、损失清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