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输血感染病毒案中,医疗机构和血站分别承担什么责任我国相关法律如何规定
关于无过错输血造成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形
血液是重要的医疗用品,无法人工生产,只能从人体身上采集。虽然,在采血之前要对献血员进行体检,但是目前仍然存在难以解决的窗口期问题,即有5%左右的献血员在感染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早期,虽然实施了目前的检查方法却无法检测出病毒指标,这种血液被当做正常的血液输给了患者,造成了患者感染血源性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血液提供机构(主要是血站)以及医疗机构是否要承担责任。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在《侵权责任法》第59条的制定过程中就表现出来了。
首先是关于血站在采供血过程中无过错的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争议。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血站依法是否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有不同意见。目前没有法律明确规定血站对民事损害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依照《产品质量法》第四41条的规定,缺陷产品的生产者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因此,对血站责任问题的不同意见就主要反映在对于血液是否属于“产品”的争议上,大体有三种意见:
1、认为血液不是产品,输血是医疗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手段,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买卖,对血液不应当作为“产品”适用《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将从供血者身体抽取的血液,进行分装、贮存、保管、运输以及加入抗凝剂等,这些工序尚不构成加工和制作。血液的本质特征不是生产劳动的成果,血站也不能生产、制造血液。“制造”血液是人类的一种身体机能,血液是从献血者身上采集而来。输血不同于普通的商品销售,而类似于人体组织的移植,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患者治疗的需要。献血法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不得买卖。血站、医疗机构不得将无偿献血的血液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者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公民临床用血时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根据这些规定,结合《产品质量法》第2条的规定,应当认为输血用的血液不属于“产品”,血站不应承担无过错责任。
2、认为血液是产品,无过错输血感染疾病案件应适用《产品质量法》, 由血液提供者向受害人承担无过错责任。输血用血液( 包括全血与成分血) 与人体内的血液不同, 它经过了加工、制作,尽管过程相对要简单一些,但如果不经过器械采血、分离、加入抗凝剂等工艺流程, 人体内流出的血液不能自动成为输血用血液。而且,输血用血液是血站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销售给医院, 患者又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向医院支付相关费用后才使用的。
3、认为应当将血液视为“产品”,使血液提供者承担与血液制品生产者相同的责任。相对于输血用血液,普遍认为血液经过提取分离而形成的血液制品,如冻干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等属于产品。血液与血液制品的来源相同, 都是献血者体内自然流动的血液( 或血浆) , 只是输血用血液由血液提供者以较为简单的工艺流程加工而成, 而血液制品由企业以较为复杂的工艺流程加工制作。如果对“窗口期”等原因造成的输血感染事件按照不同的规则处理,对血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则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不符合法律公平公正的理念。因此在无过错输血感染疾病案件中,对于血液是否为产品不宜机械考虑,即使血液不是产品,亦应将其视为产品,适用产品质量法由血液提供机构承担无过错责任。
其次是在无过错输血患者感染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如何承担责任的争议。与血站的情形相似,也有上述三种意见。主张医疗机构不应承担责任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医疗机构只是血站提供血液的使用者。在输血过程中,医疗机构仅负责检测患者的血型,以及将血站取得的血液与患者的血样进行交叉配血检测。对于从血站取来的血液,医疗机构没有义务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病毒检测。医疗机构对血液本身并未收取任何费用。在输血过程中,医疗机构向患者收取三项费用,包括血站供应价格、储血费和配血费。其中血站供应价格是由医疗机构代为收取的,要全款支付给血站,属于患者支付给血站的费用。患者支付给医疗机构的费用只有储血费和配血费两项,分别是血液储存费用和为患者输血进行血型试验和交叉配血试验的检验项目费用。主张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责任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医疗机构与其他销售者相比,更具专业性,对于血液和血液制品,医疗机构都应负有最终的把关责任,这种责任关系着患者的生死存亡,作为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医院和医生有能力和责任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鉴别,而患者比一般消费者而言,在专业性方面更处于劣势。因此,医疗机构的责任不应当比一般销售者的责任更低。8
我们认为,输血感染案件中的受害人与血液提供机构及医疗机构相比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弱者。对于无过错输血感染这一不可预料的风险,血液提供者和医疗机构更有控制风险、承担风险和分散风险的能力。合理保护受害患者的利益,有利于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有利于减少医患纠纷。因此,在“无过错输血造成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理解和适用上,不应该将这种情形归入“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由于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需要将来的司法解释对此进行细化。在相关规定出台之前,以下两种做法值得参考:
1、适用《侵权责任法》59条的规定。依据《侵权责任法》59条,血液提供机构和医疗机构承担无过错责任的前提是输入不合格的血液,而在“无过错输血造成感染造成不良后果”情形下,如前所述的处于“窗口期”的血液,虽然实施了目前的检查方法却无法检测出病毒指标,这种血液是被当做正常的血液输给了患者。因此,应该对“不合格的血液”作宽泛的理解,即包括处于“窗口期”的血液。正是从这个角度分析,有学者认为,对输血感染,《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向患者承担无过错责任,即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侵权责任法》显然改变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调整方法,无过错输血感染的不属于医疗机构的免责事由。
2、适用公平分担损失原则。《侵权责任法》第24条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一般认为该条规定不是该侵权损害赔偿中的一个独立归责原则,而只是对损害结果的分担原则。对于无过错输血感染疾病的纠纷,如果医疗机构及血液中心均无过错,但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又对受害人明显不公平时,可以适用公平分担损失的原则,由各方当事人分担损害结果,即由医疗机构和血站给予患者一定的补偿,以适当保护患者的利益,或者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Ⅱ 关于艾滋病的问题,请进来帮帮忙
假如她是携带者,那么你就有可能被传染
爱滋传播途径2.血液传播 包括: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在未对献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之前,输血及血制品具有感染HIV的极大危险性。在非洲30%的HIV感染儿童是输血所致。使用从大量献血者血浆中提取VIII凝血因子治疗血友病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最大。②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1986年美国调查发现,AIDS患者中25%有静脉注射毒品吏。在西方国家注射毒品是感染HIV的第二大因素。③爱滋传播途径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④爱滋传播途径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危险更大;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输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的供血者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值。
Ⅲ 我昨天在检验科扔垃圾,垃圾桶里有带血液的纸巾,我受伤有伤口,如果碰触到会传染艾滋病么
你好,艾滋病毒是通过不洁性行为、输血及血液制品、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是通过伤口和艾滋病人的血液及体液接触,感染是需要一定的量的,你手上有伤口,在检验科扔垃圾,就算接触到垃圾桶里有带血液的纸巾也是不会感染艾滋病毒的,不需要担心害怕。
Ⅳ 因献血\输血或注射制品而被传染的疾病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些情况发生;
答案1:科学献血不会传染任何疾病。因输血或注射血液制品而被传染的疾病主要有一下几类: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单核白细胞增多症、梅毒、疟疾,另外也可发生过敏反应、ARDS、免疫功能抑制等。 输入库存血则比较有可能感染上“输血性传染病”
答案2:可以看到,在有关部门统计数据中,艾滋病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比例占到了l1.2%(包括采血和血液和血制品感染),仅次于注射吸毒 ,但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艾滋病患者是由于“输血”或“采血”而被感染,加上相关体制的不完善,人们对因献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恐惧,有一些人因为手术或事故需要输血,结果因输入的血液或血制品中混有艾滋病病毒,使这些人也感染了艾滋病。曾经轰动世界的法国血案, 一般也不必担心与艾滋病病人握手、轻吻或共用电话、马桶、桌椅等而被感染。游泳池和公共浴池一般也不会传染艾滋病.是感染者给未感染者输血造成的.个别地方为了省钱都是采用非一次性的经过消毒的器械,才造成的交叉感染.
问题3:如果是在正规的采血站或采血点献的血,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因为都是采用一次性的经过消毒的器械。输健康的血液.不要与感染者有性行为.保持好的心态,适当的休息和进补即可.
Ⅳ 输血得的艾溢病几年就没事了
输血以及采血不是很规范,出现了很多卖血的人群,可能会因此输血感染艾滋。但是近几年规范了。血液制品会进行检测,如有传染疾病的话,就会作废。所以不用担心,一般不会感染疾病。如果你担心的话,可以查艾滋抗体。
意见建议:1,保持乐观的心情,目前的输血很安全,不会感染疾病。2,正规医院继续艾滋抗体检测,这样可以排除心中疑惑。
Ⅵ 因献血,输血或注射血液制品而被传染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输血传播性疾病是指受血者通过输入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传染病。
广义上讲,输血传播性疾病,应包含输血传播性疾病和无症状感染。如果只是病原体存在于体内,而受血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这种状态称为输血传播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受血者此时为无症状病原微生物携带者。如果出现明显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并有明显组织和脏器的病理学改变,就称为输血传播性疾病。
输血疗法就像一把双面锋利的剑,既抢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也同时传播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尽管现在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检测,对血液制品进行安全灭菌处理,但经输血引起的传播性疾病仍无法完全避免。这是因为:
1、经输血传播的疾病种类很多,目前供血机构(血站)还无法全部进行筛查和检验检测,有的即使进行实验室检验也无法检测出来或做到100%的检测出来。比如,血液中带有疟原虫但无疟疾症状的献血者,就很难通过血液涂片等检测找到疟原虫,因此通常只能通过病史来尽可能筛查(我国规定3年内患过疟疾的人不得献血)。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输血前筛查的疾病只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而其他如输血引起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抑制的病人以及孕妇输血威胁较大)、T淋巴细胞病毒I型(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传播等等均未列为筛查范围。
2、即使是列为筛查的某些病毒,也可能由于献血者处于所谓的“窗口期”,这一时期虽然献血者体内已经携带了病毒,由于其抗体尚未产生,现在的检测方法还无法检测出来而引起“漏检”。比如,最常见的乙肝、丙肝、艾滋病筛查等。
3、其他原因。比如也有可能是因为责任心不强、疏忽等极偶然因素造成的。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输注安全的血液制品,仅用以治疗能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情况而又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Ⅶ 9岁少年输血感染艾滋状告多家医院血站结果如何
江苏徐州的9岁儿童滕某是一名血友病患者。其先后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沭阳县人民医院、新沂市人民医院检查治疗输血。
2018年2月,在徐州市疾控中心血检报告为HIV抗体阳性,但与其共同生活的近亲属均显示该项指标为阴性。
承办的法律援助律师认为,滕某因血友病在上述医疗机构处输血液制品治疗,后查出感染艾滋病的事实。滕某作为原告已经完成举证责任,其感染艾滋病只能与输血液制品的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医疗机构应该对治疗行为与滕某感染病毒无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最终,一审法院判决判决五家被告单位作出经济赔偿。“经过法律援助律师的努力,这位不幸少年的权益最终得到维护。”江苏省司法厅在案例资料中写道。
Ⅷ 输血后感染“丙肝”如何诉讼
案情简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实施之后,先后出现了数起“丙肝”患者起诉医院要求民事赔偿的案件,这数名患者均是多年前在医院有过输血的经历,最长的已经18年了。最终人民法院的判决各异,有的根据该《规定》以医院无法证明患者在输血前就患有“丙肝”、医院为患者所输的血液也没有进行“丙肝”检测为由判决医院承担赔偿责任;有的则认为根据当时对于献血员的体格检查的要求和采集血液过程中病毒检验的有关规定,并没有要求进行“丙肝” 的检测,且医院所输的血液来自于血液中心提供的成品,医院在进行输血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判决驳回原告(患者)的诉讼请求。 律师点评山东诚亦成律师事务所张洪涛: 对于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实施之前若干年前有过输血经历并且若干年后被诊断为“丙型肝炎”的患者提起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谨慎地适用该《规定》进行举证责任的分配,除应当考虑根据当时卫生部的要求血站进行采集血液时应当进行“丙肝”检测的开始时间,也要考虑临床上应当增加“丙肝”检测的开始时间,必要时可以征求传染病科专家的意见,这样才能作出公正公平的认定,而不能机械地适用《规定》中的证据分配原则。 对于在临床血液检查和采集血液过程中应当进行“丙肝”检测的要求实施之后没有进行采血时的“丙肝”检测以及在输血前对患者没有进行“丙肝”检测从而不能排除患者在输血前即患有“丙肝”的案件,可以直接依照《规定》中的过错推定原则推定医院存在过错责任。 而输血事件发生在临床血液检查和采集血液过程中应当进行“丙肝”检测的规定实施之前的,只要医院在输血过程中没有违反输血规范的,医院就不存在过错责任。但是,在此种情况下并不代表医院没有任何责任,而是应当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的规定认定由患者、医院、血站分担民事责任。 当然,即便是当前输血后发生了感染“丙肝”的事件,即使血液中心在采血过程中进行了“丙肝”的检测,仍不能保证所提供的血液制品中一定不含有“丙肝”病毒,仍然存在由于该血液中的“丙肝”病毒处于“窗口期”而无法被检验出的可能。因此,一旦发生诉讼,在认定医院在输血过程中没有违反操作规范的前提下,如果无法排除献血员在献血之后发生了“丙肝”的可能,也应当按照公平原则判决患者和血站分担民事责任。 在此,提醒患者和医院:在可能是因输血导致的感染事件而引发的民事诉讼中,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加血液中心共同参加诉讼,以便人民法院查清事情的真伪,正确认定责任。
Ⅸ 单位为患者输血感染艾滋病
医疗机构为患者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医院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患者及其近亲属可以要求血液制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承担责任,也可以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医院工作人员有伤害他人的故意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千二百二十三条
因药品、消毒产品、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
Ⅹ 如果一个人给另一个患有爱滋病的人输血,那么这个人能被感染爱滋病吗
根本没有机会染上艾滋病的(前提条件是在医院的正规输血程序)
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有三种:1、性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所谓血液传播,血及血制品传染:输入了被HIV污染的血或血液制品,使HIV直接进入体内引起感染以及产褥期感染,静脉扎毒针刺感染。目前尚未见因针灸感染AIDS的发生。血友病患者输入第Ⅶ因子,已发现有1/3患者HIV抗体为阳性。而且现在发现成倍增加。主要原因是对献血者没有进行彻底的HIV检查。在非洲因滥扎毒品使用共同的注射器,其针头部残留有污染的血液而自己直接将病毒注入体内感染非常多见。特别是女性病例更多。器官移植,人工受精也是更重要的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