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确实侵权,那么只能将商品下架并接收处罚;如果没有侵权,那么版你可以在“卖家中心权-体检中心”及时申诉。
会员可在被违规处理之时起总计3-30天不等的时间内(淘宝审核时间除外)通过线上违规申诉入口提交违规申诉申请。
会员提交违规申诉后,淘宝小二会在三至五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请及时关注您的邮件、站内信及“卖家中心-体检中心”通知。
依据《淘宝规则》第六十三条
不当使用他人权利,是指用户发生以下任一行为:
(一) 卖家在所发布的商品信息或所使用的店铺名、域名等中不当使用他人商标权、著作权等权利的;
(二) 卖家出售商品涉嫌不当使用他人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权利的;
(三) 卖家所发布的商品信息或所使用的其他信息造成消费者混淆、误认或造成不正当竞争的。
若发生上述任一行为,淘宝对会员所发布的不当使用他人权利的商品或信息进行删除,每次扣2分。同一权利人在3天内对同一卖家的投诉视为1次投诉。
② 不正当竞争行为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该商场涉嫌价格欺诈,你可以到消费会去投诉!
③ 碰到恶意投诉怎么办 如何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
对上述“恶意投诉”行为手段类型化的分析,可得出主要从《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刑法》两个方面对该行为进行规制。
下文将详细叙述对电子商务领域“恶意投诉”行为的法律规制途径,并分析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在投诉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及义务。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恶意投诉”行为的规制
对于“恶意投诉”背后所使用的手段,如恶意抢注他人商标的行为,可直接通过商标法进行规制,正如《商标法》第三十二条所规定的:“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
而就电子商务领域的“恶意投诉”行为,《商标法》并未作相关规定,因此“恶意投诉”行为本身无法受《商标法》规制。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不是等同关系,不能相互替代,而是相互配合、补充地发挥法律功能。
因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对知识产权法的补充,可对电子商务领域的“恶意投诉”行为进行规制。
1.电子商务领域的“恶意投诉”行为可受《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
在具体案件中,对那些虽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所列举,但确属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而具有不正当性的竞争行为,法院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予以调整,以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其他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因此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时,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不正当竞争的主体是否为市场竞争者;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否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不正当竞争者在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不正当竞争是否损害诚实竞争者的利益。当电子商务领域的“恶意投诉”行为符合这四个构成要件时,即构成不正当竞争,受《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
二、《刑法》对“恶意投诉”行为的规制
1.以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规制
《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若行为人通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进行恶意投诉,其目的是为了损害其他商家的商誉,且给被投诉的商家造成重大损失的,如致使被投诉的商家无法开展正常的商业活动,则该恶意投诉行为可定性为商业诋毁行为,受《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规制。
2.以敲诈勒索罪规制
当恶意投诉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迫使其他商家交付财物,达到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时,其行为构成敲诈勒索,受《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制。[13]因此,恶意投诉行为需要满足最低数额[14]或最低次数的要求才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投诉者借助投诉使得其他商家的商品链接被删除,妨碍他人的正常经营活动,并要挟其他商家,迫使其缴纳所谓的“授权费”后才同意撤回投诉,以此获取不法利益。
作为敲诈勒索罪手段的要挟是以恶害告知对方,即对方如果不满足自己索取财物的要求,将采取对其不利的措施;而恶害是指即将要发生的某种不利后果,但不限于使合法权益遭受损害。
因此,当恶意投诉者的投诉对象并未实施侵权行为时,该投诉行为自然使得他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符合敲诈勒索罪的定义;而当投诉对象的确实施了侵权行为时,恶意投诉者损害的虽是他人不合法权益,但该投诉行为仍然构成敲诈勒索罪。
(3)不正当竞争侵权投诉扩展阅读
1、恶意投诉者属于市场竞争者
电子商务领域恶意投诉者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本身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行为人,如违反审慎注意义务进行投诉的经营者;另一类是本身并不从事经营交易活动的行为人,如仅恶意抢注商标进行投诉而本身并非经营者的行为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因此,第一类恶意投诉者自然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经营者”的定义,属于市场竞争者,而投诉者与被投诉者是否存在竞争关系还须根据个案认定。
而第二类恶意投诉者大部分并不进行实际经营,只是借助恶意抢注的商标或域名、注册的空壳公司或者伪造的证件来获取外在的权利人地位,这类恶意投诉者很难定义为狭义不正当竞争中的“经营者”,因此无法受《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
2、恶意投诉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
反不正当竞争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作为电子商务领域的经营者之一,投诉者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以及公认的商业道德。
恶意投诉者明知自身权利状态、权利归属不确定或商家的行为并未侵权仍进行投诉,导致其他商家的商品链接被第三方平台删除,妨碍其他商家的正常经营活动,或者以该不正当手段谋取不合法的利益,显然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
④ 性质上是不正当竞争还是侵权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如果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的,则属于侵权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否属于侵权行为还要看实际情况,即是否对竞争的一方造成相关损失,如果造成相关损失那么就算是侵权行为,可以要求对方进行赔偿,所以希望大家能公平竞争不要触犯法律。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四条
本编调整因侵害民事权益产生的民事关系。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
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
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⑤ 不正当竞争行为和民事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的区别
就简单地来说,不正当竞争行为是采取法律禁止和违背常人理解的善良风俗的行为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民事侵权行为是通过法律禁止或违背善良风俗的行为来侵害别人的利益。
⑥ 违反不正当竞争和侵犯商标权可以同时起诉吗
违反不正当竞争和侵犯商标权可以同时起诉。
两种行为裁判要点
1.经营者是否具有超越法定经营范围而违反行政许可法律法规的行为,不影响其依法行使制止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的民事权利。
2.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未限制经营者之间必须具有直接的竞争关系,也没有要求其从事相同行业。经营者之间具有间接竞争关系,行为人违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也应当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定义: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采取非法的或者有悖于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经营者相竞争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举不胜举。所以,各个国家的竞争法律制度往往首先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概括性的规定,然后再具体列举出典型的、突出的、在一定时期内比较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明文加以禁止。
商标侵权定义:
商标侵权(TRADEMARKINFRINGEMENT)即:商标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者其他干涉、妨碍商标权人使用其注册商标,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侵权人通常需承担停止侵权的责任,明知或应知是侵权的行为人还要承担赔偿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⑦ 不正当竞争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市场不正当竞争应承担的责任:1、民事责任,不正当竞争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2、行政责任,主要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责令改正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等形式;3、刑事责任,严重损害他人权益或者损害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损害的经营者的赔偿数额,按照其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经营者恶意实施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经营者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六条、第九条规定,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权利人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⑧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采取非法的或者有悖于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经营者相竞争的行为。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依据以下各类行为:
(1)混淆行为 的认定
混淆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以种种不实手法对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作虚假表示、说明或承诺,或不当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使用户或者消费者产生误解,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同业竞争者的利益或者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只有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混淆行为:
1、行为人是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经营者。
2、具有主观故意。混淆行为一般都是对质量好、知名度高、市场销售量大的商品进行仿冒,它的实质就是掠夺他人的经营优势,侵害他人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因此,混淆行为是一种故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具有特定性。由于混淆行为是对市场中经营优势的掠夺,因此,混淆行为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具有市场优势的经营者身上及其特定的商品上。
4、具有误导性。混淆者都不希望以自己的真实身份从事市场交易活动,其从事混淆行为的目就是在于使交易对方对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产生混淆或误解,从而接受其商品或服务,以此获得竞争优势。
(2)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享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的认定
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享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行为。只有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享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
1、行为的主体只能是公用企业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
2、行为侵害的客体为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公平竞争机会和对商品的选择权。
3、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排挤其他经营者的过错。
4、行为人实施了强制交易行为给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造成损害。
(3)政府机构的限制竞争行为的认定
政府机构的限制竞争行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及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以及限制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的行为。凡符合以下四个方面构成要件的,即可认定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应追究其责任。
1、该行为主体不是经营者,而是政府机关,包括政府机关所属部门;
2、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市场上经营同类商品的经营者的公平交易权和公平竞争秩序;
3、客观方面表现为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4)商业贿赂的行为认定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争取交易机会,暗中给予交易对方有关人员和能够影响交易的其他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的行为。只有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商业贿赂行为 :
1、商业贿赂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可以是买方,也可以是卖方;
2、商业贿赂行为主观上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
3、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秘密的手段给付财物或其他报偿;
4、商业贿赂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
(5)虚假宣传行为的认定
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产品的质量、性能、成分、用途、产地等所作的引人误解的不实宣传。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虚假宣传行为:
1、行为的主体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
2、的不真实性。广告的内容未能真实客观地介绍有关商品或服务的情况,即广告内容与实际商品或服务情况明显不符。
3、手段的欺骗性。虚假广告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故意欺骗或误导消费者,使其产生错误的认识,进而购买其宣传的商品或接受其宣传的服务。
(6)侵犯商业秘密的认定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指:以不当手段获娶披露、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虚假宣传行为:
1、符合法定条件的商业秘密确实存在。
2、客观上,行为主体侵犯了他人商业秘密。
3、以非法手段获取,披露和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已经或可能给权利人带来损害后果。
(7)低价倾销行为的认定
低价倾销行为是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低价倾销行为:
1、行为主体只能是处于卖方地位的经营者。
2、行为人进行倾销的目的在于排挤竞争对手,妄想霸占市场。
3、客观上行为人确实实施了压价销售的行为,即销售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价格。
4、从不正当削价销售的结果来看,行为人实施压价销售一般必然导致实力薄弱的其他竞争对手的利益受损。
(8)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行为认定
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违背交易相对方的意愿,强行搭配其他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行为。
1、行为的主体必须是经营者
2、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经济优势滥用
3、主产品和搭售品互不相干
4、搭售行为足以给他人造成损害
(9)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认定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利用物质、金钱或其他经济利益引诱购买者与之交易,排挤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1、不正当有奖销售的主体是经营者。
2、经营者实施了禁止的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3、经营者实施不正当有奖销售,目的在于争夺顾客,扩大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
(10)诋毁竞争对手商业信誉的认定
诋毁竞争对手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从而削弱竞争力,为自己取得竞争优势的行为。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诋毁竞争对手商业信誉:
1、行为的主体是市场经营活动中的经营者,其他经营者如果受其指使从事诋毁商誉行为的,可构成共同侵权人。
2、经营者实施了诋毁商誉行为。
3、经营者对其他竞争者进行诋毁,其目的是败坏对方的商誉,其主观心态出于故意。
(11)招标投标中的串通行为的认定
招标投标中的串通行为是指投标者之间串通投标,抬高或压低标价,以及投标者为排挤竞争对手而与招标者相互勾结的行为。
1、违法主体包括招标者、投标者;
2、主观方面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排挤其他竞争者或者损害招标者的利益;
3、客观方面实施了串通招标、投标行为;
4、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和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责任形式。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四章规定,经营者违反该法规定应承担的相应的、具体的法律责任有:
1.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被侵害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销售伪劣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4.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的,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5.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依法处以罚款。
我国《广告法》对不正当广告行为作了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利用广告进行虚假宣传还可能触犯刑律构成虚假广告罪。刑法第222条规定: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6.侵犯商业秘密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7.经营者违法进行有奖销售,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8.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公平竞争的,其中标无效。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9.经营者有违反被责令暂停销售,不得转移、隐匿、销毁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的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被销售、转移、隐匿、销毁财物的价款的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追究违法者的主要途径】
①受害人通过司法途径追究违法者的民事责任,包括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②受害当事人向监督检察机关投诉,要求制止违法行为,并追究有关单位或个人的行政责任;
③监督检查部门根据任何人的举报和指控,或依职权主动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制止违法行为,追究有关单位或个人的行政责任;
④司法机关依据刑事诉讼的程序,追究违法者的刑事责任。
【望采纳】
⑨ 我收到了知识产权侵权投诉的通知应该怎么办
收到侵权投诉后,在3个工作日内没有申诉或申诉不成功,会执行处罚。
处罚类内型分为两容种类型,不当使用他人权利以及出售假冒商品
不当使用他人权利,是指用户发生以下行为,每次扣二分:
(一)卖家在所发布的商品信息或所使用的店铺名、域名等中不当使用他人商标权、著作权等权利的;
(二)卖家出售商品涉嫌不当使用他人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权利的;
(三)卖家所发布的商品信息或所使用的其他信息造成消费者混淆、误认或造成不正当竞争的。同一权利人在三天内对同一卖家的投诉视为一次投诉。
首先要了解是否是真实的投诉,然后了解情况做好善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