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其中的“知道或应该知道”法律上有什么具体解释
“诉讼时效期间”才能进行诉讼是为了督促当事人及时的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也是为了防止时间太久造成双方举证困难,诉讼时效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3年诉讼时效,一种是20年的长期的诉讼时效。
一、普通诉讼时效与长期诉讼时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
第一百九十二条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例如:甲要求乙还钱,乙说现在过了诉讼时效,这钱我不还了,乙的做法在法律上是成立的,法官是会支持乙的主张,这就是上述条款中的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又例如:甲要求乙还钱,实际上过了诉讼时效,但乙仍然同意履行义务,也就是答应还钱,然后乙就不能再以已过了诉讼时效为由反悔这个承诺;或者甲没要求乙还钱,但乙主动把钱还了,此时乙就不能以自己还钱时超过诉讼时效为由要求甲再把这笔钱还回来。
❷ 根据我国法律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五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❸ 侵权责任的侵权人和被侵权人之间是什么民事法律关系
侵权责任的侵权人和被侵权人之间是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因为这是由于侵权人的不法行为导致被侵权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权人向侵权人提起诉讼,从而产生了民事法律纠纷,因此在这个侵权责任中,侵权人与被侵权人之间是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在侵权责任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已经很明确地确定了侵权人与被侵权人,侵权人就是以不法行为损害了被侵权人的利益的人,而被侵权人就是因为侵权人的不法行为而损失了利益的人,因此,在这个民事关系中,最主要的是要保护被侵权人的利益。
一、侵权人以不法行为为自己谋利构成侵权责任的前提是,有人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即必须要存在侵权人和被侵权人。而在侵权责任中,侵权人指的是以一些不法行为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当侵权人以不法行为谋利的时候,就势必会损害到别人的利益,而被损害到利益的人就是被侵权人。侵权人以不法行为谋利的方式有很多,最终的结果都是让自己能够不劳而获。
❹ 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一般是自伤害发生之日起计算
请看下面资料
一、短期时效。短期时效指诉讼时效不满两年的时效。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下列时效为一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被损坏的。” 二、长期诉讼时效。长期诉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在两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诉讼时效。 《环境保护法》第42条“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起时计算。”及《海商法》第265条“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六年。”规定诉讼时效为3年 《合同法》第129条“第一百二十九条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因其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诉讼时效为4年。 三、最长诉讼时效。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 我国《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根据这一规定,最长的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❺ 如何认定被侵权人的过错责任
共同过错是指两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这也是共同过错责任区别于普通过错责回任和混合过错责任最答本质的特征。因此,认定共同过错是追究行为人共同过错责任的前提。对于共同过错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认定:
第一,主体是否具有复合性,即侵权人是否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侵权人,即具备了共同过错责任对行为主体的一般要求。
第二,两个或两个以上侵权人在主观上是否具有共同过错。共同过错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首先,共同故意是共同过错的主要过错形式。如果共同侵权人具有希望或放任侵权致损的意思联络,就可以认定具有
❻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其中的“知道或应该知道”法律上有什么具体解释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通常情况下,人们将诉讼时效的启动仅理解为某一事实状态的发生。在计算诉讼时效期间时,往往把侵权事实发生之日作为诉讼时效期间起算日。
其实,诉讼时效期间应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谁侵害时起计算。
它包括二层含义:一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何时受到侵害;二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的侵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