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撤销土地证行政诉讼时效过了怎么办手里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违法办证。就是过了诉讼时效了。
时效从你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开始计算。
㈡ 如何理解房屋和土地登记行政诉讼时效
首先,看第一种时效“3个月”。《行政诉讼法》第3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们法院提起诉讼,应当在指导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可以看出,这一时效的前提是,行政机关必须履行全部告知义务。其中包括两方面,第一,行政机关应告知相对人或利害关系人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第二,行政机关应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
其次,再看第二种时效“1年”或“1年+3个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第35条规定:即逾期的期间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加上《行政诉讼法》第39条“3个月”即“1年+3个月”,不过,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发布之日起施行,《贯彻意见》同时废止。自2000年3月10日《贯彻意见》不再发生效力。
第三,再看第三种诉讼时效“2年”。《解释》第41条规定:诉讼期限为2年。这一时效的前提是,行政机关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但行政机关必须告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
第四,再看第四种诉讼时效“20年”。《解释》第42条规定:诉讼期限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最长不超过20年。这一时效的前提是,行政机关既没有告知相对人或利害关系人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也没有告知其诉权和起诉期限。
㈢ 土地的行政诉讼时效是多长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四十一条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
第四十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㈣ 行政土地证违法的行政诉讼时效
涉及不动产的时效,知道的违法的为两年,不知道的,最多二十年。 土地和房产为不动产。
㈤ 国土资源部关于不动产的诉讼时效是怎么认定的
行政诉讼时效,是指当事人能够向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有效期限,超过了这一期限,则当事人丧失了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2014年11月修订后的新《行政诉讼法》第4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此,关于涉及不动产的行政诉讼,有两个期限,一个是6个月的一般诉讼时效,另一个是20年的最长诉讼时效。20年是一个绝对期限,超过这个期限,人民法院不再受理。
㈥ 被别人借我爸名字申请宅基地,现向国土资源局打行政诉讼,但诉讼时效已过,怎么
涉及不动产的诉讼时效最长是二十年,如果过了,那办法真不多,只能在时间上想想办法,说明未过时效,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㈦ 如何计算土地违法行为追诉时效
土地违法行为的追究,不完全按时间来。
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集体土地权属争议下过文,一切在此时段内的争议,凡符合条件的,均按此文执行;
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国有土地和部分集体土地权属争议下过文,并特别提及了国企之间,国企与个企,国企与个人,个人集体之间的权属争议,一切在此时段内的争议,凡符合条件的,均按此文执行。
上文是“凡符合条件”,是指当时的法律、政策并不完备,所列项目不全,如果争议不在所列项目内,有可能会参照类似项目执行,或双方、多方调解执行。
三、土地法规范及修改后,土地违法行为的追究,按土地法执行。
四、部分争议的时限问题,按信访条例或其他相关政策所规定的时限执行,超限的话,会视作同意或放弃权利。
五、国家还在不同时期出台过一些有特定范围的土地权属争议调解办法。比如供销系统仓库用地、水电站和库区用地以及高速公路用地,等等,这些都是国土部门和其他部委办局联合发文,国务院通过,具有法律效力。凡出现争议,可在参照土地法的同时, 按这些法律、法规、办法执行(土地法只能做为参考),这些法律法规办法如果规定了时限,应按些办法规定的时限执行。
六、如果涉土案件已被法院受理,相应时限,按法院规定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