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个人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的侵权行为该如何处理
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依照民法通则第121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
所谓职务侵权行为是指职务行为的实施侵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第三人构成侵权的职务行为。例如,公司甲的法定代表人乙驱车前往谈判地点与公司丙洽谈一笔房屋租赁事宜,在乙与丙公司签订完租赁合同回来途中,乙不慎将行人丁撞伤。在此,乙撞伤丁的行为则属于职务侵权行为。
职务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承担,从责任主体上看,也可以分为对内责任和对外责任两个方面。
首先,对外责任,主要是指由谁来直接对第三人或受害人承担责任。组织对行为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侵权而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义务。在此项赔偿义务所产生的法律关系中,受害人是当然的权利主体,至于义务主体是谁,学者们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组织与行为人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是共同的义务主体[10];另一种意见认为,义务主体只能是组织,组织是实体法上的当事人即加害人和诉讼法上的当事人即被告[11]。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在发生职务侵权行为后,根据法人侵权理论或雇主责任理论,组织应该承担行为的后果,受害人只能向组织请求承担责任。我国的有关立法规定和司法上也基本是这样操作的。在职务侵权行为形成的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中,受害人应向组织请求承担职务侵权行为责任。
其次,对内责任,则是指组织或行为人在对外承担相应的责任之后,组织与行为人之间的责任承担。进一步说,即组织对行为人有无追偿权,要求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在职务侵权行为中,行为的法律后果完全由组织承担,行为人不须承担该行为的民事责任,不会产生职务侵权行为之对内责任。但在某些情况下,职务侵权行为可能导致对内责任的承担:
(1)根据公司企业等组织的内部协议,行为人对职务侵权行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于此种情形下,组织是否享有追偿权,能否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起诉要求行为人承担其相应的民事责任,则要区分情况:A、若该责任依据是行为人与组织之间的民事协议,包括组织章程或者劳动合同,则该责任属于民事争议,组织可以据此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主张追偿行为人应该承担的责任。B、若该责任属于内部管理方面的责任,如公司的管理规范,学校的管理规章等,其管理规范或者规章属于组织内部行政管理方面的规定,不属于民事争议的范畴,故组织不能据此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主张其权益。而只能根据管理规范的要求,在组织内部,通过工资、奖金发放或者职位晋升等其他奖惩措施,让行为人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实现组织的利益。
(2)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为人与组织应该对外共同承担连带民事责任,在组织对外承担责任后,可以根据其与行为人的事先协议或者有关约定,要求行为人承担其相应份额的民事责任,反之亦然。在此情况下,由于该追偿权属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故该组织与行为人内部责任承担的争议属于民事争议的范畴,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予受理
㈡ 职务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职务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如下:
主体
侵权行为的主体是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性质
侵权行为的发生必须是执行职务所致。法人、其他组织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代表或代理所在单位实施,因而应由其所在单位承担民事责任。法人、其他组织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如果与执行或履行职务无关,则不构成职务侵权。
不当行为
必须是执行职务中的不当行为。所谓不当行为,是指执行职务中违反法律规定,损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例如滥用行政职权,违反法定程序,进行错误的拘留、逮捕等。如果是依法剥夺、限制公民、法人的某些利益则不构成侵权。
合法权益
必须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损失。合法权益的损失包括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失。财产损失只限于直接财产损失,间接财产损失不在国家赔偿范围之列。人身损失主要是指对公民生命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的损害。
因果关系
不当职务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遭受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行为,可以要求赔偿的范围包括两大类:一是因行政违法行为要求的行政赔偿;二是与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有关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要求的刑事赔偿。这两类属于国家赔偿范围,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处理,不能适用普通民事赔偿程序。
㈢ 职务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
属于职务行为,由公司承担所有赔偿责任,你依法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千万不要再掏腰包。 如果有疑问,可以明日来电本律师(18782143212)。
㈣ 职务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对方亦有过错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规定: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但本案的关键有两点:第一是你的打人行为是否是为公司的利益;2第二是你打人的行为是否超出了作为一个理性正常人的范围。
本律师分析:最好找公司出面解决,因为你虽然有一定过错,但是执行职务行为维护秩序,是维护公司的利益;应由公司先承担赔偿责任,然后根据公司内部制度对你进行惩罚或者追偿。
刑事方面:争取和受害人达成和解,由你和公司出面道歉,以免对方鉴定构成轻伤,你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
㈤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殴打他人,可否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1:在本案中,李某对于工商所驻市场办管理员田某要求其交费的职务行为,已经同意交纳,只是在交纳过程中双方发生口角,从而发生斗欧.不构成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2:区公安局依据的法条错误,就是按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和殴打他人,也应该第五十条第一款二项和第四十三条一款处理.在该案中,正确做法是按第九条规定给予调解,调解不成功可以按第四十三条一款对李某予以处罚.
3:如果李某构成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和殴打他人两项违法行为,则可以对李某的两种违法行为分别裁决合并执行,合并执行的,最长不超过二十日.可以作出合并执行治安拘留16天的决定.但在分别裁决中不能作出治安拘留16天的处罚.
4:在该案中田某存在过错,并且公安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后,对赔偿问题可以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不能要求李某赔偿田某全部医疗费.
5:对田某不能处罚,根据国务院法制办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法中与群众发生冲突引发的治安案件,公安机关不予处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才能依法追究.告知李某可以向工商部门投诉处理.
补充: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能否给予治安处罚的请示>的复函
国法秘函〔2005〕256号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时因故意或重大过失侵犯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一是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既承担部分或全部的赔偿费用.二是承担行政责任,既由有关行政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同时依照法律规定,构成犯罪的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时的侵权行为,不属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不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㈥ 职务侵权或违约行为责任谁承担
根据法律规定,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法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四川律师:http://club.china.alibaba.com/forum/thread/view/172_24764318_.html
㈦ 什么是“职务侵权行为”
所谓
职务侵权行为
是指
职务行为
的实施侵害了
第三人
的
合法权益
,对第三人构成回侵权的职答务行为。例如,公司甲的
法定代表人
乙驱车前往谈判地点与公司丙洽谈一笔房屋租赁
事宜
,在乙与丙公司签订完
租赁合同
回来途中,乙不慎将行人丁撞伤。在此,乙撞伤丁的
行为
则属于职务侵权行为。
㈧ 职务侵权行为的认定
具体来讲,职务侵权行为应该同时符合以下两个要素:
1. 行为人的行为构成对第三人的侵权
判例1:赵某系某小学的学生,王某系班主任。某日中午放学后,王某让赵某为其打开水。赵某在打开水
时,右腿被烫伤。法院认为:王某不遵守学校规定,让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赵某为其打开水,不属于职务行为,致使赵某被烫伤,应承担全部责任。法院最终判决王某赔偿赵某的相关损失。判例2:某出租公司司机乙驾驶出租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行人甲头部受伤并花去医药费若干。甲以某出租车公司为被告向法院起诉,要求其承担损失,法院认为司机乙处于经营期间,其行为属职务行为,应由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判决出租公司赔偿甲的损失。
行为人对第三人造成损害的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要件,一般情况下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损害后果、行为和损害的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过错等四个要件,但在特殊侵权的情况下,是过错推定或者无过错,免责条件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在上述判例1中,赵某的损害如果学校管理存在过失,应该承担监护不周之责,便属于特殊侵权的范畴,但该判例中,赵某的致害原因在于王某让其去打开水,不适用特殊侵权的归责,而应适用一般侵权的过错归责原则。至于上述判例2中的乙开车撞伤甲的行为,符合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在司法实践中一般按照过错归责原则处理。
2. 该行为应为行为人执行职务的行为
对于行为人的哪些侵权行为属于职务侵权行为,即如何认定行为人“执行职务”,笔者认为应当采取雇主主观意思扩张解释说,即“应指一切与雇用人所命执行之职务通常合理相关联的事项。”该说以雇主所指示执行的事务为基本范围,同时认为客观上与执行雇主指示的事务有合理关联性的行为也属于职务行为,是主观说和客观说相结合的一种学说。台湾判例实务基本参照该种学说,对职务侵权行为中“执行职务”
的解释为:(1)行为本身即属职务之执行(包括违法执行在内);(2)有客观事实足以认其系执行职务之行为;(3)与执行职务相牵连之行为。由此看来,职务侵权行为的认定,必须以组织的主观意思为基础,即围绕组织赋予行为人的职务要求,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与执行职务具有适当关联性的合理范围内都应予以考虑。至于如何认定“与执行职务具有适当关联性”,笔者认为实践中需要综合参照以下标准:(1)行为人的职务与侵权行为之间是否有相当因果关系或相似性,即是否存在通常的可预见性;(2)侵权行为所借助的危险工具(如汽车、公章、票据等)是否是为完成职务而由组织所提供;(3)该侵权行为是否发生在行为人执行职务的时间范围内,发生的场所是否处于组织的支配领域内,组织对此侵权行为的发生有无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4)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主观意图如何;(5)执行职务过程中突发的自然性的个人行为,例如上厕所、引火取暖、吸烟、短暂地休息一会儿,一般应认定为“与执行职务具有适当关联性”;(6)行为人的行为并非实质性地偏离完成工作所必须或应当实施的行为范畴,通常也可以视为“与执行职务具有适当关联性”。总之,扩大解释“执行职务”的外延,目的是为了更好保护受侵害的第三人的利益。
从判例1来看,王某让赵某打开水造成赵某损害的行为,发生在放学期间,与学校聘任王某教课的职务没有相当因果关系,按照通常理解,学校或者老师都不应让小学生去打开水,赵某打开水完全在于王某的指示行为,可见王某让赵某打开水的行为既不是发生王某执行职务过程中,又与其执行职务无任何合理联系,故该行为系王某的个人行为,不应认定为职务行为。但在判例2中,司机乙肇事的时间是在其以出租公司的名义经营期间,侵权行为发生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作为汽车司机,过失撞伤行人也是从事这一行业可以合理遇见到的风险,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因此,司机乙的侵权行为应认定为职务行为,由出租公司对受害的第三人直接承担责任。
㈨ 什么是职务侵权行为
职来务侵权行为:或称职源务侵权损害行为,是指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违法行为。 职务侵权行为应该同时符合以下两个要素: (一)行为人的行为 构成对第三人的侵权 行为人对第三人造成损害的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要件,一般情况下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损害后果、行为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过错等四个要件,但在特殊侵权的情况下,是过错推定或者无过错,以及免责条件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该行为应为行为人执行职务的行为 对职务侵权行为中执行职务的解释为:(1)行为本身即属职务之执行(包括违法执行在内);(2)有客观事实足以认其系执行职务之行为;(3)与执行职务相牵连之行为。由此看来,职务侵权行为的认定,必须以用人单位的主观意思为基础,即围绕其赋予行为人的职务要求,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与执行职务具有适当关联性的合理范围内都应予以考虑。 职务侵权行为,由侵权行为人所在单位承担民事责任。单位在承担责任后,可对内对行为人进行追偿。职务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适用无过错规则原则。免责事由只有一个,即该行为非职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