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不当得利侵权责任法

不当得利侵权责任法

发布时间:2021-09-19 12:01:02

Ⅰ 对一侵权行为,法律规定数人应承担连带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被侵权人应如何主张权利

所谓责任的连带,即任何一人均得对全部责任加以承担。
因此,在连带责任中,被内侵权人可以选容择其中任意一人或者任意数人或者全部侵权人进行侵权赔付,但是只要其中任意一人或数人进行了赔付之后,该侵权之债都得以终结。其他侵权人重复给付的,受害人的接受构成不当得利,必须返还。
任意一人或者数人给付后,在连带责任人之间产生新的债权债务关系。

Ⅱ 侵权责任法在未来是否成为民法典独立编

首先说说概念。侵权行为法,是指对侵害他人财产、人身以及知识产权等绝对权的行为予以制裁以及对其损害后果予以补救的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次讲讲重要性。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建立与完善侵权行为法,是充分保障民事主体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场经济基本的法律规则的需要。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对财产权进行全面与充分的确认,这就迫切地需要有相应的侵权法对财产权提供更充分的保护。侵权行为法越发达,就表明一个国家的法制越完备。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高科技产品以及互联网的发达,会对个体的隐私权等构成威胁。这就特别需要完善侵权行为法。因为有权利必有救济,救济应走在权利之前,因此,专为救济私权特别是专为救济绝对权而出现的侵权行为法必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再次说说我的观点,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制定民法典。我认为侵权行为法在未来的民法典中将成为一编,与债法分离。但这种分离不是完全的分离。

现代社会发展及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已使侵权行为法所保障的权益范围不断拓展;其在传统债法体系中所负载的功能显然已不足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侵权行为法应当从债法体系中分离出来而成为民法体系中独立的一支。侵权行为法的独立成编是完善我国民法体系的重要步骤,也是侵权行为法得以不断完善发展的重要条件。侵权行为法要独立成编的原因如下:

一、注重债的关系的个性,需要侵权法独立成编

传统民法中的债法体系是基于债的各种发生原因建立起来的,债法规范的对象为债之关系。然而,债的发生原因是纷纭复杂的,产生债的法律事实,既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所以,债法表面上富有体系性,但实际上该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大陆法的债法体系虽然注重了各种债的关系的共性,但忽略了各种债的关系的个性。

毫无疑问,债的某些一般规则是可以适用于侵权之债的,如有关连带之债、按份之债的规定可以适用于侵权责任,担保之债也可以适用于侵权损害赔偿之债。然而,大量的债的一般规则,是针对交易关系设定的,不能直接适用于侵权责任关系。具体表现在:

(1)侵权法归入债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侵权行为产生侵权损害赔偿之债,可以适用债的一般规则,但是这种做法却忽视了侵权责任与合同法中违约责任的不同。违约责任允许缔约方自行约定,侵权责任则禁止当事人自行约定。从性质上看,一般债务关系主要具有补偿性,不具有惩罚性。对于侵权损害赔偿而言,在受害人因他人侵害人格权而蒙受精神损害的情况下,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所以,侵权损害赔偿不仅具有补偿性,而且具有制裁性。

(2)违约责任赔偿范围由法律规定的可预见标准进行限制,违约方在缔结合同时可以预见或应当预见违约造成损失的范围内进行赔偿。这样规定的原因在于合同是交易关系的反映,允许缔约方自行约定违约责任,可以使缔约方对风险与责任进行合理预测,尽量降低风险,鼓励交易。对于侵权损害赔偿来说,则没有赔偿范围的明确限定,只要因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都应由侵权行为人负责赔偿。因此,“契约法上的赔偿有别于侵权法上的赔偿。法律不要求违反契约者对其违约行为的所有后果负责,而侵权都必须对其行为的一切后果承担责任。”

(3)一般债务可以抵销,侵权之债则不能抵销。如果允许其抵销,就意味着法律承认债务人实施的侵害他人财产和人身的行为具有合法性,这显然与侵权行为的违法性质不符。

(4)违约责任可以代位行使和转让,这有利于鼓励流通,刺激财富增长;因侵权行为所生的债权是否可以转让和代位行 使,应作具体分析。对于因侵害财产权所生的债权一说,此种责任的转让并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所以有一些国家的法律对此作出了肯定。而对于侵 害人格的损害赔偿,特别是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应禁止其代位行使和转让。

(5)关于免责条款的设定。对合同债务而言,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免责条款以限制或免除未来的合同责任,这是其合同自由的组成部分。然而对侵权责任来说,当事人不得随意设立免责条款而免除其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人身伤害的责任。

(6)关于经济利益对责任的影响。由于合同关系乃是交易关系,因此合同义务的确定和违约责任的认定要考虑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例如,无偿保管人的注意义务显然要轻于有偿保管人的注意义务,确定责任要考虑利益关系。而对于侵权责任的认定和赔偿范围的确定来说,不能考虑各种利益关系。

(7)关于债的履行规则,主要适用合同之债,对侵权之债是很难适用的。因为合同之债中履行的数额和具体义务是事先确定的,而侵权之债的履行数额是事先不确定的。如果双方通过协商确定,则实际上已经转化为合同之债。如果由法院判决确定,则当事人不是履行债务,而是执行法院的判决和裁定。

二、为了对侵权行为的受害人提供充分补救,需要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

在传统大陆法系民法中,将因侵权行为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认定为损害赔偿之债,从而纳入债法的调整范围,其优点在于:因侵权行为而生之损害赔偿责任关系 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适用债法的规则,通过运用债的概念涵盖因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侵权行为等法律事实产生的法律关系,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对法 律关系的类型化与抽象化思考,从而保证了逻辑的严密与条文的简约。

然而,在侵权法领域,损害赔偿作为责任形式并不是万能的。 应当看到,损害赔偿责任是针对侵害财产权而产生的责任形式,然而现代民法的权利体系已经非常宏大,不仅包括各种财产权,还包括了形式多样的人格权以及人格 权与财产权的结合形态——知识产权。而侵权行为法的保障范围也相应发展:从主要保护财产权向对人格权、知识产权等的保护不断扩张发展。多种侵权责 任方式的采用,既实现了侵权行为法本身应当具有的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制裁不法行为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时,也对遭受损害的受害人提供了充分的补救。责任形式的多样性是侵权行为法发展的必要结果,也是现代侵权行为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1。损害赔偿不能代替恢复名誉的补救方式。

2.损害赔偿不能代替停止侵害的责任形式。

3.损害赔偿不能代替赔礼道歉的责任形式。

4.在侵害名誉权的情况下,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并非必然的结果,或者即使存在前述损害的情况下,受害人也可能不请求加害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而只是要求采取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补救方式。

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就是要采用多种责任形式建立一套完整的责任体系。民法是以民事权利为核心构建的,但没有责任保障的权利并非真正的权利,没有完整健全的责任体系也就没有完整健全的权利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破单一的损害赔偿责任的思维模式,从内容丰富的责任形式来考虑问题。

三、对类型复杂的侵权行为及其责任作出规定,需要侵权法独立成编

反对 侵权法独立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侵权法关于过错规定的一般条款涵盖了侵权法的大部分内容,所谓一般条款,是指在成文法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成为一切侵权请求权之基础的法律规范。在现代社会,一般条款之所以不能代替各种具体侵权行为的规定,一般条款与大量有关侵权行为的形态和责任的具体规定的结合,是侵权法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然一般条款的模式不能构建整个侵权法,而且必须大量列举各种具体的侵权行为类型,因此,侵权法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复杂的,在此基础上独立成编也是顺理成章的。如果我们不采用一般条款与具体列举相结合的方式,仅仅通过一般条款来代替大量的具体规定,必然会出现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必须通过大量的单行法律、法规来弥补一般条款的不足,这并不一定有利于侵权法的 完善。在我国,大量单行法都涉及侵权法的内容,而且不少都超越了立法权限;许多提法极不规范,例如对侵权责任采用责令赔偿,实际上已经转化为行政责任,关 于不可抗力等的基本法律术语也进行了不同于基本法的表述;有一些限制赔偿等带有明显部门、行业保护的规范,理应废止;但也有一些特别法经过多年来的适用, 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有必要将之上升为民法典侵权法中的规定。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民法典的制定,按照侵权法独立成编的模式将那些已经成熟的有关侵权 法的规则上升为法典的内容。二是,如果仅仅通过一般条款来代替大量的具体规定,就必然要借助于法院通过判例和司法解释来确立内容十分丰富和复杂的侵权法的 规则。而在我国目前法官队伍整体素质仍然不高,迫切需要立法为侵权案件提供依据的情况下,这显然是不适当的。

四、为保障法官处理侵权案件时正当行使自由裁量权,需要侵权法独立成编

侵权法独立成编不会导致不合理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相反它正是保障法官自由裁量权合理行使的必要途,在一般条款之下,对特殊的侵权行为采取具体列举的方式,有助于保障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侵权法主要是裁判法,因此在一般条款之下,对特殊的侵权行为采取具体列举的方式,具体规定各种特殊侵权的规则、为裁判提供依据是侵权法应有的功能。

1.保障法律的正确适用。

2.保障司法裁判的统一。

3.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

4.符合我国法官素质的需要。

五、维护民法请求权内在体系的和谐,需要侵权法独立成编

构建这样一种完整的侵权行为法体系,必须处理好侵权法与物权法的关系。

1.物权法规定了物权请求权之后,侵权法中规定侵权物权的各种责任,就表明了在侵害物权的时候会产生责任竞合的情况,责任竞合的本质是同一种行为导致多种责任形式的产生,但由于这些责任形式之间冲突,因此须由受害人对责任进行选择。

2.物权法规定了物权请求权之后,侵权法中规定侵权物权的各种责任并不会破坏民法内在体系的和谐。

3.物权法规定了物权请求权之后,在侵权法中规定侵权物权的各种责任,十分有利于对各种新型财产利益的侵害。

六、完善民事责任的救济体系,需要侵权法独立成编

建立统一的侵权法,就可以在民法框架中为人们提供统一的救济模式。发展出多重的责任形式才能对受害人提供全面的救济。

七、顺应两大法系融和的世界趋势,需要侵权法独立成编

大陆法系采纳一般条款的规定,采纳单一的有限制的归责原则。而在英美侵权法中并没有采纳。在英美法中,侵权行为法在相对独立的同时,与财产法、合同法等发生密切联系。借鉴英美侵权法的经验实际上意味着将大陆法和英美法的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完全符合现代法治的需要的。

侵权法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英美法的体系,一方面,我们仍然要采用一般条款和对归责原则的列举性规定, 另一方面,在构建侵权行为法的同时,也要保留债法体系,也就是说侵权损害赔偿之债仍然是债法的一部分,侵权损害赔偿之债的一些规则仍然适用债法的规定,例如按份之债、连带之债仍然要适用债编。债权制度也使侵权法与民法的其他部分构成了完整的联系。

Ⅲ 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权益范围为什么不包括"债权"

您好,侵权法保护的民事权益是否包括债权,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争议都比回较大。如果保答护债权,在某些情况下会造成侵权责任的无限放大。比如,你撞了一位某酒吧的签约歌手,某酒吧因为这位歌手的受伤未能履行合同而遭受了重大损失,如果侵权责任法也保护债权,那么该酒吧的损失也需要你来赔偿。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你和那个酒吧的老板是竞争对手,你知道撞到那位歌手该酒吧的损失院超过你需要赔偿的钱,于是你故意撞到那位歌手,那么对该酒吧来说其损失不能得到赔偿也是不公平的。
因此,现在也出现了一些认为侵权责任法应当有选择地保护债权的观点。比如,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竹博士主编的《侵权责任法一本通》认为:对于故意侵害债权的行为,也可以适用侵权责任一般条款进行救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主编的《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认为:相对权一般不适宜由侵权责任法保护,但是,如果加害人明知他人的相对权存在,仍恶意去侵犯他人权利的,应当承认侵权责任的成立。(也就是我上面举的第二个例子的情况)
而且在司法考试2010年的考题中,也体现了第三人恶意侵犯债权需要赔偿的精神。希望这样说解答了您的疑惑:)

Ⅳ 善意取得会产生哪些结果或者说产生哪些法律效果

第一,善意受让人取得物的所有权。善意取得属于原始取得.这种所有权或他物权的取得不是基于所有人的意愿,也非基于让与的法律行为,而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又因为是原始取得,所以动产上原有的一切负担均归于消灭。第二,善意取得不仅引起原所有权人所有权的消灭,还赋予了原所有人请求无处分权人返还不当得利或赔偿损失的权利。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1)当无权处分人有偿处分所有人的财产时,其所获利益为不当得利,应依照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返还所有人。如果返还不当得利仍不足以补偿原所有人的损失,则原所有人有权基于侵权行为和侵权责任法,请求无权处分人赔偿损失,以弥补不足部分;(2)如果非法处分人以高于市场价处分财产,因无权处分人的行为导致了侵权损害的赔偿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竞合,原权利人可选择行使不当得利请求权,请求无权处分人返还其全部所得;(3)当无权处分人无偿处分所有人的财产时,原所有人有权基于侵权行为,请求无权处分人赔偿损失。此外,原所有人与让与人之间若有债权关系(如租赁关系、保管关系、寄存关系)的,原所有人可依债务不履行的规定,向让与人请求损害赔偿。当然,由于此时构成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原所有人只能择一行使。

Ⅳ 侵权行为法的目录

第一章中国侵权法百年历史与新世纪发展
第一节二十世纪中国侵权法的发展历史
一、清代后斯的中国古代侵权法
二、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中国近代侵权法
三、二十世纪后五十年的中国侵权法
第二节新世纪的中国侵权法
一、二十一世纪之初中国侵权法的发展
二、中国侵权责任法的制定
【判解研究】
“不按程序解剖尸体非法侵害尸体”案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章中国侵权行为法理论体系重新构建
第一节构建侵权行为法理论体系的立法基础
一、构建中国侵权行为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二、构建中国侵权行为理论体系的立法基础
三、正在起草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及建议稿的借鉴
第二节海峡两岸学者构建的不同侵权行为法理论体系
一、大陆地区侵权行为法理论体系
二、我国台湾地区的“侵权行为法”理论体系
第三节关于侵权行为法理论体系设计的发展
一、构建侵权行为理论体系应当着重表现的问题
二、重构中国侵权行为法理论体系的总体思路
三、中国侵权行为法理论体系的基本构造
【判解研究】
“杀虫剂警示说明不充分引起爆炸造成人身损害”案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三章侵权行为与侵权行为法的概念
第一节侵权行为
一、立法上对侵权行为概念的规定
二、侵权行为概念的内涵
三、侵权行为的外延
第二节侵权行为法
一、侵权行为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侵权行为法的调整功能
三、侵权普通法与侵权特别法
【判解研究】
1.“错将离婚后抚养纠纷作为侵害监护权”案
2.“以摆放花圏的方式故意违背善良风俗妨害经营”案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四章侵权行为一般化和类型化
第一节大陆法系侵权法的一般化立法
一、研究侵权行为一般化和类型化的意义
二、侵权行为一般条款和一般侵权行为
三、大陆法系侵权行为一般化的发展过程
四、大陆法系侵权法规定侵权行为一般条款的意义
第二节英美法系侵权行为类型化的立法
一、英国法的侵权行为类型化
二、美国法的侵权行为类型化
第三节对侵权行为一般化和类型化的综合分析
一、立法只规定侵权行为一般条款和一般侵权行为的不完善性
二、英美法系对侵权行为类型化的启示
第四节 制定我国侵权责任法应当实行一般化和类型化的结合
一、中国侵权法应当采取的基本做法
二、《埃塞俄比亚民法典》规定侵权法的启示
三、中国民法典侵权法立法的基本模式
【判解研究】
“无正当诉因恶意诉讼”案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
第一节 归责原则及其体系
一、归责原则的概念
二、归责原则体系
三、研究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意义
第二节 具体的归责原则
一、过错责任原则
二、过错推定原则
三、无过失责任原则
四、总结
【判解研究】
1.“汽车风挡玻璃突然爆裂产品侵权责任”案
2.“定作人指示过失造成承揽人及他人伤害索赔”案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自然人的侵权责任能力
第一节 侵权责任能力的立法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二、侵权责任能力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三、侵权责任能力的制度模型分析
第二节 侵权责任能力制度的基本法律问题
一、侵权责任能力制度与其若干相关范畴
二、侵权责任能力制度的本土化考量
【判解研究】
1.“幼儿班幼儿玩火教师未尽保护义务”案
2.“吴某诉朱某、曙光学校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侵权责任构成的违法行为和过错
第一节 违法行为与过错的关系问题
一、违法行为是否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二、关于过错的构成要件问题
三、违法行为与过错的关系
第二节 违法行为要件
一、违法行为的概念和结构
二、违法行为的方式
三、违法行为的样态
四、阻却违法行为
第三节 过错要件
一、过错的概念和意义
二、故意
三、过失
四、过错与侵权责任的关系
【判解研究】
“撰写、发表历史小说侵害他人名誉权”案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侵权责任构成的因果关系
第一节 侵权法因果关系概述
一、侵权法因果关系的哲学基础
二、侵权法因果关系的概念
三、因果关系中的原因
第九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权责任之损害赔偿
第十章基于缺陷产品如回义务的产品侵权责任
第十一章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责任
第十二章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第十三章侵害债权的侵权责任
第十四章违反医疗机构告知义务的医疗事故责任
第十五章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
第十六章工伤事故的责任认定和法律适用
第十七章侵权责任形态研究
第十八章共同侵权行为及连带责任的立法抉择
第十九章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和侵害财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第二十章侵权损害赔偿的过失相抵与损益相抵
关键词索引
……
法的地位
--------------------
作者: 王利明,杨立新 编著
出 版 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2-1
版次: 1
页数: 390
I S B N : 9787503620157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法律 >> 高等法律教材教辅 >> 民法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九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我部“九五”规划的重点是编写对实现法学教育目标起关键作用和具有重大影响的现代法学教材。
现代法学教材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以及法学教育改革的实际,瞄准培养跨世纪高质量法律人才的目标,努力编写出版反映当代先进水平的法学教材。
本书力求完整,准确地阐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吸收国内外优秀学术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达到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统一。 王利明:1960年生,湖北省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国家所有权研究》、《改革开放中的民法疑难问题》、《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等。
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人身权法治》、《民法判解研究与适用》、《侵权特别法通论》等。 导言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侵权行为与侵权行为法
第一节侵权行为的概念
第二节侵权民事责任
第三节侵权行为法概述
第四节侵权行为法的功能
第二章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
第一节归责原则概述
第二节过错责任原则
第三节过错推定原则
第四节公平责任原则
第三章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一节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概述
第二节损害事实
第三节因果关系
第四节过错
第四章抗辩事由
第一节抗辩事由概述
第二节正当理由
第三节外来原因
第五章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方式
第一节侵权民事责任方式概述
第二节侵权民事责任的方式和适用
第三节民事制裁方式
第六章责任竞合
第一节责任竞合概述
第二节返还不当得利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第三节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
第二编侵权行为形态
第七章侵权行为形态概述
……
第八章侵害财产
第九章侵害人身权
第十章共同过错
第十一章混合过错
第三编特殊侵权责任
第十二章特殊侵权责任概述
第十三章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
第十四章法定代理人、法人及其工作人员和雇用人的侵权责任
第十五章产品侵权、高度危险作业和环境污染致害责任
第十六章地面施工、建筑物及其他地上物和动物致害责任
第十七章医疗事故责任和交通事故责任
第四编损害赔偿
第十八章损害赔偿概述
第十九章财产损害赔偿
第二十章人身伤害赔偿
第二十一章精神损害赔偿
第二十二章附带的损害赔偿
----------------------------------------

作者: 杨立新 主编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0-1
字数: 578000
版次: 1
页数: 452
印刷时间: 2005-10-1
开本:
印次: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309047141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法律 >> 民法 >> 民法学 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国家检察官学院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现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婚姻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曾任全国婚姻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从1975年起,从事审判工作、检察工作和法学研究、教学工作,先后担任吉林省通化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审判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民事行政检察厅厅长、检察员;烟台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1980年开始进行法学研究并发表法学研究作品,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和民事诉讼法学,出版论著5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多次到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早稻田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铭传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澳门大学等著名学府访问讲学。 第一编 导 论
第一章 侵权行为
第二章 侵权行为法
第三章 侵权行为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编 侵权责任构成
第四章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
第五章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第六章 抗辩事由
第七章 侵权责任与其他民事责任竞合
第八章 侵权责任方式和民事制裁方式
第三编 侵权责任形态
第九章 侵权责任形态概述
第十章 直接责任和替代责任
第十一章 单方责任和双方责任
第十二章 单独责任和共同责任
第四编 侵权行为类型
第十三章 侵权行为类型化的思路和方法
第十四章 适用自己责任的侵权行为
第十五章 适用替代责任的侵权行为
第十六章 适用无过错责任的侵权行为
第十七章 事故侵权行为
第五编 侵权损害赔偿
第十八章 侵权损害赔偿规则
第十九章 人身损害赔偿
第二十章 财产损害赔偿
第二十一章 精神损害赔偿
参考书目

Ⅵ 侵权责任法43条

你好
这个法条是很抄有利保护消费者权利的
是可以找生产者,也可以找销售者,如果销售者没有过错的,那么销售者赔偿了,就可以向生产者追偿,反之,就是销售者向生产者追偿。
销售者无法提供生产者的,就要承担责任。

主要是为了落实受损害的消费者的请求赔偿问题。

如果说一方无法赔偿的,当然可以找双方承担责任,但是一方已经赔偿了的,就不可以了。

Ⅶ 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的区别

1、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返还的义务。如售货时多收货款,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取得利益的人称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人称受害人。不当得利的取得,不是由于受益人针对受害人而为的违法行为;而是由于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误解或过错所造成的。受益人与受害人之间因此形成债的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
不当得利的具体特征根据有三:
① 双方当事人必须一方为受益人,他方为受害人。
②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害人遭受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③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即:既没有法律上、也没有合同上的根据,或曾有合法根据,但后来丧失了这一合法根据。
受益人在得知自己的受益没有合法根据或得知合法根据已经丧失后,有义务将已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害人。
2、侵权行为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害行为。
侵权的特征如下:
1)单方实施
侵权行为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发生的,且侵权行为所引起的民事法律后果并不是当事人所预期的,因 此,侵权行为属于事实行为。
2)民事违法
侵权行为的违法性及时违反法律的规定,为法律所不许,其实质就是违反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这里所谓的法定义务。《民法通则》第5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对于物权、人格权等绝对权而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负有不得侵害的一般义务。这种一般义务是侵权行为所依据的法定义务的主要来源。另外,债权也可以成为侵权行为所侵犯的对象,但在构成要件上,需要更高的门槛。
其次,这里的法定义务还包括法律赋予某些特定主体的特别义务,例如,《侵权责任法》第37条第1款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8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伤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9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据此,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教育机构对在该机构中学习、生活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负有教育、管理义务。再例如,劳动法规定的有关劳动安全保护义务。如果违反这些法定义务,义务人则可能构成侵权行为。
再次,这里的法定义务也包括侵权法所设定的某些具体作为或者不作为的义务,例如《民法通则》第125条规定,在公共通道上挖坑、修缮时,应当设置明显的标志。《侵权责任法》第91条第1款规定,在公共场所或者道路上挖坑、秀山安装地下设施等,这种设定明显标志的就是一种强制性的作为义务。如果行为人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就违反了作为义务,对他人因此造成的损害应当曾但侵权责任。[1]
3)加害他人
侵权行为的对象包括民事权利和民事利益。侵权行为所侵害的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物权,继承权,知 识产权等绝对权,一般不包括债权。除民事权利以外的其他合法利益,也属于侵权行为法保护的范围。
4)应担责任
侵权行为是一种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这种法律后果 就是侵害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Ⅷ “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的区别是什么“损人利己”是不当得利吗为什么

一、区别

1、造成原因不同

不当得利事实的出现往往是受害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

而侵权行为法律事实的出现则是侵权人的过错造成的。

2、针对性不同

不当得利只针对财产性利益;

侵权行为则包括侵犯财产权和人身权,侵权之债的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3、处理方式不同

对不当得利之债的处理是返还不当得利,返还不当得利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平,因为任何人都没有理由保有无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获得的利益;

对侵权的处理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目的是补偿受害人因被侵权所遭受的损失,使权利回复到未受侵害的圆满状态。

二、“损人利己”应当是侵权行为,而不是不当得利。

因为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有四: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一方受有损失;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间有因果关系;没有法律上的根据。

(8)不当得利侵权责任法扩展阅读:

不当得利具体特征根据有三:

1、双方当事人必须一方为受益人,他方为受害人。

2、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害人遭受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3、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即:既没有法律上、也没有合同上的根据,或曾有合法根据,但后来丧失了这一合法根据。

受益人在得知自己的受益没有合法根据或得知合法根据已经丧失后,有义务将已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害人。

阅读全文

与不当得利侵权责任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限责任公司认缴期限 浏览:282
我爱发明抓鱼 浏览:392
马鞍山大台北 浏览:9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个人工作总结 浏览:662
租房纠纷怎么诉讼 浏览:487
定额发票有效期查询 浏览:430
北人亲情卡有效期 浏览:70
听证会公告期限 浏览:303
根据著作权的规定 浏览:12
宁夏理财规划师证书领取 浏览:880
地雷的发明 浏览:121
对建筑物享有管理权的业主 浏览:231
星涟海马鞍山 浏览:722
湖南咨询工程师投资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699
英赛嘉华知识产权怎么样 浏览:111
云南初级药士药师主管药师证书领取 浏览:429
版权注册报价 浏览:106
榆次工商局电话 浏览:880
核弹头发明 浏览:15
简述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区别 浏览: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