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同自体法与最密切联系说和意思自治说有什么区别
合同自体法就是当事人在合同中选择的法律。合同有自体法的适用自体法,这就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体现。
最密切联系说是在当事人没有约定合同自体法的情况确定合同准据法的方法。
2. 合同自体法的意义
目前在合同的法律适用上一般采取分割的方法,且合同的准据法主要是指适用于合同的成立和效力的法律。
一、合同准据法的确定:
(一)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确定合同准据法的首要原则,即合同的准据法首先依当事人自主选择的法律。
最早由杜摩兰提出,到19世纪,逐渐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各国接受并不断发展,1865年的《意大利民法典》首次明确规定了意思自治原则是确定合同准据法的首要原则。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优点:1)符合“契约自由”原则;2)有利于当事人预知行为的后果和维护合同关系的确定性和稳定性;3)有利于争议的迅速解决。
1、对意思自治的限制:
1)受强制法或关于公共秩序的法律的限制:当事人的自主选择,只能在任意法范围内进行,强制性规则或关于公共秩序的法律不允许当事人通过选择法律而排除适用;
2)有些国家规定,当事人所选择的必须是“善意”、“合法”的,且必须有“合理的根据”:即不得合谋欺诈或损害与合同有关的第三人的利益,不得与合同毫无联系;
2、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时间:
一般不对选择的时间做限制,即当事人可以在订立合同时选择,也可以在订立合同后选择;而且允许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后重新选择一个法律来改变以前的选择,但该种选择或变更不能使合同归于无效或使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受损;
3、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方式:
1)有些国家仅允许明示选择,即须当事人通过语言文字明确表达出选择法律的意图,如中国、秘鲁等国;
2)多数国家和国际公约既允许明示也允许默示选择,即允许通过合同的具体情况来表明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意图;
当事人的默示选择一般须经过法院或仲裁机构的推定才能确认,推定的依据主要有合同中用于诉讼或仲裁地点的条款、合同适用的文字、合同的格式、合同的有效性等;
4、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的性质:
仅限实体法,不包括该国的冲突法,即在合同领域排除反致;
5、当事人未选择法律时的处理:
在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或未就应适用的法律达成协议,或选择无效时,各国处理方法不同,有直接规定应适用什么法律的,也有法院根据具体情况,推定当事人可能选择的法律,但一般是依最密切联系原则由法律或法院确定应适用的法律。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
即在当事人未选择合同的准据法或选择无效时,适用与合同或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地方的法律
与最密切联系原则相近的还有“法律关系重心说”、“连结因素聚集地说”等,目前,最密切联系原则已成为合同准据法选择的补充原则,如《美国冲突法重述(第二次)》、《奥地利国际私法》、《瑞士国际私法》等都确立了该原则。
对于如何确定“最密切联系地”,有主张“数量标准”的,也有主张“质量标准”的,但后者更符合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本意,在实践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特征性履行”来确定双务合同的最密切联系地。
(三)、特征性履行:
1902年由哈伯格提出,于1955年在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上被正式采用。
在双务合同中,交付物品、提供劳务等的非金钱履行为特征履行,合同准据法应是承担特征性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的住所地法或惯常居所地法;如果该当事人有营业所的,则应是其营业所所在地法。
对特征履行方法规定有两种方式:
1、在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时,把合同按性质和种类加以划分,根据特征履行说分别确定各种合同应使用的法律,如《匈牙利国际私法》;
2、在当事人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合同准据法,而以特征履行方法确定最密切联系地,如《瑞士国际私法》。
(四)、合同自体法:目前的合同自体法采用以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为主而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辅的主张
合同自体法是指当事人意欲适用于合同的法律,或者在当事人的意思未表达出来也不能从有关情况中推定出来的场合下,是指与交易有最密切和最真实联系的法律。
二、合同准据法的适用:
1、合同的成立:
对于合同是否成立,英美法系国家采发信主义,大陆法系采收信主义。目前:
1)对于合同是否已经成立以及成立的时间和地点,一般依合同准据法;
2)对于要约和承诺上的瑕疵是否影响合同的有效成立,多主张适用合同准据法;
3)合同内容是否合法、合同是否要有“对价”、限制或免除责任的条款是否有效,一般适用合同准据法。
2、合同的效力:
1)合同的效力,一般适用合同的准据法;
2)在合同关系中涉及物权关系效力的,如确定特定物的所有权问题,一般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3)在违反合同的同时又构成侵权行为的,有些国家主张对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
4)合同的履行,一般适用合同准据法,但履行的细节一般适用履行地法;
5)合同的无效和撤销及后果问题,适用合同准据法。
3、合同的解释:
对涉及文字语义方面的问题,适用文字所属国法;涉及法律效力问题的,适用合同准据法;有些国家对某些特殊种类的合同的解释,还规定了特殊规则。
4、合同的消灭:一般适用合同准据法
但合同准据法的适用并不是绝对的:如1)如果涉及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适用标的物所在地法;2)合同因替代履行而消灭的,适用新合同的准据法;3)在合同因提存而消灭时,提存的方式和存放的机关适用提存地法等
3. 侵权纠纷适用侵权行为发生之前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律吗
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是解决法律适用冲突规范。侵权行为自体法(也就是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是比照合同自体法发展而来的,但与合同自体法相比较,侵权行为自体法中对当事人的自由度是受到较大限制的,因为合同完全是建立在当事人意思的基础之上,而侵权行为当然不会是当事人的意思所在。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侵权责任,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但当事人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侵权行为发生后,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法律的,按照其协议。所以侵权纠纷适用侵权行为发生之前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律没有法律依据,当然不可以。而在国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所以更不存在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问题了。
4. 对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的一般理论有哪些
对侵权行为的法律来适用的源一般理论有:
1.侵权行为地法说。
2.法院地法说。
3.最密切联系说或“侵权行为自体法”说。
我们在国际私法中,对于一般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1.适用侵权行为地法。这是“场所支配行为”原则在侵权领域的体现。有的国家以加害行为地作为侵权行为地,有的国家把损害发生地作为侵权行为地,还有的国家认为两者均可视为侵权行为地。
2.选择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和当事人共同属人法。
3.重叠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和法院地法。
4.选择适用侵权行为地法、法院地法和当事人共同属人法。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出现了如下新发展:(1)侵权行为自体法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产生;(2)当事人意思自治开始进入侵权法领域;(3)适用对受害人有利的法律有时影响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欢迎追问。
5. 合同自体法与特征履行说的异同
合同自体法:是指国际民商事纠纷中的准据法的选择依合同当事人明示所选择的法律;当事人没有明示选择时,根据合同的条款、性质和案件的情况推断当事人会意图适用的法律;如果当事人意图不明确,不能通过情况推断的,合同由与其有最密切、最真实联系的法律支配。
可以说,合同自体法原则实际上是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结合,即肯定意思自治原则的优先地位,又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补充。
6. 自体法的概念是什么
合同自体法是当事人明示所选择的法律,当事人没有明示选择时,根据合同的条款、性质和案件的情况推断当事人会意图适用的法律,如果当事人意图不明确,不能通过情况推断的,合同由与其有最密切、最真实联系的法律支配。
可以说,合同自体法原则实际上是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结合,即肯定意思自治原则的优先地位,又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补充。
http://www.law-lib.com/law/
7. 合同自体法 最早是由哪个国家的学者提出的
英国。合同自体法理论最早是牛津大学的法学教授戴西(Dicey,1835—1922)提出的,合同自体法理论的创立,是英国对冲突法这门法律学科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8. 合同准据法,合同自体法他们之间有何联系
准据法是指经冲突规范指定援用来具体确定民商事法律关系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特定的实体法。例如,对于“合同方式适用合同缔结地法”这一冲突规范,如果合同的缔结地是英国,准据法即为英国的实体法;如果合同缔结地为中国,准据法即为中国的实体法。
(2)什么是合同自体法:
合同自体法:是指国际民商事纠纷中的准据法的选择依合同当事人明示所选择的法律;当事人没有明示选择时,根据合同的条款、性质和案件的情况推断当事人会意图适用的法律;如果当事人意图不明确,不能通过情况推断的,合同由与其有最密切、最真实联系的法律支配。
可以说,合同自体法原则实际上是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结合,即肯定意思自治原则的优先地位,又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补充。
9. 合同准据法和合同自体法的联系
您好,两者都是涉外适用法律,但是两者适用的标准不同。合同准据法是指在涉外合同关系中,经由冲突规范所指引的适用于涉外合同关系的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而合同自体法是指国际民商事纠纷中的准据法的选择依合同当事人明示所选择的法律;当事人没有明示选择时,根据合同的条款、性质和案件的情况推断当事人会意图适用的法律;如果当事人意图不明确,不能通过情况推断的,合同由与其有最密切、最真实联系的法律支配。
可以说,合同自体法原则实际上是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结合,即肯定意思自治原则的优先地位,又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补充。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10. 侵权行为自体法
侵权行为自体法
侵权行为自体法是对侵权行为地法、法院地法、当事人属人法等准据法的糅和。从内容来看,其并不排除对侵权行为地这一因素的考虑,只是改变了对其考虑的角度,即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转变到社会环境的角度。传统的规则把侵权行为地视为一种不可改变的地理因素,并赋予其以决定其他一切因素的能量和意义。莫里斯则强调,侵权行为地只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一个主要因素,但有时起关键作用的是当事人的住所或惯常居所等这样一些因素,在这种情形下,侵权行为地这一因素理应被取而代之,而当事人的住所或惯常居所等因素则可成为法律关系与准据法之间的联结因素。自体法理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了对侵权行为地法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