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交通事故中的共同侵权

交通事故中的共同侵权

发布时间:2021-09-18 04:17:20

⑴ 浅析如何追加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共同侵权当事人

一、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共同侵权人的诉讼地位 (一)对共同侵权的认识 何谓共同侵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但该规定对什么是共同侵权没有具体明确,从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是否属于共同侵权认识不一,造成对这一法律规范适用的混乱。有时同一性质的案件会因法官认识上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处理结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第三条第一款的规定明确了共同侵权的构成,共同侵权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则通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二)确定共同侵权案件中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共同侵权案件中当事人诉讼地位的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并无规定,诉讼实践中多按照必要共同诉讼来处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也贯彻了这一做法。该解释第五条规定,赔偿权利人起诉部分共同侵权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显然,追加当事人是以存在必要共同诉讼为前提的。此前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都对解决必要共同诉讼人未共同起诉或被诉的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如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当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加。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请,应当进行审查,申请无理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理的,书面通知被追加当事人参加诉讼。 同时,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共同侵权的必要共同诉讼性质,将共同侵权与当事人的追加联系起来。但对于共同侵权人没有一同被诉情况的具体处理办法,却有别于以往对必要共同诉讼的当事人追加方案,不再强调法院对必要共同诉讼必须一同作出判决。该解释第五条还规定“赔偿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的,其他共同侵权人对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不承担连带责任。责任范围难以确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权人承担同等责任。人民法院应当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法律后果告知赔偿权利人,并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情况在法律文书中叙明。”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存在共同侵权人时,应当按照必要共同诉讼处理的根据,并不在于共同侵权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因为根据民法连带责任理论,权利人可以向连带责任人中的任何一个主张全部权利。因此,负有连带责任的多个主体都具有实体法上的独立人格,即使权利人只诉其中一人,也不存在当事人不适格问题,不会导致人民法院无法作出判决的现象。根据私法自治的原则,只要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权利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主张权利和放弃权利的自由。在主张权利时,有依法选择保护途径和依法选择相对人的自由。受害人,可以选择向求偿机会成本最小的主体主张权利。所以交通事故中有关利害关系人是否共同起诉或者被共同起诉,应当由他们或原告自己决定。这种做法既能确保人民法院处于中立地位,减轻人民法院负荷,又能在保证权利人有足够的,合理的保护权利的手段的同时,避免对权利人的不当倾斜。 (三)借鉴西方国家关于类似必要共同诉讼 按照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来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的共同侵权问题,与西方国家类似必要共同诉讼有很强的相似性。所谓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是指基于诉讼标的客观牵连性,数人若共同起诉或共同应诉,人民法院必须并案审理,合一确定的诉讼。 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具有下列特征:一是诉讼标的具有客观的牵连性。即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中的复数当事人不具有共同的诉讼标的;复数当事人与同一相对方当事人讼争的民事权利义务客观上存在着牵连,这种牵连既可能源于同一法律行为或事实,也可能源于一系列法律行为或事实。二是具有相对独立且可单独起诉的诉讼请求。类似必要共同诉讼中的诉讼请求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且主张的权利或义务归属于不同的共同诉讼人。三是具有合一确定的必要性。这一特征决定于诉讼标的客观牵连性,原因之一是法院对类似必要共同诉讼中一人的判决,其效力往往客观上及于其他共同诉讼人;原因之二是具有牵连性的几个诉讼标的,由于源出同一法律行为或事实,或者一系列法律行为或事实,因而总是涉及到共同的事实或共同的法律问题,为避免分别审理而致相互矛盾的判决产生,通过共同诉讼的形式而合一确定,是完全必要的。四是形成为共同诉讼人的相对任意性。所谓相对任意性,是指对可分性的诉讼标的是否作为共同诉讼提起,由当事人自己决定。 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当事人的追加 (一)人民法院拥有追加当事人的权利 按照现行司法解释规定,对共同侵权造成的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案件依然按照必要共同诉讼处理,尽管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在逻辑上并不存在当事人遗漏问题,但我们依然坚持人民法院拥有追加当事人的权利,同时又尽量尊重赔偿权利人的意愿,于是出现了上述看似矛盾的规定。这一方面是因为司法解释的法律位阶限制其突破现行共同诉讼立法确立完全的类似必要共同诉讼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现行诉讼实践需要。毕竟在共同侵权的情况下,查明侵权事实及其责任分担都需要有侵权人的共同参与,人民法院追加当事人的内在目的和价值,在于依法正确、查清事实,彻底地解决民事纠纷。 在赔偿权利人只起诉部分人共同侵权人的情况下,人民法院追加当事人的后果之一,就是杜绝同一案件的再次涉诉。由于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尚无明确关于人民法院判决对所有人具有既判力制度的规定,如果不追加当事人,该判决对未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是否有拘束力就会存在多种理解。同时在人民法院已查明讼争法律关系的主体范围后,是依职权追加当事人,还是告知当事人申请追加,都已不存在增加或减轻人民法院负荷的问题。从经济意义上看,依职权追加当事人比之于告知当事人申请追加更快速、更省事,更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因而更有利于及时解决纠纷。 (二)追加当事人方式的确定 在确定了目前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必要共同诉讼中法院依法有追加当事人权利的前提下,还有一个追加方式是否仅仅限定为人民法院自主发现和主动追加的问题,如在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被告为了自己的利益提出需要追加案外人作为被告,有的被告要求追加保险公司,有的被告要求追加卖车人为被告,人民法院是否允许?现行立法对追加当事人的方式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掌握也不一样,被告提出申请后,人民法院有的允许,有的不允许,有的不予答复。根据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加当事人。在民事诉讼理论中当事人应当包括原告和被告是不存在任何疑问的。因此,被告要求追加当事人的权利应予以保证。表面看来被告范围应当由原告确定,才符合不告不理的规则,但实际上被告也是享有诉权的,并不排除被告可以主动申请参加诉讼以维护自身权益的情况。而作为已经参加诉讼的被告申请其他被告参加诉讼,既可能是认为其他被告应当与其共同对原告承担责任,也可能认为被申请人基于特定事实关联而对自己被诉乃至承担责任负有义务。对于前者可以作为发现共同诉讼的途径,对于后者则会导致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属于人民法院职权判断的范围,当事人的申请只是人民法院裁量的前提。对于申请有理的分别情况追加被告或第三人,申请无理的,应当明确作出裁定驳回。

⑵ 第1交通事故,第2医疗事故,是不是共同侵权

共同侵权行为是指加害人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权益造成损害,加专害人应当承担连带责属任的侵权行为。一般认为数人之间的"共同通谋"是成立共同侵权的必要条件。交通事故受伤治疗期间出现医疗事故,两个事故之间没有"共同通谋",因此不是共同侵权,而是两起独立的侵权行为。
希望采纳。

⑶ 两车相撞致第三人受伤是否为共同侵权

【案情】孙某驾驶私家车去市中心途中与车上人员闲聊时,在一小路口与马路交叉口拐弯时与江某驾驶的一辆小面包车相撞。由于江某的车速较快,受撞后偏离原行驶方向,撞到正骑自行车经过该路口的万某,致其倒地后受重伤。孙某与江某也在事故中受伤,车辆不同程度受损。公安机关经现场勘查后认定:肇事双方均负有一定责任。依据过失相抵原则,两车相撞导致的经济损失由各自承担。对于万某在本次交通事故中所受的损害,由直接致害人江某承担责任。鉴于江某是在与对方车辆相撞后致万某损害的,故不提请检察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江某不服,遂发生争执。
【分歧】第一种意见认为:对万某的损失责任承担,可以直接依据公安机关的事故认定,由江某负全部赔偿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对万某的损失责任承担,应由孙某与江某共同承担,因为他们在本次交通事故当中构成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第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4条规定:“机动车通过交叉路口,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或者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过,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或者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时,应当减速慢行,并让行人、优先通行的车辆先行。”孙某在驾驶机动车的过程中与他人聊天,注意力分散,没有尽到机动车驾驶人在驾驶机动车的过程中的高度注意的义务。江某在通过交叉路口时,没有依法“减速慢行”,对事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过错。因此,公安机关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项的规定:“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有过错的比例承担责任。”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19条第2款的规定:“两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基本相当的两方承担同等责任”,认定当事人双方承担同等责任,各自负担自己的损失是正确的。对于受害人万某的损失由谁承担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孙某与江某的违章驾驶行为是否构成共同侵权。这直接关系肇事车辆双方在对万某的损害赔偿问题的责任关系-----即由其中一方承担责任还是由双方共同承担责任;是承担按份责任还是连带责任。
第二、共同侵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有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包括共同故意行为、共同过失的行为。要求有意思联络的共同联络的共同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理论基础在于:连带责任源于责任主体的整体性,责任主体的整体性则源于主观过错的共同性,从而认为须存在一种共同过错把共同侵权行为人连接成为一个共同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成为一个共同的行为主体,该共同的行为主体应当对其共同的行为结果负责。共同侵权行为人的不可分离性,产生于他们的共同过错。一是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主要指虽无意思联络,但损害结果不可分割的损失事实,基于当代民事法律保护弱者、保护无过错者、保护受害人利益的价值取向,要求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本案中,孙某和江某素不相识,只是偶然的因素使两车相撞,造成了第三人万某重伤的后果。二人没有共同的故意或者过失,但万某的损失是由不得 孙某和江某共同造成的,且不可分割,所以,可认定孙某和江某的行为属于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因此 孙某和江某应当对万某的损害承担连带责任。笔者认为,本案的侵权行为属于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基础是充分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得到补偿的价值理念。因此,就交通损害赔偿案件而言,法院应当依据名加害人的过错划定相应的责任,并在明确各加害人赔偿份额的基础上叛令其承担连带责任。连带责任的适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因为部分加害人没有偿还能力而导致受害人得不到充分补偿。如果允许受害人只起诉部分加害人,那么法院在只有部分加害人在场的情况下无法确定它们之间的责任份额,只能判定补诉的加害人承担全部责任,违背了适用连带责任的初衷一在更大的程度上保障受害人的利益。而且,由于责任份额难以确定,多承担了责任的加害人要向其他其他加害人追偿的话,不得不另行起诉,要求法院确定责任份额,导致诉累。因此,如果受害方仅起诉部分加害人,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加害人参加诉讼作为共同被告,并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受害人明确放弃对其他人的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列被诉的侵权人为被告,并将受害人放弃诉讼请求的情况在法律文书中叙明,对未被起诉的加害人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被诉加害人不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自愿放弃了对其他加害人的赔偿要求,无意思联络共同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基础,即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已不存在,所以,如果仍坚持让被诉的部分加害人承担连带责任,不符合公平原则。
综上所述,导致交通事故第三人万某受重伤的直接因素是江某肇事车辆的撞击,但其实质是 孙某和江某共同违章造成的交通事故的合力。万某受重伤的结果是 孙某和江某共同违章造成的损害结果的延续,是整个交通事故的组成部分。因此,孙某和江某构成交通事故中的共同侵权人,应当承担对万某损害赔偿连带责任。(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人民法院)

⑷ 两车相撞伤及第三人,是否构成共同侵权

来1、两车相撞伤及源第三人,如果能确定具体侵权者的,则由侵权的车辆承担责任;
2、如果每辆车的行为都足以造成第三人损失的,则两车承担连带责任;
3、如果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则由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确定的,则平均承担;
4、法律依据:
1)《侵权责任法》第十条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2)《侵权责任法》第十一条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3)《侵权责任法》第十二条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⑸ 侵权责任法 交通事故

《侵权责任法》实抄施后,交通事故中负主要责任方和次要责任方是否对无责任方承担连带责任? 回答:《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前,对于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各方是否承担连带责任,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侵害行为直接结合或者间接结合作为确定责任各方是否承担连带责任的标准,属于直接结合就要承担连带责任,属于间接结合则不承担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对于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各方是否承担连带责任,要按照《侵权责任法》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的规定来确定。
第十一条 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二条 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对于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各方是否承担连带责任,不应一概而论。

⑹ 交通事故同等责任致两人死亡的共同侵权

同等责任
1.因两方(或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共同导致交通事故的,其行为在事故中作用相当的,负同等责任。当事人双方具有以下行为的负同等责任:
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均有违章行为,且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基本相当的;
2.发生交通事故后各方当事人均未立即停车,未保护现场,致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
3.当事人各方均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或者未及时报案,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
不确定责任 对交通事故无法查证事故事实的责任认定的,公安交管部门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载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但对事故责任不作认定。

⑺ 交通事故中的共同侵权如何承担责任

多辆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损害,根据区分不同情况,依照侵权责任法第十条、第十一条或者第十二条的规定,确定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或者按份责任。

⑻ 交通事故属于无意思联络共同侵权吗

交通事故是否属于无意思联络共同侵权,要看交通事故各方和发生的交通事故细节。
一般情况下,共同侵权行为是一种具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的侵权行为。作为一种共同加害行为,又叫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基于共同的故意或过失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从而造成损害的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两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共同加害行为和单独侵权行为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主体的复数性。共同侵权行为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或法人。2.行为的关联性。各共同侵权人各自实施了加害行为,但他们之间的加害行为都指向同一对象,和各加害行为之间结合起来,共同造成了损害结果,是造成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具有密切的关联性。3.各加害行为人具有共同过错。这种共同过错可以是共同故意,也可以是共同过失,还可以是故意与过失的混合。只有共同加害人具有共同过错,其行为才具有了可责难性,应当承担民事责任。4.结果的单一性。共同侵权人虽然实施了多个侵权行为,但造成的是同一损害结果,该损害结果是不可分割的。
而无意思联络共同侵权是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的形式之一。所谓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是指数个行为人并无共同过错,而致他人损害的行为。它实际包括了数个侵害行为直接结合的共同侵权形式和数个侵害行为间接结合的“多因一果”形式。《人身损害赔偿解释》采取坚持共同过错说的合理成分,摒除客观说不区分无意思联络下各行为结合方式的绝对性,把数个侵权行为直接结合的无意思联络共同侵权作为共同侵权行为的一种,由各行为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而将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中的“多因一果”形式仍然作为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的一种特殊形式,由各行为人分别承担责任。无意思联络共同侵权的法律特征是:(1)无意思联络侵权行为的主体须为数个。这是有别于单独侵权行为的特征。(2)各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无意思联络。这一点是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与一般共同侵权行为的重要区别所在。一般共同侵权中,侵权人在主观上有共同的故意或共同的过失,而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则是数个行为人之间在主观上没有共同的故意或过失。(3)各行为人的行为偶然的、直接的结合造成对受害人的同一损害。这种偶然结合紧密程度高,偶然因素是基于行为人所不能预见和认识的客观的、外来的、偶然的情况,而非主观因素所导致。(4)数加害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5)各行为人之间承担连带责任。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的责任承担,对受害人作了最大利益保护,对侵权人体现了最大公平,是对侵权行为法的巨大发展和侵权法的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
所谓“多因一果”侵权,是指数个行为人事先并无意思联络,数个行为偶然结合而使同一受害人产生损害,一般来说,构成“多因一果”侵权,应当具备以下要件:(1)侵权主体具有复数性,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侵权人,各侵权人均独立实施了侵权行为;(2)数个侵权主体在主观上无意思联络,各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既非共同实施,亦未共同约定,各行为人之间既没有共同故意,也没有共同过失;(3)数个侵权人的行为偶然结合造成受害人损害的后果,将各个行为结合在一起的因素,不是主观因素,而是行为人所不能预见和认识的客观的、外来的、偶然的情况;(4)数人的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司法解释将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中各行为直接结合导致同一损害后果的情形纳入共同侵权的范畴;排除了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中各行为间接结合导致同一损害后果的情形,明确规定了这种“多因一果”侵权行为的按份责任承担原则。

对于如何理解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中直接结合与间接结合,司法解释并无明确规定。学理上一般认为,直接结合是指数个行为结合程度非常紧密,对损害后果而言,各自的原因力和加害部分无法区分。虽然这种结合具有偶然因素,但其紧密程度使数个行为凝结为一个共同的侵权行为共同对受害人产生了损害,也即要求数个行为对受害人的损害而言是必然的。间接结合中的多个行为的结合具有偶然性,但这些行为对损害结果而言并非全部都是直接或者必然地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行为。其中某些行为或者原因只是为另一个行为或者原因直接或者必然导致损害创造了条件,而其本身并不会也不可能直接或者必然引发损害后果。

⑼ 交通事故共同侵权人其中一人下落不明对另一人是否适用诉讼时效中断。

问:交通事故共同侵权人其中一人下落不明对另一人是否适用诉讼时效中断。

答:君同法律在线咨询为您解答

通常发生交通事故后,应当及时报警,将现场交由交警部门进行处理。随后交警部门会根据对于现场的勘察,制定出相应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双方当时人产生的赔偿问题,可以依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中的责任划分,来确定具体的赔偿金额。如果对于侵权赔偿有异议的可以向法院依法提起诉讼,由法院进行判决。

阅读全文

与交通事故中的共同侵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顺义区工商局 浏览:973
马鞍山华成金属资源有限公司 浏览:306
宗地土地使用权价格 浏览:795
2020年知识产权大会召开 浏览:48
有限责任公司认缴期限 浏览:282
我爱发明抓鱼 浏览:392
马鞍山大台北 浏览:9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个人工作总结 浏览:662
租房纠纷怎么诉讼 浏览:487
定额发票有效期查询 浏览:430
北人亲情卡有效期 浏览:70
听证会公告期限 浏览:303
根据著作权的规定 浏览:12
宁夏理财规划师证书领取 浏览:880
地雷的发明 浏览:121
对建筑物享有管理权的业主 浏览:231
星涟海马鞍山 浏览:722
湖南咨询工程师投资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699
英赛嘉华知识产权怎么样 浏览:111
云南初级药士药师主管药师证书领取 浏览: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