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东电视台生活帮类似访谈类节目是否有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
你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我的看法是 1, 在记者采访你的时侯你应该有被播出的思想准备,要不你就拒绝被采访. 2, 在采访时你应和记者有个约法三章以防后患,不能破坏游戏规则,如是记者故意破坏这约定,而又确实伤害了你,那你可找电视台领导投诉. 3,如果无效,你又有确实的证据,那你可上法院告他(上法院前最好咨询一下律师). 以上仅供参考.但是你要知道的是: 1,记者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报道(报纸,电视,电台,杂志------),2,记者不是调解员,尤其是关于个人的问题.如是你的个人问题需要媒体帮助解决,我看上海电视台的”新老娘舅”节目不错.
『贰』 中央电视台法制栏目播放的故事侵权吗
我觉得应该是不侵权的,他在播出的时候一定是做过详细的调查。
『叁』 都有哪些调解类节目
情感调解节目:
1、李静主持的<情感方程式>
2、<大话爱情>
3、天津电视台<男人世界>
4、安内徽电容视台<家人>
5、湖南台<真情>
『肆』 电视台的调解栏目侵权
你好!如电视台所播放的内容确实失实,对你造成名誉影响的,那么就构成侵权。
那我该如何处理呢?我想知道一个参考,以便给我考虑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我也问朋友,他说已经播出了,沟通也好,起诉也好,对方态度好的话,可以赔礼道歉。至于提出赔偿,也没有什么证据好拿,毕竟这个播报影响不好,精神赔偿很难判决,很有可能就是没有,到时候还得自己支付诉讼费用。
郁闷啊...........
『伍』 钱塘江老娘舅是一档民间调解纠纷的电视栏目,这种保障公民权益的方法属于
钱塘江老娘舅是一档民间调解纠纷的电视栏目,这种保障公民权益的方法属于( B、非诉讼手段 )。
非诉讼手段是指和解、调解(法庭外调解)、谈判、磋商。
『陆』 基层司法局联合电视台推出的“调解民间纠纷”的栏目,是属于什么调解组织是民间调解组织吗
应该说是政府领导下的一种民间调解组织。基层司法局有权组织各种调解活动。
『柒』 都有哪些调解类节目
1、《调解现场》
该节目由拥有长年情感及访谈节目经验的陈怡主持。另外,在现场还将有一个庞大的调解嘉宾团,他们主要是由专业律师和心理专家组成。如北京十大调解员——律师吕凤钢、刘爱茹,心理专家杨谨,媒体评论员寒枫等。
2、《调解面对面》
聚焦社区民情民意,通过媒体调解方式和典型社区案例来化解矛盾,挖掘真情,唤醒良知,引导人性。节目以人和、家和、天下和为口号,定位于调解社区矛盾、关注社区和谐、破解法律疑点,全面创新媒体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
3、《金牌调解》
节目集“室内剧”、“真人秀”、“泛法制类节目”、“公开法庭式”和“娱乐节目”为一体,主持人和人民调解员现场为“当事人”排忧解难。融和法庭辩驳元素,通过舞美、灯光、镜头等表现手法,给普通民众的情感提供诉求平台。
4、《第三调解室》
第三调解室是国内第一档具有法律效力的排解矛盾、化解纠纷的电视节目。节目现场将有人民调解员、律师、心理专家为当事人答疑解惑、梳理思绪,促使各方当事人达成调解。节目当场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并加盖人民调解公章。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当场生效。
5、《东方直播室》 东方卫视节目
是一档将电视手段、网络媒体、短信直播有机结合的新闻专题节目,关注当下热点新闻事件以及引起广泛关注、值得讨论的社会现象,直播转型中的中国。
邀请新闻事件当事人到现场,正反双方意见嘉宾深入探讨核心问题,给予各方观点平等、公开的表达机会,在观点的激荡中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和建设性意见,体现社会关怀。
『捌』 调解类电视节目如何传播正能量求解答
媒体应当谨慎使用悔过型人物“现身说法” 《赌徒的最后忏悔能否留住亲情》似乎是一个十分中立的标题,但编导把连自己都承认“没有资格面对亲人”的赌徒,选择为电视节目的主角,使其能够反复用“对着全国观众的面”表示忏悔。而无论从忏悔者的话语、口吻还是神情,都看不到一丝丝真诚,即便从社会常识的角度也应该说明,对已经屡教不改者应当在看到改过的实际行动之后才能予以信任。否则,尽管采用了“能否留住亲情”的设问,也会误导公众轻信“忏悔”之词。 什么人可以在电视台“露脸”,主要取决于节目组的选择。这种选择权的行使必须对社会负责,而不是仅仅对节目的收视率负责。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潜在力量有形无形地隐含在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之中,并且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受众的观点。如果黄金时段播出的是劣迹斑斑者毫无诚意、近乎表演的“悔过”,其社会影响就是请曾有劣迹者公开作秀。收视率越高,负能量的传播越甚。媒体把黄金时段用于曾有劣迹者的悔过应当高度谨慎,事先必须认真预判这种悔过传播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并从社会整体影响的角度作出严格评估。媒体的掌控者必须明白,“我要上电视”是无数人的梦想,用黄金时段播出屡教不改者跪地发誓,也许是成全了一次无聊的打赌。千万不要把媒体“接地气”理解为专门到社会底层去挖掘隐私,也千万不要把电视屏幕和黄金时段拱手让给愿意自曝家丑的人。 从信息传播的效果分析,媒体展现积极向上的人和事,会给公众带来榜样的力量,黄金时段理应用于播出向上、向善、向美的内容。用展示丑恶的做法追求收视率,也许一时会收到某种效果,但是,除了个体经济效益的增加之外,社会效益一定是负面的。鉴于黄金时段的稀缺性,当具有积极向上力量的内容与悔过型人物“求饶”的内容可供选择时,理性的选择应当是前者。媒体不应当简单地排斥“浪子回头”的事例,但前提是该“浪子”必须已经有“回头”的实际行动。 媒体对弱者的声音具有强烈的放大作用,关键是必须分清是非,区分弱者的性质。允许悔过型人物“现身说法”的必备前提是,其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悔过的真实性,而不是仅仅有悔过的言辞表示,更不是曾经有过屡教不改的经历。 传播正能量是提高收视率的唯一正确道路 近来,正能量已经成为一个“热词”。正能量原本是物理学名词,指的是正面的能量或者正向的能量。在社会科学领域,正能量表示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和健康乐观的情感。正能量一词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会有正能量与负能量,每一个人所承载的正能量、负能量各不相同。 媒体的职责应当是发现、挖掘、传播、放大正能量,遏制、限制、缩小、消减负能量的扩散。在没有媒体介入的状态下,一个人所承载的能量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其发生作用的范围都比较小,基本上只能对与其具有直接接触的人群发生作用。一般而言,先进人物所承载的正能量较为充分,落后人物则可能是负能量的聚集者。但这并不是说先进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是正能量,落后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是负能量,落后人物如果能够真诚认识自己的过错,采用“现身说法”也可以由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这里的关键是:负能量是否转化为正能量并不取决于其“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其“做了什么”。 有的媒体从业人员认为,先进人物的事迹固然可贵可赞,但纵然千说万说总是离不开一个“好”字,故难以“出彩”;而某些落后人物尽管劣迹斑斑,但其斑斑劣迹的情节就足以吸引眼球,能起到拉动收视率的作用。可是,赤裸裸地追求收视率太过暴露,打“擦边球”的倾向开始露头。客观地说,调解类节目中有时难以避免对丑态的揭露,但一定要注意在揭露丑恶的同时,防止负能量的扩散。千万不能用展示劣迹去“吊”小市民“胃口”,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的做法片面追求收视率。 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的如下观点特别值得重视: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被大众所认知。媒体传播什么,社会就会重视什么。社会关注的重点往往就是媒体传播引导的结果,媒体在黄金时段播出内容的引领性更会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得到放大。例如,2013年上海市政协委员粟莹的提案“在离婚案件中加重过错方惩罚力度”就具有弘扬正能量的意义。 当前,我国离婚率大幅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与媒体传播信息的引导也有一定关系。例如,长期以来媒体对婚姻忠诚、对家庭负责的宣传不够得力,美化“婚外情”的信息却时有所见。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庭发生婚姻纠纷的过错方振振有词,让无错的一方很受伤。如果调解人无原则地“调和不调散”,实际上就是助长过错方的气焰,无疑会使无过错方感到心寒。就法制的完善而言,应当提高对过错方的处罚力度;就调解而言,为主持正义、弘扬正能量,也必须对过错方予以严厉的谴责,为无过错方提供具体的帮助。只要承认社会进步来源于正能量的发现、挖掘、积聚、传播和放大这样一条普世原理,媒体就应当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指向聚焦正能量、放大正能量、辐射正能量,用正面、积极、健康的内容,引导人们向善、向美、向上。 (作者为上海市法学会副秘书长、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政法学院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