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论述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
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是侵权行为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从罗马法开始,特殊侵权损害赔偿就这个世界上出现了。不过,那时候不是叫做特殊侵权行为或者特殊侵权损害赔偿,而是叫做准私犯。以后叠经发展,经历了法国法上的准侵权行为以后,最终形成了现代侵权行为法上的特殊侵权行为,其承担责任的形式,就叫做特殊侵权损害赔偿。因此可以说,特殊侵权损害赔偿的历史与侵权行为法的历史一样悠久。
在当代的司法实践中,特殊侵权损害赔偿在民事司法中同样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民事司法实践中,法官审理的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大部分是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在审度每一个具体的案件时,几乎差不多都是特殊侵权案件,甚至想找到一个纯粹的一般损害赔偿案件都不大容易。这也说明,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在实践中是大量的,法官、律师和其他司法人员是每日都可以遇见的民事案件。
但是,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之所以称为“特殊”,必然有其特殊之处。这,就是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规则有异于一般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例如,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其适用的归责原则不同于一般侵权损害赔偿案件。此外,其法律规则的适用,侵权责任的构成,赔偿责任的形式,以及其他方面等等,都有不同之处。正因为如此,很多法官和律师以及检察官,都认为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规则较难掌握,感到很棘手。在最高人民法院刚刚公布、执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专门对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的举证责任倒置作出了新的规定。这些新的司法解释怎样结合司法实践予以应用,也是急需明确的问题,需要结合实践,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几年前,我曾经出版了《特殊侵权损害赔偿》一书,出版后受到司法界朋友们的欢迎。大家认为,这本著作的内容结合实践,着重提出了处理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的基本方法和规则,很有指导意义。经过几年,作者正想对本书进行修改,增补新的内容,可巧正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出台,所以就结合举证责任倒置的问题,对全书进行全面的修订,结合实际提出适用的办法。
这次对本书进行修订改版,主要的修改、补充的内容如下:
第一,增加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举证责任倒置的具体内容,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对在实践中怎样贯彻落实司法解释第4条规定的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举证责任倒置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例如,面对司法解释规定医疗事故侵权诉讼实行因果关系推定和过错推定的规定,在实践中如何适用,并如何对待医疗事故鉴定结论问题,进行了实际的分析,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
第二,对特殊侵权损害赔偿的“总论”部分进行了重要的修订,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了调整,补充了很多的内容。例如,在特殊侵权案件的损害赔偿问题上,结合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等新的司法解释,对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都做了新的补充。
第三,对原有的十一种特殊侵权损害赔偿的具体阐释,进行了详细的修订,补充了新的内容,对原来论述不够清楚的地方,进行了补正。同时,对十一种特殊侵权损害赔偿的排列顺序,修正了过去次序不明确的问题,把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的特殊侵权放在前边论述,然后阐释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侵权。这样,就使全书的层次更加清楚。
第四,增加事故责任的新内容。各种事故责任是侵权行为法的重要内容,侵权行为法理论一般是将其放在特殊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中进行研究的,其主要特征也基本符合特殊侵权损害赔偿的特点,放在特殊侵权损害赔偿中阐释事故责任,是顺理成章的。本次修订,增加了道理交通事故责任、医疗事故责任、工伤事故责任、学校事故责任和火灾事故责任五种事故责任,具体阐释了这五种事故责任的构成机理以及处理办法。其中对学校事故责任和火灾事故责任的阐释,是我的最新研究成果,贴近实践,论述符合实际。
对本书做这样的修订,目的就是使本书的内容跟上司法实践发展的进展,有助于法官、律师等司法人员使用的需要,期望读者朋友在读了本书之后,能够有所帮助,明确处理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的基本规则。在经过了半年多的修订之后,作者期待着读者朋友的反映。
应当提到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决定将加快中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我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之一,担负了民法典人格权法和侵权行为法专家建议稿的起草工作,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草稿的起草工作。面对着国家和民族制订民法典这样重大的任务,除了尽自己的力量做好工作以外,宣传民法典,宣传侵权行为法的内容,使其深入人心,成为行为的准则,办案的尺度,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部著作中,对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所做的深入研究,也是其中的任务之一,愿意将它作为民法典大厦基础中的一个卵石或者一份砂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㈡ 污染环境侵权的责任如何划分
相关的概念
同一般侵权一样,在环境侵权损害中,只有污染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致害人才应对其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但另一方面,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中,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多因一果的情况普遍存在,不仅因果关系的认定极为复杂,而且客观上还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具体表现在:1、环境侵权不同于一般侵权,其污染行为往往是通过环境即以环境为媒介而作用于人或物,致害过程具有间接性,其因果关系通常不会立即显现出来;2、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损害结果的产生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加之很多污染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果关系的判断极为困难。3、由于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人们对各种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扩散、转化的规律以及致害机理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尚不能很快作出科学说明。
在一般侵权责任中,受害人负有证明其所受损害与加害人行为间具有因果关系的义务。然而在环境污染侵权中,正是环境污染侵权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和证明的困难性,如果坚持这一证明分配原则,在大多数情况下,受害人难以获得赔偿。这与人们对工业事故损害赔偿的总原则和法感情是不相吻合的。一种常见的缓解方法是采用推定因果关系规则,即在污染环境侵权责任中,只要证明企业已经排放了可能危及人身健康或造成财产损害的物质,而公众的人身或财产已在排污后或正在受到损害,就可以推定这种危害是由该排污行为所致[21].在推定因果关系中,所采取的确定损害与原因的具体标准即是相当因果关系,即在污染环境公害案件中,如果在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盖然性联系,则应解释为在法律上存在着因果关系[22].
推定因果关系规则实质上并未根本解决受害人的证明责任和证明的困难问题。在环境污染侵权中,应当改变的是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这方面做出了极为显著的贡献,顺应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公平正义理念,弥补了我国环境侵权法领域的一项重大缺陷,解决了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因果关系认定所面临的困难。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3)项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这是我国最高审判机关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作出的关于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中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的具体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如果加害人能够证明其污染行为与被害人所受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加害人则不承担民事责任,否则即推定加害人的行为与被害人所受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而应承担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该项司法解释已根本性地改变了因果关系在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到证明一项不存在事情的高度困难性,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在该领域中因果关系理论上的认识似已与前述法规目的说接近。
注意的事项
在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中,因果关系推定与由加害人承担举证责任(即人们常谓之举证责任倒置)并不一致。两者之目的虽然都是为了维护受人之利益,但手段不同,最终效果也各异。就因果关系推定而言,并未改变受害人承担举证责任的地位,所改变者仅是证明的程度或法律所采的因果关系学说。改变对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从而根本性地免除了受害人的证明义务,因而属全面彻底之解决办法。此举虽加重了排污企业的负担,但是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诉讼中,由于环境污染损害涉及到许多科学技术、生产工艺和损害机理等问题,通常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才能取得有关证据,而环境污染损害的受害人往往又是普通公民,由于基于本人文化知识和技术手段的限制,要证明环境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果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诉讼中仍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环境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认定,受害人的民事权益也将无法得到保护。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才规定由环境侵权的加害人即被告承担,这完全符合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之目的和现代民法所追求的实质正义理念。
㈢ 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问题。
这位朋友你好!如上模拟案件中需要明晰的是法律中的因果关系究竟应该如何认定的问题。我国因果关系经过必然因果关系说、偶然必然因果关系说、高概率因果关系说、条件说以及事实和法律相区别说的发展,日益丰富。但因果关系理论中最让人疑惑的两个问题仍然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讨论。该案件中,张某是为了救小学生而拦住马,被马踢伤,然而之所以李某的马会惊慌失措是因为食品公司在不允许放爆竹的地方燃放爆竹,因此食品公司的行为同张某的损害具有因果关系——虽然李某是马车所有人并且马车是在李某的驾驶下撞人,食品公司的责任不因此而得以免除:这就是“行为后由于特殊情况的介入而导致结果发生的场合”中的因果关系认定,也就是本律师刚刚所言的因果关系判断的两大难题中的一个。
但实际上,如果食品公司燃放爆竹的地方是可以燃放爆竹的,也不能因此而免除其责任,也就是说这里认定食品公司责任的根本不是其“违法性”——在不允许燃放爆竹的地方燃放爆竹,而是因果关系性——张某的损害同食品公司的燃放爆竹具有因果关系。回答完毕,望采纳!
㈣ 法律规定侵权案件的范围有哪些
《侵权责任法》复第二条:制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㈤ 侵权责任法医疗纠纷中责任如何划分
(一复)医疗制纠纷责任追究制度是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是良好解决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尤其是进一步做好防范医疗事故的具体措施。(二)医疗人员有过错的医疗纠纷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纠纷。(三)医疗差错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虽有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但未给患者造成死亡、残废、或组织器官损害导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分为严重差错和一般差错。
㈥ 环境侵权案件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环境侵权诉讼中,应适用严格责任。污染者的加害行为应当排除“违法性”的适用,但在环境保护单行法有特别规定时,从其规定。《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66条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但部分单行环境保护法并不没有在污染构成要件上与这两个法律规定保护一致。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也将违法性作为污染的评判标准,而《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单行法中,却未将违法性作为污染的评判标准。因此,违法性是否为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在具体案情中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保护单行法的规定来判断。 环境侵权中的免责事由主要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在举证责任分配上,被告承担具有法定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但不因此免除原告就被告加害行为与其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1款第(3)项“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从规定的本意,应当降低原告举证责任的证明标准,原告只要能够证明因果关系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即完成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因果关系不成立的举证责任由污染者承担,并不免除受害人就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受害人仍需就因果关系初步成立承担举证责任。基于环境污染责任在因果关系认定上的特殊性,通过举证责任倒置和因果关系推定的方式降低受害人的证明责任。即与一般侵权案件中,受害人需要对因果关系提供充分成立的证明不同,受害人只需要对因果关系初步成立承担证明责任。所谓“初步的因果关系“是指原告的证明标准较低,即只要原告能够证明被告污染行为具有导致其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原告即完成了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在污染者不能完成因果关系不成立的举证责任下,推定污染者的污染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