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黟县古城的简述概况
横沟:原名“槐沟”,又称“淮渠”。为南北朝梁大通元年(529年),太常卿胡明星辞官归里后,捐资募工而建。渠水起自北郊柏山堨,从临漳门(北门)入城,流经北街、杏墩里、郭门后街至郭门右侧出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周舜岳于城北修防洪堤,并将柏山堨和横沟整治加固。横沟水渠流入城内,其走向几乎与北街完全平行,因此有不少地段穿注于北街民居屋下,商家店内,为城区消防和居民浣涤提供充足水源。千年横沟穿城而过,成为以黟县县城一特色风貌。清黟人程学禧的《黟山竹枝词》云:“穿城一水是槐沟,开浚年年趁麦秋;人集街心携畚插,人归月下荷鉏头。”
莲花塘:位于县学山北麓,文庙棂门外,旧称明堂池,又称泮池;因夏日多有莲花盛开,故民众多称莲花塘。莲花塘占地近10亩,呈半月形,水深约2米,塘水清澈,游鱼可数。20世纪90年代,县碧阳实验小学修建操场,该塘被填平。
圣母池:位于东岳山北麓,原圣母庙前,清《黟县志》载:泉如白玉。相传民间发生偷窃等纠纷,密诉于神后,往池内投入一钱,事实则沉,事非则浮,心虚者甚惮之。其旧址曾掘得石刻,上刻有“鉴物是非多老实,别人真伪有神灵。”字句。
水井:建国以前,县城居民饮水,几乎全靠水井汲水。建国以后,直到1989年,县城居民应用井水人数仍占县城总人数的63.5%,所以县城内一直保留有多口古井。如胡公井、神仙井、薛公井、吴家古井、桂墩里三元井、杏墩里古井、县背岭古井、费家弄古井等。 沿街店铺:一般均为徽派传统的一楼一底建筑,楼下为店,楼上住人。大部店面排门,厚约4厘米。铺面敞开,一览无余。招牌悬于门额之上,或挑于门侧。店铺排门旁,开有五寸见方小窗,便于夜间销售小宗商品。也有店铺,正面完全等同民居样式:青石门坊、黑漆大门、砖雕门罩,只是店内不设天井,从大门上方开辟的硕大窗户采光。此类店铺已药店、布店为多。城中店铺不少是前店后坊,所以其建筑则为两进以上。有的大店家在建筑后进还辟有院落,便于骡马牲口运货进出。千年横沟自北门进入城中,多从北街东侧店铺下穿过,故北街东侧的店堂,多为活动木板铺就,既便于提水打扫卫生,又能便于万一火灾消防。
居民住宅:县城民居住宅是全县最主要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1985年普查,县城存留有明清民居建筑141幢。县城居民住宅多为二层楼房,前后双面坡屋顶,两侧参差马头墙,粉墙黛瓦,青石门坊,均为典型的徽派建筑。民居主要有“三间”、“四合”两类,厅堂居中,正对大门,卧室左右对称。因受地基限制或封建迷信影响等原因,大门也有开在侧面的。屋内置天井,用以通风采光,天井两侧视长度或建门斗、耳房、回廊。屋角圳旁,另建附属建筑或小庭院。
祠堂楼阁:建国前,黟县祠堂(俗称“厅厦”)楼阁广布城乡。清同治《黟县三志》记载,时全县各姓祠堂共有404幢。县城多姓聚居,祠堂不下数十幢。时程姓祠堂有桂林堂(老厅厦)、贯公厅(石狮厅厦)、彩公厅、继善堂、萃思堂、永思堂、叙仁堂(下程厅厦)等;余姓有种德堂、循公堂、纪公堂(世德堂)、心六公祠、余家祠堂、环山楼等;王姓有尊德堂、大经堂(上王厅厦)、积庆堂(下王厅厦)、怡和堂;舒姓有舒家祠堂、舒家厅厦;胡姓有胡家厅厦、旌义堂等;孙姓有孙家祠堂、孙家厅厦。还有方家厅厦、慎德堂(姚姓)、世德堂(姜姓)、撒家厅厦、光敬堂(俞姓)、光裕堂(汪姓)、一经堂(汤姓)、侯家祠堂、江氏宗祠、徐氏宗祠、尊让堂(吴姓)、韩家祠堂、许家祠堂、牲敬堂(谢家)、周家祠堂等。建国后,县城祠堂或年久失修而塌圮,或为单位社队占用而拆建改造。如今除环山楼、积庆堂、周家祠等祠堂外形基本完整外,其余已无一存。
民国以前,城区县衙东建有纪念唐代黟县令薛稷的薛公祠,后迁至县衙内;文庙内建有祀宋儒朱熹父亲朱松的韦斋祠,祀孔子先世五代的崇圣祠,祀邑忠烈、正义、孝悌之士的忠义孝悌祠,祀于邑任职能孚信于民之宦的名宦祠,祀邑籍名宦乡贤的乡贤祠;在县考棚建有专为捐资修建考棚者设位刻石的彰善祠;在明昌门(南门)建有祀宋卢臣忠的褒宗祠;在城隍山建有节妇姓氏的节孝祠;还建有土地祠、圣母祠、善意祠等。县城内还建有不少楼阁,如县城考棚下首的鼓楼,县衙对面文庙东南角的魁星楼,县学山麓、莲花塘东首的文昌阁,北街与东街衔接处的张王阁(一称五侯阁,祀唐代张巡、许远、贾贲、南霁云、雷万春等五忠臣),朝阳门(东门)内的周王阁(祀周宣灵王),文庙内的尊经阁等。县城内还建有一些寺庙,如城隍山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的城隍庙,直街、郭门街、下东街交会处有明代天顺八年(1461年)修建的观音堂,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在麻田街重建的广安寺,以及关帝庙、龙王庙等。民国以后,城内楼阁寺庙年久石秀,逐年塌圮;建国后,县城扩建,街道拓宽,已经全部拆毁。 街道:县城道路网基本为自由格局,多数顺河流、地势而修建。建国前,县城街道狭窄,除北街、直街(县前街)稍宽外,其余街道宽仅2米左右。街道原为长条花岗岩石板铺面,因年久失修,坎坷不平。
20世纪60年代,旧城墙基本拆除殆尽,县城区域逐渐扩大。城东北的漳河两岸,原本无道路,后不少单位和民众在沿河两岸修建房屋,逐渐形成路道。1970年后,县城至碧山公路开通,城区路段命名为沿河西路,河东路段即为沿河东路。1971年1月,县政府成立城镇建设规划领导组及办公室,开始将北街、直街拓宽取直,同时除去上直街(北街口至县政府段,即鼓楼岭)石板路阶,形成6.35%的斜坡。1983年,拓宽工程结束,共拆除街道两侧房管部门公房58幢、面积约3599平方米,拓宽街道总长900米,平均宽度11米,总投资约100万元。是年,开始对城区部分街巷路面进行整修,至1985年,先后完成东街、西街、费家弄、桂墩里四条街巷路面整修工程。是年,县城主干道为三条:北街、直街、沿河西路。北街道长420米、宽12.4米,直街道长480米、宽9.17米,两街道均为水泥路面。沿河西路,长2120米、宽12米,为沥青路面。县城主要交通干道(过境公路)有翼然路和马道路。沿河东路、西街、东街、南街、东门路和郭门街,为三类道路,总长7880米。东街、西街、南街、郭门街仍保持石板路面。
1989年,拓宽沿河西路,建车站前马路护栏。1990年,修建直街西段(县政府至中城山庄),浇筑水泥路面2000平方米。1991年,直街改浇砼路面。1992年,开辟柯村路,道长570米、宽10米。1993年,完成翼然路拆迁拓宽工程。1994年,建尊师路,浇砼路面;同年,拓宽车站到粮食局路面,修建人行道5000平方米。1995年,建工厂路,浇砼路面320米。1998年,新修翠林路。
2002年,沿河东路浇砼路面,修建人行道300米。2003年,拓宽马道路的向阳桥至石油公司路段;同年,新建西递街、渔亭路。2004—2006年,先后完成新辟县城过境公路,改造入城南路、入城西路、翼然路等工程,城南新区路网雏形基本形成。至此,黟县县城主干道、交通干道、一般街道的总长度达到27.4公里、占地面积45.5万平方米,为建国初期约4000米的6.9倍。
桥梁:县城有漳河至北向南横贯而过,为贯通东西两岸,自古建有一些桥梁。向阳桥,又名东溪桥、小东门桥;通济桥,原名戊己桥,又名北门桥;九栋桥,位于柏山村北侧;长生亭桥,位于县城麻田街北。
还有东门桥,明代屏山人舒志道捐资兴建,原为石桥。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夏,山洪暴发,桥被冲毁。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舒志道后裔舒君谦捐资,改建木桥,取名永吉桥。桥址在大东门,俗称大东门桥。1978年,政府投资改建石墩水泥板桥,长40米,宽2米。小黑桥,即江柏山水泥桥。该桥往上行约50米处,原有一座20世纪60年代初修建的小木桥,并油漆成黑色,人称之“小黑桥”。1973年,“6·21”洪水冲毁后仍建木桥。1980年,在其下游约50米处,修建钢筋砼结构桥,长60米,宽2.2米,小木桥随之拆除。该桥依然被人们称之“小黑桥”。2005年,修建宏村大道(碧阳镇过境线),新建桥梁2座。碧山天桥,位于县城过境线江柏山西,为1孔空心板桥,跨径10米、长22.04米、宽15米、高7米。漳河桥,位于县城过境线江柏山西,1孔拱桥,跨径30米、长60.13米、宽15.5米、高7米。
护堤:漳河横贯县城部分,东西两边自古建有防洪护堤驳岸。民国时期,因年久失修,每到汛期,常因洪水侵袭而导致坝溃岸塌。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漳河县城段河岸防护工程建设。1953年,采取民办公助方式,国家拨款0.7万元,动工修建县城东门与北门漳河护岸。1955年,国家拨专款0.813万元,同时组织县直机关干部与居民义务劳动,利用拆城墙石头砌建县城北门桥大操场护岸,全长270米。此后,1963年、1971年和1978年,国家先后三次共投资20万元,对漳河护岸进行大修,新建、加固自江柏山效上塍至城东南小东门桥的防洪堤岸,全长2400米,高3米。1991年7月4日、7日两次特大洪水,县城漳河护岸严重受毁;1992年,国家投资60万元,修复护岸672米。2002年,砌建两岸防浪墙各310米;2004年,砌建向阳桥下两岸防浪墙各150米。
B. 黄龙溪的名人 名字来历 神话故事【急急急】
黄龙溪皇坟村委在宅基地的分配上有严重的违反”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的行为。
1.不公开:对村上要进行宅基地分配的区域、及规划不公开,甚至是封锁消息,要写申请的农户保密,不声张,而这些写申请并最后获得了宅基地的农户都是村干部的亲戚及有钱的人。
2.不公正:在看到获得批准的农户在划定的地方开建房屋后,我前去递交申请时,二组干部不收申请,并且他说“这批都已经申请完了,只有等到下一批”,我问他下一批大概在哪儿,他说“还不晓得”,他的回答显然是在推脱,是不负责的回答。
3.不公平:“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里明确规定:一户一宅的原则,而在获得了土地并已经开始修建的其中一户是原来已经有宅基地, 并且是获得了159平方米的宅基地。 我及村上的大部分人认为:村里都没有把国家的法律放在眼里,他们的眼里只有钱,谁给钱,谁就能够得到内幕消息,谁就能够修房子。
我的户口在黄龙溪,是土生土长的黄龙溪农民,我结婚后就和父母及弟弟分了户,我的小孩6岁了,到现在仍然没有住房,在外面打工,都是租的房子住,造孽的很啊。
为什么在没有公示?就把宅基地分配了,那可是集体的土地啊。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再次获得宅基地?并且可以再次修房屋,并且还取得了合法的批准?
为什么我就得不到这样的消息提前去申请土地呢?难道消息也要收费吗?
为什么当个村书记,村主任的官房屋都可以修好几处?他们有好高的收入?还是收了好多的红包?
钱与权的交易,让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沾不上边!
备注:他们正在修建的房屋位于新村委会的旁边。
商品房太贵,买不起,谁曾想到农村宅基地这么纯洁的土地也被这些嚣张的村老爷们看做是敛财的资源呢?
我强烈呼吁县大人尽快干预这些违法分子的嚣张行为,尽快查清事情的真伪,还老百姓一个纯洁的土地。
C. 梦见对方告诉我他赌博输了一万是什么症兆
梦见对方告诉我他赌博输了一万是什么症兆?梦见借钱给他人,表示你在偿还债务方面有困难,而且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后会有讨债的上门来,让你更烦恼,而且来讨债后还会直接影响到你工作。
梦见跟人借钱,或者别人主动借你钱,表示你遭受的损失,别人似乎只能给你小小的帮助。
而如果你梦到的是去跟银行借钱,表示你很一意孤行,财产很容易流失。
梦见从别人那里得到装满钱的钱包,表示朋友会背信弃义。
梦见跟人金钱谈判,谈到后来很疲惫,那表示你可能会角逐失败。
如果梦中谈判时吵起来了,表示你将会不顾一切去竞争,赢得最后的胜利。
而如果谈判后达成协议,表示你会在工作竞争上使出新奇的手法。
梦见在数钱,表示你总是很幸运,即使目前有债务,也有能力偿还,但如果是数完钱之后交给别人,那代表你在金钱上有某种程度的损失。
梦见捡到钱,如果捡到的是硬币,而且地上一堆捡不完,表示你最近的财运普通,没有什么特别好,但也不会负债。
如果捡到的是大额钱,表示你财运很好,虽然不是巨额款项,也不无小补。
梦见把钱给别人,表示你以后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让你在工作处事上会更加顺利、也能得心应手。
梦见一张一张数钱,表示财运上升。
梦见钱包,表示你的财运不好,而你又急需要用钱;如果钱包是扁的,表示你会破财。
如果梦到别人的钱包,或是看到别人在拿钱,表示你对别人的钱有非份之想。
梦见在银行存钱,这是表示你前一段时间生意或业务有了进展,很快就要有一大笔收入进帐,不过这笔帐款进帐之前还是有很多小麻烦要去处理。
D. 民间故事包括什么
01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千百年来这个古老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世代流传,这一天还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版的“情人节”。
02
《孟姜女哭长城》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不仅在我国的山东、山西、陕西、湖北、甘肃、河北、北京、河南、湖南、云南、广东和广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广为流传,也被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民众所熟知,并逐渐形成多种传说版本。
03
《梁山伯与祝英台》
讲的是西晋时期,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然而,同样体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忠贞精神的“梁祝”,不单比“罗朱”早了上千年,故事内容也曲折生动得多。
04
《白蛇传》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和动画片。
E. 9.25"马头桥聚众斗殴事件
开江110 8 楼主
1楼10-1 11:32
操作
2015年9月25日,开江县任市镇街道发生一起聚众斗殴案,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经查:2015年9月25日18时许,开江县任市中学两名在校学生因琐事发生纠纷,后引发吴某、尹某某等人在任市街道聚众斗殴。
案件发生后,我局任市派出所立即赶赴现场处置,并依法控制了局面,防止了事态进一步扩大。随即,我局成立了由分管局领导任组长的专案组,指派专门力量开展后续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情况,目前,我局已依法对吴某、吴某某、尚某某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尹某某因伤已对其采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此案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特此通报
开江县公安局
2015年10月1日
F. 湖南新宁两起命案都是婚外情引起惹的
致命的婚外情——新宁警方16小时连破两起命案!
邵阳新宁县男子周靖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这一切,在他妻子迷上网络直播之后就变了,自从妻子邓女士迷上网络直播,整天都在网上和其他陌生男子聊天,一些男子更是出手阔绰给妻子赠送礼物,让周靖愤恨不已,甚至引发了悲剧...
6月5日22时许,邵阳市新宁县公安局金石派出所接到报警:金石镇高桥路口有人被刺伤,行凶者已逃离现场。伤者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不幸身亡。行凶者不是别人,正是周靖。
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因已经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连续两起命案都是因为情感纠葛引发,令人唏嘘。
爱情当然希望两情相悦,希望各自忠诚,但我们坠入情网的时候,也别忘了还有更重要的法网,
法律的底线任何时候也不能触碰,否则,就必须接受最严厉的惩罚。
这里,也要给奋战16个小时,连破两起命案的邵阳市新宁县警方点赞,你们是好样的!
G. 西店村在哪
关键是看哪一个西店村了?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多西店村,但作为和曾作为乡镇人民政府办公驻地的西店村有两个:一个是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王村乡西店村(自然村,原名西店集村,1961年底,大名县西店人民公社西店集生产大队分为店东、店南、店西和店北四个生产大队即行政村),另一个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店镇西店村(自然村兼行政村,原名西垫村,1962年改为现名)。
关于河北省大名县王村乡的西店村,在《修订版话说河北省大名县王村乡西店村》等一系列文章里有具体介绍:
提起西店村,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西店村,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西店村,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西店村,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王村乡西店村,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宋家庄镇西店村,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店镇西店村,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长山镇西店村,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西店村,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木石镇西店村,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柴沟镇西店村,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磊口乡西店村,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旧县镇西店村,如此等等,同一个地名却是不同的地方。
这里要说的是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的西店村。本村邮政编码是056901。
大名县的西店村原名西店集村,总面积约5.98平方千米其中居住区现约0.96平方千米,临近大名县、魏县、广平县三县交界地,位于东经115度2分12秒与115度4分5秒之间,北纬36度22分50秒与36度23分56秒之间,村居民区中心位于东经115度3分17秒北纬36度23分24秒交点;该村坐落在大名县西北部,公路马王(马头村至王村)线的中部,漳河古河道的西岸和西北岸但历史上有时漳河改道又使本村地处漳河东岸和东南岸,西临东赵庄村东临武庄村,距离大名县城约35华里,与广平县城直线距离约13.5公里,与魏县县城直线距离约11.6公里,与邯郸市直线距离约55.7公里,与石家庄市直线距离约188.6公里,与天津市直线距离约356.5公里,与首都北京市直线距离约407公里。
该村居民均为汉族人,在姓氏比例中,申、王、李、赵是大姓,男性平均身高是1.70米,女性平均身高是1.60米,大部分是山西移民后裔,祖先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而来。居民中除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外,一大部分是非信教的普通群众外,另一小部分是信教群众,在信教群众中,大部分信奉道教,一小部分信奉基督教。因地处中原,该村地方言和山东省的聊城、菏泽等地区以及河南省的濮阳、新乡、郑州、开封、周口等地方言极为相似,在语言归类上属兼有冀鲁官话特点的中原官话,在1987年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里该村所属的大名方言属于汉藏语系之汉语之中原官话郑曹片,在2005年的中原官话研究中调整为中原官话郑开片;在对大名方言的研究中,以卫河为界可把大名方言即大名官话分为河东小片和河西小片,该村方言属于大名官话河西小片。由于地域及豫剧简单、直白、易懂等原因,在戏剧喜好上,该村人最喜欢豫剧。当地也曾流传过属于戏剧类别的西店小调或曰西店戏,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因无人传承而失传;这些小调曾经繁荣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1968年,在西店中学老师和本村戏剧演员的帮助下,西店人民公社店北生产大队(1961年年底西店生产大队划分为店东生产大队、店南生产大队、店西生产大队、店北生产大队四个生产大队即行政村)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大名县革命文艺样板戏汇演中取得全县第一名的成绩。
该村每逢农历每月日期尾数的一、四、六、九为集,农历四月初四、农历七月初四和农历十月初一是该村的庙会(又叫“庙市”或“节场”),在当地颇有名气但规模不太大。当地口授相传有这么一个典故,说是当年有一皇帝微服私访途经该村停留歇息,见到此地很热闹做买卖的比较多,便询问侍从和下属原因,下属问询后答曰是本村集,见到本村集市规模不大便顺口说道西店集是小集、西店小集等等。所以当地流传该村集市受过皇封,但也因皇帝称之为西店小集而规模始终不大。
当地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67.8毫米,年均气温13.3℃。该村地域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水质甘醇,适合花生、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和各类干鲜果品的种植。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果木种植、小手工业加工和小商品销售为辅。该村售卖的包子和下水味道鲜美肥而不腻都值得一尝,和大名县其他村庄一样,该村售卖的烧鸡和本县特产--被评为“中华老字号”的珍绩成二毛烧鸡相比略逊一筹,但在制作工艺、美观、味道、口感、受欢迎程度等方面完全可以和山东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安徽符离集烧鸡、天津小李烧鸡等名优特产相互媲美。
西店现在是这个自然村的名称,该自然村现分为店东村、店南村、店西村和店北村四个行政村。其具体地名随着所属上级行政区和本级行政区的名称、隶属关系或区域调整的变化而变更。在明朝的《元城县志》等史料中就有了关于西店集的详尽记载,明朝建立后经历了明朝洪武元年十月以前的中书省大名府元城县西店集、洪武元年十月后的河南行省大名府元城县西店集、洪武二年三月以后的北平承宣布政使司(1421年明成祖朱棣北京登基后改称京师,为北直隶)大名府元城县西店集的变化,清朝建立后至1908年为直隶省大名府元城县西店集。1908年为直隶省大名府(1913年将大名兵备道改为冀南道取代大名府,1914年冀南道改为大名道)元城县西店集乡。1914年元城县并入大名县后为直隶省大名道大名县东区西店集乡,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次年后为河北省大名县第七区西店集(第一区公所在大名城道前街关帝庙,第二区区公所在边马集,第三区区公所在牙里集,第四区区公所在沙口集,第五区区公所在方里集,第六区区公所在今魏城镇,第七区区公所在西店集,第八区区公所在大名城内,第九区区公所在今大名县金滩镇,第十区区公所在今大名县束馆镇),1936年3月后为河北省大名行政监督区大名县第四自治区西店集乡(根据1935年的河北省大名县详图即地图显示,当时全县划分为五个自治区,区公所驻地:第一区在本县城,第二区在双庙,第三区在魏城镇,第四区在万家堤,第五区在孙甘店),1937年3月后为河北省第十六行政监督区大名县第四区西店集乡(大名县已于1937年11月12日被日本侵占,实际同时存在日伪和中共解放区两种行政编制,1945年5月4日解放,1947年1月被国民党军队攻占,期间实行国民党方面的行政编制,同年2月再次解放),1937年11月12日至1945年5月4日日伪统治大名县期间为河北省冀南道(此时冀南道道署在邯郸县)大名县西店集村,1940年6月以后为晋冀鲁豫边区冀南行政区(冀南行政专员公署在河北省故城县)第一专区(1945年11月改属第三专区)大名县第一区西店集村(此属解放区方面称谓),1946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改为华北大行政区冀南区第三专区大名县第一区西店集村。1949年8月1日后为华北(1949年10月31日华北大行政区撤销,所辖省级行政区归中央直辖,1951年底附设)河北省邯郸专区(虚级即准行政区)大名县第一区西店集村,1953年4月30日以后为华北大行政区(1954年撤销)河北省邯郸专区(虚级)大名县第一区西店乡西店集村,1955年9月20日以后为河北省邯郸专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乡西店集村,人民公社化以后为河北省邯郸专区(虚级)大名县杨桥人民公社西店管理区西店集生产大队,1961年4月以后为河北省邯郸专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人民公社西店集生产大队。1961年年底西店集村分为店东、店南、店西、店北四个行政村以后,这四个行政村具体名称为河北省邯郸专(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人民公社店东生产大队、河北省邯郸专(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人民公社店南生产大队、河北省邯郸专(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人民公社店西生产大队、河北省邯郸专(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人民公社店北生产大队(特注,专区于1970年改称地区),1985年人民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以后为河北省邯郸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乡店东村、河北省邯郸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乡店南村、河北省邯郸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乡店西村、河北省邯郸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乡店北村,1993年7月1日地市合并及县辖区裁撤以后为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西店乡店东村、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西店乡店南村、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西店乡店西村、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西店乡店北村,1996年2月并乡后为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王村乡店东村、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王村乡店南村、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王村乡店西村、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王村乡店北村。
对于西店村的形成,村里一致的传说是,今天穿村而过的马王线在古代是一条邯郸通往齐鲁大地的必经之路,既是官道也是商道,比较繁华,为便于商贾落脚歇息,在今天该村西头即店西村村委会附近的漳河东岸开设一家客栈,因该客栈西临漳河(据有关史志记载,历史上漳河在距该村不远的西南部多次分叉改道,曾流经该村现居民区之东南部或西北部或同时流经该村东南部和西北部,所以也可以说该客栈坐落于在漳河西岸),所以店名是西河小店。后来该客栈周围逐渐有人定居而形成自然村落,该村便以该店名为村名,后简化为西河店,再简化为西店(对于漳河曾流经西店集,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第十六卷等史料有明确记载),在1961年之前该村的名字是西店集,应该说该村因邯郸而产生。邯郸,据有关史料表明,邯郸城邑,肇起于商殷。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晋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已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邯郸便成了赵氏的世袭领地。邯郸在春秋时代先属卫,后归晋。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为赵国都城长达158年之久。 秦灭赵,置邯郸郡。西汉置赵国。邯郸至西汉末仍为全国五大都城之一,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罹难兵燹灾祸,开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公,于邺城建都。邺城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郸此时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郸属广平郡,东晋后又改属魏郡。 隋唐时,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尔小县。 宋金时属洺州,北宋末年,因长期的战乱,逐渐衰落。 元代隶属于广平路,明清时期隶属于广平府(治所邯郸永年县广府镇)。 1945年设市,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为镇,但仍为邯郸专区专署驻地。据此可知,西店集村应该形成于邯郸繁荣时期,最晚也可能形成于邯郸开始衰落时期即东汉末年,估计有两千余年历史,是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
该村落自形成后西店作为行政村(封建社会时期称“官村”或“官庄”,民国时期称“编村”,解放以后称“行政村”)名称经历了封建社会至1908年清廷颁行《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前的“西店里”、“西店村社”、“西店集里”,清末至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大名县以前的“西店集乡”(当时的“乡”是农村中人口聚集不满5万的村、庄、屯、集的行政称谓,人口聚集5万以上的村、庄、屯、集称为“镇”;省、府、厅、州、县治所在的城厢地区,称为“城”;),抗日战争以后至1958年的“西店集村”,1958年以后的“西店集生产大队”等等的变化。
自成村始至1940年分为大名县、魏县、元城县三个县之前,该村地域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设立元城县以后至公元360年以前属于元城县管辖;十六国前燕建熙元年即公元360年在元城县西部设立贵乡县后,不久废,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分元城县西部并馆陶县西南部一小部分复置贵乡县以后至五代十国以前归贵乡县管辖;在贵乡县并入元城县期间归元城县管辖,约唐末至宋初贵乡县(公元923年农历三月改为广晋县,948年改为大名县)和元城县(公元923--936年更名为兴唐县)逐渐调整疆域,在调整后,原来两县地域的西北部、北部、东北部和东部为元城县,原来两县地域的东南部、南部、西南部和西部为贵乡县,此后该村地域从贵乡县划归元城县;在元城县并入大名县(公元1265年,1914年--1940年,1949年--今)期间属于大名县管辖,1940年6月三县分开后归大名县管辖至今。西汉魏郡初设时元城县为魏郡首县;三国时魏国设置阳平郡至东魏天平初年阳平郡移治馆陶县期间,元城县为阳平郡首县。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设立魏州后,贵乡县为魏州首县。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正式改广晋府为大名府后,元城县为大名府首县;1913年撤销大名府并将设立于明正德七年即1512年的大名兵备道(道署在大名城,当时大名府、大名兵备道、大名总兵、元城县、大名县同城办公,初设时为大名兵备道,1522年升格辖大名府、广平府、顺德府三府,明崇祯年间改为顺广兵备道,清雍正年间曾改为大顺广兵备道。)改为冀南道取代大名府后,元城县为冀南道首县。1914年(中华民国三年)冀南道改为大名道至1928年5月国民党统一直隶省撤销大名道,大名县为大名道首县;1928年11月国民党政权在河北全省设立保定、正定、津河、北平、大名、卢龙等七个剿匪区(域),大名县为大名剿匪区首县;1936年3月河北省大名行政督察区(特助,中国共产党方面将行政督察区改称专区)设立后,大名县为大名行政督察区首县;1937年3月河北全省调整为十七个行政督察区在大名设立第十六行政督察区后,大名县为河北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首县。
据大名县志记载,民国3年(1914年)改冀南观察使为大名道,元城并入大名,大名分东、中、西三区,县属大名道,该村隶属于东区。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1940年6月,经上级批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名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以卫河和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以后的元城县西部、西北部边界线以及乾隆二十二年时(1757年)大名县魏县边界线为分界线将原大名县分为元城、大名、魏县三个县,分县后的大名县,下设一、二、三、四、五个区(县城除外)。1942年10月间又作了第二次区划,由原五个区,划为六个区。1945年5月14日,大名县境全部宣告解放。7月7日成立了大名市,直属冀南区第三专区领导。县、市分开后,大名县遂重新区划,由原六个区划为五个区。后来全县确定为7个区。该村始终隶属于第一区。1955年2月6日,大名县、乡两级人民政府改称县、乡两级人民委员会,9月20日,县人民委员会遵照省人民委员会通知精神,确定大名县各区公所名称按区公所驻地命名:第一区为“大名县杨桥区公所”、第二区为“大名县万堤区公所,、第三区为“大名县东老堤区公所”、第四区为“大名县龙王庙区公所”,第五区为“大名县北峰区公所”、第六区为“大名县金滩镇区公所”、第七区为“大名县马陵区公所”。此后该村隶属于杨桥区。1956年3月2日,全县7个区全部撤销,将全县1953年设立的93个乡合并为33个乡。后又设5个区,分别是杨桥区、万堤区、金滩镇区、龙王庙区、束馆区,1993年7月全部撤销。
该村所属的大名县第一区(也就是后来的杨家桥区,区公所驻地在杨家桥村,辖1996年1月以前的杨桥镇、北马头乡、沙疙瘩乡、儒家寨乡、王村乡、西店乡、铺上乡一镇六乡即1996年1月以后的杨桥镇、王村乡、沙疙瘩乡、除原兆固乡以外的铺上乡一镇三乡共111个行政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大名县委员会、大名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所在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自大名县的三个将军,1955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的裴志耕(西马头村人),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的李大磊(南贾庄村人)和被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的赵北源(沙疙瘩村人),家乡均在该区。1966年4月3日下午,周恩来总理视察该区杨桥人民公社前桑圈生产大队,留下了“大名府一定要翻身”的嘱托。
郭汝瑰、黄玉章合著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三章第六节冀南作战部分记载:“1937年11月9日,日军分3路向大名县棘针寨、吴兴寨、刘家拐、德政集阵地猛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第77军第37师第111旅被日军包围,经苦战后撤至大名县西店集、王村集一线。10日晨,300余名日军袭击守军东、西孟同阵地,被击退。日军继以猛烈炮火向守军阵地轰击,守军伤亡惨重”。据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该村及周边区域就存在党的地下活动。1946年,该村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西店集村支部委员会、西店集村公所和西店集村农民协会,首任支部书记是赵如安。1953年4月30日,大名县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划乡工作计划(草案)》。决定划清乡界,组成临时乡人民政府,随后,以该村为中心设立西店乡,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西店乡委员会和西店乡人民政府,下辖本村与周边今天的陈庄、段庄、柏村、未庄等几个行政村。根据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年2月6日,西店乡人民政府更名为西店乡人民委员会。1956年3月2日小乡并入大乡以后,西店乡增辖至1996年1月以后的王村乡全境以及1961年5月划归魏县沙口集乡的刘屯村、东张庄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开始后,8月,大名县撤24个乡,1个城关镇,5天时间里将498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建成了6个区级农村人民公社,即杨桥、万堤、城关、龙王庙、束馆、金滩镇,西店全乡并入杨桥人民公社(大公社),设立杨桥人民公社西店管理区管辖原西店全乡和在魏县并入大名县期间(1958年11月至1961年5月)临近西店乡的北张庄、前罗庄、后罗庄、北代固、邵村、棘针寨、北寺庄、南寺庄、邓二庄、相公庄、前阎庄、后阎庄、任里村等原魏县部分农村(即约为1996年以后的魏县东代固乡和棘针寨乡两个乡以及沙口集乡部分村庄)。同时西店集村变更为西店集生产大队,中国共产党西店集村支部委员会变更为中国共产党西店集生产大队支部委员会,西店集村公所和西店集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变更为西店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相同,也下辖若干生产队。 1961年4月大公社分为公社(即乡级公社),成立西店人民公社,设立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西店人民公社委员会,同月成立王村人民公社,并将1956年以后西店乡增辖的今天的杨庄(殷庄)、东王村、西王村、东赵庄、西赵庄、李岳村、关岳村、马岳村、杨固、田固、东安村、西安村、小李凝、大李凝、小河东等行政村划归王村人民公社,此时西店人民公社下辖本村及今天的前申桥、后申桥、东王二庄、西王二庄、陈庄、段庄、柏村、铁炉庄、孟村、前辛寨、未庄、西韩庄等行政村。对于人民公社,《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这样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 人民公社的规模是一乡一社。……公社管理委员会,在行政上,就是乡人民委员会(即乡人民政府),受县人民委员会(即县人民政府)和县人民委员会派出机关的领导。在管理生产建设、财政、粮食、贸易、民政、文教卫生、治安、民兵和调解民事纠纷等项工作方面,行使乡人民委员会的职权。公社的社长,就是乡长。”1961年年底,经批准,西店集村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生产大队即行政村,因西店可简称为“店”,所以,这四个行政村便是店东村、店南村、店西村和店北村,分别成立了自己的党支部、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生产队。现在的电子地图上一般标注为“西店东村、西店南村、西店西村、西店北村”(但不同时显示,有时仅显示一两个),而纸质地图则标注为“西店”或“西店集”,也有外地人称作东西店村、南西店村、西西店村、北西店村,如此等等。此后,西店村仅作为一个自然村的村名而存在。1968年,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更名为西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5年和1978年通过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两次修改,均规定了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969年1月前后,中国共产党西店人民公社委员会亦被中国共产党西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取代,1971年12月前后恢复。同时,西店人民公社各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也相应变更为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1979年宪法修改将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后,西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重新更名为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同时,西店人民公社各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也相应变更为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立乡和民族乡后,于1985年设立西店乡人民政府,取代了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政权职能,中国共产党西店人民公社委员会变更为中国共产党西店乡委员会,同时西店各生产大队也相应改为行政村,大队党支部变更为村党支部,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过渡为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生产队过渡为村民小组。1996年2月小乡并入大乡,西店乡撤销,所辖各村并入王村乡。西店乡政府驻地(乡部)位于店西村西南部,在乡政府大院东部曾建有西店信用合作社,乡政府大院南面是西店乡税务所,西店集西北部今店北村西部王家西胡同南部王西顺宅基地一带曾有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元城县衙门即政府设立的学校,史称“义学”,清代李卫等监修的《畿辅通志》第二十九卷有记载(史载:元城县义学,一在杨家桥,一在西店集,一在司从楼,一在董家荘,以上俱康熙五十四年建),该校在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日军战火之中,西店集解放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西店完全小学(西店小学),1971年撤销,店西村南部建有大名县粮食局西店粮站,粮站东部曾建有西店食品站,粮站西部曾建有西店冰糕厂(该地前身是西店人民公社食用油加工厂),粮站对面曾建有西店敬老院,敬老院西侧曾建有西店棉花收购站,敬老院东侧曾建有西店榆皮厂,店西村西部曾建有西店影院(现为店西村村委会所在地),店西村西部原店西小学处设立了西店幼儿园,西店村南部田地曾设有西店乡中学,西店村中部马王线南侧曾建有西店供销合作社,北部曾建有西店乡卫生院,店北村中西部曾设立过西店小学,店北村东部建有西店供销合作社棉花收购站(此地在抗日战争以前是甘霖寺,该寺院被毁于日军炮火),棉花收购站南边曾建有西店供销合作社生产资料门市部,店北村东北部建有县直属的大名县西店中学,另外还设立了西店砖厂。河北省南部一些农村纷纷自发建设毛主席纪念室的潮流中,1998年在西店村东北部即店北村东部原棉花收购站处,自发建立了农村版的毛主席纪念堂。对于该纪念堂,2003年12月22日新华网的报道《探寻冀南“毛主席热”背后的因果故事(组图)》中写道“是记者所走访的纪念室中规格最高的。”每年12月26日村小学放假一天,学校组织在纪念室外面举行升国旗仪式,少先队员面对主席像宣誓。每逢毛泽东主席的诞辰日(12月26日)和祭祀日(9月9日),都有怀念毛泽东主席和信仰毛泽东思想的人们远道而来拜访。
西店人民勤劳勇敢,淳朴敦厚,热情真诚,爱国爱家,在历次反抗外敌侵略的战争和斗争中都有优秀的西店儿女浴血奋战效命疆场。模范饲养员叶洪海(西店乡柏村人,1965年参军)、共和国卫士王玉文就是他们的代表。他们有着农民共同的优点,有着农民共同的缺点,同时也有自己的缺点。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与尚武精神相比,西店人民崇文的程度远远不足,目光比较短浅,轻视教育和文化,西店的经济也欠发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西店人民的缺点和不足正在改变,西店村欠发展的状况正在改善。有理由相信,在党和国家大力关照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在西店人民的齐心努力下,西店村和西店人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H. 李小龙是怎么去世的
是1973年7月20日,香港发生了一宗震动全球的事件———巨星李小龙于晚上11时30分在伊莉莎 白医院突然逝世!被誉为“功夫之王”的李小龙死讯快如闪电地一下子传遍香港、东南亚和美国,成了香港街 知巷闻的特大新闻,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李小龙的祖籍和祖居均在广东省顺德市均安镇上村乡。均安镇位于顺德市南 部,离广州约60公里,离大良镇约20公里,是粤剧名伶罗家宝、罗家英的家乡。在上村村口,一座高大的 祠堂,这便是李氏宗祠了。正堂上供奉着李氏列祖列宗的灵位。整座祠堂显得宽敞整洁而有肃穆之气。
I. 宁波有哪些民风民俗
1、舞狮:在宁波市宁海县一带较为流行,一般在夏历正月或佛教有关节日,数十名农民组队,去各村轮流舞狮,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
狮舞有独舞、对舞、群舞,以三狮共舞为多,一雄一雌一仔,边舞边敲锣打鼓,以表演"抢五灯"为最精彩,即在场地中间、四角各置一盏灯,狂舞狮子在中间嬉打、咬打、抢灯等动作,四周围观群众。
2、赛龙舟:城乡赛龙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举行,龙舟分青龙、黄龙、白龙等;赛龙舟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举行。前者相传是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划龙舟,表示人们竞相营救。
后者则为宁波的中秋节。除举行庙会外,赛龙舟可增加节日娱乐气氛。当比赛开始时,划船人员头高高地昂起,一人站立于龙舟前身敲锣指挥,服装与龙舟同色,一声鞭炮响,龙舟齐发,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甚为热闹,先到终点者为胜。宁波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
(9)马头桥镇纠纷案扩展阅读;
宁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东部新城区、余慈组团、杭州湾新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不断深化。全年完成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90.4亿元,其中市区投资54.3亿元。
市区重点建设南外环、北外环、宁姜路、大闸路、育才路、通途路等城市骨架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滨江大道及景观二期、日湖公园、福明公园、南站广场改造及整治景观工程、非成套房改造等民心工程。
全年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长度120公里,其中市区40公里,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66公顷,其中市区136公顷。
J. 谁有婺源江湾、李坑、晓起的讲解词啊
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导游词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网站转载 点击数:733 更新时间:2009-3-10 点击这里支付宝在线支付!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车程大概十来分钟。现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有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7、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徒弟,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长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