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名词解释医疗纠纷

名词解释医疗纠纷

发布时间:2021-09-06 10:56:42

⑴ 一,名词解释 1,医德道德范畴 2,医患纠纷 3,情感 4,生命价值观 5,医学道德规范

一、名词解释

1、医德道德范畴:在医学伦理学中,广义的范畴是反映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务人员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医学伦理学所有最基本的概念。

2、医患纠纷:指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纠纷。

3、情感: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4、生命价值观:指一个人对生命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5、医学道德规范:是指依据一定的医学道德理论和原则而制定的,用以调整医疗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评价医学行为善恶的准则。

(1)名词解释医疗纠纷扩展阅读:

1、医学伦理学的具体原则:

(1)不伤害。不非伤害原则是指在诊疗过程中不伤害患者身心的原则,是医务人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有利。有利原则是指医务人员为保护患者利益而进行的诊疗行为。

(3)尊重。尊重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尊重病人及其理性的决定。

(4)公正。医疗公正是指社会上人人平等、合理地享有卫生资源或享有公平分配的权利,以及参与卫生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权利。在医学实践中,公正不仅指形式上的相似性,而且强调公正的内容。

2、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和共同参与型。

3、患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提供周到、舒适、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有权了解医疗队的成员。了解本病的诊断、病情、治疗措施、治疗结果(含意外)、手术方法、医疗风险、临床试验和预后等相关信息。入院时,请签署通知及授权书。

义务: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得侵犯医院员工和其他患者的权利。

4、临床诊治工作中的基本道德原则

(1)及时原则

及时原则,就是要求医务人员力争尽快地对疾病做出诊断,主动迅速地治疗,并认真适时地对病人的要求和疾病变化做出反应。

(2)准确原则

准确原则,就是要求医务人员积极充分地利用现实条件,严肃认真地做出符合病情实际的判断。

(3)有效原则

有效的原则是要求医务人员采用熟悉掌握的科学手段,认真实施疗效稳定、病情缓解、预后良好的治疗。有效原则是对医务人员选择治疗手段的定性规定,即解决哪些治疗手段可以使用、如何使用的问题。

(4)择优原则

择优原则就是要求医务人员认真仔细地选择使病人受益与代价比例适当的诊疗措施。

(5)自主原则

自主性原则是指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对病情的询问、接受或拒绝、选择治疗方案的自主性。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将其视为诊疗行为的医德要求,并严格遵守。

⑵ 医疗纠纷问题

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应该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如果你认为医院有过错,你可以不经鉴定直接以医院有医疗过错为由提出医疗侵权诉讼,要求医院承担责任.
不算非法行医,有明确的法律解释,如果起诉应当用医疗过错侵权为理由

⑶ 医疗安全名词解释

素有生产安全,交通安全,何时何处又冒出个医疗安全,其具体含意为何,无从考证。查字典得知,安全,与危相对,与平安相近,然安全与医疗扯在一起,就不知其意如何了,是指病人的安全?医生的安全?还是医院的安全,然此三者有时却难得兼顾。医生安全了,医院安全了,那病人的生命还是否还能安全,就值得探讨了。医生的天职是挽救病人的生命,医师法也如此规定,然在医疗风险的压力之下,当伸出自已有可能拉回病人的生命的神圣之手时,不得不先迟疑一下:我有风险吗,这一迟疑,可能良机已失。
医院提出医疗安全,想必主要是指医生和医院的安全了(或者说是医生和医院的安宁),当然,病人的生命安全也不能全然不顾。从此意来看,医疗安全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医院管理不善:医疗事故的发生,往往与医院的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医院的管理,首先要严,各个岗位要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草率,更不能有相互的推委与扯皮;同时,医院的管理,又要规范,科学??,要附合医院的医疗工作的特征,不能等同与一般事业单位的管理。故要避免医疗纠纷和事故,首先要加强医院管理,不但要严,更须规范和科学。
2 医疗技术不高:这是医疗事故发生的又一大原因。医学知识博大精深,是一个最须要终生学习的职业,如果一个医院没有学习气氛,没有学术氛围,那这个医院肯定不会发展,医疗技术无从提高。如果一个医生不能时时学习,不能随时掌握新的医疗技术和知识,那就不能保证用在每一个病个病人身上的治疗方案就是合理的,是最有效的。和这样就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事故;同时如果一个医院缺乏学术气纷,没有对业务的钻研探究,医院就没有生气和活力,医院的事业就不能发展。加强学习,提高技术,是一个医院的立足之本,更是避免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前题。
3 医疗质控的缺乏:医疗质量包含的的内容非常广范,大体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门诊初诊确诊率;②??门诊复诊率;③门诊与住院诊断附合率④入院与出院诊断附合率;⑤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⑥住院患者的转诊率;⑦住院患者的治愈率和死亡率;⑧医疗文件书写的合格率;⑨病床周转率;⑩病床使用率等量化指标,只有做好了上述指标的统计与监控,才能有效的控制和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才能将我院的医疗质量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才可以说我院的医疗质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同时也是控制医疗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4 医护人员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前题,搞医者更甚。只有敬业,才会有工作的激情,才会有支本职工作热爱,才会由被动作变为主动工作,才会更好的工作。一个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医生或护士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或护士,肯定不会干好业务工作。故医院应加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5 医生护士应树立服务意识,要董得为病人服务是我们医护工作者的天职,为病人减轻痛苦,为病人的早日康复而工作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只有树立起这样的观念,我们才会有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才能干好每一项工作而不出差错。
医疗安全,或者说,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近几年似乎已成为医生头上的金箍咒,成了医学技术发展和提高的拌脚石。医疗行为,本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因为人体自身以及人类各种疾病,仍有许多不清楚,不确定因素,仍须我们医务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此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失误和差错,然而,有了前述的金箍咒和拌脚石,将会大大影响这种探索和研究,也将影响医学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就拿我院来说,我们只收治一些头痛脑热之类的疾病,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但是,我们的技术水平何以提高,我们的医院何以发展;更何况我们是医院,如急诊来了生命垂危的患者,我们能不顾其生命的危险而强行推出我院吗?而既使真的那样做了,就能不出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了吗?挽救病人生命,规避医疗风险,有时是医生两难的选择。
医生的心理压力,工作在病人周围的不安全的环境,偏低的待遇,们的决策,不可能100%的正确和恰当。又有谁理解和关心?我们有时也须要减压,也须要理解。作为医院、媒体、和社会,应对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进而要有一定程度的谅解和理解。每一个无论多么出名的专家和教授,都会有过失误或失败的经历。如同再高级的设备其生产品都有一个合格率的问题,且都不会是100%。技术再高超的驾使员,也不敢说他一辈子就多少不出点事故。因为这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我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们的决策,不可能100%的正确和恰当。只要你干这份工作,就有范错的可能,虽然我在努力避免着。我们要大声的向社会呼吁,请不要给医生太大的压力。

⑷ 医疗纠纷

这种手术的确容易引起并发症,但你父亲的手术到底是否属于并发症,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手术记录、手术前的检查记录等多方面资料综合研究才能确定。
下面的资料也许对你有用,现转录给你,祝你父亲早日康复。
胆囊切除术并发症--不容忽视的问题 【基本外科讨论版】
自1882年Langenbuch首次施行胆囊切除术以来,开腹胆囊切除一直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虽近年来腹腔镜外科的兴起使一部分病人接爱腹腔镜胆囊切除,但开腹胆囊切除仍是大部分医院最经典最常施行的手术之一。开腹胆囊切除术虽不复杂,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均很低,但其并发症往往给病人带来灾难性后果,这是一个并非所有外科医生都认识到的问题,往往是并发症出现了,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下面结合作者实践和文献再谈一谈这个简单而 又复杂的论题

检索1998年1月~1999年10月国内有关胆囊切除文 献共有337篇,其中79篇是有关开腹胆囊切除并发症的问题,占23.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外科医生对胆囊切除及其并发症的重视。从此79篇文献中随机选取35个单位的35篇文献,作者单位来自于全国各地各级医院,时 间跨度为1966~1999年,基本可代表国内开腹胆囊切除的现状。35篇文献中共报告开腹胆囊切 除术24095例,540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2%。前5位并发症分别为胆囊切除术后问题(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占0.92%(222/24095),肝外胆管损伤占0.81%(195/24095),胆汁瘘占0.21%(50/24095),胆囊残株炎并发胆总管结石、黄疸占0.15%(35/24095),心脏骤停占0.08%(19/24095),其他少见并发症有肝十二指肠韧带横断、肝功能衰竭、术中肝门曲张静脉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坏死性筋膜炎、十二指肠损伤等。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并无一个明确的概念,其泛指胆囊切除术后仍出现上腹部隐痛、恶心、饱胀、反酸、消化不良、大便次数增多或稀便、厌油腻、发热、甚至黄疸等术前即存在的表现。1995年Nahrwold 提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一种误解,以“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的称谓替代似乎更为合理。胆囊切除术后问题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由于胆道疾病本身,也可能与胆道疾病毫不相干。胆囊切除术后问题中最为明显的症状是术后腹痛,文献报道70%以上的腹痛原因与胆囊切除无关,这包括术前就可能存在的胃食管反流,应激性肠道综合征、胃十二指肠溃汤、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等疾病症状在胆囊切除术后继续存在。部分病人胆囊切除术后腹痛与胆囊残株炎、医源性胆总管结石及术前术中未发现的胆总管结石有关。胆囊残株炎多见于胆囊大部切除时,由于在Hartman囊处切断胆囊,使得剩余部分日后逐渐扩张而形成小胆囊。部分病人可再次出现结石及慢性炎症。部分胆囊颈结石在胆囊大部切除后可有结石残留或操作不慎将结石推入胆总管,术后出现结石性胆囊炎症状或胆绞痛、黄疸、发热等胆管炎表现。从我们经验来看,胆囊大部切除术并不是值得推荐的术式,只是在肝外胆管因疤痕组织粘连致密,解剖关系难以辨认时或合并肝硬化肝门门静脉丛屈曲扩张时不得已而为之。而且行胆囊大部切除术后剩余胆囊粘膜应以碘酒、石炭酸涂抹或电刀烧灼彻底处理以防止术后小胆囊出现。胆囊切除前应仔细触摸胆囊及胆囊颈部,确定有无结石,如有,术者应耐心解剖,将粘连纤维组织剔除一部分,以便暴露胆囊管,看清胆囊管后轻轻触摸胆囊管有否结石,结石大小、数目,胆囊管粗细,特别注意勿挤压过猛将结石挤碎或挤入胆总管。分离出胆囊管后在结石下方结扎悬吊标记,防止结石残留或滑入胆总管。

胆道系统解剖关系复杂,而且变异较多,在胆囊切除术中任何疏忽和失误都可造成胆管损伤。肝外胆管及胆囊管出现明显变异者约占10%~15%,最常见的四种情况为:胆囊管开口于右肝管,两根右肝管引流右肝叶;胆囊管与胆总管融合并开口于近端;胆囊管绕过胆总管并开口于内侧近端;胆囊管与胆总管有较长的并行段。其中第四种情况同时有较大结石位于胆囊Hartman袋内或合并胆囊管-胆总管内瘘时,即为Mirrizzi综合征。关于开腹胆囊切除时肝外胆管损伤的诊治和预防已有诸多文献,这里不再赘述,只提出两点:(1)提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为从国内外文献看,胆囊切除的三种主要方式即常规开腹胆囊切除、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损伤发生率最低,而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胆道损伤发生率最高;(2)提倡开腹胆囊切除采用顺逆结合方式,分离胆囊三角显示胆囊管后并不切断,而用丝线先予以结扎标记,然后在自胆囊底开始逆行切除胆囊,最后两端会师,确定肝总管、胆总管、胆囊管三管会合关系后,再切断胆囊管。此外,在手术极度困难时,可先剖开胆囊,从胆囊腔内找到胆囊管开口内外结合进行处理,或通过胆囊管行术中胆道造影明确肝外胆道关系后再进行手术操作,对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有重要作用。

胆囊切除心跳骤停的原因是一个综合因素,它与麻醉、机体本身原有疾病及手术操作密切相关。在正常状态下,病人术前即存在的心肌缺血、高血脂、高血压、心律失常或糖尿病等不易被临床医师所重视,一旦麻醉后胆囊切除时,心脏负荷增加,这些病易发生心跳骤停意外。年龄越大,胆囊切除心跳骤停发生率越高,这与心脏的储备功能减退有关。此外,从本文统计的国内35家医疗单位胆囊切除情况来看,心脏骤停多发生于县市级医院,而在省级以上医院及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则较少见,这可能与采用的麻醉方式密切相关。由于技术原因,很多县市级医院麻醉医师乐于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而不愿采用气管插管全麻。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病人交感神经阻滞所致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明显,迷走神经张力相对亢进,兴奋性增高。胆囊切除时,手术刺激反射性血压大幅度降低,心跳变慢,心肌缺血缺氧,极易发生心跳骤停。而气管内麻醉对血液动力学干扰较轻,可充分供氧,对保护心功能有益,且一旦发生心跳骤停,便于抢救。手术操作中,在牵拉提夹胆囊时,通常术中心电图提示心率变慢,血压下降,S-T段不同程度的下降,T波变平。分离胆囊颈时更显著,提示手术操作是心跳骤停的重要原因之一。胆囊切除术中一旦发现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的关键是麻醉师及早发现循环变化和心跳骤停的先兆,迅速作出心跳骤停诊断,立即进行抢救,手术者经腹腔行心脏按压,麻醉师立即经气管插管给氧,进行正压呼吸。早期发现及时抢救成功率可达70%以上。如果麻醉者观察不细,或手术者忙于操作,对心跳骤停先兆未察觉,一旦心跳骤停,措手不及,忙乱无序,复苏失败,病人将不可避免地死亡或成为植物人。

胆囊切除术后黄疸虽并不常见,但确值得重视。结合我院资料,黄疸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术前病人合并有肝脏器质性病变如肝炎、肝硬化等,即使择期手术也可出现肝功能恶化、黄疸、腹水等,尤其由于急诊手术或术前忽视这方面检查,在手术打击下肝功能恶化,出现肝细胞性黄疸或肝内毛细胆管梗阻性黄疸,甚至可出现肝衰,这是胆囊切除的高危因素。(2)肝外胆 管损伤。(3)胆囊切除时胆囊内结石推入胆总管造成医源性胆总管继发结石,出现梗阻性黄疸。(4)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胆管炎、胰腺炎,可致梗阻性黄疸。我们曾遇1例78岁高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反复急性发作,行胆囊切除术,术前无黄疸史,B超及术中无胆管扩张,术后14天出现上腹胀,不适,黄疸,体温37℃左右,血生化为梗黄改变,B超示肝内外胆管均扩张,肝外胆管直径1.6cm,无结石影,胰淀粉酶增高,经按急性胰腺炎,胆管炎治疗10天,黄疸消退,B超示胆总管直径恢复到术前0.8cm。(5)术后肝门区粘连,瘢痕压迫肝外胆管呈现梗黄。因此即使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即出现梗阻性黄疸,也不能泛泛地认为是肝外胆管损伤。动态观察肝功能变化、血胆红素水平、肝胆B超,有条件可行MRCP,必要时可行ERCP,鉴别黄疸是梗阻性还是非梗阻性、肝内梗阻还是肝外胆管损伤性梗阻均有重要价值。

术后肝功能衰竭,术中肝门曲张血管大出血多见于肝硬化病人。对肝硬化病人合并胆囊炎时,行胆囊切除是一个高危险手术。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胆囊床静脉丛及肝门部门静脉分支怒张,很容易破裂出血;加之肝功能储备差,凝血机制差,一旦出血,往往难以控制。对肝硬化病人必须行胆囊切除时,如必要可考虑施行胆囊大部切除或浆膜下胆囊切除术。

⑸ 什么是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是指发生在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学美容等具有合法资质的回医疗企事业法答人或机构中,一方(或多方)当事人认为另一方(或多方)当事人在提供医疗服务或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时存在过失,造成实际损害后果,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但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对所争议事实认识不同、相互争执、各执己见的情形。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
医疗民事纠纷与其他民事纠纷一样,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属民法的调整范畴。根据 “私法自治”的原则,通常情况下,国家不予干预,因此,双方当事人可以就医疗纠纷进行协商,也可以进行民间调解和行政调解,从理论上讲,医疗合同纠纷也可进行仲裁解决,但目前仲裁解决医疗纠纷还不受重视。国家对医疗民事纠纷的干预表现为民事诉讼,需要当事人起诉才能发生。

阅读全文

与名词解释医疗纠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
2010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答案 浏览:259
3系马年限量版价格 浏览:952
快餐店转让协议 浏览:407
小萝莉和猴神大叔版权 浏览:290
产权年限到期后怎么办 浏览:83
铜川58同城转让 浏览:477
著作权使用许可范本 浏览:846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浏览:414
火石创造笔试题 浏览:545
河南医院转让 浏览: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总结 浏览:359
贝伦斯发明 浏览:242
马鞍山汇通大厦地址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