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方起诉要求支付孩子抚养费另一方可以反诉探望权吗
如果双方是离婚或者同居关系纠纷案件,一方起诉要求支付孩子抚养费,另一方是可以要求探视权的,在一个案件中处理,但不叫反诉。
如果双方已经离婚,或者起诉同居关系案件,其中一方再次起诉,要求对方支付子女抚养费,另一方就不能反诉要求探望权,只能另行起诉,因为探望权与本诉抚养费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诉,这是两个案件,不能在一个案件中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三十三条 反诉的当事人应当限于本诉的当事人的范围。
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事实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反诉应由其他人民法院专属管辖,或者与本诉的诉讼标的及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理由无关联的,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另行起诉。
㈡ 离婚后不让探视孩子,抚养费不给可不可以
离婚后不让探视可以向法院起诉另一方,不能不给抚养费,抚养费支付是作为未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法定义务,是法律强制性规定的。
探望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抚养费的给付与探视权的行使是两个不同的法律问题,支付抚养费并非是行使探望权的前置条件。
依据《婚姻法》第三十七条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第三十八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2)探望权纠纷案例扩展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7条规定: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抚养费给付的时间:
1、未成年的,至子女成年。如果子女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以已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维持生活的主要来源的,可给付至十六周岁;
2、在校的,给付至高中毕业。
㈢ 探视权官司开庭被告不去
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的。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下面提供一份与此类似的案例,判决书。供你参考:
原告刘柳菁诉被告郑建清探视权纠纷一案
当事人: 法官: 文号: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法院
原告刘柳菁,女,1979年3月23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所地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埭头村西湖65号。身份证号码:350321197903233368。
被告郑建清,男,1974年10月15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所地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田厝61号。身份证号码:350321197410152411。
原告刘柳菁诉被告郑建清探视权纠纷一案,本院于2009年12月21日立案受理。依法由审判员王锦扬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刘柳菁到庭参加诉讼、被告郑建清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刘柳菁诉称:原、被告经媒人介绍认识,于2001年2月13日办理结婚登记手续。2003年4月8日生育男孩郑怡。由于双方性格不合未能建立感情。原告为了尽快结束不幸的婚姻与被告离婚,迫于无奈原告求全于被告的条件,同意按男方的要求,在儿子郑怡十八周岁内不得探视。被告有意剥夺原告的探望权和与儿子郑怡的母爱,要求法院确认原、被告双方于2009年2月10日签订的“离婚协议书”第五条条款无效并要求每月探视男孩郑怡两次。
被告郑建清辩称:双方已协议离婚,原告无承担男孩的抚养费和教育费的责任,原告自己表示自愿放弃孩子的探视权。所以被告以二万元的人民币和一两黄金作为补偿原告,且当时由司法部门见证。现原告无理要求一个月探视二次,对子女的成长也不利。要求法院公正判决。
经审理查明:……原告同意按男方的要求,在儿子郑怡十八周岁内不得探视。2009年12月21日原告诉讼本院,要求确认原、被告双方于2009年2月10日签订的“离婚协议书”中第五条“女方同意按男方的要求,在儿子郑怡十八周岁内不得探视。待十八周岁时,母子相认,在这期间,男方必须善待郑怡”的条款无效。要求每月探视孩子郑怡两次。因被告未到庭参加诉讼致无法调解。
本院认为:《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根据该条规定在子女成人前,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是有权要求探视子女的权利。但原、被告在协议子女探视权时,被告有意剥夺了原告对子女在成人前的探视权利。协议时原告虽然是同意,但该协议违反了法律的规定,现原告要求实现其探视权符合《婚姻法》的规定。原告思念其子女,作为亲生的母亲是人之常情,其要求合情合理又合法,应予支持。但原告要求每个月探视二次,显的过于频繁,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可每个季度探视一次,探视的时间不应影响子女的学习,应选择在星期六或星期日。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应视为其放弃相关诉讼权利。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五)项、第(七)项、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原告刘柳菁与被告郑建清双方对子女探视的协议无效;
二、原告刘柳菁可每个季度探视子女一次至18周岁。
本案案件受理费人民币100元,由被告郑建清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福建省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员 王锦扬
二○一○年二月八日
书记员 唐佳声
附一判决适用法律条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五)项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第七(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第二款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三十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二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第三十四第一款 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㈣ 离婚后孩子探视权怎么规定的
一、离婚后孩子的探视权法律如何规定《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 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本文详细讲述如何行使探望权和探望权的强制执行。
二、关于离婚后孩子探视权的规定
探视权,又称见面交往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1、探视权是一种身份权。亲权是父母基于其身份所有的权利义务。探望权属于亲权范畴,探望权产生的基础是父母对子女享有的亲权,其权利的主体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父或母,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特有权利,因此是一种身份权。
2、探视权是法定权。现实生活中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关爱、照顾,产生于血缘关系和人之伦理道德。“出礼入刑”,父母关爱看望自己亲生子女的心理需求从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升为法律。由国家权力予以调整便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对探望权的规定。
该法律条文对探望权的行使、中止和权利的恢复情况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还明确了直接抚养方的协助义务。婚姻关系终止,只要直接抚养权一确定,探望权也同时成立,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对未成年子女就依法享有探望权。非有法定理由不得予以中止或剥夺。
3、探视权是受限制的权利。探望权的基础和设立的初衷,都是以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为前提。探望权源于亲权,但必定不同于亲权。因此探望权的行使,不能和亲权一样随时随地都可以行使。
要在不侵害另一方的合法权益和子女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探望权人通过与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协商或法院裁决确定的方式。
确定合适的时间和对子女适宜的地点来行使。同时法律还规定了,行使探望权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时,人民法院有权中止探望权的行使。
4、探视权是探望权人的一项单纯的权利。探望权为单向性,只有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享有,而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一方的父或母则是探望权的义务主体,应该协助探望权人实现探望的权力。
对于未成年子女只是探望权行使的对象,不是探望权权利义务的相对人,不能通过诉讼方式要求探望权人对其进行探望。当然未成年子女要求不直接抚养他的一方父母来看望他,或者直接抚养子女的以方要求另一方行使探望权,法律绝对允许,但没有强制性保障其权力的规定。
我国现有立法还停留在只规定不直抚养子女负有支付抚养费的义务的层面,这对于未成年子女来,只能保障其生活的物质需求,不能保障其情感心理成长的精神需求。
三、探视权实践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直接扶养孩子一方对孩子实行单方垄断。一些当事人离婚以后,直接扶养孩子的一方往往不自觉地形成谁扶养孩子谁就有决定孩子一切的错误想法,不准对方探视或者横加干涉,同时对另一方提出的正确建议不闻不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关于探视权的判决,对法官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如果在判决书中很简单地确定一方有探视权,在实际履行中当事人关于行使探视权的时间、地点、方式意见不一致,如是三两天一次还是一周一次?
是带回去住还是到对方家,还是在子女所在学校探视?很容易发生纠纷,不利于请求方探视权的实现。若规定的过于详细,执行起来也很困难,因为实际生活中随时出现的诸多因素很可能导致无法丝毫不差按判决执行。
3、“探视权”的执行也是目前司法实践中面临的较大问题。探视权人在行使探视权时,常常遭阻挠或对探视权进行滥用。我们在实践中曾遇到过这样两个案例。
一例是,双方离婚孩子被判决由女方直接抚养,男方在行使探视权时,女方不准其进入屋内,只是将家中的防盗门上的铁窗打开,让男方站在窗口看几眼孩子,男方无法忍受这种探视方式又提起诉讼。
另一例是,双方离婚时达成协议,女方抚养其子一年后转由男方抚养,但两人常因探视发生纠纷,女方有时来探视在楼下就喊“儿子,妈妈来看你了。”
闹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新《婚姻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有关探视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但该规定过于抽象,实践中如何“强制执行”,无法可依。
4、法律规定,行使探视权的主体是不直接与未成年子女在一起生活的父亲或母亲。
而实践中具体行使探视权的不仅仅是不直接与未成年子女在一起生活的父亲或母亲,还有不直接与未成年子女在一起生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还有孩子姑、姨、叔、伯、舅等其他亲属,这时若不准他们探望,一方面不利于孩子成长,另一方面有悖于正常情理。
5、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在行使探视权时出现孩子明确表示不接受父或母一方探视的情形,这是法院调解或裁判时往往忽略或者无法预见的。探视受阻的父或母无奈又跑到法院要求强制执行。
《婚姻法》第48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有关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
但是须注意的是,这里强制执行的对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有关个人和单位,而不是子女。因为探望权纠纷案件涉及人身问题,如果执行不当,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因此,《适用<婚姻法>的解释(一)》第32条规定;“婚姻法第48条关于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的规定,是指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和单位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此外,如果子女已满10岁,对是否进行探望已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认识能力,人民法院应当征求子女的意见,如果子女不同意的,不应当强制执行探望权。
(4)探望权纠纷案例扩展阅读:
域外权力
国外大多数国家均对离婚后父或母对不直接抚养的子女有探望权作了明确规定,例如,德国关于探望权有这样的规定:
(1)不享有人身照顾权的父或母一方有权与子女进行人身交往。不享有人身照顾权的父母一方和人身照顾权权利人应当不作任何有损于子女对另一方的关系或使教育产生困难的行为。
(2)家庭法院可以对交往权的范围作出裁判并对其行使作出也对第三人有效的详细规定;在法院未作出规定的情况下,非为人身照顾权权利人的父母一方在交往期间行使本法第1632条第2款规定的权利。
(3)不享有人身照顾权的父母一方鉴于正当利益,以符合子女的幸福为限,可以要求人身照顾权权利人告知子女的人身情况。”
美国法律中关于探望权的规定,“无监护权的父母一方有合理探视权,法院经过调查,认为探视将会给子女的身体、精神、道德、思想感情的健康带来危害的情况除外。”
现代社会许多国家及一些地区的立法都明确具体规定了离婚后与子女分居的父母一方有权探望子女。
有的还规定了祖父母等近亲属有探望权,甚至有的还进一步规定该方有参与子女教育义务、为子女的权利管理子女财产的权利以及请求告知子女个人状况的权利等。有的国家明确规定了行使探视权的限制条件。
如必须符合子女的利益、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不得阻挠另一方行使对子女的交往权,另一方不得滥用对子女探视权损害子女利益,否则就被法院依法剥夺该权利。
㈤ 授理探视权要多久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修正颁布实施后,探望权案件成为一种新类型的案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各媒体也作了相应的报导。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广大人民群众对探望权从不知到认识,从认识到维权不断提高,人民法院受理此类案件也在不断增长。就以某法院为例,单独就探望权提出诉讼的,2004年1件,到2005年就有5件,但在离婚案件中涉及这个问题处理的明显增多,自2004年来基本每个离婚案件的审理均提出了探望权问题,事实上离婚案件的审理已包含了探望权的内容。
探望权是基于血缘关系而衍生的自然权利,处理得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并在解决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消除单亲家庭的子女的心理压力方面有重要价值。而《婚姻法》对探望权审理的规定只有一条,是原则性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实际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当事人有错误认识,把子女占为己有,或以报复心理不让对方探望子女,或对子女进行错误教育,仇视对方以及滥用探望权。本人在审理此类案件中感受很多,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理解《婚姻法》条文的含义及制定目的是审理探望权案件的基础和前提。
1、概念:
《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由此可见,探望权是指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享有的在一定时间、以一定方式看望子女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父或母的一项权利,是离婚后的父母基于亲子关系而产生的身份权,以一定的事实出现后就自然产生,一方获得抚养权的同时另一方同时获得了探望权。
2、特征:
(1)法定性:《婚姻法》是我国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律赋予父或母的权利,任何机关、团体、个人均不得侵犯。因此在离婚案件中,直接抚养子女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反对另一方的探望权,其亲属也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对方行使探望权。侵犯这这种权利就是违法行为,法院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对其进行拘留和罚款。
(2)确定性: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主体的确定性,享有探望权的人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二是内容的确定性,《婚姻法》解释(一)第三十二条规定了探望权判决的执行方式,因此探望权调解、判决具有可执行性,这就决定了判决、调解内容是确定的,即探望的时间、方式是明确的。
(3)相对独立性:探望权不是一项从属性的,依赖于其他的权利义务而存在的权利,它与抚养权在处理上是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能混为一谈。《婚姻法》解释(一)中第二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的离婚判决中未涉及探望权,当事人就探望权问题单独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3、内容:
主体: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
时间:什么时候探望。一般以周未、节假日、寒暑假、重大日子如生日等。
地点:在哪里探望。一般是抚养子女方的家中、或朋友家、或公共场合、或在学校、幼儿园等。
方式:如何探望。可以是看望、交往、通信、通电话、送礼、交换照片、共同游玩、共同进餐,也可以是短期的共同生活。
次数:探望几次。一般而言指不采取共同生活式探望的父或母在探望时间里探望的次数。
协助义务:《婚姻法》对协助义务没有明确规定,但在调解中可以作为探望权的内容之一。如子女学习、生活情况的告知,学校、居住地点变更后地址、通信方式、联系电话等的通知义务等。
4、原则:
(1)协议优先原则:《婚姻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了处理此类案件的方法,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判决,从而确定了先行调解的原则,未经调解协商不得径自判决,否则是程序违法。
(2)权利义务统一原则:从父母子女关系来说,对父母而言探望权是一种权利,相对于子女有受探望的权利而言又是一种义务,该项义务是法定的,不能抛弃。
(3)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原则:《婚姻法》规定了探望权中止的理由,也是审理探望权应当遵循的标准,这与离婚案件中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原则是一致的。《婚姻法》增加探望权规定的目的正是让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切身感受子女各方面的成长情况,把关爱和亲情带给子女,而子女除了直接抚养自己的父或母外,还需要接受母亲或父亲的关爱、教育和情感熏陶,这也他们天生的权利,因此以此为标准来确定探望权的内容,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否则即为适得其反。
(4)探望时间优先原则: 探望权是不直接抚养子女方享有的权利,因此其权利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受到直接抚养子女方的限制,探望权的行使受到抚养权的约束。但从其本身权利的内容来看,法律规定了时间、方式,在这一时间段来说探望权优先于抚养权,抚养权应当服从于探望权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探望权在探望时间里的优先性,直接抚养子女方不得以子女需上课外辅导班、有事外出等理由干扰探望权的行使。
5、探望权与监护权、抚养权的关系:
(1)我国没有亲权的法律制度,民法通则中对监护权有规定,未成年子女的父母是监护人,离婚后不享有抚养权方不享有直接的监护权,因此探望权不是监护权。
(2)探望权与抚养权是离婚诉讼的两个内容,离婚后一方取得抚养权,另一方就取得探望权,因此两个权利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抚养子女方不得以对方不付抚养费而拒绝探望,不抚养子女方也不得以放弃探望为由而不付抚养费。同时两个权利又是相互制约的,直接抚养子女方在享有子女抚养权的同时应履行协助义务使对方实现其探望权,如不履行义务则不直接抚养子女方可以以此为由要求变更抚养权;不直接抚养子女方在享有探望权的同时负有尊重对方抚养权的义务,如横加干涉直接抚养子女方可以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申请。
二、调解是必经程序,以调解结案为最终目的。
不管是在离婚诉讼中提出探望权问题,还是单独就此问题提起诉讼,都应当以协议为先,尽可能就探望权的各项内容达成一致意见,不仅有利于父母双方矛盾的缓解,也有利于今后双方的执行,避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影响。不同的离婚案件当事人的情况各异,但总的方法应当区别情况对症下药,苦口婆心,多次调解,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不负责任判决,事不关己。实际审理中有以下方法:
1、法律宣传,使离婚当事人及各自的家人对探望权有正确的认识。很多离婚当事人都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离掉了各不相干,对探望权嫌麻烦。法官通过对探望权的解释,让双方知道探望权是法律规定的,不能被侵犯也不能放弃的。
2、平衡心态,以子女为切入口,找到双方的共同点。大多数离婚案件中双方虽然有着解不开的结,但对孩子都是怀有歉疚的,可以以案例或其他发生的事情来引导双方,放弃相互的攻击,把各自的怨恨放一边,不要破坏父母在子女心中的好印象。
3、将心比心,遵守承诺。在审理过程中对探望时间的长短、方式是争议最多的,通过讲事实摆道理,一方作出让步时应当鼓励,同时促使另一方也作出妥协。特别是道德范畴内,如任何一方在孩子面前讲对方及家人的坏话,不得教孩子骂人,意外情况的通知和谅解约定,按时接送孩子的承诺都可以在笔录上反映,有利于消除双方的顾虑。
4、能细则细,尽量满足双方的要求。在探望时间、地点、方式、次数、具体的联系、协助方的义务、探望方的义务以及不守约的责任,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都可以详细,有话说在前头,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讲明了可以防止今后执行时发生争执。
5、10周岁以上子女可以征求其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五条规定:“父母双方对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子女的意见。”这条规定在处理抚养权纠纷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可以适用在探望权问题,因为抚养权和探望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探望不是一个人的事,是父母与孩子一个交流的过程,是两个的问题,特别是共同生活式探望方式应当征求孩子的意见,人家不愿意不能强求。而且10周岁以上的孩子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与探望权涉及的时间、地点、方式等问题是相当的, 父母也同样会尊重孩子的意见。
6、执行监督人。这是案外人参与调解的一种方式,在双方存在信任的人时,可以调解书中写明在交接、发生争议、需要沟通时与该人联系,而实际上这类人的素质都是较高,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在解决矛盾,协调处理上有其自身的优点和有利条件。同时还有村、镇里的调解干部也是一样,在探望权案件审理中不可忽视了他们的作用。
三、在调解的基础上对探望时间、地点、方式、次数作出判决。
1、探望权与抚养权宜在离婚案件中一并处理。
目前探望权问题的审理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离婚案件的审理中提出,一种是单独就探望权问题提出诉讼。法院在离婚案件中是否处理探望权纠纷基于当事人的请求,也往往为了图方便而不主动处理,因为双方均不肯放弃抚养权而不愿意就探望权问题有任何意见,使判决有可能违背双方当事人的意志,因此探望权的审理基于当事人的选择,只要双方都要求今后处理就不处理。但从《婚姻法》的规定来讲离婚一章中抚养权与探望权都有明确规定,应当一并处理,《婚姻法》解释(一)第二十四条规定只是一种救济措施,因此原则上应当一并处理,且在实践操作中也有很多有利之处:
(1)避免重复诉讼,节约诉讼成本和司法资源。一审中一并处理,二审也可以一并审理,
(2)有利于探望权的协商解决。离婚诉讼中双方的利益冲突有多方面,探望权的矛盾不是很突出,就比较容易求得平衡,同时在抚养权的问题上法官也可以将对探望权的意见作为抚养权的考虑因素。因为两者的标准是同一的,都是为了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谁对探望权的意见合理,更有利于子女,在同等条件下应当对谁有利。特别在双方争夺抚养权时这是有效的方法,双方都可能都会对探望权作出让步,使法院判决也比较容易。离婚后处理一方可能完全肆无忌掸,更不利于双方的协商解决。
(3)有利于保护子女的合法权益。离婚纠纷中不处理的当事人,也很少单独就探望权提出诉讼,但并不意味着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纠纷,只是有些父母对探望权的认识还不够,以为是自己的权利放弃也没什么;有的在实际探望过程中没有剧烈的冲突或矛盾,多看少看也就无所谓,实际上受到伤害的是子女。特别是一审上诉至二审下来,再起诉探望权,再判决再上诉,有的在离婚诉讼中父母已分居一定时间,往往随一方生活,因此到所有判决生效另一方已有很长时间没有看到子女,使子女不能及时得到父或母的探望,也使父或母失去了探望子女的机会。
(4)法官的释明义务。目前在离婚案件中起诉时原告提出探望权意见的是没有,被告在答辩意见中也很少。在实际上已碰到有的当事人在子女判给对方就会问法院,我怎么看孩子?为什么不给我判进去?法官一般都会告诉他可以另案处理,他就会质问当时为什么不跟他讲清楚。因此在审理离婚案件过程中征求一下双方的意见是有必要。
2、判决内容的具体还是原则应视各案而异。
某法院宣传探望权审理中所采用的判决内容是这样:原告享有探望权,具体在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可以看望儿子。
(1)判决中对探望时间都有规定,方式一般都是看望。上述判决不管范围是否合理,这样的判决内容是没有操作性的,因为星期日一天,具体是几点到几点、看几次、在哪里看都没有,有可能原告一整天都在看,也可能一天看几次,严重影响另一方及子女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也有可能原告一次也看不到,对方的理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看,总不能等一天,或在别的地方等,而又不能作为他拒不履行的依据。《婚姻法》规定了探望时间、方式,留出的余地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由法官根据生活经验结合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时间、方式。因此时间不应限于日,还有时,便于履行。方式在双方协商不成,子女未到10周岁情况下以看望式为主。
(2)地点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良好的氛围,有利于促进父母子女的关系,比如共同进餐、一起玩,使孩子的身心能够放松,仿佛回到原来的家庭生活中,能家庭破裂的阴影能够得到一定的消除。但在双方协商不成的前提下,一般应定直接抚养方与子女的居住点,学校、幼儿园都不宜作为探望的地点,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3)次数。原则上一天当然是看一次,但也有故意找麻烦的,在探望时间里看几次,这是不合情理的,但也不违反法律。因此判决时定看望一次,使探望能够相对固定。
探望权的判决内容,给当事人的理解是我的探望权有多大?有多少?因此过于原则,会没有约束,造成滥用探望权,过于详细,又会使执行时不具有变通性,容易产生矛盾。在离婚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就探望权存在三种情形:能调解达成一致意见,如何判决不存在问题;不能完全达成一致意见,也可使法官有一定的思路;都无法达成意见的情况下,双方的矛盾是剧烈的,不管怎么判都是无法履行。所以判决宜粗宜细不能一概而论,而且不论粗细都应当具有探望时间、地点、方式、次数,保持探望权内容的完整性。
3、告诫语
因为判决中对双方的交接、联系都是不可能详细规定,在本院认为部分应当将原则、履行中协助义务明确。这即是对判决内容履行的细节问题的一个交待,也是对双方当事人一种告知。如:在实际履行中双方当事人对具体细节都应当协商处理,保证探望权的行使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四、树立探望权的法律权威性是解决探望权问题的关键。
探望权判决存在形同虚设的情形不在少数,主要是因为人民群众对它的认识淡薄,而即使不履行也不会得到制裁,法院执行力度的软弱不管是权利方还是义务方都对探望权失去了信心。要使探望权的判决有意义,应当解决执行问题,树立探望权的权威,作为审理阶段就应当打好基础:
1、扩大协助义务人的范围,在审理对这些协助义务人进行教育,并可在调解中明确他们的义务,为执行提供依据。
在履行探望权判决中出现较多的还是一方的父母、亲戚阻碍另一方的探望,而对这些人的行为法律又没有制约的规定,从而使判决无法履行,而对抚养子女方的制裁又不公平,法院又不能强制执行,反过来又助长了他们的气势。《婚姻法》解释(一)对中止探望权的主体扩大为未成年人、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目的是保证探望权的行使价值,促使权利人依法行使权利。保护了一方,也应当对另一方的权益进行保护,因此有必要增加协助义务的范围,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将协助义务的主体扩大到祖父母、外祖父母、近亲属,法官在审理中可以对来旁听的群众和亲属进行教育,也可以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并在调解时可以设置他们的权利义务,从而相对完善探望权的内容,也便于执行时可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制裁。
2、建立法官的跟踪回访制度,作为教育宣传一种途径。
审理法官对所判决的探望权案件,定期向双方当事人询问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当事人也很多会来求助询问怎么办。虽然一般来说,判决之后审理法官是不传唤当事人,但因为作出判决的法官,对当事人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在做工作时有更多的优势,特别是调解案件,在审理时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及进询问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否则时间一长便是越闹越僵。本人在实践中经常面对这样的询问,不是一推了之,而是主动打电话与双方当事人联系,事实上也证明事后法官的关心和劝导对解决问题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定期回访是早成制度的,但应当重视对探望权矛盾尖锐家庭的回访,再一次的耐心引导,人心都是肉长,慢慢都会有进展。
3、指导基层调解组织,加强舆论的监督和道德的约束。
指导基层调解组织是民事审判庭的职责,在实际操作中都是办培训班、聘请作陪审员、旁听审理等方式,其实没有重视基层调解组织真正作用最大的地方,舆论和道德的力量。作为村民调解委员会,是纠纷发生的第一见证人,参与调解工作有亲和力,容易与当事人沟通,方式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效果也更好。因此如何指导基层组织发挥这方面的特长,是探望权工作的一个重点。
㈥ 民事案件的案由分类
一、人格权纠纷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
2、姓名权纠纷;
3、肖像权纠纷;
4、名誉权纠纷;
5、荣誉权纠纷;
6、隐私权纠纷;
7、婚姻自主权纠纷;
8、人身自由权纠纷;
9、一般人格权纠纷。
二、婚姻家庭纠纷
1、婚约财产纠纷;
2、离婚纠纷;
3、离婚后财产纠纷;
4、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
(6)探望权纠纷案例扩展阅读:
认定标准:
1、民事案件案由应当依据当事人主张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确定。
注:
鉴于具体案件中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争议的焦点可能有多个,争议的标的也可能是两个以上,为保证案由的高度概括和简洁明了,民事案件案由的表述方式原则上确定为“法律关系性质”加“纠纷”,一般不再包含争议焦点、标的物、侵权方式等要素。
2、对少部分案由也依据请求权、形成权或者确认之诉、形成之诉的标准进行确定。
注:
考虑到当事人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具有复杂性,为了更准确地体现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和便于司法统计,《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在坚持以法律关系性质作为案由的确定标准的同时,对少部分案由也依据请求权、形成权或者确认之诉、形成之诉的标准进行确定。
3、对适用民事特别程序等规定的特殊民事案件案由,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直接表述。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以民法理论对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为基础,结合现行立法及审判实践,将案由的编排体系划分为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物权、债权、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知识产权、海事海商、与铁路运输有关的民事纠纷以及与公司、证券、票据等有关的民事纠纷。
适用特殊程序案件案由等共十大部分,作为第一级案由。为保持体系的相对完整,并考虑规范民事审判业务分工,对某些案由进行了合并和拆分。如知识产权纠纷类中,既包括知识产权相关的合同纠纷案件,也包括知识产权权属和侵权纠纷案件。
在第一级案由项下,细分为三十类案由,作为第二级案由(以大写数字表示);在第二级案由项下列出了三百六十多种案由。
作为第三级案由(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三级案由是实践中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案由。基于审判工作指导、调研和司法统计的需要,在部分第三级案由项下列出了部分第四级案由(以阿拉伯数字加()表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民事案件案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㈦ 离婚后如何保障对孩子的探视权
探望权,又称见面交往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
《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婚姻法》第48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有关抚养费。。。。。。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但是须注意的是,这里强制执行的对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有关个人和单位,而不是子女。因为探望权纠纷案件涉及人身问题,如果执行不当,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此外,如果子女已满10岁,对是否进行探望已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认识能力,人民法院应当征求子女的意见,如果子女不同意的,不应当强制执行探望权。
㈧ 探视权纠纷案件如果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判决如何处理
民法典规定,探望权产生纠纷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而《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作出判决生效后,被执行人要执行,如果不执行的,申请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父母的探望权】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三十六条执行开始方式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第二百三十九条申请执行期限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㈨ 家事审判包括哪些案由
一、不具处分性的身份确认案件
婚姻案件:离婚、婚姻无效、撤销婚姻、确认婚姻关系是否存在
亲子关系案件:确认与否认亲子关系
收养关系案件:确认与解除收养关系
其他:适用或参照适用特别程序的四种直接影响身份关系存否与变更的不同案件
二、具有一定处分权的身份纠纷案件
离婚案件
同居关系子女抚养案件
探望权案件
监护权案件
变更抚养、赡养关系案件
三、具有完全处分权的家事财产案件
夫妻财产分割纠纷(离婚时或离婚后提出)
离婚损害赔偿(离婚时或离婚后提出)
婚约财产纠纷
同居关系析产纠纷
夫妻财产约定纠纷
分家析产纠纷
继承纠纷
三费纠纷(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