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用平和的话语,调节纠纷
视人、视事而定
② 调解矛盾纠纷的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凸显。强化人民调解工作,研究探讨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方法,是当务之急。
为了找到这把开锁的钥匙,调解人员必须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到矛盾纠纷的症结所在,摸准当事人的“脉博”,然后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性格脾气、争议焦点等选择最终调解方法。下面介绍实践中总结出的七大调解方法:
1
“面对面”与“背靠背”相结合调解法
有的矛盾纠纷争议的不是重大的利益,而是为了争面子、赌气,对于此类纠纷,调解人员就可以先用“背靠背”调解法。调解人员分别做当事人的工作,待双方当事人的情绪稳定,意见接近时,再把当事人叫到一起“面对面”地做工作。促使双方当事人相互谦让、心平气和地进行协商,使纠纷得到圆满解决,从而避免情绪对立和吵闹等矛盾激化的情况发生,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2
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调解法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适时对当事人进行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念。通过法情并用,引导当事人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发挥法律与道德的双重作用,唤醒当事人的良知,引导当事人化解矛盾。
3
借用外力调解法
调解人员还可以通过调查摸底,请出当事人佩服、对其有影响力的人来做当事人双方的工作,缓和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引导他们达成调解协议。
一是邻里调解。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是聚群而居的,相邻关系密切而又重要,一家有事,四邻相助,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因此,遇到矛盾纠纷时,可有选择性地请邻里人员帮助进行调解,规劝双方当事人以团结为重,做出谅解与让步。因为是邻居,平时又都很了解,这种调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友情调解。友情调解是指当事人发生纠纷时,调解人员可根据情况请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好友予以劝导、疏通及说服教育,使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
三是联合调解。民间纠纷的情况复杂、牵扯人多、涉及面广,仅靠一个部门调解往往力不从心,效果不佳,在这种情况下,应邀请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场分头做工作,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4
褒扬激励调解法
民间纠纷调处方法很重要,说话要讲究方式,语言要讲究艺术,既不能单刀直入,更不能五马长枪,要深入浅出,和风细雨。在实际调处中,对当事人的优点和长处及时表扬鼓励,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表扬鼓励,寻找共同语言,缩短当事人之间的距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自信心和正面的兴奋情绪,堵住可能反复的退路,从而使调解成功率得到提高。
5
排忧解难调解法
有些矛盾纠纷发生是因为当事人在生产生活中确实存在一定实际困难,对于这类纠纷,调解人员要通过深入细致调查,找出症结所在,切实帮助其解决困难。困难解决了,矛盾纠纷也就化解了。
6
迂回迁让调解法
在矛盾纠纷调解中,调解人员要针对当事人的个性特点,因人因事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化解。对那些说话尖刻、刺耳难听的当事人,调解员不能感情用事、以怒制怒,说绝话、讲狠话,而是让他们把心里话讲出来,把心里的积怨发出来,然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从而达到调解效果。
7
真情打动调解法
矛盾双方往往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事情本来并不大,为争一口气,互不相让,僵持不下。还有些矛盾双方当事人都想得到解决,但却难以启齿。对这类型纠纷,调解人员要以情感人,主动和解、对话调解、互谅调解。实践证明,这是调解家庭、夫妻矛盾的最好方法。
③ 1.从中说和,调节纠纷,叫打 “圆场 ” 2.形容人或物非常稀少或优秀,很难找得到,叫打 "着灯笼没法找"
1.从中说和,调节纠纷,叫打
“圆场
”
2.形容人或物非常稀少或优秀,很难找得到,叫打
"着灯笼没法找"
那么:
3.心无集体或大局,只为个人或局部利益打算,叫打小算盘
4.未避免事先出错先忠告,叫打埋伏
5.做什么事前,由于不小心,先惊动了对方,叫打草惊蛇
6.硬撑门面,觉得自己有能耐,叫打-
肿脸充胖子
④ 1.人民调解的纠纷简要事实怎么写才能简洁、概述全面
把主要矛盾和争议写清就可以了啊
⑤ 调解纠纷时民警应该怎么说,特别是因纠纷引起的打架
如果产生肢体冲突,一般带回派出所处理。
⑥ 民事纠纷的调解怎么调
民事纠纷调解该注意:
1、审查代理人有无进行调解的明确授权。授权委托手续中授权范围没写明“进行调解”的,如进行调解须当事人补充授权或调解后当事人明确追认授权。同时,由于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签收即生效,因此调解书必须送达给有权接收的代理人或当事人本人签收。此司法程序虽属常识,但是,在实践中,当事人以上述两种程序违法为由申请再审、申诉的调解案件占一定比例。
2、关于可不制作调解书的情形。我国民诉法第90条规定了几种情形的案件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可以不制作调解书。对该协议应当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为了推动人民法院民事案件调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取得更好的司法、社会效果,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8月18日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第13条规定,当事人各方同意在调解协议上签名或者盖章后生效,经人民法院审查确认后,应当记入笔录或者将协议附卷,并由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请求制作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送交当事人。我们认为,无论是依据民诉法第90条还是最高法院上述规定第13条进行调解的民事案件,为了避免产生歧义或当事人事后反悔挑剔法院办案程序违法,此类调解应有几方面问题需向当事人明示并记入笔录备查。一是“你方是否同意本调解协议经各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后生效”。如同意,“该协议经合议庭评议审查确认,合议庭成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发生法律效力”。二是“调解协议发生法律效力后可不制作调解书,如你方要求制作,法院制作调解书后只需送交给你们。如果当事人拒绝签收,不影响调解协议的效力”。三是“如义务方不履行该生效的调解协议,另一方有权持调解书或调解协议向法院申请执行,法院将依法强制执行”。
3、审查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如果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经济往来,如借款次数多,数额巨大,而出借方当事人经济状况一直很一般,甚至很窘迫,那么法官则有理由怀疑双方借贷关系的真实性,如前述制造假债权债务达成调解欲参与执行分配的假案,再审就通过对包括债权人经济状况、“借款”的具体情况、当事人对法院审理的态度等多因素判断审理认定的。为了避免错误调解案的发生,还可以进行必要的相关调查。
4、审查当事人之间达成协议内容是否利益失衡。作为民事纠纷,当事人各方极力维护自身利益,尤其是合法利益属常态。如果轻易处分,甚至损害自身利益,使协议内容利益明显失衡的,如前述案例,把装修完毕的房屋抵顶所欠装修费,有的债务人主动提出给巨额利息等,法官则不能轻易确认这样的调解协议。
5、审查当事人对相关权益、财产有无处分权。只有权利人才能处分自身的财产权益,这是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一般情况,除善意取得等法律明确规定外,无权处分人处分他人财产权益的行为当然无效。如某租赁纠纷案,法院审理期间被告法定代表人被撤职,只是该决定未通知法院,被撤职的法定代表人则与原告达成了严重损害企业利益的调解协议。该调解书程序实体皆不当而提起再审。又如某自然人欠他人巨额债务,在诉讼中达成调解协议,该债务人以其已投入到某有限公司的房产抵债,因该房产的所有权人为公司,而非债务人,此处分当然无效,该案因公司提出异议而再审。综上,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司法实践的要求,法官对当事人之间达成的民事调解协议内容进行合法性等审查都是必须的。审查需要具备几个前提:
一是克服民事案件能调解处理体现法官裁判水平高,只要能调解其内容当事人自主处分,法官可不予过多干预的心理。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内容合法性审查,既是法官的职权,也是法官的法定义务。
二是克服片面追求调解,尤其是案件较复杂,证据较多,争议大,事实难以准确认定的案件判决畏难心理。法官不能拒绝裁判,而且无论是调解还是判决,法律均规定应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本上进行。对于疑难复杂的民事案件,法官能自如驾驭法庭审理,根据证据规则,自身丰富的自然、社会、常识知识等,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作出公正的判决也当然能体现出法官的高超裁判水平。
⑦ 关于民事纠纷要求调解的报告怎么写
山林权属纠纷调解抄协议属于民事纠纷,是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 所谓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可处分性的),是处理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所以所有违反这一概念的行为就会...
⑧ 如何调解矛盾纠纷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凸显。强化人民调解工作,研究探讨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方法,是当务之急。
为了找到这把开锁的钥匙,调解人员必须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到矛盾纠纷的症结所在,摸准当事人的“脉博”,然后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性格脾气、争议焦点等选择最终调解方法。下面介绍实践中总结出的七大调解方法:
1
“面对面”与“背靠背”相结合调解法
有的矛盾纠纷争议的不是重大的利益,而是为了争面子、赌气,对于此类纠纷,调解人员就可以先用“背靠背”调解法。调解人员分别做当事人的工作,待双方当事人的情绪稳定,意见接近时,再把当事人叫到一起“面对面”地做工作。促使双方当事人相互谦让、心平气和地进行协商,使纠纷得到圆满解决,从而避免情绪对立和吵闹等矛盾激化的情况发生,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2
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调解法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适时对当事人进行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念。通过法情并用,引导当事人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发挥法律与道德的双重作用,唤醒当事人的良知,引导当事人化解矛盾。
3
借用外力调解法
调解人员还可以通过调查摸底,请出当事人佩服、对其有影响力的人来做当事人双方的工作,缓和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引导他们达成调解协议。
一是邻里调解。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是聚群而居的,相邻关系密切而又重要,一家有事,四邻相助,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因此,遇到矛盾纠纷时,可有选择性地请邻里人员帮助进行调解,规劝双方当事人以团结为重,做出谅解与让步。因为是邻居,平时又都很了解,这种调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友情调解。友情调解是指当事人发生纠纷时,调解人员可根据情况请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好友予以劝导、疏通及说服教育,使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
三是联合调解。民间纠纷的情况复杂、牵扯人多、涉及面广,仅靠一个部门调解往往力不从心,效果不佳,在这种情况下,应邀请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场分头做工作,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4
褒扬激励调解法
民间纠纷调处方法很重要,说话要讲究方式,语言要讲究艺术,既不能单刀直入,更不能五马长枪,要深入浅出,和风细雨。在实际调处中,对当事人的优点和长处及时表扬鼓励,就是一
⑨ 对于“调解矛盾纠纷的困惑与对策”要如何发言
A 调解矛盾纠纷的困惑与对策
众所周知,调解工作劳心又费时,往往做了还看不到成绩和结果,甚至得不到当事人的理解,因此,一些调解员在心里慢慢滋生了厌烦情绪,遇到矛盾就推,推不掉敷衍了事,因此,要想使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在矛盾纠纷调解中掌握正确的方法、艺术、技巧:
一、 迅速反应法
为了避免民间纠纷矛盾化解不及时有可能导致激化的情况发生,调解速度应加速:一是在每个社区调委会选聘50—100名人民调解员,每个信息员负责10—20户居民。遇到纠纷发生,信息员及时通知社区调解主任,社区调解主任对于紧急纠纷必须迅速到达现场,对于自己不能处理的紧急纠纷及时联系司法所。司法所人员和社区调解主任的联络方式向辖区公布并保证24小时畅通。二是借助公安机关24小时办公的优势,对于110接警的案件,如属于人民调解范围,在公安机关有效控制下,联合调解员第一时间予以受理。我相信,迅速反应法实施后,一定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便民利民法
要把人民调解工作看作是为当事人提供的一项法律服务,在工作中充分体现便民、利民的宗旨。在时间上,司法所人员充分考虑到上班职工的特点,对于请假有困难的当事人,一律安排在周末或业余时间进行调解;在地点上,有些当事人因年老或腿脚不便,应该到其家中进行调解;在程序上;遇到当事人达成协议时,调解人员及时出具调解协议书并建议当事人立即履行,从而避免签订协议后反悔和不履行情况的发生。从实施到程序更多的体现了调解自愿和协商一致的原则,相信一定会使更多当事人因为人民调解便民利民的性质而选择人民调解放弃诉讼,并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圆满解决纠纷。
三、 回访建议法
民间纠纷存在很大的反复性,有时刚调解好的纠纷一会儿就反悔了,有时当事人就是不履行调解协议,还有的当事人之间很容易再次引发纠纷。对此,要求调解人员在成功调解纠纷后要经常性的进行回访;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建议,请有关部门整改并反馈整改意见,最终达到调解一例、教育一片的积极作用。
四、调解工作除了方法还要讲求艺术和技巧,归纳起来主要有:听、授、集、告、正。
一、 听
即倾听,做一个细心、耐心的倾听者。当事人是倾诉者,让当事人说够、说足、说透。对两种类型的更要善于倾听,一种是哭诉的当事人,这类当事人心里有很多委屈,需要向我们倾诉,一吐为快;另一类是情绪暴躁型,要轻声细语将其安抚下来,平静下来,倒上一杯茶,然后开始听其诉说,在倾听时要注意当事人说话的声调、动作、最后的语言,还要注意自己的倾听姿势和当事人间歇性提问等等。
二、 授
即传授,做一个合格的传授者。当事人有很多的疑点,许多困惑,许多困难需要我们解答、解决,我们在接待他们的时候,应根据他们提出的具体问题予以解释,做一个合格的法、理、情传授者。
三、 集
即收集,做一个善于收集材料、证据的有心人。收集证据是调解纠纷的关键环节,证据是有效调解纠纷的依据,没有充分的证据,在调解时,难以控制调解局面,难以让当事人双方口服心服。在调解工作中,需要注意收集以下材料或证据:一是当事人双方的谈话笔录,在与当事人接触交谈时,就必须留下笔录;二是现场勘察,制作示意图,并由在场人、当事人双方、乡村干部签字认定;三是与纠纷当事人的谈话、调查笔录。要做一个善于收集证据材料的有心人,即不能放过一点与纠纷相关的物件,不能忽略一点与纠纷相关的痕迹,不能遗漏一个对纠纷知情的人。
四、告
即告知,做一个明白人。所谓“告知”是我们作为调解员,大致了解情况后,从控制纠纷扩大的角度,从调节程序的角度,从法律的角度,让当事人知晓应当知晓的问题。在调解工作实践中,由于纠纷除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之外,还具有反复性、持续性的特点,如不及时对当事人告知法律、法规的规定,极易造成纠纷的激化,一夜之间小纠纷可能就会酿成大纠纷。纠纷当事人对人民调解的性质、原则、效力、程序不了解,调解活动中当事人对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不清楚,这些都需要我们一一告知他们。只有告知才能使调解工作有章、有序、有效地进行。
五、 正
即公正,做一个公正无私的铁面人。要想做到“正”,首先要有公心,调解员内心要公,行为要端正。
这就是笔者对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的一些粗浅的想法,肯定还有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还请在座各位领导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