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处理纳税争议
咨询热线ZI XUN RE XIAN
您好,请问什么是纳税争议?发生纳税争议时,应当如何处理?
专业解答
纳税争议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对税务机关确定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有异议而发生的争议。
关于纳税争议的处理,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税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⑵ 企业在应对一些税务风险该如何处理
企业面对的税务风险大部分来自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这些常见税种,推荐焦点财税的财税管控课程,这个课程会很详细地给解答疑问,帮助你去快速处理这些风险因素。
⑶ 企业逾期未缴税,税务机关如何处理
企业逾期未缴税,税务机关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八条进行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六十八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的税款,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除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强制执行措施:
(一)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二)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对前款所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
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强制执行措施的范围之内。
(3)如何处理企业税务纠纷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六十二条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
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五条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欠缴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⑷ 如何处理企业税务纠纷
在处理税务稽查纠纷过程中,对于纳税人而言,每一个问题都必须认真研究,即对所涉及的税务稽查纠纷问题性质的界定,是属于逃避缴纳税款还是过失(核算错误);是属于违法还是犯罪。因为纳税人偷税与由于核算错误而造成的过失,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不一样的,一旦被确认为犯罪,情况将更糟。所以,纳税人必须认真辨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是何种性质。
充分利用法定权利解决税务稽查纠纷
(一)利用知情权了解有关情况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税务案件调查取证与处罚决定分开制度实施办法》第四条规定,税务机关的调查机构对税务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后,对依法应当给予税务行政处罚的,应及时提出处罚建议,制作《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并送达当事人。即当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检查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违法认定及处罚决定之前,纳税人对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有事先知悉的权利。
纳税人在掌握有关违法行为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之后,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纳税人了解税务案件的查处情况以后,如果发现事实不符,证据不足,依据不充分以及理由不得当等损害自身合法权益的现象存在,可以向税务稽查人员及时提出,建议其纠正或调整。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己出面或是请代理人与税务机关进行交涉,如要求听证等。
(二)利用听证权维护自身权益
如果纳税人与税务稽查人员的具体交涉失败,双方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纳税人可以进一步运用自己的听证权和申辩权,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纳税人参与有关违章问题处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听证权与税务机关面对面的交换意见,尽可能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较大数额罚款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听证的权利。也就是在税务行政处罚决定未正式作出之前,给当事人一个申辩的机会。即在听证会上,纳税人有申辩的权利、质证的权利,最后陈述的权利,以及申请对有关证据重新核实的权利。如果纳税人申辩的事实、理由和证据,税务机关复核后认为成立的,将对原拟定的税务行政处罚意见进行变更。
正确使用听证权利,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也利于税务机关作出正确的行政处罚。但是在实践中纳税人申请要求听证的寥寥无几,几乎放弃了听证权。《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的税务行政处罚决定是不能成立的。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费用。第三十二条又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⑸ 公司如何做税务处理
1、公司一般账户的进出账,与基本账户的进出款项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一般账户除了不允许提现以外,与基本账户没有区别。
2、公司账户的款项进出,要划分收入性进账和往来性出入账。只有收入才纳税。往来款项不纳税。
3、只要依法核算收入和税金,不偷税漏税,就不怕税务局检查。
4、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有不开票收入,也要依法申报纳税。
⑹ 公司税务逾期要怎么处理啊
公司税务逾期,税务部门会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并可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八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的税款,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除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6)如何处理企业税务纠纷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条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强制执行措施:
(一)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二)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对前款所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强制执行措施的范围之内。
⑺ 公司税务非正常怎么处理
首先,你得搞清楚自己“非正常户”的原因:
1、逾期未申报成“非正常户”的,补账补税补申报;
2、逾期申报且地址异常的,不仅要补申报,更要及时到工商局做工商变更。
还需提供场地红本租赁凭证等!
⑻ 如何处理公司注销中的税务问题
企业终止经营而进行清算的,其原材料或产品存货通常会作如下处置:1.正常价格销售;2.折价变卖;3.抵偿债务;4.分配给投资者;5.赠送他人;6.报废。根据相关税法规定,上述第一类至第五类处置原材料及产品存货的方式均要按销售或者视同销售处理,而第六类应作进项税额转出。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有所不同。
对于一般纳税人,问题的关键是存货中包含的进项税额的处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288号)规定,对纳税人倒闭、破产、解散、停业后销售的货物,应按现行税法的规定征税。对纳税人期初存货中尚未抵扣的已征税款,以及征税后出现的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后不足抵扣部分,税务机关不再退税。虽然文件中所述的“期初存货中尚未抵扣的已征税款”并不是现在所说的存货中包含的进项税,但从税理上来说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对于一般纳税人处置存货应该作销售或者视同销售处理,可以抵扣尚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如果计算的销项税额大于进项税额,应按差额缴纳增值税。对于前述第六类情况应作进项税转出,并按财产损失有关程序办理。
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则直接按照适应征收额计征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其清算终了后的清算所得,应当依照条例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所以存货的销售收入只需正常计入清算所得即可。
⑼ 解决税务纠纷有什么法定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六条第 一项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 应先向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中 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也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对夏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最高人民 法院有关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未申请复议就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 不予受理。
⑽ 企业在遇到税收争议或者受到委屈该怎么办
我国企业和个人在境外如果应享受而未能享受协定待遇、遭遇税收歧视、遇到其他涉税纠纷,可依此向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省级税务机关提请相互协商。
可提请相互协商的六种情形:一是对居民身份的认定存有异议,特别是相关税收协定规定双重居民身份情况下需要通过相互协商程序进行最终确认的;二是对常设机构的判定,或者常设机构的利润归属和费用扣除存有异议的;三是对各项所得或财产的征免税或适用税率存有异议的;四是违反税收协定非歧视待遇条款的规定,可能或已经形成税收歧视的;五是对税收协定其他条款的理解和适用出现争议而不能自行解决的;最后是其他可能或已经形成不同税收管辖权之间重复征税的。
申请时限及提交资料:申请人应在不符合税收协定规定的征税行动首次通知之日起三年内,以书面形式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申请人需要出示企业《税务登记证副本》或本人身份证明,同时提交《启动税收协定相互协商程序申请表》,委托代理人还需要提供申请人授权委托书及代理人申请证明。受理申请的省级税务机关会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进行初步审理,符合受理条件的,将申请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并将情况告知申请人。国家税务总局审理后,对具备相互协商条件的,将与有关缔约对方国家主管当局进行相互协商;对于完全不具备相互协商条件的,将以书面形式经受理机关告知纳税人;对于不完全具备条件,但进一步补充或说明情况后可以进行相互协商的,将通过受理机关与申请人联系补充材料或情况说明。
申请相互协商程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相互协商作为在国内法律救济手段之外解决税收争议的补充渠道,有几个方面问题较为特殊,需要注意:一是启动相互协商不以是否存在国内救济手段为条件,申请人应自行负责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其在缔约对方的国内救济权益;二是对于已经启动相互协商程序的案件,申请人有权向税务机关了解相互协商进展情况,同时申请人有义务及时向税务机关提供真实、完整和准确的相关资料;三是在相互协商过程中,申请人可以撤回相互协商申请,也可以拒绝接受相互协商结果,但申请人不得就相同或类似事项再次提出相互协商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