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侵权行为:
新修订的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了10种软件侵权行为的存在形式,分别涉及对软件著作权人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的侵害,概括地讲,软件侵权行为的主要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1、剽窃。剽窃是指将他人依法享有著作权的软件窃为己有并发表或者登记的行为。剽窃的主要表现是采取抄袭或部分抄袭等方式,在他人软件上署自己的名称(或姓名)并发表或者登记。
2、非法复制。非法复制是指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将他人软件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的行为。非法复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盗版,这种侵权行为直接掠夺了正版厂商的市场份额和商业利润,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软件侵权行为,危害性十分明显,也最为公众熟知。
3、擅自使用。擅自使用是指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又无法律根据,对他人软件实施演示、修改、翻译、注释、应用的不合法的使用行为。比如,一个企业未经授权在其内部计算机使用系统中安装和应用他人软件;又如,擅自修改、翻译、注释他人软件并进行市场推广,并追求非法利益。
4、擅自许可他人使用。擅自许可他人使用是指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又无法律根据,未经授权许可第三人使用他人软件的行为。一般情况是,计算机硬件以及系统软件生产商、分销商或零售商为了推销其生产、经销的硬件或软件,未经授权在其硬件中预装软件或者在销售系统软件中搭售、免费搭送他人软件。
5、擅自转让。擅自转让是指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又无法律根据,未经授权将他人软件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特别是,具有一定软件开发能力和声誉的生产商将他人软件剽取后直接署上自己的名称对外发表和销售,更具有隐蔽性和侵害力。
❷ 未授权许可的软件是指
说起来来很复杂,我们可以这源样理解。
商业软件,在使用时,我们向软件公司购买软件使用权,软件公司给我们授权文件或注册码,没有授权文件或注册码时,软件不能使用或不能安装。而因为授权的价格比较贵,所以一些黑客破解软件授权限制,使用软件没有授权文件或注册码时也可使用或安装。而破解完的软件卖给盗板商,盗版商再以很低的价格买给用户。未经授权许可软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破解版软件。
而讯雷,QQ,这类软件本来就是软件公司开发出现免费给用户实用的,根本没有破解的说法。我们的使用已经得到软件公司的授权。所以不算未经授权软件。
❸ 单位为业务使用未经授权的计算机软件是否构成侵权
1,使用该软件的医院若明知或应知该软件是非法获得则应承担相应责任。
❹ 关于软件著作权的侵权问题
计算机软件的侵权行为,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复制程序的基本要素或结构,这一点是较容易证实的,因为复制即表明是完全的翻版,只要完全一样就构成侵权。二是按一定的规则、顺序只复制部分软件代码。在第二种情况下,法院在判定时通常要审查被告是否窃取了足够多的软件程序表达形式。实际操作中,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比较难判断,因为计算机软件产品究竟要被复制多少比例,才能确定发生了抄袭的侵权行为,并没有固定数量限定。当然,复制的数量越大,就越易于取得证明其是侵权行为的证据,但是被复制的数量达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认定为侵权,司法实践中也不是很好确定的事情。
对于复制数量小的情况,目前法院大多采用的判定标准包括:
一是接触附加。依照这个准则,只要发现接触,任何复制都将被认为是一种侵权行为。但是,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它忽视了查证两个软件作品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相似,而且把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范围扩大到对计算机程序中包含的“思想”,这与我国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基本精神相违背。
二是要求对计算机软件程序进行两步分析。首先,法院必须确认在两个计算机软件程序中所体现的“思想”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不构成侵权;如果相同,那么第二步就应该设法查证上述两个计算机软件的程序在“表现形式上”是否有实质性相似。
三是正在受到各方面广泛同意的叠合准则。依照这个准则,原告须证明:1、被告在完成他的软件产品时未经许可“使用”了原告享有在先软件著作权的程序作品;2、被告的软件作品是一种叠合而成的再生品,即采用了原告软件产品的实质部分与他自己开发的内容进行迭合复制。这个准则主要着眼于两个软件产品之间“质和量的相似”,是实际运用中比较好的判断方法。
通过总结多年代理计算机软件侵权案件的经验,我们认为,识别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直接、有效的判断标准是:实质性相似加接触(substantial similarity and access)。
实践中判定两个软件作品“实质性相似”的准则是:被指控的计算机程序是否极其类似于原告的计算机软件产品。计算机软件程序的“实质性相似”有两类:一是文字成分的相似,它以程序代码中引用的百分比为依据进行判断;二是非文字成分的相似,强调应该以整体上的相似作为确认两个软件之间实质上相似的依据。所谓整体上的相似是指两个软件产品在程序的组织结构、处理流程、采用的数据结构、产生的输出方式、所要求的输入形式等方面的相似。
❺ 软件知识产权是否侵权如何界定
源代码仅是相似不能算作侵权。
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主要有:
(1) 未经软件著作权人内的同意而发表或容者登记其软件作品。
(2) 将他人开发的软件当作自己的作品发表或者登记。
(3) 未经合作者酌同意将与他人合作开发的软件当作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发表或者登记。
(4) 在他人开发的软件上署名或者更改他人开发的软件上的署名。
(5) 未经软件著作权人或者其合法受让者的许可,修改、翻译其软件作品。
(6) 未经软件著作权人或其合法受让者的许可,复制或部分复制其软件作品。
(7) 未经软件著作权人及其合法受让者同意,向公众发行、出租其软件的复制品。
(8) 未经软件著作权人或其合法受让者同意,向任何第三方办理软件权利许可或转让事宜。
(9) 未经软件著作权人及其合法受让者同意,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著作权人的软件。
侵权人除了要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外,还要承当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❻ 未经软件方允许讲解软件课程,不算侵权吧
第一、制作他人软件的使用教程的视频用于付费经营不属于《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合理使用他人作品的范围。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十二种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软件使用教程视频录制者用于付费经营不属于这十二中情况的任一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合理使用他人计算机软件,必要时需取得著作权人授权许可,防止陷入侵权风险。如果该视频录制者不是为了付费经营,而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也应该有使用的合理范围,应当是在私下学习、研究和欣赏,在一个封闭范围内,而不能通过公开渠道发表该作品,否则属于《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的侵权方式。
第二、不能原文抄袭、复制、完整展现原计算机软件的文字部分。一般计算机软件会自带操作手册、用户说明、等使用性的文档,制作软件使用教程不能一成不变的原文抄袭、复制软件自带的文字部分,即使使用、引用其中一部分也要说明出处和原著作权人,否则构成对计算机软件说明书的文字侵权。计算机软件说明书是源程序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软件说明书如果是软件著作权人组织创作,形成了对其计算机软件产品使用以及性能的独有的文字、照片、示意图的组合,以此表达产品特定的内容,因此,该说明书体现了作品的独创性,符合《著作权法》作品的基本属性,属于应受保护的“作品”的范畴。软件教程视频录制者属于以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他人计算机软件,应当合理使用他人计算机软件文字部分。
第三、在付费使用教程中再现原软件的图片需谨慎,一不小心可能侵犯软件开发公司的知识产权,这里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外观专利权。
示例:存在著作权侵权风险。某视频网站制作某软件的使用教程时使用了该著名软件的代表性的多幅图片,同时制作者没有区分其和该软件著作权人没有任何关联关系,被认为混淆了其产品来源,被他人误认为视频制作者与软件著作权人有关系,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也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图片版权。
❼ 未经授权,在软件的试用版上进行二次开发是否侵权
看情况了。我国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条件规定了:为了使软件应用于计算机实际环境,或为了提高其性能、功能而作必要修改的,不算侵权,当然合同有规定的除外,不过不能改变其“试用”性质。还有为了学习的目的,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也不算侵权。
❽ 使用未授权软件犯法么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第二十四条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本条例或回者其他法律、答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并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复制或者部分复制著作权人的软件的;
第三十条 软件的复制品持有人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该软件是侵权复制品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应当停止使用、销毁该侵权复制品。如果停止使用并销毁该侵权复制品将给复制品使用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复制品使用人可以在向软件著作权人支付合理费用后继续使用。
你好,所以如果使用盗版软件的话,是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一般的,著作权人会申请公证人员公证电子取证过程。
❾ 论文中出现未授权的软件,算不算侵权
只要论文不是用来盈利的,那就不算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