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林地合同纠纷,赔偿纠纷
根据你的描述,赠抄送给丁的林地虽然没有合同但赠与行为和事实已经成立,不符合《合同法》第192条可以撤销赠与的情形,如果没有相反证据证实,丁可以获得赔偿;至于丙方已经退出承包并且签订有协议,虽没到村里备案盖章,但在三人之间有效,只要是真实意思表示,就是自行处分的行为,无权再要求赔偿金,建议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再委托当地律师处理。如果解决了你的疑问,请好评,万事如意。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案件处理依据,具体情况网上说不清楚,不要追问,请在线下委托当地律师处理,自己擅自处理案件后果自负。
只接听本地电话,外地当事人见谅,谢谢。
② 山林纠纷双方承包合同上都出现同处地怎么处理
以前山林的效益较低,农民朋友对自家的承包山、自留山不是很重视,四至界线登记粗放,又没有设置固定标志,文字材料(自留山证,承包合同)也没有根好地保存。随着山上林木不断长大,或山林被统一征用、租赁等,就很可能与他人发生山林纠纷。 遇到山林到纷怎么办?笔者根据几年来调处山林纠纷的实践,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一个互谅互让的良好心态。之所以发生山林纠纷,往往未方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双方都坚持对自己有利的一些道理,听不进对方的意见,就很可能使调解陷入僵局,甚至会引起相互“斗气”,使原本一件小事,变成双方难解难分的怨恨、 二是注重调查,尊重事实,力求协商解决。如果双方能够自行协商解决,当然最好。通常是纠纷农户向村委会反映,要求协助调解。村委一会应当认真听取双方的意见,邀请当年发包或发山林权证时参与“踏山”的同志一起参加调解会,必要时还应当到实地去做一些核对与调查。村委会根据调查结果及听取多数与会同志的意见后,形成一个基本的调解方案,按此方案一再分别做双方当事人的说服教育工作,最后使双方当事人在调解书上签字,达成协议。
③ 山林承包期内划为公益林后因补偿金分配产生的合同纠纷
您好。
根据你的描述,如合同有约定,按承包合同约定处理。如有异议,可以提起仲裁。
④ 山林承包合同纠纷里的“笋”算不算“竹子”
可以再行协商,如果几个月能长成竹子,可以给予全额补偿或半价或更少。否则,如果笋未达到约定高度,对此双方会有争议。
⑤ 林权纠纷和合同是否有效
根据你叙述的情形分析,你与村民小组订立的合同是有效的。
理由有三:一、内该片林容地所有权人应为村民小组,20多年前村委会的“征用”因约定了使用期限应视为是借用性质,林地所有权属并未发生转移,相反还强化了村民小组对该片林地的所有权人地位。二、村委会“征用”期限届满后应将山林返还村民小组,村委会对林地无权进行转包,其行为属于侵权性质。三、村民小组作为山林地的权利人有权对该片林地进行对外发包,是适格的发包方主体。
供参考。
⑥ 山林转包合同该怎么写.
土地转包协议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签定如下协意:
1.甲方从X 年X 月X 日开始将其名下承包的 X 亩山地(以下简称山地,具体位置见附)转包给乙方经营,期限是 X X 年乙方在山地上的农业经营活动不得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的规定。
2.乙方不得擅自改变山地的结构、用途,不得擅自变动山地四周的地界。乙方可在山林地上种植任何合法的经济树木或果树和半年生农作物(像水稻、小麦等一年不低于两季收获的农作物)。
3.遇到政府重新规划山地用途时山地经营权自动交还甲方;正常情况下甲乙双方都可以随时提出终止此协意,但必须至少提前半年向另一方提出,一方提出后另一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4.乙方按年每年向甲方交纳转包费用计 X元,首次在协意签定时交清一年费用,以后在每个转包年开始提前半年(每年X 月X 日前)向甲方交清下一个转包年的转包费用。如有哪方想要提出终止协意,可在此时提出。
5.乙方利用山地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甲方有权指正,但对于甲方未能及时指出的,后果和甲方无关。
6.未尽时宜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 乙方:
X 年 X 月 X日
仅供参考
⑦ 承包山林合同承包人签了名字但实际上没有参与承包,出了问题要负法律责任吗
除非举证证明自己实际没有承包,是挂名,否则应当承担合同义务及因此导致的纠纷
⑧ 林地纠纷、关于合同无效的赔偿问题,请高手来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五条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内同,不得假借少容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不得将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
如果你是本村村民,则无权解除和收回土地。
如果你不是,则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八条 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的,应当对承包方的资信情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审查后,再签订承包合同。
如果手续完善,则发包方无权解除合同。
如果手续不合法,那么应该视为合同未生效,根据过错原则,进行责任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