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两个村的村民闹矛盾并导致一方有财产损失叫什么案子
村民闹矛盾导致财产损失只要没有伤人都属于民事纠纷,一般都是调解赔偿
Ⅱ 农村民事纠纷案例
你好: 首先应向公安机关报案,然后视伤情考虑是否做伤情评定,伤情评定分三个等级(轻微伤、轻伤、重伤)。如果是轻微伤,可由公安机关调解处理,如调解不成,双方均有权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是轻伤或者重伤,则由公安机关受理,受害人可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向施害人提出民事赔偿。
Ⅲ 民事纠纷类的法律故事
2010年,笔者曾处理一起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仲裁案件,虽然在仲裁层面上已经圆满划上了句号,但是该纠纷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路上因其法律不健全而遇到困境,至今尚未妥善解决。
一、案情简述
何某于1988年从组上承包了8份土地共8.8亩。1991年,何某举家到外省打工,户籍仍保留在组上。离家时,何某与组订立了口头协议,将承包地交给村民小组代管,以8份田土三年的收益来冲抵通电筹集贷款、农业税和农民负担等款项共314.30元,三年期满后,将承包地收回,若三年期满后,何某仍未回家,承包地暂由村民小组继续代管,待何某回家后,归还给何某。2008年末,何某回到组要求组上退还承包地时,组上已把何某从1988年取得承包经营权的8.8亩土地收回,另行发包给了本组村民李某八户农户,每户发包1.1亩,并在1998年延长土地承包期时颁发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何某因要求村民小组退还承包地未果向县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纠纷仲裁
2010年4月2日,县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依法受理了该村民何某与村民小组及第三人李某等8人退还承包土地纠纷一案,2010年5月19日经县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依法设立仲裁庭开庭进行了公开审理。仲裁庭认为,组上在1998年延长土地承包期期间,将何某的承包地收回,并重新发包给本村民小组八户农户的行为,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第1、2款关于收回承包地的相关规定,何某要求返还其承包地的主张,仲裁庭予以支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6条第1款的规定,做出了裁决意见:依法确认申请人何某在第一轮土地承包过程中取得承包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资格;依法确认被申请人及第三人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中涉及申请人何某的承包地部分无效;依法核减本案第三人共八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中涉及申请人何某承包地部分,每户核减1.1亩,其中旱地1亩,田0.1亩,重新核发八户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三、民事诉讼
第三人李某等8人不服县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于2010年6月30日向县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诉求内容:“1.请求维护原告的土地使用权证的合法有效;2.请求撤消县仲裁委的裁决书。”2010年9月29日县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决书:“驳回李某等八人的诉讼请求。”
四、法院执行过程无章可循
2011年1月4日,何某申请县人民法院执行,申请执行的依据是县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书和县法院的判决书。县法院收到执行申请后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条规定“ 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的,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因第三人李某等八人不服仲裁裁决向法院提起了民诉,裁决书失效,虽然法院驳回李某等八人的诉讼请求,但对驳回李某等八人的诉讼请求后仲裁裁决是否恢复法律效力的问题,查无法律依据。虽然《仲裁法》第64条有“人民法院裁定撤销裁决的,应当裁定终结执行。撤销裁决的申请被裁定驳回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恢复执行。”的规定,但第77条 “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另行规定”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不适用经济纠纷仲裁法,所以,对撤销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诉讼请求被裁定驳回的,人民法院没有对应裁定恢复执行的法律依据,裁定不予执行。
五、民事诉讼过程中的疑点
一原告在民诉过程中混淆证件名称:原告李某等八户农户在诉讼请求事项中:“请求维护原告的土地使用权证的合法有效”,实际上原告李某等农户没有“土地使用权证”,实际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法院受理庭在受理此案时对此有疏漏,民庭在审理过程中也遗漏了此问题。
二原告诉求类似于行政诉讼:笔者认为,原告李某等八户农户“请求撤消县仲裁委的裁决书”的诉求内容超出了民事诉求范围,形似于行政诉求,反过来讲,作为民事诉讼案,法院不应受理针对仲裁机构的诉讼请求。
六、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效力问题之拙见
笔者认为,仲裁裁决是否恢复法律效力应根据诉讼案的判决情况而定。一方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向法院起诉后,进入了诉讼程序,此时的仲裁裁决暂时失去了法律效力,但是案件的处理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仲裁裁决的效力。关于“请求撤销仲裁裁决”之诉,结果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法院支持“撤销仲裁裁决”的诉求,即否定了仲裁裁决,仲裁裁决理所当然不发生法律效力。第二种是原告撤诉情形,原告撤诉后,纠纷案又回到仲裁裁决状态,仲裁裁决应恢复法律效力;第三种是法院驳回“撤销仲裁裁决的诉求”,即支持仲裁裁决,在审理过程中当事人的诉求被驳回的情况下,仲裁裁决应恢复法律效力。
上述问题,县人民法院执行局特别向市中院报告,市中院的意见也同上述县法院的意见一致,在执行过程中遇到法律真空,此案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Ⅳ 帮我找一个的民事案例.(拜托了,急用)
方书华诉何云明、何云珠、何云兰赡养纠纷案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一、案情
原告:方书华,女,74岁,住陕西省泾阳县前街76号。
被告:何云明,女,36岁,住泾阳县桥底镇和村。
被告:何云珠,女,38岁,住泾阳县中张乡义民曹村。
被告:何云兰,女,42岁,西北橡胶厂工人。
原告方书华是三被告之继母。1963年3月原告与三被告之父何清发结婚时,何云兰16岁,何云珠11岁,何云明9岁。何云兰、何云珠分别于1969年、1972年出嫁,何云明于1974年招婿王崇先,同其父和继母共同生活。1988年,何清发病故,由原、被告共同埋葬。1989年4月,方书华和赵维军再婚。同月18日,赵维军、王崇先请村民王启福作中人,写了一份《梁永艳、王崇先财产分配协议书》。协议书载明:于1989年年底,由于王崇先付给方书华300元,此后家中财产与方书华无关;方书华婚后到赵家,生养死葬一切由赵经管,与王无关,王不得异言。方书华与赵维军婚后,因不和睦,于1990年5月,经人民法院调解离婚。离婚后,方书华因无生活来源,于1990年10月25日,向泾阳县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被告何云明承担赡养义务,每年付给口粮500斤、生活费120元。
泾阳县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根据《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九十一条“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的规定,追加何云珠、何云兰为本案被告,参加诉讼。在审理中,何云明辩称:继母再婚离家时,已达成不再由其生养死葬和财产分配的协议,从此双方已解除了继母女权利义务关系。何云珠辩称:自己出嫁多年,没有赡养继母的义务。何云兰辩称:自从继母再婚,已解除与继母的一切关系,并提出继母在四川原籍还有亲生儿子刘学良,亦应承担赡养义务。经查证,方书华在四川确有亲生儿子刘学良,但在其两岁时已由他人收养,与方书华无往来;刘学良长大成人后才来相认,以后只是偶尔往来。
【审判】
泾阳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被告继母女关系成立。1989年原告再婚时,虽与何云明之夫达成生养死葬不再由何云明承担的协议,但并未经法定程序解除继母女关系,此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原告之亲生子刘学良,从小由他人收养,长大后与原告偶尔来往,被告以此为理由,要求其担负赡养义务,不能成立。被告何云珠以其出嫁多年为理由,不愿承担赡养义务,理由不足。据此,该院于1991年5月1日判决:一、方书华责任田由邱玉明耕种,每年付给方书华口粮小麦400斤(每年7月底前付清)、玉米100斤(每年12月底前付清);何云珠每年付给方书华生活费60元(每年12月底前付清);何云兰每年付给方书华生活费60元(每年6月底前付清)。二、方书华的医疗费、丧葬费,由何云明承担百分之四十,何云珠、何云兰各承担百分之三十。以上给付从1991年开始付给。
宣判后,原告、被告均未提起上诉。后经回访,何云明已将方书华接回家中生活,其他两女亦与方书华和睦往来。
二、分析
在本案中,何云明、何云珠、何云兰三被告对原告有共同赡养的义务,也就是说她们对原告的赡养义务是同一的、不可分的,因此此案就是必要共同共同诉讼。诉讼标的的同一是指共同诉讼人存在共同的权利义务关系。
必要共同诉讼的当事人如果没有共同起诉或没有共同被诉,法院的判决就无法对其他有赡养义务的人生效。如果法院判决作出后,原告对其他有赡养义务的人提起诉讼,就可能出现一事再理的现象,也就难以避免裁判矛盾。所以,有必要让有共同实体权利和义务的人站在原告一侧或被告一侧共同进行诉讼。
《民事诉讼法适用意见》第57条的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19条的规定,通知其参加;当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加。”
本案中,方书华和何清发再婚后,抚养和教育何云兰三姐妹张大成人,方书华与何云兰三姐妹之间形成了有抚养关系的继母女关系。这种关系,不能因方书华再婚而解除,即她们之间已经形成的有抚养关系的继母关系不能自然终止。方书华与赵维军再婚又离婚后,因年迈生活困难,要求何云兰三姐妹赡养,根据《婚姻法》“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的规定,方书华的要求是合法的。人民法院追加何云珠、何云兰为共同诉讼被告,判决三姐妹分别负担其继母的生活费用,是正确的。
由于必要的共同诉讼的诉讼标的是共同的,这样就存在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的内部关系和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与对方当事人之间的外部关系,同时也就产生了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中的诉讼行为的效力问题。对此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和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全体当事人的承认,对全体发生效力。反之,不发生法律效力。
在本案中共同诉讼人之一何云兰提出:“继母在四川原籍还有亲生儿子刘学良,亦应该承担赡养义务”的抗辩,虽然不是由三个共同诉讼人共同提出的,但是,只要经过全体同意,就应当看作是共同诉讼人全体提出的行为。在实践中,只要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反对,而这一抗辩对其他共同诉讼有利,法院都应当把它作为被告方提出的请求或抗辩对待。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案件大多采用原告就被告的原则,既发生民事纠纷,向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而在本案中,三被告中其中有一人的居住地与其他被告不在同一地,不属于同一个法院的管辖范围,而是属于几个法院的管辖。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如果仍由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辖,则会产生原告向那个法院起诉的问题,这样就会导致原告行使诉权的困难,违背了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确定管辖的“便于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原则,因此为了便于原告行使诉权,也为了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民事诉讼法适用意见》规定了在几种特殊情况下,由原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即实行被告就原告的原则。其中有一种即:追索赡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本案即是一例典型的向分散于不同法院辖区的被告追索赡养费的案件。在这类案件中,原告多系老年群众,行动不便,经济上一般也比较困难,让其到被告住所地起诉本来就有一些困难,如果是分属不同辖区的多个被告,有可能在几个有管辖权的法院之间造成推诿货争夺,从而造成诉讼拖延,从而使原告增加诉讼,这是不合理的。所以,《民事诉讼法适用意见》第9条规定,这类案件,可以适用被告就原告原则。将管辖权归为原告住所地法院统一行使,可便于原告就近行使诉权,且此类案件依法可适用拘传等强制措施,能够保证受诉法院尽快审理并作出公正判决,及时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也提高诉讼效率。
Ⅳ 民事纠纷案例,急急急
这个事情你可以放心,你妈妈不会被拘留,因为没有法律依据。
1、双方的争吵是口头回上的,即使发生拉答扯,但没有动手打人’;
2、没有造成对方身体受伤,对方没有证据证明你妈妈打人和打伤对方;
3、对方要求赔偿3000元没有证据,没有依据。不是对方想要多少赔偿就要多少赔偿,一切要有证据,要有法律依据。
4、如果对方要求进行各类检查,那也可以,你可以提出你的权利要求:如果经医院检查对方身体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必须返还一切费用并支付你妈妈的误工费交通费。
Ⅵ 关于村民之间的纠纷怎么解决
民间都好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近门,想必大家都知道意思是说远水救不了近火,有什么事呢还是左邻右舍互相帮助,帮忙,还是比远亲更为好一些,因此我们要重视与邻关系,不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铭记于心耿耿于怀。与邻居相处时间久了,就难免会发生一些摩擦,一些纠纷,争吵,这是大家在生活中最为长见的事情。我举例说明村民发生纠纷大多为建房土地纠纷,孩童在一起玩耍引起的争吵,还有就是些平时说话没有分寸引起的邻舍不和,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我在此就不一一道来了。回归今天的重点,与邻发生纠纷该如何去化解矛盾,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经验。
以上我说到与邻友好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和与邻发生矛盾纠纷争吵的一些事例,我个人认为与邻相处更应该心胸宽广坦荡,互利互惠,当然要懂的尊让,人都是有血性的动物,更知道好坏与谦让,人都是要礼尚往来,邻居更是如此什么事都是大家一来一往,与村民发生了纠纷,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家坐下来一起讨论事情该怎样化解,让双方都能共赢,更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闹的鸡犬不宁,有的甚至还大打出手,搞的左邻右舍如不能共同盖天之仇似的,这样是很不好的。邻居就好比国与国一样,要共同的去维护友好双边关系,有事了就一起商议解决。
Ⅶ 打架民事纠纷案例
如果甲在丙家与乙方发生口角,乙方将甲方打伤,现昏迷不醒,乙方的行为就内触犯了《刑法》第容234条之规定,涉嫌故意伤害罪,依法应承担刑事和民事赔偿责任。
如果乙方未成年另过,乙方的家长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现在,甲方家长可以通过公安机关,要求甲方家长先承担医疗费用,如果甲方家长不承担,乙方家长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先给予执行医疗费。
甲方可以得到医疗、误工、护理、营养、伤残补助等赔偿。
Ⅷ 民事纠纷案例
在我国,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有下列四种:(一)和解 (二)调解(三)仲裁(四)诉讼
(一)和解。即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当事人是民事纠纷的主体,他们对争议的事项享有充分的处分权能。是否行使处分权能、何时行使处分权能以及以何种方式行使处分权能概由当事人自行决定。
(二)调解。纠纷当事人之外的第三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习惯、道德、法律等规范),在纠纷主体之间沟通信息,摆事实明道理,促成纠纷主体相互谅解、妥协,从而达成最终解决纠纷的合意。
在我国现阶段的调解制度,主要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这被西方人士成为“东方经验”,除此之外,还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民之间的调解等。
(三)仲裁。所谓仲裁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在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法对民事纠纷居中审理并制作一定法律文书平息冲突的方法。仲裁属民间性质。仲裁的基础是当事人的合意。也就是说,提交仲裁必须以双方当事人同意为前提,否则,仲裁程序不能启动。在通常情形下,仲裁庭成员也由当事人选任。仲裁的最大特点是快速、简便。随着国家法制的日益健全,仲裁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五)诉讼。民事诉讼即老百姓所讲的“打民事官司”。相对于人民调解、当事人自我平息、单位(或部门、社区)处理和仲裁机制而言,民事诉讼是典型的公力救济形式。这种公力救济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特殊的法律强制性。民事诉讼还是国家处理民事纠纷的最有效也是最后的手段。因此,国家往往要对诉讼的主体、程序、制度等做出严格的规定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还需要什么帮助可以直接加我好友!!
Ⅸ 村民打架是属于民事纠纷,还是刑事纠纷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只要有动手情节,就属于殴打他人or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如果伤势达到人体损伤轻伤以上程度(注:法律规定的伤势只有轻微伤、轻伤、重伤三种,后两种均达刑事案件标准),就已达到刑事案件中的故意伤害案件标准。如果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既轻伤以上),公安机关就应当立案侦查,因为这已属公诉案件。如果伤势达不到轻伤以上,那就是一个治安案件也就是行政案件,公安机关也应该管辖,但是治安案件里面只要有动手情节,无论你是伤者一方还是未受伤一方都必须处罚,严格依法处理的话可根据具体情节处1-15日不等的行政拘留,区分受伤与否或者谁先动手就是多拘留几天少拘留几天的事情。
根据你讲的情节,你母亲和对方这件事情达到刑事案件标准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所以按照治安案件办理的话,如果当地公安机关严格按照法律处理,只要你母亲也动手和对方对打,那怕是就动手一下,就一样也会受到处罚,严格按照法律处罚的话就是我上面说的行政拘留,只是日期长短的问题。而且如果当地公安机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做出处罚之后,你的医药费用和各种损失费用应该是按照法律规定到当地人民法院向对方提出民事赔偿的诉讼。最后由法院判决民事赔偿责任。
但是为了避免这种处理容易激化双方矛盾,所以法律也有其他相关规定,由村民纠纷、邻里纠纷等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这种打斗案件,应当先依法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功之后,再依法做出处罚。而这个调解工作一般也是由当地公安机关组织进行的,当然如果当地成立有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也可以由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而且这个调解也是有法律效力的,他的法律效力等同于由当地公安机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做出的处罚结果。
这个事情你完全有权利要求当地公安机关处理,无论是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还是给你们双方调解。就算不是公安机关组织的调解,他们也应当按照规定把调解工作移交相关有具备调解资质的组织。这是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如果找他们不管的话你就上访到县(区)公安局,再没效果就到地市公安局,还不行就到省(直辖市)公安厅(局)。直到到他们管为止。而且让他们帮你报销上访路费钱。
Ⅹ 民事经济纠纷案例
一般复情况下,夫妻一方以个制人名义所负的债务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
但有两种情况例外:一是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二是夫妻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且借贷关系发生时债权人知道该约定。
你可以对照自己情况。
除非欠条上写明为你妻子个人承担,或你们夫妻财产早约定各自所有,债主也知道你们家有这个约定,否则都是夫妻共同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