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经济纠纷案件各级人民法院的受理权限怎么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十七条 基层法院管辖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中级法院管辖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十九条 高级法院管辖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第二十条 最高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二)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第二十一条 一般地域管辖
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1)如何定义为经济纠纷扩展阅读:
根据《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
(一)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一款规定的;
(二)认为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为的;
(三)认为民事执行活动存在违法情形的。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应当提交监督申请书、身份证明、相关法律文书及证据材料。提交证据材料的,应当附证据清单。
申请监督材料不齐备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申请人限期补齐,并明确告知应补齐的全部材料。申请人逾期未补齐的,视为撤回监督申请。
第二十六条 本规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监督申请书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有效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有效联系方式;
(二)其他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有效联系方式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负责人、有效联系方式等信息;
(三)申请监督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应当按照其他当事人的人数提交监督申请书副本。
第二十七条 本规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身份证明包括:
(一)自然人的居民身份证、军官证、士兵证、护照等能够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
(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等有效证照。
对当事人提交的身份证明,人民检察院经核对无误留存复印件。
第二十八条 本规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相关法律文书是指人民法院在该案件诉讼过程中作出的全部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调解书等法律文书。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申请监督,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委托代理人。
第三十条 当事人申请监督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
(一)符合本规则第二十四条的规定;
(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符合本规则第二十五条至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三)本院具有管辖权;
(四)不具有本规则规定的不予受理情形。
❷ 经济诉讼的定义
经济诉讼是指审判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参加下,以审理、判决、
执行等方式解决经济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❸ 如何界定是否与经济纠纷有关或无关
一,其法律人格却与被代理人相比较而存在,更多地集中于刑事上的主观罪过与民事上的意思表示不真实之间的界定、公函、公章等或声明作废,亦即其作为个人的独立人格已不复存在;
(2)代表行为所得实施者,不以民事法律行为为限,民事责任由其个人承担,而与其原属法人无关;如作为法人虽已对该承担人除名或解聘,却未履行公示义务。这一点在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案件中表现最为明显。
在区分这两类案件中,有无履约能力,仍持已作废之信函等进行民事交易以获取利益,则其行为以诈骗罪论处、或者设立命令所规定的事项,以及法人意思机关所决定事项的机关,还是以局部利益换整体利益则在所不向,亦即代表法人对外进行民事活动的机关。
而无权代理属于效力未定的不真正的法律行为,在此代理行为中,本-人有承认权,相对人有撤回权,双方意思表示均处于不确定状态,相对人又不撤回,它无力对抗善意第三人。作为善意第三人,在从事民事交往过程中:
(1)代表行为被法律视为被代表人的行为;三是行为认定;四是效果认定,表面上却令人信其有代理权,而按代理对待的行为,亦即“以假乱真,姑以真论”的代理,履行义务,并承担民事责任。如该担当人作为个人侵占了该民事交易的利益。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不仅是社会危害性的构成。
在上述三种假定中,单纯从罪名成立角度考察,贪污罪或侵占罪的受害人为该法人,诈骗罪的受害人为善意第三人,盗窃罪的受害人仍为该法人,则应视情节以贪污罪或侵占公司财产罪论处,必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本人的利益。本人的损失是否应予弥补,应由谁来弥补。在界定时要依以下准则:权利。
个人在以机关的名义实施行为时,其人格即为法人所吸收,该自然人的行为以盗窃罪论处。这其中比较难以区分的是法人行为与个人行为之界定,由此带来的民事责任由代理人承担,带来的问题是,既已肯定了由本人承担或与代理人连带承担因表见代理行为而带来的民事责任;而代理行为,只存在形式和实质统一,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刑事违法性。
❹ 公司内部的经济纠纷属于什么类型
公司内部的经济纠纷属于民事纠纷。
民事纠纷 又称民事争议,是法律纠回纷答和社会纠纷的一种。所谓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可处分性的)。民事纠纷作为法律纠纷的一种,一般来说,是因为违反了民事法律规范而引起的。民事主体违反了民事法律义务规范而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利,由此而产生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民事争议。总的来讲,民事纠纷就是处理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所以所有违反这一概念的行为就会引起民事纠纷 。
发生了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调解委员会、有关单位、有 关行政部门进行调解,也可以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调解民间纠纷的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根据自愿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对调解达成的协议应当履行;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民事纠纷分为两大内容:一类是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另一类是人身关系的民事纠纷。其解决机制有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
❺ 属于经济纠纷还是刑事案件
民事案件是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为方便审理和解决当事回人之间的争议,根据答法律关系的性质对受理案件所进行的分类。民事案件有涉嫌刑事犯罪的可能,依法可以将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先行审理。这需要根据具体按时间来判断是否判刑。如经济案件的民事纠纷,被告即使没有赔偿能力也是不能转化为刑事案件的,国家一再立法禁止将民事纠纷用刑事手段解决。即使可能拘留也只是民事上强制措施的一种,和刑罚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是故意伤害罪,就可以要求公安机关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如果对方不立案,一是可以找当地检察院,要求其督促公安机关立案;一是可以向当地纪委反映情况;二是可以向当地监察部反映,还可以打行政效率监督电话投诉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❻ 法律问题,什么是经济纠纷是什么概念
经济纠纷
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矛盾而引起的争议。它包括平等主体之间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因行政管理所发生的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主题为实现各自的经济目标,必须要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由于各自的经济权益相互独立,加之客观情况经常变化,因合同纠纷、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就纳税事务发生争议等。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必须利用有效手段,及时解决这些纠纷。在我国,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仲裁、民事诉讼、行事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解决当事人争议的方式,但试用的范围不同。做为平等民事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纠纷适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方式解决;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可采取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
总裁与民事诉讼是两种不同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发生争议只能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两中方式中选择一种解决方式。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或者当事人放弃中在协议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辖权,这在法律上称为或裁或审判原则。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方式的选择则与纠纷的性质有关。根据法律的不同规定,有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也可以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才能提起诉讼;还有的则只能同过行政复议的方式解决,有行政机关对纠纷作出最终裁决,
❼ 如何区分诈骗与经济纠纷
经济纠纷与诈骗,主要从主观上进行区别。即,当事人是否愿意归还及不能按期归还的版原因。正当的经济纠权纷,贷款人或占有人并不否认借贷关系,并表示设法归还。即使不能按期归还,往往是因为遇到了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困难,如由于合同约定不明确、遗忘、或者无力归还导致的。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诈骗,则往往表现为携款潜逃,或是大肆挥霍或赌博,根本不想归还。
根据2001年1月21日《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的规定:根据司法实践,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
(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
(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
(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