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苹果商标案件被判侵权到底怎么回事
很简单,就是苹果注册的商标没有把全类的给注册了,导致其他商家提前注册,就构成了侵权事件
❷ 唯冠和苹果事件
其实这个很简单的,2000年时候台湾唯冠在全球部分地区(包括台湾,但不包括大陆)注册了ipad商标!2001深圳唯冠在大陆注册ipad商标!09台湾唯冠把ipad商标转让给苹果!但是大陆地区的商标权在深圳公司这边,不在台北,所以在争夺大陆的商标权呗!
❸ ipad商标侵权案的事件结果
ipad商标侵权案的事件结果:
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就iPad商标争夺一案达成和解,苹果公司向深圳唯冠支付6000万美元以获得iPad在中国内地的商标使用权。
唯冠苹果iPad纠纷大事记:
2000年,唯冠集团注册了iPad在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商标。次年,唯冠大陆子公司深圳唯冠注册了iPad中国商标。
2009年12月,苹果通过旗下英国子公司IP Application支付3.5万英镑从唯冠台湾子公司唯冠国际手中买下了iPad全球商标权。
2010年1月,苹果正式发布iPad。2月,苹果以深圳唯冠连续3年停止使用iPad商标为由要求中国商标局撤销1090557号商标。
2010年4月,苹果在深圳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深圳唯冠,认为基于之前转让协议,自己持有iPad商标在大陆的所有权。但深圳法院驳回了这一诉求,认为苹果是与唯冠国际达成协议,并未与深圳唯冠签署合约,而也没有证据表明深圳唯冠批准了这一协议。
2011年,唯冠在深圳与惠州两地起诉苹果经销商,要求禁售iPad。2月,苹果在深圳法院起诉深圳唯冠,要求深圳唯冠进行赔偿并确认苹果在大陆拥有iPad商标权,这是双方首次正面交锋。3月,深圳唯冠向北京工商局投诉,要求对商标侵权的苹果实施罚款。12月,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苹果败诉,其赔偿与商标要求均被驳回。
2012年2月22日,深圳唯冠在上海浦东新区法院起诉苹果总经销商侵权,但法院未宣判。2月29日,苹果在深圳起诉深圳唯冠要求获得iPad在大陆商标权的二审在广东高等人民法院开庭。
2012年4月1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富邦公司(唯冠科技债权人之一)申请唯冠破产清算要求遭拒。
2012年5月9日,美国加州高级法院法官马克·皮尔斯5月4日应苹果的请求,驳回了唯冠起诉苹果iPad商标侵权一案。
2012年7月2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外宣布,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就iPad商标权问题达成和解,苹果公司支付6000万美元和解费用。
❹ 唯冠的商标之争
案件介绍
2000年,唯冠旗下的唯冠台北公司在多个国家与地区分别注册了iPad商标。2001年,唯冠国际旗下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注册了iPad商标的两种类别。
2006年,苹果公司开始策划推出iPad时发现,iPad商标权归唯冠公司所有。2009年,苹果公司与唯冠达成一项协议,唯冠台北公司将iPad全球商标以3.5万英镑价格转让给苹果。但唯冠深圳方面表示,iPad的中国内地商标权并没有包含在3.5万英镑的转让协议中,而且,深圳唯冠才是ipad商标权在中国内地的拥有者,唯冠台北公司没有出售权力,所以ipad的中国内地商标权不属于苹果。
为此,苹果公司和英国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下称IP公司)将“深圳唯冠”告上法庭。苹果公司一方诉称:2009年12月23日,唯冠国际CEO和主席杨荣山授权麦世宏签署了相关协议,将10个商标的全部权益转让给英国IP公司,其中包括中国内地的商标转让协议。协议签署之后,英国IP公司向唯冠台北公司支付了3.5万英镑购买所有的iPad商标,然后英国IP公司以10万英镑的价格,将iPad商标的所有权益转让给了苹果公司。
两原告请求法院判令注册号1590557“iPad”、注册号1682310“iPad”商标专用权归原告所有,判令被告赔偿原告因商标权属调查费、律师费所损失人民币400万元。
修改诉讼书
唯冠宣布,已修正了此前在加州对苹果提起的“iPad”商标侵权指控,认为苹果在获得iPad商标时存在多种欺诈和非公平竞争行为。
本次诉讼为2009年12月23日唯冠台湾分公司与苹果之间的交易提供了新证据,当时苹果代理人刻意向唯冠台湾方面隐瞒事实、打压收购价格,因此,双方在此基础上签订的合约是无效的。一旦合约因欺诈事实的存在而归于无效,在欧盟、韩国、墨西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的iPad商标权也将重新归属于其原始所有权人唯冠台湾。
在起诉书中,唯冠还指控苹果当初在购买IPAD商标权时时间紧迫,在与唯冠达成协议前,明知唯冠反对其使用近似商标,还有预谋地欺骗唯冠与其签约。为了推进这起交易,苹果雇佣了一个中介机构Farncombe公司及其行政董事格雷厄姆·罗宾逊(Graham Robinson),为购买唯冠拥有的IPAD商标权而精心策划,但都是虚假的托词。之后,苹果还创立了一个特殊目的公司IP应用发展有限公司(IPAD Ltd.),并隐瞒该公司担任苹果代理人的事实。
唯冠获胜
深圳中院于2010年4月19日受理该案,并于2011年2月23日、8月21日、10月18日三次开庭审理。2011年12月,深圳中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苹果公司及下称IP公司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人民币4.56万元,由两原告承担。一审判决认为:原告要商业获取他人商标,应当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应当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与商标权利人订立商标转让合同,并办理必要的商标转让手续。而本案商标转让合同系原告IP公司与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且与被告之间的表见代理亦不成立。故原告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予以驳回。
状告苹果
2011年12月,唯冠公司代理律师肖才元表示,唯冠公司已开始在广东地区对苹果授权经销商提起诉讼,要求苹果经销商停止侵权——停止使用IPAD商标。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惠州市中院已分别受理案件,并将准备开庭。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向双方送达了民事调解书,该调解书正式生效。日前,苹果公司已按调解书的要求向广东高院指定的账户汇入6000万美元,并于6月28日向该案的一审法院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上述民事调解书。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今日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送达了将涉案IPAD商标过户给苹果公司的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这意味着,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IPAD商标权属纠纷案圆满解决。
破产清算
2012年3月,广东高级人民法院还没有对iPad商标在中国内地归属权作出二审判决,台湾富邦产物保险股份公司就针对深圳唯冠提起的破产清算申请,让这起本已波澜四起的案件又现变数。2010年11月,深圳中院判决深圳唯冠向富邦保险支付867.97万美元,在富邦申请强制执行之后,盐田区法院查明,在执行过程中查封、处理的深圳唯冠的财产,都已经被用于抵押贷款,银行享有优先受偿权。法院据此认为深圳唯冠没有其他财产可供执行。鉴于深圳唯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2011年6月27日,富邦保险依法向深圳中院提交申请书,请求法院宣告深圳唯冠破产并对其进行破产清算。 2011年12月27日,深圳中院曾就此案召开了破产听证会。在破产听证会上,深圳唯冠承认企业已经严重资不抵债,但是公司正与美国苹果公司就iPad商标权进行诉讼,未来有可能用获得的赔偿来偿还债务。富邦保险则表示,鉴于此商标权诉讼判决并未生效,深圳唯冠用未来不可预知的赔偿款来证明自身的债务清偿能力,缺乏说服力。
❺ 苹果和唯冠的商标官司结果!
美国苹果公司(Apple
Inc)与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iPad”商标权争夺案最终以苹果公司一审败诉而暂告一段落。尽管苹果公司提起上诉,但全国多地工商部门已介入调查,部分地区苹果门店和代理商不仅下架iPad,还面临数额不详的罚款。
❻ 苹果状告唯冠侵权案用经济法的哪些相关知识来分析和解答注意,是经济法噢求法律专业人士解答!!
《商标法》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进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的质量,维护商标的信誉,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属于广义的经济法的范畴。
❼ 苹果与唯冠ipad商标纠纷现在怎样了
现在已经过了二审了!没有定案,唯冠现在已经给每个海关下通知了,要求严查新一代的iPad!
❽ ipad下架令 ipad商标,苹果和唯冠纠纷详细报道
对于与深圳唯冠的商标纠纷一案,苹果终于打破了一贯的沉默。
昨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收到了苹果公司的声明,不过该声明全文只有短短四句话,在指责唯冠拒绝履行承诺行为的同时,表示香港法院已支持Apple。但对于iPad下架一事,苹果并未谈及。
记者在向苹果中国区公关经理黄昱娜进一步了解此事时,黄昱娜表示,除了声明以外,苹果没有其他回应。
商标争夺战
苹果声明的第一句话便是:“多年前,我们购买了唯冠公司在全球十个不同国家的iPad 商标权”。此话并不假。早在2009年,苹果公司为了获得iPad商标所有权,特意在英国成立了IP公司,以3.5万英镑从台北唯冠下属部门购得iPad商标所有权。
问题是,唯冠台北公司与深圳唯冠虽然同是唯冠国际旗下子公司,但“亲兄弟明算账”,在中国大陆注册iPad商标的是深圳唯冠。资料显示,2001年,深圳唯冠公司在中国大陆注册了iPad商标,当时苹果公司并未推出iPad产品。
于是,官司由此而生。2010年,苹果公司起诉深圳唯冠,要求法院判定商标归属权,因为苹果认为唯冠国际曾将iPad在华商标权转让给苹果,但唯冠深圳公司认为,大陆使用权为唯冠深圳公司所有,台北唯冠无权出售。
2011年12月,苹果公司与唯冠深圳公司的iPad商标权争夺案,苹果一审败诉,苹果选择上诉。
据了解,二审将于2月29日开始。不过,在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张马林看来,如果苹果不能提供更多的有利证据,二审改判的几率不大。“一方面考虑到中国传统的司法体制,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做到完全的司法独立;另一方面,从本案的热点程度上看,一审法院对案件的判决应该也比较慎重,是基于法律事实考虑的结果。”
iPad暂未下架
一审判决之后,深圳唯冠便开始对苹果穷追猛打。一方面向各地工商部门投诉,另一方面,宣称欲向海关提出申请禁止苹果iPad产品进出口。在此背景下,工商部门涉入调查、iPad被迫下架及禁售的传言不绝于耳。
昨日,国家工商总局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婉转地否认了上述传言。“目前该案还处于司法阶段,二审还没结束,我们行政机关不便进行评论。”该人士表示。
而昨日记者走访位于上海陆家嘴(600663)商圈的苹果旗舰店以及多家电器卖场时发现,所有iPad产品均在正常销售。苹果官方网站上,iPad产品也位于各产品销售位置的首位。
但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商已经接到了苹果公司下架的通知,记者昨日浏览亚马逊上没有找到iPad产品。不过,多位电商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事均是讳莫如深。
结局如何
此次商标的决策失足,对于苹果来说,如果输掉官司其损失无疑是惨重的。一方面,要面临深圳唯冠的巨额商标侵权赔偿,另一方面,还可能面临工商局的巨额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罚款数额为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因此,若二审败诉,工商局对iPad的最高罚款可以超过300亿元。
不过,在知名通信业观察人士项立刚看来,苹果败诉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他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iPad也存在行货和水货两种,其水货的销售体系能弥补损失。
项立刚认为,目前仍是唯冠和苹果双方的博弈过程,最后可能是以双方妥协结束。
“对于苹果来说,如果败诉,它有三个选择:其一是花钱买下商标,但关键是价钱如何;其二,放弃中国市场,这个可能性不大;其三,选用其他商标。而对于濒临破产的唯冠来说,商标就像一根救命稻草,说白了,它就是想尽可能多地拿到钱,但是,如果过于贪心,跟苹果硬碰硬的话,对双方都是不利的。”项立刚表示。
据了解,截至目前,唯冠公告显示其流动负债净额达28.7亿元,38亿元贷款逾期未偿还,另对中国银行(601988)、民生银行(600016)等8家银行的负债大约为1.8亿美元。
项立刚认为,唯冠现在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想增加与苹果谈判的筹码。
❾ 苹果唯冠商标之争是怎么回事
IPAD 只是一个商标一个名称,苹果在美国本国为自己的平板电脑注册的名称为IPAD。之后进军专各国市场,为属了 产品名称 的统一,因此他在各国上市也用的是IPAD这个名称,但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人注册过这个商标,但没有实际产品命名为此商标。因为此商标废弃时间过久,所以苹果在其他国家的官司可以轻松获胜。IPA"A"至IPA"Z"这些商标在中国均由注册。苹果在其他国家均以胜出告终,因此苹果已经准备好了打官司。直至近日唯冠与苹果之间的判决处理浮出水面,才让国人得知。唯冠IPAD只是唯冠在十多年前注册的一个名字而已,没有实际产品的。此次判决挽救了唯冠公司的经济危机,不仅可以不倒闭,还可以获得N亿赔偿。
通俗易懂点:“商标”就类似于 游戏昵称。如果别人注册你就不得再次注册,不然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冲突。唯冠十多年前注册了此昵称,虽然从来没上过线,但毕竟这个昵称是存在的。苹果却明知有此昵称,还要冒名使用。
❿ 苹果与唯冠打官司,依照我国商标法,苹果公司为什么构成侵权
很简单,深圳唯冠拥有中国大陆的IPAD商标权。苹果未经深圳唯冠许可在大陆出售商标为IPAD的电子产品,就属于侵权行为。
苹果的失误之处在于,当初通过IP发展公司以3.5万英镑的价格从台湾唯冠处购买IPAD商标时,并未料到后来深圳唯冠会提出中国大陆IPAD商标实际在其手中,台湾唯冠无权处置深圳唯冠资产。
相关法条:
《商标法》第五十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
(二)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
(三)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四)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五)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六)故意为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人实施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的;
(七)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