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公司以欺诈行为解除职工劳动合同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用人单位以欺诈行为解除职工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是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B. 单位以员工严重违纪为由解除与员工劳动合同纠纷案 没有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怎么认定解除劳动合同时间
如果对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不服,建议申请劳动仲裁。你是否知道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单位是否能证明你知道,你是否签收
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C. 因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应如何处理
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处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尤其是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往往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而劳动者提供不便或者不能,故法律从举证责任角度,规定由用人单位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否则应承担不利法律后果。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条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3条明确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D. 公司利用欺诈手段与员工签定解除劳动合同协议有效吗说签协议只是帮我们办理失业保险
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员工不能反悔。
用人单位与员工通过协商一致,达成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时生效。自此,双方任何一方单方面反悔都无效。但用人单位存在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员工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的,可以在一年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救济。
《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E. 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解除时要付赔偿金吗
新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但是劳动者未如实说明的法律后果是什么?法律条文中未阐述。
个人认为,如果虚假的年龄和身份证复印件直接影响了你公司是否与他签订合同,或者说他的真实年龄并不适合他工作的岗位,那么,我们认为合同应该是无效合同,照无效处理就行了。
如果不是上述情况,我倾向于认为合同有效。
可能你不能接受这个结论。但法律上讲究因果关系。就是说他的欺诈行为和签合同的后果间有没有因果关系是判定事情实质的关键。
F. 被欺骗解除劳动合同
首先,你是自主递交辞职申请书,并不是单位先提出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
另外,单位最终辞退你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必须明确的一点,这样才可判断是否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G. 单位欺骗职工,是否属于法院受理民事诉讼案
属于下面《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纠纷的,先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再起诉
其他和单位纠纷可以直接提起民事诉讼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H. 被欺骗签了自愿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有证据证明“之前他签的自愿解除劳动合同”是因欺骗而签订的,可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撤销。
I. 劳动争议一案看如何对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据
现实中,单位违法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比比皆是,《劳动合同法》律法本意主张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下维护稳定的用工关系,所以对单位制约较多。但劳动者属于弱势一方,对单位有人身隶属性,发生劳动争议后对证据的搜集与举证,是一个难点。这不仅要求劳动者在平时工作中就应搜集单位侵权的证据,以备不时之需。也要求劳动者熟识法律,能在法律的规定下,申明举证责任原则,将证据分配义务倒置至单位一方,最终由单位举证,由劳动者挑刺儿。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举证内容,离不开“事实依据”与“法律依据”两要点庭审也只会围绕这两项展开举证质证与法庭辩论,,如单位就其中任何一项无法有效举证,均可能败诉。再次提示劳动者,提高法律意识,懂法用法,正确有效才能成功维权。也提示单位,依法完善单位用工关系与规章制度,才是真正的规避用工风险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