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因为夫妻吵架,失手打了老婆一巴掌,算不算家庭暴力能做离婚依据嘛
打了一巴掌,法庭判定家暴是不具说法力的,不能作为离婚依据。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会造成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或精神痛苦。
㈡ 承诺书上写的如果男方自动离开,女方不返还财礼,符合法律条件吗
这样不符合法律条件,男女双方恋爱自由,婚姻不能以彩礼做绑架。
㈢ 未公证的婚前财产承诺书有法律效力吗
你好!是有效的,未公证的婚前财产协议,只要是合理的就具有法律效力的!下文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婚前财产协议法律规定:
《婚姻法》第19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
第1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资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18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第1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一方婚前的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由此可见,我国《婚姻法》原则上规定夫妻各方婚前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但同时又允许夫妻双方书面约定婚前个人财产归夫妻双方共有。
没有公证的婚前财产协议有效吗:
没有进行公证的婚前财产协议是有效的。男女双方就婚前财产的归属和处分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议,只要内容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协议就认定为生效。
根据我国《婚姻法》家庭关系条款释义中规定,关于约定的方式,本条第一款规定:“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以及第三人的利益,维护交易安全,避免发生纠纷。当然如果夫妻以口头形式作出约定,事后对约定没有争议的,该约定也有效。夫妻以书面形式对其财产作出约定后,可以进行公证。在婚姻法修改过程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夫妻对财产关系的约定,应当进行公证。这种观点不符合公证自愿的原则,而且财产公证只具有证明的效力,不是约定生效的要件。
婚前财产约定协议的效力:
1、夫妻财产约定对内的效力
夫妻财产约定一旦生效,即在夫妻之间及其继承人之间发生财产约定的物权效力,婚姻当事人双方均受此约定约束。夫妻双方都必须依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夫妻财产利益的分配也必须按照有效约定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7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夫妻任何一方违反财产约定,都将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夫妻双方必须严格执行财产约定,不得随意变更、撤销。确实需要变更撤销的,须经由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后,同样以书面的形式,且如原约定经过公证机构公证,亦要经过公证机构公证才能变更、撤销
2、夫妻财产约定对外效力
夫妻财产约定的对外效力,是指夫妻对婚姻财产的约定可否对抗第三人。承认其对外效力,可依约定而对抗第三人,不承认其对外效力,则不能依约定而对抗第三人。根据新婚姻第19条第三款,我国立法以“第三人知道该约定”为原则通过。在夫妻财产约定中,凡第三人事先知道夫妻财产约定的,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反之,第三人不知道该夫妻财产有约定,婚姻当事人的夫妻契约不得对抗第三人。即夫妻任何一方不得以债务不是自己欠的、夫妻有约定而不承担该债务。夫妻中未借债一方只要不能证明作为债权人的第三人知道该财产约定的,均得以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先行对第三人清偿债务,清偿后,夫妻中不负债的一方再向另一方追偿。
至于什么情况下可以认定第三人“知道”该约定,还包括知道该约定的内容,法律没有规定。但从首先保护无过错的第三人考虑,只有第三人知道财产约定时才对外产生效力。且“知道”的举证责任倒置于夫妻财产约定的双方而非第三人。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第三人知道夫妻财产约定,比如在债权债务文书中注明债务方夫妻实行约定制,且注明了约定内容的,夫妻财产约定的效力及于第三人,该第三人不能要求夫妻财产约定的另一方承担债务人不能偿还的债务,只能要求债务人用个人财产清偿。网页链接
㈣ 请问这个婚内承诺书内容可以吗
金融危机下,担保类案件有哪些新动向?担保人该如何避免成为被告?以下几个典型的担保案例,会给那些准备充当担保角色的人带来一点警示。
一份关于担保类
案件的调查报告
在衢州地区,担保类案件逐年增多,且呈现出许多新动向。为此,衢江区人民法院专门出台了一份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这段时间法院受理的担保类案件数量激增。据统计,衢江区法院在2006年、2007年、2008年受理此类案件分别为11件、25件、47件,其诉讼标的额分别为54万元、160万元、326万元。然而,今年1至2月就已受理此类案件30件,诉讼标的额已超过前3年的总和,达到了972万元。平常被担保人所淡漠的借款数额逐渐增大,有的担保人一次担保借款就达三四十万元。
而担保人的角色不再由单一的企业家、个体工商户来充当,其中政法部门公务员的身影在增多,稚嫩的在校大学生也有露脸,少数部门领导也因替人担保成为被告。据统计,今年1至2月,公务员和教师卷入担保的案件共有30件,其中来自政法部门的公务员就有10人。另外,担保人的年龄趋向低龄化。今年受理的案件中,年仅25岁的担保人就有2人,其中1人还是在校大学生。
担保类案件的被告都为清一色的借款担保人,都因借款人或实际用款人下落不明而被告上法庭。在银行贷款中,一宗借款往往由两三个甚至5个担保人担保。“一款多保”(担保人2个以上)、“一保多款”(一个担保人同时为多宗借款担保)、“一保巨款”(一个担保人为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担保)、“公务员叠保”(公务员为公务员贷款担保)等现象也先后出现。
从此类案件的审理方式上看,以往担保人员(尤其是公务员为人担保的)通常在开庭前或开庭时,会将所担保的借款还清或部分偿还,但现在偿还力受经济形势影响而明显下降,导致案件判决的比例大幅上升,而且判决生效后给执行带来很大困难。
两起特殊的担保案件
在校大学生被“忽悠”当上担保人
“阿姨,我们是来拿诉状的。”3月初,一对稚气未脱的小女孩走进王法官的办公室,王法官问她们是为谁来拿诉状,小女孩说:“为自己,我们就是为人家担保借款的被告。”而接下来的询问更是让王法官惊叹不已。
小女孩一个姓李一个姓杨,都是某大学的在校生。去年暑假里,两人认识了一个自称是某公司总经理助理的胡某,胡某承诺:等她们大学毕业后,就推荐她们到他公司上班。一段时间接触后,李、杨两位小女生庆幸认识了胡某。临开学,胡某还专门设宴为她俩送行,一同进餐的还有胡某另外两个朋友。在酒足饭饱之后,胡某不好意思地对小李、小杨说:“我的这两位生意朋友,目前资金紧张,想贷点款缓解一下,你们能否帮帮忙,给他们签个字担保一下。”涉世未深的两位女大学生未加思索就答应了,一人担保一个,担保借款各9万元,借款期限半年。但到期后借款人没还款,且借款人与胡某都去向不明,出借人便把两位大学生告上了法庭。
在法院审理中,两位大学生的父母向法官反映,由于女孩年轻不懂事才让人家骗了,而出借人都是社会阅历很深的大人,他们应该清楚小女孩没有实力担保9万元的借款,我们怀疑他们是在诈骗小女孩,法院最好将案件送到公安去,把他们抓起来判刑,省得他们再祸害其他小孩子。
目前,此案还在进一步审理中。不管两位大学生最后是否要承担担保责任,但这番经历必定让她们铭刻心中:“担保人”的角色不是随便就能担当的。
公务员做担保人也不“靠谱”
徐某是某政府部门的公务员,由于妻子早年下岗,女儿又上中学,凭他一年四五万元的工资,打发三口之家的生活还真有点捉襟见肘。紧巴巴的生活促使他时刻留意通往发财之路的“芝麻之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神通广大”的方某,并深受方某“借款子买地皮造房子、造好房子卖房子、卖了房子还款子,最后白得一套大房子”的忽悠之言影响,先后为方某及方某的朋友担保了高利率借款60多万元。后方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刑,方某的朋友也下落不明,五六个债主便三天两头到徐某的办公室里催讨借款。徐某被逼得卖了房子离了婚,束紧裤带替人家还债,可到现在还欠30多万元。前不久债主将他告上了法院。
同样是公务员身份,同样是为他人借款作担保,相比于徐某,余某则要幸运得多。
家住衢州市某村的李某是桔子贩销户,前几年赚了一些钱。在贩销桔子的过程中,他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某机关的公务员余某。有次在余某办公室,余某的同事陈明向李某鼓吹如今股市行情有多么好,一旦投资进去保准赚大钱,叫李某借他5万元,月息为3分。李某听了之后颇为心动,但是5万元毕竟不是小数目,他还是有所犹豫。此时,身旁的余某告诉他:“你放心吧,就借一个月,由我来担保,再说我和陈明都是公务员,这点钱随便还还。”听了余某的话,李某心里踏实多了。
没过几天,李某拿了5万元和自己起草的“借条”及“担保人承诺书”来找陈明和余某签字,“担保人承诺书”里注明,如果陈某一个月后未还款,那么由担保人余某在借款到期后一个星期内还清借款。
然而,一个月过后,由于股市一跌再跌,本想赚一把的陈明的资金被深度套牢。得知陈明炒股被套还欠下一屁股的债,李某无奈之下只能将担保人余某告上法院,要求他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本以为还能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李某却没想到,法院审理后认为,因为李某未能在一个星期的保证期内向担保人余某主张担保责任,因此依法免除了担保人余某的保证责任。对于这样的结果,李某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
担保人不好当
熟悉法律才平安
衢江区法院的承办法官在分析此类案件后认为,经济从紧是造成担保类案件激增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担保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给人签字担保十万几十万的借款,那可是一字千金万金的事,可担保人当时很少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以至于被告上法庭后才悔之莫及。当问及为何替人担保时,他们均是异口同声地说:朋友帮忙,碍于面子。在担保类案件中,想通过担保从中谋利的人是少之又少。
因此,法官提醒,作为担保人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给人担保借款,就意味着到时候可能要自己来偿还这笔借款,说不准什么时候自己就要站到被告席上。所以在担保签字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在订立保证合同时,要注意争取做一般保证人,以能行使先诉抗辩权。因为我国担保法规定,保证担保有两种:一般担保和连带责任担保。而对于一般保证人来说,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保证人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而后者则无该项抗辩权利,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其次,担保借款数额巨大且借款时间又短的,说不定就是一个陷阱。因此,切莫因掺杂其他私利,或图眼前的小恩小惠而为人担保。在答应做担保人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认真看清楚担保条款和所担保的内容。要注意运用特定情形下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条款。因为,按照担保法规定,如果出现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担保的,或者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担保的情形,担保人是不用承担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