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音乐侵权案例分析:音乐版权问题致无法播放 为何音乐纠纷泛滥
音乐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成了重要的一部分,在我们生活中,在科技创造上面可以申请专利,写作也有原创,自然网络音乐也能有版权,在这个对于音乐比较流行,歌曲比较泛滥的时代,很多时候一首歌,好几个人翻唱,这样就容易产生版权纠纷问题,那么网络音乐版权纠纷泛滥的原因是什么?音乐侵权案例分析:音乐版权问题致无法播放 为何音乐纠纷泛滥音乐侵权案例分析原因之一,网络音乐平台合理的授权模式没有形成。前几年,各网络音乐平台经历了从没有唱片公司的授权到十家左右获得非独家的授权的过程,2014年,一些大的音乐平台以获得唱片公司的独家授权的方式,纷纷跑马圈地抢占音乐资源,导致诉讼不断、纷争不止,也使音乐版权价格飙升,至今没有一家音乐平台盈利。 在国际上,网络音乐平台获得授权模式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如苹果公司等,但在中国音乐平台合理的授权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音乐侵权案例分析原因之一,网络音乐平台仍缺乏好的商业模式。可能有人说商业模式与版权保护关系不大,但事实上如果音乐平台的商业模式不能盈利,这些平台不可能持续向版权方购买版权,也谈不上保护音乐版权。关于商业模式,有些人认为就是向用户收费的模式,其实好的商业模式不完全等同于收费模式,各音乐平台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并结合优质资源开发独特的、个性化的产品,用好的产品吸引用户,形成合理的商业模式,向用户收费只是多种商业模式之一。音乐侵权案例分析原因之一,广大网民版权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从我做起,自觉做到不买盗版、不用盗版,为正版音乐付费。如果网络音乐平台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再加上网民版权保护意识逐步提高,相信我国音乐版权保护的状况会发生根本性好转。还有音乐著作权是指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音乐作品的表演权、复制权、广播权、网络传输权等财产权利和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精神权利。
B. 最高法公布利用互联网侵犯未成年人权益有哪些案例
通过网约车猥亵儿童案、通过“裸贷”敲诈勒索未成年人案、约未成年网友见面强奸案……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近年来人民法院依法审判的利用互联网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10起典型案例。
新闻自由并非毫无边界,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转载新闻时,应承担法律规定的审慎义务,特别是在关涉未成年人或重大敏感事件时要更加慎重,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C. 求助:一道关于著作权的案例分析!!!!!!
针对以上问的观点如下:
1、丙侵犯了甲、乙的著作权,其未能著作权有同意的情况内下擅自演唱容歌曲,侵犯了甲、乙对作品所享有的表演权;
2、3、4、A、B网站如果明知用户通过网络实施侵犯甲、乙著作权的行为或在收到甲、乙提出的确有证据的警告后,没有采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的,或者在甲、乙的要求下不提供丁在网络上注册的资料的,A、B网站构成侵权,视情形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
5、下构成侵权。丁在未经得甲、乙同意的情况下,甲、乙的作品擅自复制、上传到网上去,侵犯了甲、乙对其作品所享有的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
D. 侵权责任法案例解读的目录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节 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
杨某某等诉刘某某利用领导关系进行同性间的性猥亵侵犯人身权精神损害赔偿案
——侵权法的保护范围
湖南王跃文诉河北王跃文等侵犯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姓名权的侵权法保护
彭家惠诉《中国故事》杂志社名誉权纠纷案
——名誉权的侵权法保护
刘翔与《精品购物指南》报社、北京精品卓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友百货有限责任公司肖像权纠纷上诉案
——肖像权的侵权法保护
南方都市报与刘艳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纠纷案
——隐私权的侵权法保护
丁晓春诉南通市教育局、江苏美术出版社侵犯著作权纠纷案
——著作权的侵权法保护
第二节 侵权责任纠纷的法律适用
陆红诉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国际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纠纷案
——涉外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简某某交通肇事案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侵权损害赔偿
徐某某、舒某某诉潘某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一般侵权损害赔偿诉讼的关系
第二章 责任构成和责任方式
第一节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责任构成
李海峰等诉叶集公安分局、安徽电视台等侵犯名誉权、肖像权纠纷案
——过错责任原则及其适用
王保富诉三信律师所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
——律师执业赔偿责任的认定
刘某与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广州从化供电分公司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纠纷上诉案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程某某诉许某某狼狗咬人致死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侵权责任构成中的因果关系
金某某诉公房使用人舒某某、公房所有人某纸箱厂楼房窗户玻璃坠落致其人身伤害赔偿纠纷案
——侵权责任构成中的过错
第二节 数人侵权及责任分担
博内特里公司诉上海梅蒸公司等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共同侵权行为的认定
钱某某诉孙某某、周某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
尚景伟诉刘某等三人玩耍中突然发生的损害共同侵权赔偿纠纷案
——共同危险行为的认定与责任承担
李某某诉吴某某、某商场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累积因果关系)
吴文景、张恺逸、吴彩娟诉厦门市康健旅行社有限公司、福建省永春牛姆林旅游发展服务有限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部分因果关系)
第三节 侵权责任的形式
李忠平诉南京艺术学院、江苏振泽律师事务所名誉权侵权纠纷案
——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刘有祥诉洛阳铁路分局洛阳列车段、长沙铁路总公司郴州车务段铁路旅客运输人身伤亡赔偿纠纷案
——侵害生命权的损害赔偿范围
高淳县民政局诉王昌胜、吕芳、天安保险江苏分公司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被侵权人死亡时赔偿权利人的确定
黔江区永安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与被上诉人黔江区民族医院、黔江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侵害财产权的损害赔偿范围
贾国宇诉北京国际气雾剂有限公司、龙口市厨房配套设备用具厂、北京市海淀区春海餐厅人身损害赔偿案
——侵害健康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朱杭诉长阔出租汽车公司、付建启赔偿纠纷案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
胜利油田胜华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李英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见义勇为者的补偿请求权
李萍、龚念诉五月花公司人身伤害赔偿纠纷案
——公平责任的适用
第三章 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
朱永胜诉世平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与效力
宁某某诉某有限公司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过失相抵能力
罗倩诉奥士达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不可抗力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诉吴金艳故意伤害案
——正当防卫的民事法律后果
田宝志诉北京青龙缝纫制品有限公司紧急避险损害赔偿案
——紧急避险的民事法律后果
第四章 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
马旭诉李颖、梁淦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案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时的责任主体
宫某某、肖某某诉应某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职务侵权时赔偿义务人的确定
福州市人民检察院诉彭崧故意杀人案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丧失意识或失去控制的情况下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
毛某某诉某公交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职务侵权中的转承责任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与张继停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劳务派遣中的职务侵权责任
周开凤等诉宜昌县建设局人身损害赔偿案
——定作人对承揽人所受损害的赔偿责任
刘明诉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二处第八工程公司、罗友敏工伤赔偿案
——工伤事故的责任主体
张静诉俞凌风网络环境中侵犯名誉权纠纷案
——网络侵权的责任主体
王菲诉海南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名誉权、隐私权纠纷案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
王利毅、张丽霞诉上海银河宾馆赔偿纠纷案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性质
李彬诉陆仙芹、陆选凤、朱海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经营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
叶某某诉某中学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性质
周某某诉某初级中学、瞿某某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学校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
第五章 产品责任
武某诉贝亲株式会社等产品责任纠纷案
——产品责任的构成
荆某某、张某某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赔偿主体
陈梅金、林德鑫诉日本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损害赔偿纠纷案
——产品责任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第六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周庆安诉王家元、李淑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分担
罗伦富不服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案
——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处理
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与李学兵等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借用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时的责任主体
李珍诉马绍献等肇事大货车车主、肇事司机及雇主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
——机动车已转让但未过户时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
林某某诉中保公司某市支公司等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案
——盗用他人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的赔偿主体
第七章 医疗损害赔偿
曾某某诉某中心医院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
徐某某诉某肿瘤医院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医疗机构违反告知义务的赔偿责任
方金凯诉同安医院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
——医疗过失的认定
李继莲等诉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
——医疗过失的推定
徐某某诉某中心医院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张某某诉某血站输血感染丙肝医疗纠纷案
——因输血造成患者损害的责任承担
吕某某诉某宾馆、某医院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医疗美容损害赔偿责任
第八章 环境污染责任
杨凌诉北京城市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政工程管理处、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案
——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
广西合浦西场永鑫糖业有限公司与苏充均等海域渔业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环境污染责任中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
上海汉殷药业有限公司等与瞿伟荣等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环境共同侵权的责任分担
第九章 高度危险责任
梁某某诉某县气象局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占有、使用高度危险物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
贾锡杰诉山东黄河工程局等人身损害赔偿案
——从事高度危险活动的侵权责任
史桂金等诉北京铁路分局北京西水电段等案
——未经许可进入高度危险活动区域的责任
第十章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陈某某诉罗某荣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
吴兵等与赵秀英等动物致人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禁止饲养的危险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
陈星星诉如皋市如城镇邓元小学、如皋市人民公园动物致人损害赔偿纠纷案
——动物园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
第十一章 物件损害责任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与苑凯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工作物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
孔祥启诉李立等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损害赔偿纠纷案
——堆放物致人损害的责任
重庆烟灰缸伤人案
——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
殷某某诉某市政管理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
后记
E. 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有哪些,快
十大案例包括:
案例一、“全脑”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此案系全国首例竞价排名不正当竞争案
案例二、“杰克琼斯”商标权纠纷案。此案系电子商务侵犯商标权的典型案件,判决书获评全国第三届知识产权裁判文书评比三等奖。
案例三、“大众点评网”诉“爱帮网”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此案厘定了不正当竞争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界限,判决书获得第二届北京市知识产权裁判文书评比大赛优秀裁判文书奖。
案例四、韩寒文学作品著作权纠纷案。此案系对信息存储空间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侵权认定的典型案件,本案入选2012年全国十大知识产权案件,判决书获评第三届全国法院系统知识产权裁判文书一等奖。
案例五、“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此案系我国首例浏览器过滤视频广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获评2014年北京市十大知识产权案例、全国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2014年中国十大最具研究价值知识产权裁判案例。
案例六、“梦幻西游”游戏著作权、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此案系率先从著作权、商标权、不正当竞争三个方面对网络游戏全方位保护的典型案例,获评2014年北京市十大知识产权创新案例,并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法官案例评选活动一等奖。
案例七、新浪“拍客”商标权纠纷案。此案的判决书对互联网行业特定名词的权利界限进行了界定,对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商标侵权问题的处理颇具借鉴意义。
案例八、“极路由”路由器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此案系首例硬件厂商屏蔽广告涉及不正当竞争的案件,此案入选上海知识产权研究所2014年中国十大最具学术研究价值知识产权裁判案例。
案例九、“滴滴”商标权纠纷案。此案系“互联网+”背景下对于如何厘定侵犯商标专用权的典型案件,体现了法官对互联网经济下商标分类制度相关问题的思考。
案例十、周志全等经营“思路网”侵犯著作权罪刑事案,此案是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联合公安机关,在2013年“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破获的侵犯知识产权大案,本案获评2014年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知识产权十大案例。上述十个经典案例全面反映了海淀法院近十年来涉互联网知识产权审判的新成果。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海淀法院将继续积极回应社会对司法保护的新需求、新期待,不断提升海淀法院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F. 著作权侵权案例分析
这个来案例源分析比较详细http://www.148-law.com/patent/case24.htm
G. 互联网的专利侵权案例有哪些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4月15日发布2014年度北京市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QQ商标争议行政案、苹果APP著作权侵权案、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马爱侬仿冒不正当竞争案等数起涉互联网案件入选。
案例一 通信控制系统发明专利权无效行政案
【案情】
交互数字技术公司是名称为“用于码分多址(CDMA)通信系统的自动功率控制系统”的发明专利权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兴通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下称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维持该专利权有效。中兴通讯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经审理后作出判决:撤销无效决定,判令专利复审委员会重新作出无效决定。
【点评】
专利侵权的判定方法可以用于判断诉争的技术方案是否具备新颖性。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如果现有技术落入诉争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则诉争技术方案不具备新颖性。在此基础上,为了判断新颖性而对比诉争技术方案和作为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时,可以委托专利巴巴等专业代理机构进行正向比较,而不是进行反向比较。所谓正向比较,是分析作为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否具备诉争技术方案的全部技术特征。所谓反向比较,是分析诉争技术方案是否具有现有技术方案的全部技术特征,如果诉争技术方案不具有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全部技术特征,或者说现有技术方案比诉争专利的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更多,则认为多出来的技术特征构成二者的区别技术特征,因而认定诉争专利的技术方案具备新颖性。反向比较是错误的新颖性判断方法,应当予以否定。近年来,通信领域的专利纠纷频发,本案的审结对于通信领域的专利权保护与专利权有效性认定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特别是该案对专利新颖性判断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明确,有利于专利授权确权案件裁判标准的统一。
案例二 “固定框架”专利权侵权案
【案情】
哈廷电子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下称哈廷公司)是名称为“固定框架”的发明专利权人。哈廷公司通过北京希格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希格诺公司)购买了由浙江永贵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永贵公司)制造、销售的电连接器产品,哈廷公司认为该产品侵犯其发明专利权,应当依法承担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约1500万元。
法院经审理后作出判决:希格诺公司和永贵公司立即停止侵权,永贵公司赔偿哈廷公司经济损失70万元、合理支出15.97万元。
【点评】
技术特征如何划分是专利权利要求解释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出技术特征以及主题名称是否属于技术特征,是否对权利要求具有限定作用,在理论及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议。该案首先对技术特征的划分标准进行了有益尝试,从专利巴巴等代理机构代理人的角度,将专利技术特征的划分与实现发明整体技术效果的各个技术环节相联系。此外,该案还准确界定了主题名称的限定作用,认定主题名称本身并不属于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在确定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时,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名称应当予以考虑,但实际的限定作用应当取决于该主题名称对权利要求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本身产生了何种影响。该案裁决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在权利要求的解释规则、保护范围的确定以及赔偿数额的计算等方面都做出积极探索,既科学合理地界定了保护范围,制裁了被控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同时也注意权衡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支持了权利人的合理诉求,取得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案例三 “QQ”商标争议行政案
【案情】
“QQ”商标(下称争议商标)由腾讯公司于2005年5月19日提出申请,核准注册日为2008年3月7日,核定使用在机车、汽车等商品上。2009年11月26日,奇瑞公司在法定期限内针对争议商标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下称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了撤销申请。2013年2月17日,商标评审委员会作出裁定:争议商标予以撤销。腾讯公司不服该裁定,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经审理后判决:维持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被诉裁定。
【点评】
根据2001年施行的我国商标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商标所有人通过宣传、使用,投入了人力、物力,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逐渐在商标上积累了商誉,这些都是商标所有人的无形财产,虽然不像注册商标那样可以获得专有性的权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如果申请人明知或者应知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未注册商标而抢先在不相同、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进行注册,即可认定其采用了不正当手段。在先商标的使用人能够提供证据证明其在先商标有一定的持续使用时间、区域、销售量或者广告宣传等的,可以认定其有一定影响。
案例四 “稻香村”商标异议复审行政案
【案情】
1997年5月21日,北京稻香村食品集团经核准注册了“稻香村”商标(第30类),后注册人变更为北京稻香村公司。
2006年7月18日,苏州稻香村公司提出“稻香村及图”商标(下称被异议商标)的注册申请,指定使用商品在第30类。
被异议商标初步审定公告后,北京稻香村公司提出异议申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裁定被异议商标准予注册。北京稻香村公司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商评委裁定被异议商标不予注册。苏州稻香村公司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经审理后作出判决:维持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被诉裁定。
【点评】
此案是对两个具有历史渊源的老字号如何通过商标近似的判断来区分各自的市场的一个典型案例。苏州稻香村公司在本案申请注册的“稻香村”商标与其受让的在先商标,在表现形式上不同,反而与北京稻香村公司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稻香村”商标非常接近,从而会导致消费者的混淆误认,打破了能够区分的市场实际和已经形成的稳定市场秩序,将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来源的混淆误认,故不应准予注册。通过本案的审理,法院确立了对于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之间应当维护已经稳定的市场秩序,不得侵入对方商标权保护领域的基本规则。
案例五 嵌入式软件著作权侵权案
【案情】
微软公司发现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合众思壮公司)销售的汽车导航仪上使用了Windows CE 6.0计算机软件,认为合众思壮公司的上述行为侵犯了其对上述软件享有的著作权,遂将合众思壮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法院经审理后判决:合众思壮公司停止侵权并赔偿微软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193万余元。
【点评】
嵌入式软件是一种嵌入在硬件中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软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日益加强以及计算机科技的快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已经开始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但由于搭载嵌入式软件的硬件通常作为产品的零部件,而非单独作为软件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所以,权利人在维权中的取证过程相对于一般计算机软件案件更加困难。本案作为“第一起涉及车载导航中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侵权的案件”,确认了正版标签在嵌入式软件合法来源证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研究有关嵌入式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案例六 “苹果APP”著作权侵权案
【案情】
《李可乐抗拆记》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承鹏是该书作者。李承鹏指控苹果公司未经其许可,自行上传或与开发者通过分工合作等方式,将其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上传到苹果应用商店,并通过该商店向社会公众提供下载阅读,获取经济利益,上述行为侵害了涉案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法院经审理后判决:苹果公司赔偿李承鹏经济损失1万元及因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1000元。
【点评】
本案是“作家维权联盟”因苹果公司在其经营的App store(应用程序商店)上提供涉嫌侵犯其著作权的应用程序而向苹果公司提起的系列维权诉讼之一。最终,法院认定苹果公司是App store(应用程序商店)的经营者,应用程序商店是一个以收费下载为主的网络服务平台,并且在与开发商的协议中,约定了固定比例的直接收益,因此苹果公司应对开发商的侵权行为负有较高的注意义务。苹果公司在可以明显感知涉案应用程序为未经许可提供的情况下,仍未采取合理措施,未尽到注意义务,具有主观过错,其行为构成侵权。在当前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各种新的网络平台经营模式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本案的审理对如何界定平台服务商的行为性质、责任,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案例七 钱钟书书信著作权及隐私权侵权案
【案情】
2013年5月,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下称中贸圣佳公司)发布已故著名学者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公告。钱钟书遗孀杨季康(笔名杨绛)遂向法院提起侵害著作权及隐私权诉讼,认为李国强和中贸圣佳公司构成对其著作权及隐私权的侵犯。
法院经审理作出判决:中贸圣佳公司和李国强停止侵权、赔偿杨季康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并赔礼道歉。
【点评】
此案不仅因涉及著作权、隐私权以及物权等多项权利的认定,颇具代表性并广受关注,而且还对拍卖公司因从事拍卖活动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责任进行了界定和规范,特别是拍卖公司在拍卖活动中,除应依据拍卖法就拍卖标的的所有权归属、委托人的身份情况进行审查,并签订委托拍卖合同外,对于负载著作权、隐私权、肖像权等其他民事权利的拍卖标的,还应对相关著作权权利归属、隐私权和肖像权的权利保护等情况进行审查,以履行拍卖法所赋予拍卖人的法定义务。此案的审结,明晰了拍卖者的法律义务,规范了拍卖市场秩序,对维护相关权利人的著作权、隐私权等民事权利具有积极的意义。
案例八 《推拿》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
【案情】
毕飞宇系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推拿》的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8年9月出版该小说。2009年7月,毕飞宇将电视剧改编权独家提供给中融公司。2010年12月2日,中融公司将其获得的授权转让给禾谷川公司。2011年1月,禾谷川公司委托陈枰为文学作品《推拿》的电视剧改编编剧。2013年4月,陈枰与西苑出版社就陈枰版《推拿》(上、下册)签订《图书出版合同》,同年6月,该书出版。毕飞宇、人民文学出版社以陈枰版《推拿》的出版发行行为侵权为由,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作出判决:西苑出版社停止出版发行图书《推拿》;北京市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停止销售图书《推拿》;陈枰、西苑出版社连带赔偿毕飞宇经济损失14万元;陈枰、西苑出版社连带赔偿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经济损失8万元及因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5000元。
【点评】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在于规制市场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社会经济秩序,故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是规制商品市场流通过程中的授权,而不是规制商品创作过程中的授权。本案中,陈枰和西苑出版社仅具有改编作品的授权,并不具有出版改编作品的授权,也就是说不具有将相关改编后的作品推向文化市场、作为图书商品流通的授权,因此,被告出版同名作品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本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图书出版市场存在的授权混乱、权利意识淡薄、诚信缺失等现象。通过本案的审理,有利于当事人规范其行为,也对整个图书出版行业的合法规范经营发展提出了指引。
案例九 马爱侬仿冒不正当竞争案
【案情】
马爱农在翻译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12年6月18日至2013年1月4日,新世界出版社与北京兴盛乐公司就出版《爱的教育》等13本图书分别签订了出版合同,合同约定作者的署名为“马爱侬编译”。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上述13本图书。这些图书的封面、书脊、扉页及版权页上均署有“马爱侬 编译”,版权页上同时还署名“作者 马爱侬”。马爱农认为新世界出版社仿冒其姓名,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要求新世界出版社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50余万元。
法院经审理作出判决:新世界出版社赔偿马爱农经济损失10万元及合理费用1.5万元,并判令新世界出版社停止出版发行涉案图书。
【点评】
该案是一起典型的仿冒他人姓名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擅自使用他人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从字面上看,该条似乎不包括擅自使用与他人姓名相近似的姓名的情况。但从反仿冒和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目的出发,本案扩张解释了上述规定,将擅自使用与他人知名姓名相近似的姓名的行为也认定为上述规定所规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另外,本案还探讨了出版者出版仿冒他人姓名的图书时的注意义务问题,提出了出版者在出版发行图书过程中应当对作者署名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且对于作者笔名的注意义务应当高于对作者真名的注意义务,并以此作为出版者是否构成侵权的依据,这对于规范出版者的出版行为,防止仿冒他人姓名的图书的出版发行具有积极意义。
案例十 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
【案情】
合一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下称合一公司)经营优酷网,主要以两种方式向用户提供视频播放服务,一是“广告+免费视频”服务,二是向收费注册用户提供无广告的视频服务。合一公司发现猎豹浏览器通过修改并诱导用户修改优酷网参数,过滤优酷网视频广告,遂起诉要求金山网络公司等立即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消除影响,赔偿其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500万元。
法院经审理作出判决:金山网络公司、金山安全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30万元等。
【点评】
目前,“广告+免费视频”服务模式是国内外视频网站普遍采用的商业模式,包括优酷网在内的视频网站确实存在贴片广告过多、过长,无法跳过的问题,市场上部分消费者对此颇有微词。但商业模式的优劣理应由市场选择决定,而非由其他经营者以破坏性手段,采取“丛林法则”竞争方式进行评判。本案是我国首例浏览器过滤视频广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代表了互联网行业内容服务提供者与技术服务提供者的生存边界之争。国外也存在类似的纠纷,但未形成生效判决。本案裁判不仅法律意义重大,而且广受互联网行业关注,社会影响巨大。法院判决重点阐明了浏览器过滤视频广告的不正当性在于商业模式利益应受法律保护,除非存在更优越的可替代之模式,他人不应以该模式存在缺陷而借中立技术之名破坏该商业模式,损害该商业模式经营者的可得利益。(知识产权报)
H. 有关于网络侵权的书吗
网络侵权与国际私法——胡晓红,梁琳,王赫 软件与网络侵权案例.学理精解——屠振宇,范雪莹,王锰 互联网的理性与秩序(网络侵权法律适用与典型案例精析)——靳学军,宋鱼水 网络时代的版权法律保护——段维 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 网络侵权行为法/网络法丛书——屈茂辉等著 网络侵权中的国际私法问题研究/国际法前沿问题研究丛书——朱子勤
I. 知识产权案例分析
已经侵权!
网络侵权行为按主体可分为网站侵权(法人)和网民(自然人)侵权,按侵权的主观过错可分为主动侵权(恶意侵权)和被动侵权,按侵权的内容可分为侵犯人身权和侵犯财产权(也有同时侵犯的情况)
网站侵权多为主动性侵权,即网站转载别的网站或他人的作品既不注明出处和作者,也不向相关的网站和作者支付报酬,这就同时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因为大多数网站都是赢利性质的经济组织,利用别人的劳动成果为自己牟利而又不支付报酬,其非法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大量存在着,很多网站把属于别人的软件、文章、图片、音乐、动画拿过来放在自己网站上供用户浏览、下载,以此向用户收费或者吸引广告主的资金投入。当然,侵权人是否以赢利为目的并不影响侵权的构成。
网站的被动侵权主要是指在网站所不能控制的领域内本网站的用户有侵权行为的发生,经著作权人向网站提出警告后网站仍不将侵权作品移除的情况。由于网站信息的海量和自由度较大的特征,决定了网站不可能审查所有上传信息的合法性,当网络用户有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发生时,网站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此时,权利人不能追究网站的侵权责任。但网站负有配合著作权人查明侵权人信息(一般的网站都实行注册用户管理)的义务,并在著作权人提出证据证明侵权行为确实发生并向网站提出警告后及时将该作品移除,否则即构成共同侵权。
网民的侵权多为被动性侵权,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论坛或者博客等网民可以自由发表言论(文章)的领域,大多数网民并不知道自己使用别人的作品(图片、文章、音乐、动画等)还要注明出处和作者,甚至还要向作者支付报酬,虽然大多数网民主观上是没有恶意的,但确实已经构成了侵权行为。当然,如果是复制了别人的作品以自己的名义发表那就是主动的和恶意的侵权了,我们通常把这种情况叫做抄袭。中国著作权法同时规定了一些例外的情况,比如为了个人学习和欣赏而使用别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了介绍或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自己的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既不需要征得权利人的同意,也不需要支付报酬,这些情况都不看做是侵权。但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权利人明确声明未经同意不得使用(转载、复制)的,须事先征得权利人的同意,二是权利人未明确声明的情况下可以不用征求权利人的同意,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但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作品的出处和作者,否则一样构成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