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我的前半生著作权纠纷

我的前半生著作权纠纷

发布时间:2021-08-17 23:03:18

❶ 关于爱新觉罗溥仪

和李文达打官司争版权的,是溥仪的最后一个妻子李淑贤。

最近,《我的前半生》(全本)出版了。如果我问个问题:《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是谁写的?您一定会说:“这还用问,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呗!”原来我也这么认为。其实不是,这本书的真正作者是李文达。新出版的全本里,有张他和溥仪的合影。

认识李文达是在1988年,恭王府花园为毓继明举行的三弦演奏会上。因为毓继明是溥杰先生的本家侄子,所以溥杰先生也来了。在众多的客人里,我发现一个70岁左右、中等身材、体形微胖的人和溥杰等人握手寒暄。

我悄悄地问溥杰先生的秘书金子中先生:此人是谁?金子中告诉我:“他就是《我的前半生》作者,李文达。”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李文达这个名字,也是第一次听说,署名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原来并不是溥仪写的。

后来,以电影《火龙》和《末代皇帝》的拍摄为导火索,引发了《我的前半生》的版权纠纷。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直到1997年,李文达去世后才告结束。法庭宣判,版权归溥仪一人所有。还是在这场官司刚刚开始时,我在东长安街上老公安部大院的李文达住宅采访了他,听他讲述了《我的前半生》的成书经过。

关于《我的前半生》一书产生的经过,李文达说是这样的:

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里,许多被押人员写了自传,内容无非是反省自己所犯罪行,名字都一样:《我的前半生》。溥仪的一部,是由溥仪口述、溥杰执笔写成的,最初是一本油印的小册子。1960年由群众出版社印刷出版了这本小册子,印数只有几千份,供内部参考。由于溥仪是个特殊的人物,敢于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并有忏悔之意,实属不易,说明我党的改造工作很有成绩。因此群众出版社想公开发行这本小册子。编辑出版的任务,就交给了李文达。

李文达,原是公安部的干部,1958年调到群众出版社当编辑。他接了任务后原以为很容易,有一个月就够了。一看才知道,这本小册子只写到1956年;而且当初溥杰在写这本小册子时,手边没有资料,许多历史事件当时无法查对,因而说得不清楚、不具体。再者,小册子的内容和语气主要是认罪、忏悔,缺少有血有肉的情节。这样的书出版后,它的可读性必然大打折扣。要出版这本书,就必须删掉那些空洞的内容,补充大量的改造过程。这时候,溥仪已经被特赦回到了北京,安排在植物园工作。李文达便住进了香山饭店,每天下午半天采访溥仪,晚上回来写稿子。这样搞了一个月,写了20多万字,但还是缺很多材料,尤其是管理人员在溥仪等人身上所做的大量工作和花费的心血、精力,连溥仪本人也不知道。李文达一看不行,还得去调查。这样,他就去了抚顺,在战犯管理所住了四十多天,和管理人员,和仍在改造的溥杰及伪“满洲国”的王公大臣们座谈,搜集到大批新鲜的材料。像溥仪在管理所中不肯杀生、人家打苍蝇他却把苍蝇赶走这样的细节,他本人是不会讲的。尤其让李文达兴奋和激动不已的,是管理人员对改造这些人所花费的心血。李文达还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除四害时,要求每人消灭一只老鼠,这可把溥仪难坏了。一个叫王兴的管理人员,帮助溥仪做了一个捕鼠笼,解了溥仪的难。然而就是这个王兴,全家八口人在伪满统治下死了七口,剩下他只身一人!而这些情况溥仪并不知道。待后来李文达把这些事讲给溥仪听时,溥仪哭了。

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后,李文达向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另起炉灶,重新写作,主题就写改造,写共产主义思想对人的灵魂的改造。通过这位末代皇帝的变化,反映历史的必然。李文达的这个方案得到了领导的批准,也得到了溥仪本人的同意。此后,李文达又找了溥仪身边的太监、溥仪奶妈的干儿子等许多人,查阅了大量资料,如摄政王载沣和伪满大臣郑孝胥等人的日记,还看了近200米的显微胶片,眼睛都累坏了。全部调查采访工作,整整进行了三年。

1962年6月,由李文达执笔、以溥仪的口吻重新撰写的《我的前半生》出版了,16开本,上、中、下三册,55万字。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同年10月又出了第二版,比第一版减少了10万字。1964年3月正式出版时,还有41万字。此书前后改了9次,三易其稿。书成之后,溥仪给李文达写了四句诗:“四载精勤如一日,挥毫助我书完成。为党事业为人民,赎罪立功爱新生。”这首诗不仅肯定了李文达的劳动,同时表明:溥仪对李文达所写的东西是认可的。

在我采访李文达的时候,李文达向我出示了溥仪写给他的亲笔信和题词,还有一本厚厚的剪报集,凡是报纸上关于溥仪及皇室活动的报道,从清朝末年到日本投降,几乎无一遗漏。无论从研究新闻还是研究清史,这本资料都是非常珍贵的。

《我的前半生》是李文达所写,这是事实。至于署名是谁、版权属于谁,是另一个问题。说李文达是此书的作者,还有一个佐证是:这本书出版以后,一位清史专家给书中挑出了十六条错误。可能其中有些错误是溥仪记错了,但大部分显然是不太熟悉清朝历史的人容易弄混的。比如,书中几次提到“上书房”,以为这里是皇帝读书的地方。其实错了,皇帝读书的地方叫“南书房”。“上书房”是雍正年间开设的,专供皇子们读书的地方。把这两者弄混的,绝不应该是溥仪,而应该是李文达。

据李文达说,这本书出版后,他得到过一笔稿费,是和溥仪分享的。就是说,当时李文达所在的群众出版社是承认了李文达的劳动的。然而李文达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20多年后,会有人和他计较这本书的版权归属问题。那个时代的人,尤其是共产党的干部,只知道为党和人民做贡献,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

《我的前半生》版权的纠纷是在1997年才结束的。有家报纸在发表法院判决的消息时,做了一个很有感情色彩的标题:“皇帝你可以放心了”。其实这是浪费感情:溥仪早在“文革”中的1967年就去世了。和李文达打官司争版权的,是溥仪的最后一个妻子李淑贤。据我所知,溥仪的兄弟及其他亲属并没有介入这场官司。

❷ 薄仪是谁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中国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即清逊帝。爱新觉罗氏,名溥仪,在位时年号“宣统”,又称宣统帝。后为满洲国康德皇帝(1934年 - 1945年)。

家世
溥仪的祖父为道光帝七子、咸丰帝之弟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伯父为光绪帝,父亲爱新觉罗载沣继承醇亲王爵位,后因辅政为摄政王。外祖父为荣禄,母亲瓜尔佳氏。

年轻时代的溥仪
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之子,1906年2月7日出生于北京后海醇亲王府。1908年12月2日初次即位,即位时仅3岁。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由于保路运动影响,爆发了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在随后爆发的内战中获得了胜利,宣布建立中华民国。在内战蔓延到中国北方之前,根据袁世凯的安排,隆裕皇太后在1912年2月12日代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宣布退位。但根据清室与民国签定的优抚条款,仍保留皇帝的名义,继续住在紫禁城内。期间他与弟弟溥杰把大量文物偷运出宫变卖,留待他日一旦被赶出宫后作生活费之用。

1917年,北洋军队将领张勋在7月1日至7月12日发动政变,宣布清朝复辟。张勋复辟的举动遭到共和势力的反对与袭击。在反对势力的压力下,复辟很快失败。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军队包围紫禁城,其部将鹿钟麟率部入故宫赶走了溥仪。溥仪先是前往醇亲王府居住,随后前往天津,先后居住于张园和静园。

满洲国政权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之后,建立满洲国,将溥仪秘密运往满洲。溥仪自1932年3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于1934年3月1日登基称帝,年号康德,所以 他又被称为康德皇帝。在这段期间,虽然他名为皇帝,实际上重大决定都要得到关东军的批准。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后,满洲国解体。1945年8月16日,溥仪被日本关东军挟持,准备去日本。在沈阳东塔机场候机时,为空降的苏联红军逮捕。溥仪被带到苏联境内,关押于伯力,东京审判期间曾经出庭作证。1950年移交给中国共产党政权。

溥仪在被苏联拘押期间,曾做为证人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其证言中,声称自己在任满洲国皇帝期间,完全为日本占领当局摆布,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做为满洲国元首相应的权力和尊严。溥仪还声称自己是被日本方面胁持到东北的。但是在被转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溥仪承认由于惧怕日后被中国政府追究,作证时他将部分责任推卸给日本方面(包括如何到达东北),而在部分涉及双方责任的地方他有所保留。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战后,溥仪被定性为战犯,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了约十年的“教育”与“思想改造”。溥仪于1959年12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

1964年,溥仪成了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2时30分因患肾癌、尿毒症、贫血性心脏病逝世于北京。

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1960年初第一版由溥杰执笔,记事止于1957年,1960年1月由新华书店以内部书发行;后由李文达执笔于1963年定稿出版第二版,1964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后发生著作权纠纷,法院裁决认定溥仪为《我的前半生》一书的作者,并享有该书的著作权)。

婚姻与家庭
1922年溥仪16岁时与二位女性结婚。溥仪首选的妻子是文绣,满洲鄂尔德特氏旗人(1907年-1950年或1951年),但端康太妃认为文绣家境贫寒,长相不好,让王公劝溥仪重选。于是文绣被册封为淑妃。1931年文绣与溥仪离婚。

皇后郭布罗·婉容(1906年-1946年)是达斡尔族旗人。父亲荣源为内务府大臣。在天津和满洲国,婉容长期遭到溥仪冷落,染上鸦片烟瘾。日本投降后,婉容被共产党游击队俘虏,后释放,因烟瘾发作,卒于中国吉林省敦化。葬地不明。

溥仪的第三位妻子是谭玉龄(1920年-1942年),北京满族人,他他拉氏。经贝勒毓朗之女(婉容姑母)介绍,与溥仪于1937年结婚,封为“祥贵人”,六年后病卒,谥“明贤贵妃”。

溥仪的第四位妻子是李玉琴(1927年-2001年),长春汉人,1942年被日本官员挑选入宫,封为“福贵人”。1957年与溥仪离婚。2001年因肝硬化逝世。

1962年,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溥仪与汉族护士李淑贤(1997年逝世)结婚。

溥仪一生结婚5次,始终未能留下后代。

溥仪有兄弟三人,姐妹七人。依次为溥杰(1907年生)、韫媖(1909年生,嫁郭布罗·润良)、韫和(1911年生,嫁郑广元)、韫颖(1913年生,嫁郭布罗·润麒)、韫娴(1914年生,嫁赵琪璠)、溥倛(1915年生,早夭)、韫馨(1917年生,嫁万嘉熙)、溥任(1918年生)、韫娱(1919年生,嫁王爱兰)、韫欢(1921年生,嫁乔宏治)。

19世纪末,中国国内的排外情绪开始高涨,结果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以及随后八国联军的入侵。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朝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政府也答应实行君主立宪。不过,1911年5月组成的“责任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瓦解。清帝于1912年退位,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结束。到1917年张勋又曾复辟清朝,但只持续了12天

❸ 我的前半生跟原著有什么不一样

改动很大,最大的改动应该就是创造了一个贺涵,原著也没有爱上闺蜜前男友这样的狗血剧情。

❹ 我的前半生的著作权纠纷

从上世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的前半生》一书一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2007年9月,由于种种原因溥仪的胞弟溥任将其著作权转交给同心出版社,从而引发著作权纠纷。群众出版社认为溥任没有授权资格,并向北京西城法院提出“无主财产”的申请。
观点一:著作权归溥任
支持溥任有继承权的主要论据是溥任和溥仪有血缘关系,有优先继承的资格。同心出版社的代理律师付明德表示,著作权继承是财产继承的一部分,溥任作为其财产的第二顺序继承人,在第一继承人李淑贤已经去世,且该书尚在著作权保护期限之内,所以溥任应享有该书著作权的继承权。
观点二:反对“皇族继承”
反对方的主要论点则来自《继承法》中遗产转移的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寿康认为,溥仪死后,其财产已经转移到第一顺序继承人李淑贤手里,李淑贤死后继承人顺序也应该按照她的顺序转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俊浩也认为,《继承法》所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非常清楚,是封闭式的规定,不存在其他的侄子、外甥、小叔子的范围。人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田则否认了“皇族继承”的说法。他认为“我国早结束了封建帝制,没了皇帝,也就没了皇族。不存在皇族继承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溥仪就变成新中国的公民,他适用新中国的所有的法律,没有特权。”
观点三:国家所有
人大法学院李琛表示,“如果真的是无人继承,我认为应归为国有”。她认为,从《著作权法》的表述来看,只是规定了财产在无人继承的情况下,归国家所有。对自然人的作品没有更具体的规定,这给我们留下了解释空间,那就是可以让它进入公有领域。也就是说,在还有与别人合作的合同期限外,谁都可以出版。
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我的前半生》一书著作权已经法院生效判决确认归溥仪所有。李淑贤作为溥仪的妻子及唯一法定继承人,生前未对该书的著作财产权进行处分,李淑贤去世后也没有继承人。至于溥仪的侄女金霭玲女士要求该书的著作权归自己所有的诉求,法院以“金霭玲并不是李淑贤的遗产继承人……于法无据”驳回,此后,金霭玲也没有再上诉。

❺ 《我的前半生》的作者是谁

《我的前半生》,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溥仪晚年本想写一部《我的后半生》,可惜未如愿。1995年2月6日,北京市中级法院判决《我的前半生》著作权归溥仪个人享有。

❻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对原著做了哪些改编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正在热播,用现实而生动的剧情,为忙碌焦躁的都市众人送上了接纳和爱的情感暖汤。

亦舒笔下的这个女子并非苦出身,反而在中学期间帮助子君。相比子君,唐晶是那种泼辣、自律、晶莹剔透的女强人。对于婚姻的金句,唐晶曾说:“我到这种年龄还在挑丈夫,就不打算迁就了,这好比买钻石手表——你几时听见女人选钻石表时态度将就?”

此外,编剧还删除了在小说里占比颇重的子君女儿安儿。安儿的成长,串联起了一个母亲从失婚,到重新寻找的幸福的过程。作为子君的妹妹子群,编剧也将单身白领的身份改为了超市工作人员。

❼ 群众出版社一直有《我的前半生》的著作权,而作者溥仪的胞弟溥任曾把此书的著作权转给同心出版社,那么现

你搞错了概念,著作权只属于作者,当作者去世六十周年之后,著作权丧失;作者在世或者去世不满六十周年,由其本人或亲属或指定的其他人作为其著作权代理人。出版社只享有作品的出版权而非著作权;出版权的有效期限一般为十年。而作为著作权人或其代理人,亦可与出版机构签定非专属出版权,即可将作品分别授予多家出版机构出版。

❽ 溥仪死后留下4件遗物,3件进了博物馆,什么东西被人抢

溥仪死后留下的四件遗物中,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一直被人争抢。溥仪的这四件遗物分别是田黄石三连章、蛐蛐罐、溥仪剪下的辫子以及这本自传《我的前半生》。其中,只有他的这本书受到了多人的争抢,因为这本书意义重大。有人曾经把这本书拍成电影,涉及了版权问题。最后,这本书的版权被溥仪的妻子收回。

溥仪后来在紫禁城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这个时间段里,他将一直随身携带的象征他曾经是帝王身份的田黄石三连章捐赠给了故宫,作为故宫内的文物进行展览。他使用的蛐蛐罐最终也被博物馆获得,并保存在故宫博物馆中,甚至他在民国被迫剪掉的头发也保存在博物馆里。只有他的自传因为后来涉及到了版权问题,才会引起许多人的争抢。

❾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和原著相比较有哪些不同点

1、故事背景

小说中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香港,亦舒想通过时代的变迁来讲述当代女性幸福观的变化。而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开播离原著的出版已经有35年了。而这35年中,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无形中发生着改变。

3、感情线不同:

子君遇到翟有道唐晶远嫁莫家谦。小说中的子君也是一个家庭主妇,有个医生老公洞生,还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安儿和平儿。某一日,涓生和子君提出了离婚,声称自己外面有人了,而这个人就是辜玲玲。

这个消息犹如睛天霹雳,不过子君在好友唐晶的鼓励下,决定重头再来。很显然,子君最后逆袭成功,和电视剧不同的是,子君成为了一名陶艺师。而在电视剧中,子君进入了咨询公司。

在这期间,涓生后悔选择了辜玲玲,想要和子君复婚,但是惨遭拒绝。而子君认识了女儿男朋友的叔叔一—建筑师翟有道,最后喜结连理。而好友唐晶一直坚持独身主义,是个女强人。不过最后和莫家谦结婚了,去澳洲定居,还生了孩子。

但在剧版中,罗子君和唐晶的男友贺涵产生了感情纠葛。

阅读全文

与我的前半生著作权纠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